余华文学课的笔记(33)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仁和心理

    1.写作是我唯一能够忍受的事情。不是因为我享受它,而是因为借此我能够抵挡住我的恐惧。《纪念辩证法大师詹姆逊》 2.就像我们见过的那些手艺高超的木工,他们干活时的神态都是一样的漫不经心,他们从不把自己的认真显示出来,只有那些学徒才会将自己的兢兢业业流露在冒汗的额头和紧张的手上。《威廉·福克纳》 3.文学中的影响就像植物沐浴着的阳光一样,植物需要阳光的照耀并不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阳光,而是始终要以植物的方式...

    2025-05-13 06:26:35

  • 望乔

    余华文学课 这本书断断续续的读,花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读完的,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这是一本余华的读书观后感外加后面的采访,从刚开始读的精精有味到中途读的时候睡着,再到后面采访时的感兴趣。有趣与无聊对我来说都充斥在这一本书中。 一直想写读书读后感,但我这种能把读书勉强捡起来的人在去写读后感,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有写读后感的时间,还不如立马开始另一本书的阅读,这样当一年结束后,读书量上去,还是一个漂...

    2025-05-12 16:27:00

  • 清言客

    事实上,我们一直生活在意外之中,只是太多的意外因为微小而被我们忽略。为什么有人总是赞美生活的丰富多彩?我想这是因为他们善于品尝生活中随时出现的意外。 我们中有些人每天都充满精力,觉得每天都是新鲜的,眼睛里有光?而另一些人则觉得每天都是一样的,信奉阳光之下,并无新事。前者就是余华所说善于品尝生活里出现的意外,而后者则缺乏敏感度,不能第一时间品察到意外,所以也就无法感知生活的丰富多彩。 比如,针对同...

    2025-05-11 10:20:13

  • 蓝调

    花了半天时间看完这本书,整本书由余华在不同时期授课或者写作过的内容组合而成,因此不要把这本书真的当做一本有体系的文学课来对待,但是这本书的内容又很对得起“文学课”这三个字,因为在阅读过程中,你可以感受到一名真正的作家是怎么发现文学作品里的细节与精妙之处的,而且,这种讲解方式,对于读者想要进行写作尝试也是非常有益处的。 先说一下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很流畅,没有丝毫困难,很多地方还带有余华老师一贯的幽...

    2025-05-10 19:21:49

  • 小蜜罐 (多读点书吧)

    周末,我去上了余华文学课,地点是在一间空荡的补习班里。作为差生的我,拿起这本书,读了一上午。我未见余华老师本人,却在书里见到了他创作的智慧。 书名:《余华文学课》作者:余华 我第一次福余华老师的作品是在2017年,第一本作品是《活着》,之后是《许三观卖血记》,2018年北京奥运会我接触到他的《兄弟》,我没读下去。 今天在他这本文学课里,我知道《活着》已经活了30年,福贵的一生是幸福的,有那么多亲人爱着他。我知...

    2025-05-10 18:40:52

  • 筱筱0706

    第7课,文学里最动人的相遇,是让﹣保罗·萨特在巴黎的公园的椅子上读到了卡夫卡;博尔赫斯读到了奥斯卡.王尔德;阿尔贝.加缪读到了威廉·福克纳;波德莱尔读到了爱伦·坡;尤金·奥尼尔读到了斯特林堡;毛姆读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同的读者通过阅读,可以在文字中见到作者,看到另一种生活,另一个世界。我现在也很喜欢用电子阅读器读书,不止是因为电子阅读器比纸质书籍更轻便,方便,我更喜欢实时和其他人分享我的阅读...

    2025-05-10 17:28:54

  • 格桑梅朵

    一本书,一篇文章,勾起我们阅读欲望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产生阅读兴趣,能让读者感兴趣的点有很多,例如炸裂的标题、生动有趣的简介、关于作者的二三事等等,只要有一点能抓住读者的眼球,阅读的兴趣就生成了。 相信很多喜欢阅读的人都知道余华这个名字,当代知名作家,写过许多深入人心的文学作品,简洁犀利的语言把人生百态刻画的淋漓尽致。 我是从《余罪》开始阅读余华的作品,但印象最深的是《文城》,之所以会读这本书,还是...

    2025-05-09 10:39:57

  • 圆圆书

    提起余华,很多人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以虐读者为乐”的标签。但读完余华的新书《余华文学课》,这位文坛“潦草小狗”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 这本书最妙的是打破了传统文学课的严肃滤镜。在《鲁迅写下的是人的根本》章节里,余华提出的“人本”视角堪称神来之笔。他用牙医般的精准,剖开鲁迅文字里藏着的人性肌理——那些对挣扎、困惑、希望的书写,本质上是对“人如何成为人”的永恒追问。这让我想起实习时老师反复强调的“...

    2025-05-07 07:03:20

  • 赫克托尔

    2025-05-05 20:21:54

  • amy

    《余华的文学课》是余华老师随笔的收录集,是对中外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大师的作品不同之处或许就是它的深度,在这个快餐文化的时代,人们已经很难静心来读书了。文中也提到,余华老师作品出的比较少的那个阶段,就是因为,余华老师的活动比较多,出国比较多,所以,作品自然就少了。 由此可见,无论是谁要出好的作品就要静心。科学的发展也是一样的,需要有人静心去做,去推动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或许,我也是在为我自...

    2025-05-02 19:22:36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余华文学课

>余华文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