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作者写得非常真诚,书里有坦诚的自我反思,也透出精神科医生特有的幽默感。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感动于医者仁心,也会放下许多焦虑:既然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如此关键,那么保持积极生活的状态、做有意义的事、肯定自我价值,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参与了审稿,再读还是会被作者坦率的自我剖白打动。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桑豪斯不仅看到了患者的病症,也看到了病患作为一个“人”的模样,而这是最根本的关切,毕竟最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重要的是不为疾病所困,继续积极地去生活、去创造。
我们的确是自己人格和心智的囚徒与产物。
本书最触动我的不是诊疗过程的戏剧性转折,而是书中渗透的医疗哲学:有时治愈的起点恰恰是停止治疗。在健康焦虑的时代,这种观点非常有挑战性。我们往往把身体当作需要不断调试的机器,却忘记生命本有的自愈力。
好书,很有价值,值得细看。书中提到来很多现象,都是日常生活会碰到的,而且还给出了解决办法。
读后才发现,我理解偏了,以为这本书讲的是心理疾病的躯体化,读下来发现并不是这么简单。作者讲的是,所有的疾病都有心理方面的因素,而心理方面的关怀可以让治疗更加有效。这是站在更高一层的理念——为什么非要区分“身体疾病”与“心理疾病”呢?这二者原本就密不可分,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
这本书真的很打动我😭,年纪上来了之后,我才意识到,一个人的一生有太多时间,会耗在医院数不清的排队、检查、诊断中。 而实际上只需要有人从另外的视角,提出一些稍微不同的问题,所有这些关于自己的担忧都可以停止🛑。 看完很有启发,强烈推荐👍
在追求标准化的“健康指标”的时代,这本书教会我如何与症状共处,那也许是让自己生活得更健康的方式
感受挺深的……书中那些关于心理因素如何影响身体健康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现在每次熬夜写论文感到心慌时都会想想——是不是该先处理下焦虑情绪?意识到自己需要重视心理是很重要的!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是有心理因素的参与是很重要的!
病历上的记录,并不代表真实的那个“生病的人”。有时候是自己思想上的一种包袱,感动于桑豪斯医生看见了每一个真实的“人”,也提醒我们如何更加健康地活着……
对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说:“他们的确病了,但并不是他们以为的那种病”。原来,那些感到痛苦而病理报告上没有“明显异常”的病,需要的是另一个维度的诊断。
这本书打动我的是作者不避讳自己内心的忏悔,和治疗中无能为力的部分,这反而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医生形象,看到精神科诊疗的复杂性。这其实很难得的。
这本书感觉不错,平时不太读医学主题的书,但这本读起来比想象中容易不少。作者的语言在字里行间呈现出十足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没有晦涩的术语,但有许多真实的病患故事,看完立刻安利给朋友了。
以前关于这类书基本上都不看的,偶然看到这本书,感觉切入点很新颖,医疗系统对"疑难杂症"的束手无策,往往源于忽视心理维度的作用。对专业工作者和普通大众都有参考价值。
一个医生能倾听患者的倾诉是多么的重要?当医生开始倾听患者如何生活,而不仅是描述症状时,真正的治愈才开始发生。
好喜欢作者的真诚呀,还有一些行文细节中的幽默,翻译也很流畅。
在这个AI都能读片的时代,最珍贵的医疗资源或许不再是尖端设备,而是医生愿意花费时间跟患者聊天,其实患者都很愿意表达自己,只是看医生有没有这个耐心听罢了。
以前生病了,总是关心自己的病,因为看了这本书,才知道真正关心的应该是“人”,而不仅仅是身体某个器官,对患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状态,而不是某种症状。
我们总在寻找病灶的坐标,却忘了人不是一台精密的仪器,生病也不是机器的某个零件出了故障。作者提醒我们,身而为人,健康生活的关键在于让自己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最致命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觉得自己病了”的念头。
书中既有发人深省的议论,又有研究数据支持,更有实际临床案例,读起来很清晰,是一本观点鲜明的好书。推荐这本书,理由很简单:在这个科技更发达、健康数据更精确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对心理健康多一分关注。
> 那不只是身体的病
4 有用 沙沙 2025-05-08 16:43:31 上海
作者写得非常真诚,书里有坦诚的自我反思,也透出精神科医生特有的幽默感。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感动于医者仁心,也会放下许多焦虑:既然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如此关键,那么保持积极生活的状态、做有意义的事、肯定自我价值,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3 有用 清_ 2025-05-09 21:18:45 上海
参与了审稿,再读还是会被作者坦率的自我剖白打动。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桑豪斯不仅看到了患者的病症,也看到了病患作为一个“人”的模样,而这是最根本的关切,毕竟最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重要的是不为疾病所困,继续积极地去生活、去创造。
0 有用 黑大仙Ya 2025-05-17 12:20:12 浙江
我们的确是自己人格和心智的囚徒与产物。
0 有用 网球王子 2025-05-17 13:37:43 北京
本书最触动我的不是诊疗过程的戏剧性转折,而是书中渗透的医疗哲学:有时治愈的起点恰恰是停止治疗。在健康焦虑的时代,这种观点非常有挑战性。我们往往把身体当作需要不断调试的机器,却忘记生命本有的自愈力。
0 有用 鱼白 2025-05-16 16:06:36 江苏
好书,很有价值,值得细看。书中提到来很多现象,都是日常生活会碰到的,而且还给出了解决办法。
0 有用 青铜骑士 2025-05-14 09:56:35 辽宁
读后才发现,我理解偏了,以为这本书讲的是心理疾病的躯体化,读下来发现并不是这么简单。作者讲的是,所有的疾病都有心理方面的因素,而心理方面的关怀可以让治疗更加有效。这是站在更高一层的理念——为什么非要区分“身体疾病”与“心理疾病”呢?这二者原本就密不可分,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
0 有用 凯伦阅读 2025-05-17 16:40:41 湖北
这本书真的很打动我😭,年纪上来了之后,我才意识到,一个人的一生有太多时间,会耗在医院数不清的排队、检查、诊断中。 而实际上只需要有人从另外的视角,提出一些稍微不同的问题,所有这些关于自己的担忧都可以停止🛑。 看完很有启发,强烈推荐👍
0 有用 雪梅 2025-05-16 20:51:37 上海
在追求标准化的“健康指标”的时代,这本书教会我如何与症状共处,那也许是让自己生活得更健康的方式
0 有用 小馆吖 2025-05-15 06:29:11 安徽
感受挺深的……书中那些关于心理因素如何影响身体健康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现在每次熬夜写论文感到心慌时都会想想——是不是该先处理下焦虑情绪?意识到自己需要重视心理是很重要的!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是有心理因素的参与是很重要的!
0 有用 阿云西瑛 2025-05-13 18:55:45 河南
病历上的记录,并不代表真实的那个“生病的人”。有时候是自己思想上的一种包袱,感动于桑豪斯医生看见了每一个真实的“人”,也提醒我们如何更加健康地活着……
1 有用 凤凰俗人锦 2025-05-16 07:24:05 陕西
对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说:“他们的确病了,但并不是他们以为的那种病”。原来,那些感到痛苦而病理报告上没有“明显异常”的病,需要的是另一个维度的诊断。
0 有用 天天读书 2025-05-14 20:26:39 河南
这本书打动我的是作者不避讳自己内心的忏悔,和治疗中无能为力的部分,这反而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医生形象,看到精神科诊疗的复杂性。这其实很难得的。
0 有用 豆友hc21W9g6qU 2025-05-14 11:35:08 河南
这本书感觉不错,平时不太读医学主题的书,但这本读起来比想象中容易不少。作者的语言在字里行间呈现出十足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没有晦涩的术语,但有许多真实的病患故事,看完立刻安利给朋友了。
0 有用 冰淇淋的夏天 2025-05-14 14:56:20 广西
以前关于这类书基本上都不看的,偶然看到这本书,感觉切入点很新颖,医疗系统对"疑难杂症"的束手无策,往往源于忽视心理维度的作用。对专业工作者和普通大众都有参考价值。
0 有用 千千 2025-05-14 16:03:10 湖南
一个医生能倾听患者的倾诉是多么的重要?当医生开始倾听患者如何生活,而不仅是描述症状时,真正的治愈才开始发生。
0 有用 康乃馨 2025-05-17 11:37:56 湖南
好喜欢作者的真诚呀,还有一些行文细节中的幽默,翻译也很流畅。
0 有用 玉璟 2025-05-17 15:18:31 湖南
在这个AI都能读片的时代,最珍贵的医疗资源或许不再是尖端设备,而是医生愿意花费时间跟患者聊天,其实患者都很愿意表达自己,只是看医生有没有这个耐心听罢了。
0 有用 卡布奇诺 2025-05-17 22:11:01 河南
以前生病了,总是关心自己的病,因为看了这本书,才知道真正关心的应该是“人”,而不仅仅是身体某个器官,对患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状态,而不是某种症状。
0 有用 结婚嘚啵嘚 2025-05-15 09:03:29 河南
我们总在寻找病灶的坐标,却忘了人不是一台精密的仪器,生病也不是机器的某个零件出了故障。作者提醒我们,身而为人,健康生活的关键在于让自己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最致命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觉得自己病了”的念头。
0 有用 破天 2025-05-15 14:12:39 河南
书中既有发人深省的议论,又有研究数据支持,更有实际临床案例,读起来很清晰,是一本观点鲜明的好书。推荐这本书,理由很简单:在这个科技更发达、健康数据更精确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对心理健康多一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