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是画家、作家黄永玉的自传体长河小说。上世纪四十年代即已动笔,历经岁月动荡,几次停辍,至作者85岁始得以续写。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全系列共分三部,分别为第一部《朱雀城》(上、中、下),第二部《八年》(上、中、下),第三部《走读》(上、下)。
这部自传体长河小说,以湘西顽童张序子的成长轨迹为经,以20世纪中国的历史裂变为纬,镌刻出一部时间脊背上的山河史诗,兼具江湖野性与文人风骨。内里是作者黄永玉对故乡与时光的深情致意。
全书有着行云流水般的文学质感。文字从容、丰盈、灵动,融家国、民情、伦理、世风于一体。黄永玉独特的写作手法开创了古典与现代糅合的独特浪荡美学,拓宽了文人小说的书写范式。
以下为分部简介:
第一部: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内容简介: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是画家、作家黄永玉的自传体长河小说。作者少小离家,一生漂泊,本书的创作源于他深刻的故乡记忆和生命体验。《朱雀城》以少年“张序子”(作者化身)的成长为主线,以恣肆磅礴的笔力生动描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湘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的朱雀城的历史生活画卷,以及活跃其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文人、商贾、手艺人、军人等等,一幅血色与诗意交织的湘西民俗长卷缓缓铺开,复活了一座充满野性生命力的湘西边城。
黄永玉以画家之眼建构文学时空,其文字如水墨铺陈。他打破线性叙事,让故事在街巷间自然生长。小说如《清明上河图》般容纳了贩夫走卒、学究兵痞等数百个草莽人物。作品语言更显湘西魂魄,方言俚语与文人雅言激烈碰撞,黄永玉以刀刻斧凿般的精准文字,写尽边城人的生存哲学。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 朱雀城》不仅是个人记忆的重构,更是对湘西文化基因的抢救性书写。黄永玉以八旬之龄回望故土,笔端既饱含赤子的炽热,又透着画家的冷峻。《朱雀城》在野性叙事中矗立起中国乡土文学的精神地标。
第二部: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内容简介: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第二部《八年》接续《朱雀城》的野性叙事,将视角投向1937至1945年的烽火岁月,记录少年张序子(作者化身)从湘西流浪至福建、江西的漂泊历程。《八年》循着序子的足迹,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南地区教育、人文、艺术活动及民间生活的生动图景,刻画出一群风流儒雅的文人和风华正茂的青年的肖像。
黄永玉摒弃宏大历史叙事,以“在路上”的视角拼贴江湖图景,以画家的敏锐描摹鲜活的市井生态,丰赡的细节让战乱中的江湖有了温度与气味。这些场景构成乱世文化共生的奇观,凸显出民间精神的韧劲。黄永玉用刀刻般的文字,让赣闽山水间的血性、狡黠与慈悲,在战乱岁月中开出倔强的文化之花。
从少年到青年,序子在东南文明的滋养中成长,蜕变出日趋完整的人格和强韧宽厚的生命力。
第三部: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走读》内容简介: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第三部《走读》延续黄永玉的自传体长河叙事,聚焦1945年抗战胜利至1949年间,青年张序子(作者化身)从湘西浪子蜕变为木刻艺术家的漂泊历程。小说以“流浪”与“刻刀”为双主线,记录他孤身辗转上海、台湾、香港等地,在战火余烬与文化裂变中,与李桦、野夫、陈烟桥等木刻同侪共探艺术真谛的生命史诗。黄永玉以刀锋般的文字与木刻化的叙事,将个人成长、艺术觉醒与时代巨变熔铸为一部充满金石之气的精神档案。
在这部无愁河的终章里,黄永玉以木刻家群像重构了艺术史记忆:失聪的台湾画家陈庭诗、上海木刻先锋李桦、香港“人间画会”同仁等等,这些暗夜中的举火者在小说中构成一部另类的现代艺术史。黄永玉以木刻家的眼与手,将美术史的幽微光斑,织成了文学的天幕。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