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实验史》的原文摘录

  • 在性高潮中的男性与女性都会达到"血压、心跳量和脉搏率的峰值"。本来走势很有规律的曲线在性高潮时出现了极大的偏差,这包含了一个人生智慧:幸福在于触及和到达的一刻,而不在于一直拥有的一种常态。 (查看原文)
    Focus 5回复 4赞 2013-10-29 15:12:15
    —— 引自第130页
  • 1961年9月,在这一令人震惊的结果出现不久,米尔格拉姆写信给他的赞助机构——国家科学基金会:“起初我问自己,是否一个灭绝人性的政府能够在整个美国找到足够的道德白痴,来满足国家系统对于集中营的私人要求,就像在德国那样。现在我慢慢相信,仅仅从纽黑文就能找到这些人。” (查看原文)
    ピザパン 2赞 2019-05-31 12:56:16
    —— 引自第177页
  • 在公开答案的那一瞬间,没人知道对方的答案,但是最终结果却取决于双方答案的契合度 (查看原文)
    EatingC 1回复 1赞 2012-06-15 09:20:29
    —— 引自章节:心地善良 别被当作傻瓜
  •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普洛夫保持着一项奇特的记录:他在20世纪初用狗进行的实验,超过所有其他实验,成为乐队命名的最流行选择。20世纪70年代有个摇滚乐队名叫“巴普洛夫的狗和灵魂条件反射的轻歌舞剧和音乐会合唱团”,80年代则有“伊凡·巴普洛夫和流涎军”,到了90年代蓝草乐队“巴普洛夫的狗狗”和摇滚乐团“条件反射”粉墨登场,而新的世纪又带给我们英国民间乐队“巴普洛夫的猫”。想要借巴普洛夫名头的可不仅仅是音乐人。叫“巴普洛夫的狗”的还有爱尔兰的一家交流机构、英国的一家小旅馆、加拿大的一家剧团、甚至还有美国巴尔的摩一家咖啡店里的一种饮料。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2-07-05 02:08:36
    —— 引自第73页
  • 有关睡眠重要性的研究,没有什么方法比这更明晰了。俄罗斯女科学家玛丽•德•曼纳欣对4条幼犬实施睡眠剥夺,直至他们死去。第一条狗在96小时后死去,最后一条坚持了143小时。对于另外6条狗,女科学家试着在睡眠剥夺达到96-120小时之间时施救。结果没有奏效,它们也死去了。这一实验-用女科学家的话来说-展示了"对动物而言,相比完全失去食物,彻底剥夺睡眠的结果更致命"。在20-25天不进食之后,狗仍能自我恢复。 这一实验同时也反驳了一些学者讲睡眠看成一种不必要的习惯的奇特想法。不过德•曼纳欣并没有查出狗到底死于什么。高等动物为何需要睡眠,直到今天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德•曼纳欣不再开展进一步实验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一实验令她"极度辛劳"。她的辛苦程度并不亚于参与实验的狗,但她却活了下来 (查看原文)
    Focus 2013-10-24 02:30:03
    —— 引自第39页
  • 实验没有造成任何遗留的的慢性伤害,不过身体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还得需要几个月时间。实验之后许多人说,尽管他们已经吃不下更多东西了,还是常常会感到饿。许多人一直吃到呕吐,而吐出来也是为了接下来照样再吃别的。 因为不断吐和吃的症状具有普遍相似性,所以安塞尔•凯斯的论文对于当前研究进食障碍具有重要意义。饥饿的被试们难以自抑地研究饮食,他们情绪低落、离群独居,这些都与消瘦病患者的表现相似。在今天这些行为常被看作是饮食障碍的原因,同那些被试的饥饿的拒绝服兵役人员情况一样,这些行为很可能就是饥饿带来的后果。 对于参加实验的人们来说,这次实验永远是"他们人生中的重大事件"。他们直到九十年代还定期举办聚会。 (查看原文)
    Focus 2013-10-29 13:56:46
    —— 引自第115页
  • 威特用药柜里能找到的所有药品喂给蜘蛛:莫斯卡林(一种迷幻药)、LSD(麦角酸二乙基酰胺)、咖啡因、裸头草碱、鲁米诺、安定。此后他让蜘蛛在35cmx35cm的范围内织网,并在黑色背景下拍摄了这一过程。<图片1>上图为咖啡因作用下结出的网,下图为大麻作用下结出的最漂亮的网。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可以通过为结晶学而开发的统计程序来对蛛网进行分析。蜘蛛的作品绝对不适合宣传禁毒工作:咖啡因作用下的蛛网最杂乱无章,大麻作用下的蛛网最漂亮,而最有规律的-威特已经发现了-是LSD作用下织出来的。 (查看原文)
    Focus 2013-10-29 14:54:29
    —— 引自第126页
  • 拍卖1美元纸币同正常的拍卖一样,纸币最终属于出价最高的人,但是还有一条残酷的附加规则,多数参与者看透他的作用时已经追悔莫及:最终出价第二高的人也必须付款,并且不能得到什么东西,其余所有出价更低的买主则不必付款。 泰格拍卖第一张纸币是在他的大课上。开始时大家都出价参与。用比1美元低的价钱买走1美元,谁都不愿意看着这个机会从眼前溜走。当叫价大概达到70美分时,许多人发现了附加规则是多么阴险,于是退出争夺。只剩下2名出价最高的学生困在这个难以想象的窘境当中。第一个人出了80美分,第二个人又叫了90美分。如果第一个人就此罢手,就必须支付80美分并一无所获。他只能出1美元来阻止这种情况。这样一来他虽然没捞到好处——花了一美元买了一美元,但也没什么损失。现在轮到第二个人进退两难了:如果退出他将损失90美分。倒不如叫价1.1美元,此价一出,教室中议论纷纷。怎么能够为买一美元而付出1.1美元呢?可是赔了10美分啊!但他要是不出价,亏损就是90美分了。于是双方拉锯,局面越发难以挽回。 泰格大概做了40次实验,每一次拍卖的一美元都被叫到高于一美元的价钱,有时达到20美元。他从没有收取这些钱。人们能在游戏中确实相信需要付钱,这对实验而言已经足够了。当泰格在拍卖之后向参与者们询问体会时,许多人为自己的冲动型为寻找借口。经济系学生尤其因为赔钱感到尴尬。有一个人用“当时喝醉了”的说法解释他的行为。其实他们的行为完全正常:游戏的规则注定将人们引向毁灭。越战也是如此。“他们并非一群热衷杀戮的蠢货,而是一些力图走出困境的人。”但是他们也由此越陷越深。 “一美元拍卖”是对冲突升级的形象譬喻。泰格为他的研究写成的书影响甚广,出现在北爱尔兰争端研讨班上,也应用到公司之间的争论中。当他本人面对“是否投入太多而无法停止”的问题时,他的回答是“否”。1981年他结束学术研究,成为一名摄影师。 (查看原文)
    Focus 1赞 2013-11-13 00:23:24
    —— 引自第220页
  • 服用30克白粉导致人们进入一种意识状态。这种意识状态和基督徒、佛教徒或印度教徒在自残、入定和长年累月的冥想中所经历的状态没什么区别。 (查看原文)
    为为 1赞 2014-02-07 15:25:09
    —— 引自第182页
  • 心理测试表明,隔绝严重损伤了思维功能。实验最重要的收获是一项意料之外的反应:所有的被试都产生了幻觉。他们看到了突如其来的色彩变化、地毯式的模型以及复杂的情景 (查看原文)
    为为 1赞 2014-02-07 15:25:09
    —— 引自第182页
  • ......随后他进入了最后的阶段:出现幻觉。有一次在浸入水中2个半小时后,蒙在眼前的那片黑暗消失了。奇形怪状的东西出现在眼前,边缘冒着光芒,还出现了闪着蓝光的隧道...... ......大脑在缺乏外部刺激时,不会陷入休眠状态,完全相反,我们的大脑似乎很懂得自娱自乐。 (查看原文)
    为为 1赞 2014-02-07 15:25:09
    —— 引自第182页
  • 委托任务的实验室得到的细菌平均数量为500,其中涂抹口红的女士携带的细菌要多200.《科学与创造》认为,实验给了人们一个科学性的理由拒绝亲吻化妆后的嘴唇。 (查看原文)
    Kezi 2018-09-04 15:44:54
    —— 引自第90页
  • 多明我会修士迪特里希·冯·弗顿贝格使用球形水瓶,将其看为放大的水滴..........所以说彩虹是由一类特殊的不断下落的镜子----雨滴所组成,他们前后相继连接不断地闪现彩虹的各种颜色。因为一直有雨滴持续落下所以才会造成一个静止不动的颜色带的印象。 (查看原文)
    2011-04-03 22:55:14
    —— 引自第2页
  • 很快有批评家指责这位“彩虹研究者”“破坏了彩虹的诗意” (查看原文)
    2011-04-03 22:55:14
    —— 引自第2页
  • 无节制的性交阻碍了1/4的蒸发 (查看原文)
    2011-04-03 23:09:54
    —— 引自第3页
  • 其中最著名的论断关乎一个惊人的事实:人所排泄的大小便仅占所进食的食品重量的很小一部分。 (查看原文)
    2011-04-03 23:09:54
    —— 引自第3页
  • 梅毒患者每次接吻所传播的病菌数量达到40000...............................其中涂抹口红的女士携带的细菌要多两百 (查看原文)
    2011-04-04 00:46:44
    —— 引自第90页
  • (按照《标准阴毛梳理法》进行后)最终得到110份毛发样本,其中344根阴毛,20根体毛,7根头发以及一根动物毛发 (查看原文)
    1回复 2011-04-04 12:29:34
    —— 引自第291页
  • 洛佩兹为了研究耳螨,曾经2次给一只猫治疗耳螨。恰好与此同时,他的女房东及其女儿抱怨很痒。所以他想到了这个问题:耳螨能传染给人类么?科学文献中并没有发现关于人类耳螨的任何报告,于是洛佩兹决定自己成为一个人类被试。他从一只猫那里得到耳螨,并通过显微镜的检查,证实这些确实是耳螨,然后,将大约1克混有耳螨的猫的耳垢放到自己的左耳里。没过多久就有了反应,“随着螨虫在我的耳道中开始探险,我马上听见了乱抓的声音,然后是移动的声响。瘙痒的感觉袭来,然后所有3处瘙痒化为一种奇异的刺耳声音,而疼痛也从那一刻——下午4点——开始加强。” 洛佩兹对耳螨的生活习性有了深入的认识。“随着螨虫向耳鼓深处进发,我耳朵中的声音(幸好我只选择了一只耳朵)也在增大。我感到无助。难道这就是感染螨虫的动物的感觉吗?”令洛佩兹感到不适的是,螨虫的饮食习性与他的睡眠周期格格不入。“在晚上大约11点我就寝后,螨虫的活动性又逐渐增强了,到午夜的时候,螨虫们因为要咬、抓和到处蠕动而异常繁忙。到凌晨1点的时候,声音非常大。1个小时之后,瘙痒感非常强烈。2个小时之后,瘙痒感和搔抓感达到了顶峰,”这一模式夜夜不息,“无论你多想睡觉,都不可能入睡。”然而洛佩兹还是坚持了下来。 “到第三个星期,耳道里充满了耳垢,左耳的听力消失了。到第四个星期,螨虫的活动减少了75%,而且我可以感觉螨虫在夜间爬过我的脸。”当耳道完全被耳垢充满后,他用热水进行清洗,2周后——此时没有耳螨了——听力恢复了正常。 如果洛佩兹至此鸣金收兵,他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研究者。如果一项实验无法重复,实验的结果就算不上证据确凿。“我决定再次进行实验,验证第一次实验是否存在缺陷。”洛佩兹从另外一只猫的耳朵里获得了耳螨,像第一次一样放到了自己的左耳中。这次耳螨表现出了与第一次实验相同的行为,到第十四天的时候偃旗息鼓。洛佩兹觉得很多问题还是未知数。他自己是否通过第一次的... (查看原文)
    1回复 5赞 2011-07-10 01:47:32
    —— 引自第197页
  • 参与实验的人本打算在隔绝状态中复习功课、准备讨论课的论文或是思考报告结构,然而事实上,所有人都说,经过一段时间后,无法再就某个问题集中精力思考。“我本来可以思考的东西消失了。”一名被试说。有几个人由于极度无聊开始数数儿。 学生最终出现了白日梦,注意力涣散。心理测试表明,隔绝严重损伤了思维功能。实验最重要的收获是一项意料之外的反应:所有被试都产生了幻觉。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1-07-20 15:29:44
    —— 引自第138页
<前页 1 2 3 4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