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了奥古斯丁论述基督教“信、望、爱”三大神学德行的的重要论著。奥古斯丁在《论信望爱》中以既简明又全面的方式阐述了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罪、恩典、预定。奥古斯丁对这些教义的阐述对后世的基督教思想家,如马丁路德、加尔文、巴特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篇是了解奥古斯丁思想、古代基督教,乃至基督教思想史的一把钥匙。
本书目录:
一、论信望爱
二、论教义的教导
三、论信仰与信经
四、论信仰未见之事
五、论信仰的裨益
六、论信经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奥古斯丁(Augustine),四五世纪西方教父,基督教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神学家,西方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对整个西方文明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现代德国教义史家哈耐克曾指出,基督教教义到奥古斯丁已经大致完备,其后的神学家不过是为他的思想做脚注而已。确实,他的神学观点集早期基督教思想之大成,历经中世纪的沉潜发展,到宗教改革运动时成为改革家们的思想基础,这也奠定了他作为教义史之基本论述轴心的地位。奥古斯丁的著作极多,最著名的有《上帝之城》、《忏悔录》、《论三位一体》等。
目录 · · · · · ·
论向初学者传授教义
论信仰与信经
论信经
信之功用
论信那未见之事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We begin in faith, we are perfected in sight.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论信望爱 -
the cause of all created things, whether in heaven or on earth, whether visible or invisible, is nothing other than the goodness of the Creator, who is the one and the true God.Further, the Christian believes that nothing exists save God himself and what comes from him; and he believes that God is triune, i.e., the Father, and the Son begotten of the Father, and the Holy Spirit proceeding from the same Father, but one and the same Spirit of the Father and the Son.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论信望爱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论信望爱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论信望爱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认识真理必须接受权威的引导,而不能仅凭个人理性。

接受演讲会意犹未尽的情况
> 更多书评 3篇
-
, (Being a superfluous woman)
这本手册(handbook)是奥古斯丁晚期的著作,应劳伦斯的要求所写。全书主旨是:我们要以信、望、爱来敬拜上帝。God should be worshipped in faith, hope, love. 劳伦斯向奥古斯丁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是奥古斯丁认为,倘若我们明白信、望、爱的真正对象,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这篇读书笔记主要内容关涉的是伦理学中的议题,因而并不全面,其中关于复活、玛利亚童贞等问题,我并没有写进来。此外,文中的英文对照与这本书所用...2017-04-19 10:25 5人喜欢
这本手册(handbook)是奥古斯丁晚期的著作,应劳伦斯的要求所写。全书主旨是:我们要以信、望、爱来敬拜上帝。God should be worshipped in faith, hope, love. 劳伦斯向奥古斯丁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是奥古斯丁认为,倘若我们明白信、望、爱的真正对象,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这篇读书笔记主要内容关涉的是伦理学中的议题,因而并不全面,其中关于复活、玛利亚童贞等问题,我并没有写进来。此外,文中的英文对照与这本书所用的英译本不是同一个。我所参靠的英文版本:http://www.tertullian.org/fathers/augustine_enchiridion_02_trans.htm
——*——*——
人得智慧皆靠上帝的启示,真正的智慧就是虔敬(Human wisdom consists in piety.),我们要以信、望、爱来敬拜上帝。宗教信仰的起点和目标:我们自信心出发,因眼见而得完全。
We begin in faith, we are perfected in sight. 引自 论信望爱 信、望、爱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区别。信心是善的,所信之物却有好有坏,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盼望却只有好的,并且只面向未来。信与望的共同之处是都针对未见之事。爱是最为根本的:没有爱,信心于人无益,也就没有真正的盼望。
所信之事;善与恶。我们所信之事就是:
the cause of all created things, whether in heaven or on earth, whether visible or invisible, is nothing other than the goodness of the Creator, who is the one and the true God.Further, the Christian believes that nothing exists save God himself and what comes from him; and he believes that God is triune, i.e., the Father, and the Son begotten of the Father, and the Holy Spirit proceeding from the same Father, but one and the same Spirit of the Father and the Son. 引自 论信望爱 上帝是恒善、同善和至善的,因而他的造物也是善的,但并非尽善且不可败坏。而恶,就是善的缺乏。没有善就没有恶;人只要存在就是一个善,而其缺陷就是恶。所谓的矛盾律,在善、恶上是失效的。人若要幸福,就要知晓善、恶的由来。除此之外,恶的第二个根源是贪欲和无知。
In this universe, even what is called evil, when it is rightly ordered and kept in its place, commends the good more eminently, since good things yield greater pleasure and praise when compared to the bad things. Evil is not substance. Thus, every entity, even if it is a defective one, in so far as it is an entity, is good. In so far as it is defective, it is evil. 引自 论信望爱 谬误与说谎: 谬误(error)并非都是罪,却必然是恶,其根源是无知。说谎(lying)是罪,不可容忍,但是根据其动机和所涉之事,过犯大小却有不同。即便说谎有好的动机,其行为仍然不值得称道。
总而言之,我们所有的一切善都来自上帝,而众恶则是作为受造物的我们背离了永恒不变的造物者的善。
…the cause of everything pertaining to our good is nothing other than the bountiful goodness of God himself. The cause of evil is the defection of the will of a being who is mutably good from the Good which is immutable. This happened first in the case of the angels and, afterward, that of man. 引自 论信望爱 得救全在于上帝的恩典,而不在于自己的意志和善行。信心和自由意志,都是上帝的恩赐。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
And this is not of yourselves, rather it is a gift of God--not because of works either, lest any man should boast. 引自 论信望爱 罪:整个人类都因 亚当的行为而有罪,而这一罪其中又有多重罪;新生的婴儿不仅承着先祖的罪,也承着父母的罪。犯罪的根源是无知与软弱。基督是无罪的,却因对我们的怜悯而甘受惩罚。因一人而进入全世界,又因一人而从世界中除去。每一罪行都是罪,但罪都并非罪行;圣徒虽然不会犯下罪行,但并非无罪。罪的赦免:上帝赦罪,但人要悔改,且要发自内心,不由衷的悔改,上帝不会接受,真正的悔改,需要上帝的恩典;教会之外,没有救赎可言。赦罪是就未来而言的:
This helps us to understand that] the whole import of the sacraments of salvation has to do more with the hope of future goods than with the retaining or attaining of present goods. 引自 论信望爱 若非生命改变,施舍是不能赎罪的;然而日常行为中的祈祷和施舍,却能够弥补一些小罪;最大的施舍是宽恕亏负过我们的人,爱我们的仇敌;那些罪恶深重的人,无法靠施舍得救。我们若要施舍,先从施舍自己开始,即怜悯自己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要远离罪,罪的大小轻重,判断全在上帝,倘若对罪熟视无睹,一旦习以为常,再重大的罪也会轻视。
上帝的怜悯是白白恩赐的,上帝的审判却是正义的。全能的上帝的旨意是美好的、不可战胜的,尽管有时美好的旨意会通过恶念来体现,有时旨意会遭到违背。永生是对善行的报偿,本质上仍是上帝的恩赐。有关望的一切都在主祷文中。其中,有的关于今世,有的关于永恒。我们要先求得今生的祝福,才有永恒的幸福。自今生起,福分随着我们在恩典中的增长而增长,而在永生的盼望中,才臻于完美无缺。
爱是比信和望更大的恩典。爱在何种程度上住在人心里,人就是何等的善良。……因为,人若爱得正确,他所信、所望的无疑也是正确的了。而人若没有爱,他所信的即便是真理,他所望的即便是真正的幸福,也是枉然,除非他相信并盼望这爱,以至能靠着祷告析求而得到爱的赐福。爱是一切诫命的宗旨,上帝就是爱。
All the divine precepts are, therefore, referred back to love, of which the apostle says, Now the end of the commandment is love, out of a pure heart, and a good conscience and a faith unfeigned. Thus every commandment harks back to love. For whatever one does either in fear of punishment or from some carnal impulse, so that it does not measure up to the standard of love which the Holy Spirit sheds abroad in our hearts--whatever it is, it is not yet done as it should be, although it may seem to be. Love, in this context, of course includes both the love of God and the love of our neighbor and, indeed, on these two commandments hang all the Law and the Prophets--and, we may add, the gospel and the apostles, for from nowhere else comes the voice, The end of the commandment is love, and, God is love. 引自 论信望爱 回应 2017-04-19 10:25 -
信、望、爱的意义 ·上帝要我们以信、望、爱敬拜他(p28);“主祷文”和《使徒信经》示范出信、望、爱这三种恩赐究竟是什么:信是相信上帝,望和爱则是向上帝祈求。(p29~p31) ·爱在何种程度上住在人心里,人就是何等的善良。因为当问及某人是否善良的时候人们问的不是他信或望的是什么,而是他爱的是什么。因为,人若爱得正确,他所信、所望的无疑也是正确的了,而人若没有爱,他所信的即便是真理,他所望的即便是真正的幸...
2020-04-29 14:19 1人喜欢
信、望、爱的意义
·上帝要我们以信、望、爱敬拜他(p28);“主祷文”和《使徒信经》示范出信、望、爱这三种恩赐究竟是什么:信是相信上帝,望和爱则是向上帝祈求。(p29~p31)
·爱在何种程度上住在人心里,人就是何等的善良。因为当问及某人是否善良的时候人们问的不是他信或望的是什么,而是他爱的是什么。因为,人若爱得正确,他所信、所望的无疑也是正确的了,而人若没有爱,他所信的即便是真理,他所望的即便是真正的幸福,也是枉然,除非他相信并盼望这爱,以至能靠着祷告祈求而得到爱的赐福。(p112)
·爱是一切诫命的宗旨,上帝就是爱。(p115)
[但命令的总归就是爱;这爱是从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提摩太前书 1:5 和合本) ]
信、望、爱的区别和关系
·信心涉及过去、过去和将来,信既适用于自己的环境,也适用于他人的环境;盼望的对象却总是好的,只关乎未来,只影响及盼望者。(p31)
·信与望唯一的共同点在于人们所信、所望的都是未见之事。(p32)
·没有爱,信则于人无益;没有爱,望也难以存在。世上没有不存盼望的爱,没有不存爱的盼望,也没有不存信心的爱与盼望。(p32)
·比信与望更大的恩赐是爱,是圣灵将爱浇灌在我们心里。(p112)
我们当信什么
·作为基督徒,我们只须相信以下几件事:无论天上的还是世间的,无论是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一切被造之物的起源都是唯一真神造物主的仁慈:除上帝自身之外,没有一样事物的存在不源自于上帝;这位上帝是三位一体的真神—一即圣父、圣父所生的圣子以及由同一位父而来的圣灵,这圣灵又同为圣父、圣子之灵。(p33)
善与恶
·我们所谓“灵魂的罪”也只是人原本之善的缺失。一旦这些缺失得到医治,它不会转移他处;当缺失不复存在于健康灵魂的时候,它也不复存在于其他地方了。(p34)
·创造万物的造物主是至善的,万物因此也都是善的。(p34)
·一个未曾败坏的天性固然可贵,但更进一步,如果它是不可败坏的,其价值无疑就高得更多;可是它若受到败坏,那败坏便是一个恶,因为这天性之善受到了某种减损。它的善若没有减损,其自身就没有受到伤害;如果它受了损害,便说明这天性的善减损了。因此,只要某一存在处于败坏的过程之中,其性质的某种善就在减损着;假如该存在的某个部分不能败坏,那么该存在一定是不能彻底败坏的存在,其败坏的过程却显示出善之伟大。它若不停地败坏下去,只是说明它仍有善可让败坏去减损。但它若被败坏吞噬殆尽,它的善便荡然无存,因为其存在已不复存在了。所以说败坏只有在吞噬一事物之存在的同时才能吞噬善。由此可见,每一存在都具有某种善,不可败坏的是大善,可败坏的是小善,无论何种情形,唯有愚顽无知的人才会否认它具备善。(p34)
·由于但凡存在,只要它是存在就是一个善;既然每个存在都是某种善,且恶若不在一个存在之中便无法生存,因此当我们说一个有缺欠的存在是一个有恶的存在的同时,似乎是在说,善的才是恶的,而且唯有善的才能是恶的。凡是存在,即便是有缺欠的存在,就其是一存在而言都是善的,而就其缺欠而言则是恶的。(p35)
·我们应竭尽毕生所能去认识的却是善、恶之由来,以免陷入充满今生的谬误与烦扰之中。(p36)
·我们享有的一切善的根源是上帝的善,而众恶的根源则是具有可变之善的受造者离弃了创造者的不变之善—先是一天使,后是人类。(p45)
·从恶中引发出善,胜过不容许任何恶存在。(p47)
·发生在智能被造者身上的第一个恶是善的初次丧失,从此以后,对责任的忽视(无知)和对有害事物的贪求(贪欲)便悄然潜入了人的心,【恶的第二根源是无知与贪欲】,接踵而来的是人的谬误与痛苦,人在意识到谬误、痛苦逼近时,心便蜷缩,这就是所谓的惧怕。(p45)
·我们也不能怀疑,即使在允许邪恶存在之中也有上帝的美好旨意。因为只有他断定为公义的事,才会允许其存在。而凡公义的事必定是好事。所以,邪恶就其恶的性质而言,虽不是好事,而恶与善并存却是一件好事。恶的存在若不是好事,全能之善就不会允许其存在。(p95~p96)
·人有时会出于良善的愿望,期望上帝所不期望的事,尽管上帝的旨意也是良善的,而且他的良善要比人的完全、可靠得多。上帝的一切目的当然都是美善的,但他有时会利用恶人邪恶的意愿来实现他的美意。(p101)
罪、重生、复活
·后来犯的罪可以借悔改而得医治。(p61)
·人必须重生,不仅仅在于人第一次出生是带罪而来的。(p61)
·凡从亚当而生的都被定罪,而唯有在基督里重生的才免于定罪。(p64)
·基督里的洗礼象征的不是别的,正是基督的死,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象征的不是别的,正是赦罪。所以,正如基督的死是真实的一样,我们的罪得赦免也是真实的;正如基督的复活是真实的一样,我们称义也是真实的。(p64~p65)
·基督被钉十字架、埋葬、第三天复活、升天以及在父的右边坐下,所有事件之所以如此,是为让基督徒的生命有效仿的模式,不仅在神秘意义上如此,在实际生活中亦如此。(p66)
[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凡属基督耶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了。我们若是靠圣灵得生,就当靠圣灵行事。不要贪图虚名,彼此惹气,互相嫉妒。(加拉太书 5:22-26 和合本) ]
·那些曾经失丧又被寻回的人不会再失丧。(p74)
·导致人犯罪的有两个根源:要么是尚不了解自己的本分,要么是明知自已的本分却不履行。前者是来自无知之罪,后者是来自软弱之罪。与这两种罪抗争是我们的责任,但若不是有上帝的帮助,我们肯定会打败仗,我们不仅需要上帝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本分,而且在认清本分之后,也让我们热爱公义的心胜过迷恋世界的心,正是恋慕或怕失去世界的心导致我们睁着眼睛明知故犯。(p88)
·构成人的物质永不灭;但在复活时,这些物质的排列组合会不同。(p91)
·复活时,圣徒身体将成为有灵性的身体;圣徒的身体在复活时将没有缺陷瑕疵,也不受败坏、重力和障碍物的影响。他们的行动全然自如,就像他们全然幸福一样。(p92)
·当人不必再与死亡抗争的时候,其生命便是完美无瑕的了。(p116)
赦罪
·忧伤痛悔的心,上帝必不轻看。(p75)
[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神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篇 51:17 和合本)]
·拯救的圣礼带来未来福乐的盼望,多于保持或获得眼前的福分。在这个世界上,许多罪似乎都被轻易放过未受惩罚,其实是审判的日子未到,正如许多罪在今世虽受到惩罚,却也得蒙赦免,在永生中不会再招致惩罚。(p75~p76)
·上帝不为不由衷宽恕他人的人赦罪。(p81)
谬误
·尽管我们发生谬误唯一的原因是无知,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对某一事物缺乏认知就一定陷入谬误。唯有以不知为知之的人才会如此。因为他以假当真,这就是谬误的本质所在。(p38)
·错将假象当事实讲出来的人不应受到说谎的指控,因为他无意欺骗他人,而是自己受到了假象的蒙蔽。(p39)
·口是心非正式说谎的本质所在。(p40)
·每个谬误本身都是恶(p40);谬误并非都是罪(p41)
·我们若想享受前面真实、完美的幸福,就不该受任何意义上的欺骗,无论是身是心,莫不如此。(p43)
真理
·无论我们是否认识真理,真理依然存在着,人只有相信真理才能获得幸福人生,即永恒的生命。(p42)
天使
·除天使之外的智能被造者一人类,尽管无一例外地将因罪(原罪、本罪)的刑罚注定灭亡;但上帝所喜悦的是,他必定要挽救人类中的一部分,令其填补背叛且沦为魔鬼的天使在天使团队中留下的空缺。上帝曾应许圣徒说,复活后,他们将“和天使一样”。(p48)
[因为他们不能再死,和天使一样;既是复活的人,就为神的儿子。(路加福音 20:36 和合本)]
自由意志
·因为人类正是因滥用自己的自由意志,才毁坏了他的自由意志并他自己。显然,人在活着的时候才能自杀,在他自杀之后便不再活着,而且无法让自己死而复生。人既因自由意志而陷人罪,便为罪所胜,其意志的自由也因此而丧失了。(p48~p49)
·在人没有行善的自由之前,他又有什么自由意志或善行可言呢?是出于无知的骄傲,人才以善行自诩。(p49)
·自由意志也是上帝所赐,我们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我们心里运行。(p50)
·上帝预见到人会滥用自己的自由意志,也就是会犯罪。(p104)
·当人完全不再有做罪的奴仆之可能性时,其意志反会自由得多。我们既如此向往幸福,不但极力摆脱痛苦,而且知道自己非如此不可,就决不应责怪自己有这样的意志,或者说这不是什么意志,抑或以为这意志不能称为自由的。(p104~p105)
·一个根本不可能犯罪的理性存在则更是其好无比;正如人在有可能免于死亡时,是较低层次的不朽坏,但仍是不朽坏的,然而,那存到未来的是更加完美的不朽坏,因为那时人不再有死亡的可能。人因行使自已的自由意志丧失了前一种的不朽坏,又因恩典获得后一种的不朽坏,而人若不是犯了罪,本可以获得后一种不朽坏作奖赏。但即便是在该情形下,没有上帝的恩典也就没有赏赐可言,因为人既因行使自由意志就足以导致犯罪,他的自由意志就不足以使他保持自己的义,除非是上帝将他恒久不变的善分给人,以帮助人的自由意志。(p105)
敬虔
·人类真正的智慧就是敬虔。(p28)
[他对人说:敬畏主就是智慧;远离恶便是聪明。(约伯记 28:28 和合本)]
宽恕与施舍
·宽恕一个请求宽恕的人,事实上是一种施舍。(p80)
·当施舍是为受者的利益而非他们的快乐着想时,受到如此厚待的人却未必乐于接受;他们常常与自己为敌,将他们真正的朋友当作敌人,而且还愚螽地以恶报善。因此,施舍有许多种而施舍有助于我们自己的罪得赦免。(p80)
·最大的施舍莫过于由衷地宽恕针对我们所犯的罪。相比之下,对未对你行恶的人怀有善意,甚至做善事,还算不得什么;而爱你的仇敌,总是对他怀有善意,在有机会时,为对你怀有恶意并只要可能就会加害于你的人行善事,则是高尚得多,也是最值得崇尚的善。(p81)
·施舍的人当从对自己施舍开始,即怜恤自己的灵魂。主耶稣说“要爱邻舍如同自己”,指的正是这一施爱的先后次序。因此我们的主在斥责他们表面看上去洁净内心却充满勒索和邪恶之后,规劝他们在行善时要先对自己行善,洁净自己的里面,他说:“只要把里面的施舍给人,凡物于你们就都洁净了。”(p83)
[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 10:27 和合本) ]
·对自己施舍就必须远离罪。(p84)
悔改
·真正的悔改需要上帝的恩典。(p88)
我们的主
·所谓上帝之“怒”,并不是说他会像人一样发脾气,而是说因他的义而对罪陡生憎恶,暂且借用人类的情感用语而称作“怒”。(p52)
·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他既是没有起始点的上帝,又是有起始点的人。(p54)
·基督的坐胎、降生不是因肉体的情欲,所以他不是带着原罪而来。(p58)
·凡有福的理性受造者,其福乐无不来自于上帝,而上帝的福乐却不来自于他的被造者。(p73)
·凡发生的事都是出于那全能者的旨意,他要么是允许事情发生,要么是亲自行事。(p95)
·哪里没有上帝的爱,哪里就是肉体的情欲在掌权。(p113)
回应 2020-04-29 14:19 -
Brasidas (生阳无自,诚敬谦和)
P59: 基督被当作我们的赎罪祭,以使我们与上帝和好。于是,正如我们被算作义一样(这义不是我们自己的,而是上帝的,这义不在我们里面,而是在上帝里面),几度也被算作罪;同样,他被算作罪,那罪也不使他的,而是我们的,那罪不再他里面,而是在我们里面。基督成为罪身的形状被钉在十字架上,罪虽不在他里面,但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成为罪身形状的肉身死去,是向罪而死。尽管他自己从未曾火灾有罪的旧生命里,他的复活却预表...2020-02-28 18:20
P59:
基督被当作我们的赎罪祭,以使我们与上帝和好。于是,正如我们被算作义一样(这义不是我们自己的,而是上帝的,这义不在我们里面,而是在上帝里面),几度也被算作罪;同样,他被算作罪,那罪也不使他的,而是我们的,那罪不再他里面,而是在我们里面。基督成为罪身的形状被钉在十字架上,罪虽不在他里面,但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成为罪身形状的肉身死去,是向罪而死。尽管他自己从未曾火灾有罪的旧生命里,他的复活却预表着我们“出死入生”,得到新生命。 引自 论信望爱手册:致劳伦修 P63:
那施洗者发现基督无罪可洗,正如死亡发现他无罪可罚一样,这样,基督便是以极端严格意义上的公义,而不是仅仅用强权胜过并征服了魔鬼;原因是,基督尽管没有罪,魔鬼却以极端的不公义将他处死,因此因着基督,魔鬼失去了对因罪而受其奴役的人的控制便是再公正不过的了。 引自 论信望爱手册:致劳伦修 “不因强权而胜”这是尼采不同意之处。因为在基督是“心甘情愿而受,不是出于不得已,而是出于他对我们的怜悯。这样,罪既因一个人进入世界(即整个人类),罪也因一个人从世界除去。”,而末人则恰恰是出于“不得已”。如此,不仅玷污了基督的“怜悯”和“谦卑”,也让对秩序的服从被扭曲,产生奴隶道德,从而让罪再次进入世界。于是在P104写到:
上帝若与之人类始祖会一直坚定,以保持被造时无邪的状态,那么他的旨意就会是让亚当停留在被造时安全的状态中,在他生儿育女后,在适当的时候,不经死亡而将他转移到更美好的地方,在那里他不但不会犯罪,而且连犯罪的愿望也不会有。但由于上帝预见到人会滥用自己的自由意志,也就是会犯罪,因此就安排了另一套计划,目的是即便人陷在罪中,也能对他们有益。这样,全能者的良善旨意就不会因人的邪恶意志而落空,而是在人邪恶的意志的情形下也能得以成全。 引自 论信望爱手册:致劳伦修 尼采对“生育”和“不孕”的学说都可以在这个背景下得到解读。而更应该在受恩典而“圣灵感孕”的背景下理解,P106:
人的功德本身也是上帝所赐,这些人在获得永生作奖赏时,只是在领受“恩上加恩”。因此,人被造时拥有的义是这样的:不靠上帝的帮助,人就无力保持这义,单靠人自己的意志,就会离弃这义。但无论人选择了哪一条路,上帝的旨意都会成全,无论是借着人来成全,还是成全在人身上。这样,由于人选择了自己的意志而非上帝的旨意,上帝的旨意就在人身上成全了。因为上帝用人类这同一败坏的泥团,做出一些贵重的器皿,又作出一些卑贱的器皿;他用怜悯使人贵重,又用审判使人卑贱;以至没人能因人而夸耀,因此也不能因自己而夸耀。 引自 论信望爱手册:致劳伦修 于是,“末人”才是符合上帝公义的人类尘世存在,而“超人”则来自上帝恩典,也不会在尘世的山洞中寄居。“人是某种必须被克服的东西”,不是通过上帝公义的“必死”而克服,就是通过上帝恩典的“永生”而克复,都在上帝的审判之下。
上帝的恩典在基督教中则通过基督中保而完成,P107:
亚当被造时是义人,所以无需中保。而当罪使上帝与人类之间裂开了一条鸿沟的时候,就需要人类中唯一一位出生、生活、死亡都没有罪的作中保,才能使我们与上帝和好;才能使我们的身体可以复活,以进入永生;才能使上帝的谦卑暴露人的骄傲,并加以医治;上帝在成为肉身以挽救人类时,才能表明人类已何等地远离了上帝;唯有通过亦神亦人的基督顺服的一生,才能为不顺服的人类树立榜样;唯有靠那独生子甘愿采取奴仆的样式,上帝恩典的活水才能向人类开放;唯有以救赎主的复活作凭证,上帝才对被赎者赐下身体复活的应许;唯如此,魔鬼才能被他自诩蒙蔽了的人性所胜,同时却不使人得荣耀,以免人心再生骄傲 引自 论信望爱手册:致劳伦修 在尼采则为“人是一根系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的绳索——一根悬在深渊之上的绳索”,尼采面对的是上帝隐而不显的时刻,即是古希腊,也是古往今来未受恩典的末人。针对的是奥古斯丁所说的“基督徒生活的四阶段”之第一阶段,P113:
第一阶段,在律法之前。 人处于无知的黑暗之中,只凭肉体活着,尚无理智或良心的干预。 第二阶段,在律法之下。 人因律法开始知晓自己有罪,而上帝的灵尚未介入帮助他,人凭自己的努力照律法而活。在努力受挫之后,人陷入知罪犯罪的境况。既被罪制服,便成为罪的奴仆。“因为人被谁制伏,就是谁的奴仆”(彼后2:19)。于是,知道诫命结果是,罪在人内心生出各样的欲念,使人因明知故犯而罪加一等。“律法本是外添的,叫过犯显多。”(罗5:20) 第三阶段,在恩典之下。 上帝若是顾惜他,启发他相信唯有上帝能帮助他,上帝的灵又开始在他心里动工,更强大的爱的能力就起来与肉体的势力抗争。此时,尽管人的本性中仍有一种势力在抗争(因他痼疾仍未完全治愈),却因信而过着义人的生活。只要他不向恶欲妥协,以对圣洁的渴慕战胜它,就是生活在义之中了。这是一个有美好盼望的人。 第四阶段,在完美的平安之中。 那些坚定敬虔地前行在这条路上的人,终必达至平安。此生过后,这平安将在灵魂的安息中,最终又在身体的复活之时得完美。 引自 论信望爱手册:致劳伦修 对应于凡人查拉图斯特拉在强力意志学说中即锻炼自己也从而为更大更上强力意志的出现做好准备(实即最终审判),如P130写到神子耶稣则是:
由于与爱最相对立的莫过于嫉妒,而骄傲又是嫉妒之母,因此亦神亦人得主耶稣基督既是上帝之爱对我们的彰显,也是放在我们身边的人类之谦逊的榜样,目的是让我们的自我膨胀能得到有效的医治。 引自 论向初学者传授教义 回应 2020-02-28 18:20
-
信、望、爱的意义 ·上帝要我们以信、望、爱敬拜他(p28);“主祷文”和《使徒信经》示范出信、望、爱这三种恩赐究竟是什么:信是相信上帝,望和爱则是向上帝祈求。(p29~p31) ·爱在何种程度上住在人心里,人就是何等的善良。因为当问及某人是否善良的时候人们问的不是他信或望的是什么,而是他爱的是什么。因为,人若爱得正确,他所信、所望的无疑也是正确的了,而人若没有爱,他所信的即便是真理,他所望的即便是真正的幸...
2020-04-29 14:19 1人喜欢
信、望、爱的意义
·上帝要我们以信、望、爱敬拜他(p28);“主祷文”和《使徒信经》示范出信、望、爱这三种恩赐究竟是什么:信是相信上帝,望和爱则是向上帝祈求。(p29~p31)
·爱在何种程度上住在人心里,人就是何等的善良。因为当问及某人是否善良的时候人们问的不是他信或望的是什么,而是他爱的是什么。因为,人若爱得正确,他所信、所望的无疑也是正确的了,而人若没有爱,他所信的即便是真理,他所望的即便是真正的幸福,也是枉然,除非他相信并盼望这爱,以至能靠着祷告祈求而得到爱的赐福。(p112)
·爱是一切诫命的宗旨,上帝就是爱。(p115)
[但命令的总归就是爱;这爱是从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提摩太前书 1:5 和合本) ]
信、望、爱的区别和关系
·信心涉及过去、过去和将来,信既适用于自己的环境,也适用于他人的环境;盼望的对象却总是好的,只关乎未来,只影响及盼望者。(p31)
·信与望唯一的共同点在于人们所信、所望的都是未见之事。(p32)
·没有爱,信则于人无益;没有爱,望也难以存在。世上没有不存盼望的爱,没有不存爱的盼望,也没有不存信心的爱与盼望。(p32)
·比信与望更大的恩赐是爱,是圣灵将爱浇灌在我们心里。(p112)
我们当信什么
·作为基督徒,我们只须相信以下几件事:无论天上的还是世间的,无论是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一切被造之物的起源都是唯一真神造物主的仁慈:除上帝自身之外,没有一样事物的存在不源自于上帝;这位上帝是三位一体的真神—一即圣父、圣父所生的圣子以及由同一位父而来的圣灵,这圣灵又同为圣父、圣子之灵。(p33)
善与恶
·我们所谓“灵魂的罪”也只是人原本之善的缺失。一旦这些缺失得到医治,它不会转移他处;当缺失不复存在于健康灵魂的时候,它也不复存在于其他地方了。(p34)
·创造万物的造物主是至善的,万物因此也都是善的。(p34)
·一个未曾败坏的天性固然可贵,但更进一步,如果它是不可败坏的,其价值无疑就高得更多;可是它若受到败坏,那败坏便是一个恶,因为这天性之善受到了某种减损。它的善若没有减损,其自身就没有受到伤害;如果它受了损害,便说明这天性的善减损了。因此,只要某一存在处于败坏的过程之中,其性质的某种善就在减损着;假如该存在的某个部分不能败坏,那么该存在一定是不能彻底败坏的存在,其败坏的过程却显示出善之伟大。它若不停地败坏下去,只是说明它仍有善可让败坏去减损。但它若被败坏吞噬殆尽,它的善便荡然无存,因为其存在已不复存在了。所以说败坏只有在吞噬一事物之存在的同时才能吞噬善。由此可见,每一存在都具有某种善,不可败坏的是大善,可败坏的是小善,无论何种情形,唯有愚顽无知的人才会否认它具备善。(p34)
·由于但凡存在,只要它是存在就是一个善;既然每个存在都是某种善,且恶若不在一个存在之中便无法生存,因此当我们说一个有缺欠的存在是一个有恶的存在的同时,似乎是在说,善的才是恶的,而且唯有善的才能是恶的。凡是存在,即便是有缺欠的存在,就其是一存在而言都是善的,而就其缺欠而言则是恶的。(p35)
·我们应竭尽毕生所能去认识的却是善、恶之由来,以免陷入充满今生的谬误与烦扰之中。(p36)
·我们享有的一切善的根源是上帝的善,而众恶的根源则是具有可变之善的受造者离弃了创造者的不变之善—先是一天使,后是人类。(p45)
·从恶中引发出善,胜过不容许任何恶存在。(p47)
·发生在智能被造者身上的第一个恶是善的初次丧失,从此以后,对责任的忽视(无知)和对有害事物的贪求(贪欲)便悄然潜入了人的心,【恶的第二根源是无知与贪欲】,接踵而来的是人的谬误与痛苦,人在意识到谬误、痛苦逼近时,心便蜷缩,这就是所谓的惧怕。(p45)
·我们也不能怀疑,即使在允许邪恶存在之中也有上帝的美好旨意。因为只有他断定为公义的事,才会允许其存在。而凡公义的事必定是好事。所以,邪恶就其恶的性质而言,虽不是好事,而恶与善并存却是一件好事。恶的存在若不是好事,全能之善就不会允许其存在。(p95~p96)
·人有时会出于良善的愿望,期望上帝所不期望的事,尽管上帝的旨意也是良善的,而且他的良善要比人的完全、可靠得多。上帝的一切目的当然都是美善的,但他有时会利用恶人邪恶的意愿来实现他的美意。(p101)
罪、重生、复活
·后来犯的罪可以借悔改而得医治。(p61)
·人必须重生,不仅仅在于人第一次出生是带罪而来的。(p61)
·凡从亚当而生的都被定罪,而唯有在基督里重生的才免于定罪。(p64)
·基督里的洗礼象征的不是别的,正是基督的死,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象征的不是别的,正是赦罪。所以,正如基督的死是真实的一样,我们的罪得赦免也是真实的;正如基督的复活是真实的一样,我们称义也是真实的。(p64~p65)
·基督被钉十字架、埋葬、第三天复活、升天以及在父的右边坐下,所有事件之所以如此,是为让基督徒的生命有效仿的模式,不仅在神秘意义上如此,在实际生活中亦如此。(p66)
[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凡属基督耶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了。我们若是靠圣灵得生,就当靠圣灵行事。不要贪图虚名,彼此惹气,互相嫉妒。(加拉太书 5:22-26 和合本) ]
·那些曾经失丧又被寻回的人不会再失丧。(p74)
·导致人犯罪的有两个根源:要么是尚不了解自己的本分,要么是明知自已的本分却不履行。前者是来自无知之罪,后者是来自软弱之罪。与这两种罪抗争是我们的责任,但若不是有上帝的帮助,我们肯定会打败仗,我们不仅需要上帝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本分,而且在认清本分之后,也让我们热爱公义的心胜过迷恋世界的心,正是恋慕或怕失去世界的心导致我们睁着眼睛明知故犯。(p88)
·构成人的物质永不灭;但在复活时,这些物质的排列组合会不同。(p91)
·复活时,圣徒身体将成为有灵性的身体;圣徒的身体在复活时将没有缺陷瑕疵,也不受败坏、重力和障碍物的影响。他们的行动全然自如,就像他们全然幸福一样。(p92)
·当人不必再与死亡抗争的时候,其生命便是完美无瑕的了。(p116)
赦罪
·忧伤痛悔的心,上帝必不轻看。(p75)
[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神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篇 51:17 和合本)]
·拯救的圣礼带来未来福乐的盼望,多于保持或获得眼前的福分。在这个世界上,许多罪似乎都被轻易放过未受惩罚,其实是审判的日子未到,正如许多罪在今世虽受到惩罚,却也得蒙赦免,在永生中不会再招致惩罚。(p75~p76)
·上帝不为不由衷宽恕他人的人赦罪。(p81)
谬误
·尽管我们发生谬误唯一的原因是无知,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对某一事物缺乏认知就一定陷入谬误。唯有以不知为知之的人才会如此。因为他以假当真,这就是谬误的本质所在。(p38)
·错将假象当事实讲出来的人不应受到说谎的指控,因为他无意欺骗他人,而是自己受到了假象的蒙蔽。(p39)
·口是心非正式说谎的本质所在。(p40)
·每个谬误本身都是恶(p40);谬误并非都是罪(p41)
·我们若想享受前面真实、完美的幸福,就不该受任何意义上的欺骗,无论是身是心,莫不如此。(p43)
真理
·无论我们是否认识真理,真理依然存在着,人只有相信真理才能获得幸福人生,即永恒的生命。(p42)
天使
·除天使之外的智能被造者一人类,尽管无一例外地将因罪(原罪、本罪)的刑罚注定灭亡;但上帝所喜悦的是,他必定要挽救人类中的一部分,令其填补背叛且沦为魔鬼的天使在天使团队中留下的空缺。上帝曾应许圣徒说,复活后,他们将“和天使一样”。(p48)
[因为他们不能再死,和天使一样;既是复活的人,就为神的儿子。(路加福音 20:36 和合本)]
自由意志
·因为人类正是因滥用自己的自由意志,才毁坏了他的自由意志并他自己。显然,人在活着的时候才能自杀,在他自杀之后便不再活着,而且无法让自己死而复生。人既因自由意志而陷人罪,便为罪所胜,其意志的自由也因此而丧失了。(p48~p49)
·在人没有行善的自由之前,他又有什么自由意志或善行可言呢?是出于无知的骄傲,人才以善行自诩。(p49)
·自由意志也是上帝所赐,我们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我们心里运行。(p50)
·上帝预见到人会滥用自己的自由意志,也就是会犯罪。(p104)
·当人完全不再有做罪的奴仆之可能性时,其意志反会自由得多。我们既如此向往幸福,不但极力摆脱痛苦,而且知道自己非如此不可,就决不应责怪自己有这样的意志,或者说这不是什么意志,抑或以为这意志不能称为自由的。(p104~p105)
·一个根本不可能犯罪的理性存在则更是其好无比;正如人在有可能免于死亡时,是较低层次的不朽坏,但仍是不朽坏的,然而,那存到未来的是更加完美的不朽坏,因为那时人不再有死亡的可能。人因行使自已的自由意志丧失了前一种的不朽坏,又因恩典获得后一种的不朽坏,而人若不是犯了罪,本可以获得后一种不朽坏作奖赏。但即便是在该情形下,没有上帝的恩典也就没有赏赐可言,因为人既因行使自由意志就足以导致犯罪,他的自由意志就不足以使他保持自己的义,除非是上帝将他恒久不变的善分给人,以帮助人的自由意志。(p105)
敬虔
·人类真正的智慧就是敬虔。(p28)
[他对人说:敬畏主就是智慧;远离恶便是聪明。(约伯记 28:28 和合本)]
宽恕与施舍
·宽恕一个请求宽恕的人,事实上是一种施舍。(p80)
·当施舍是为受者的利益而非他们的快乐着想时,受到如此厚待的人却未必乐于接受;他们常常与自己为敌,将他们真正的朋友当作敌人,而且还愚螽地以恶报善。因此,施舍有许多种而施舍有助于我们自己的罪得赦免。(p80)
·最大的施舍莫过于由衷地宽恕针对我们所犯的罪。相比之下,对未对你行恶的人怀有善意,甚至做善事,还算不得什么;而爱你的仇敌,总是对他怀有善意,在有机会时,为对你怀有恶意并只要可能就会加害于你的人行善事,则是高尚得多,也是最值得崇尚的善。(p81)
·施舍的人当从对自己施舍开始,即怜恤自己的灵魂。主耶稣说“要爱邻舍如同自己”,指的正是这一施爱的先后次序。因此我们的主在斥责他们表面看上去洁净内心却充满勒索和邪恶之后,规劝他们在行善时要先对自己行善,洁净自己的里面,他说:“只要把里面的施舍给人,凡物于你们就都洁净了。”(p83)
[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 10:27 和合本) ]
·对自己施舍就必须远离罪。(p84)
悔改
·真正的悔改需要上帝的恩典。(p88)
我们的主
·所谓上帝之“怒”,并不是说他会像人一样发脾气,而是说因他的义而对罪陡生憎恶,暂且借用人类的情感用语而称作“怒”。(p52)
·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他既是没有起始点的上帝,又是有起始点的人。(p54)
·基督的坐胎、降生不是因肉体的情欲,所以他不是带着原罪而来。(p58)
·凡有福的理性受造者,其福乐无不来自于上帝,而上帝的福乐却不来自于他的被造者。(p73)
·凡发生的事都是出于那全能者的旨意,他要么是允许事情发生,要么是亲自行事。(p95)
·哪里没有上帝的爱,哪里就是肉体的情欲在掌权。(p113)
回应 2020-04-29 14:19 -
Brasidas (生阳无自,诚敬谦和)
P59: 基督被当作我们的赎罪祭,以使我们与上帝和好。于是,正如我们被算作义一样(这义不是我们自己的,而是上帝的,这义不在我们里面,而是在上帝里面),几度也被算作罪;同样,他被算作罪,那罪也不使他的,而是我们的,那罪不再他里面,而是在我们里面。基督成为罪身的形状被钉在十字架上,罪虽不在他里面,但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成为罪身形状的肉身死去,是向罪而死。尽管他自己从未曾火灾有罪的旧生命里,他的复活却预表...2020-02-28 18:20
P59:
基督被当作我们的赎罪祭,以使我们与上帝和好。于是,正如我们被算作义一样(这义不是我们自己的,而是上帝的,这义不在我们里面,而是在上帝里面),几度也被算作罪;同样,他被算作罪,那罪也不使他的,而是我们的,那罪不再他里面,而是在我们里面。基督成为罪身的形状被钉在十字架上,罪虽不在他里面,但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成为罪身形状的肉身死去,是向罪而死。尽管他自己从未曾火灾有罪的旧生命里,他的复活却预表着我们“出死入生”,得到新生命。 引自 论信望爱手册:致劳伦修 P63:
那施洗者发现基督无罪可洗,正如死亡发现他无罪可罚一样,这样,基督便是以极端严格意义上的公义,而不是仅仅用强权胜过并征服了魔鬼;原因是,基督尽管没有罪,魔鬼却以极端的不公义将他处死,因此因着基督,魔鬼失去了对因罪而受其奴役的人的控制便是再公正不过的了。 引自 论信望爱手册:致劳伦修 “不因强权而胜”这是尼采不同意之处。因为在基督是“心甘情愿而受,不是出于不得已,而是出于他对我们的怜悯。这样,罪既因一个人进入世界(即整个人类),罪也因一个人从世界除去。”,而末人则恰恰是出于“不得已”。如此,不仅玷污了基督的“怜悯”和“谦卑”,也让对秩序的服从被扭曲,产生奴隶道德,从而让罪再次进入世界。于是在P104写到:
上帝若与之人类始祖会一直坚定,以保持被造时无邪的状态,那么他的旨意就会是让亚当停留在被造时安全的状态中,在他生儿育女后,在适当的时候,不经死亡而将他转移到更美好的地方,在那里他不但不会犯罪,而且连犯罪的愿望也不会有。但由于上帝预见到人会滥用自己的自由意志,也就是会犯罪,因此就安排了另一套计划,目的是即便人陷在罪中,也能对他们有益。这样,全能者的良善旨意就不会因人的邪恶意志而落空,而是在人邪恶的意志的情形下也能得以成全。 引自 论信望爱手册:致劳伦修 尼采对“生育”和“不孕”的学说都可以在这个背景下得到解读。而更应该在受恩典而“圣灵感孕”的背景下理解,P106:
人的功德本身也是上帝所赐,这些人在获得永生作奖赏时,只是在领受“恩上加恩”。因此,人被造时拥有的义是这样的:不靠上帝的帮助,人就无力保持这义,单靠人自己的意志,就会离弃这义。但无论人选择了哪一条路,上帝的旨意都会成全,无论是借着人来成全,还是成全在人身上。这样,由于人选择了自己的意志而非上帝的旨意,上帝的旨意就在人身上成全了。因为上帝用人类这同一败坏的泥团,做出一些贵重的器皿,又作出一些卑贱的器皿;他用怜悯使人贵重,又用审判使人卑贱;以至没人能因人而夸耀,因此也不能因自己而夸耀。 引自 论信望爱手册:致劳伦修 于是,“末人”才是符合上帝公义的人类尘世存在,而“超人”则来自上帝恩典,也不会在尘世的山洞中寄居。“人是某种必须被克服的东西”,不是通过上帝公义的“必死”而克服,就是通过上帝恩典的“永生”而克复,都在上帝的审判之下。
上帝的恩典在基督教中则通过基督中保而完成,P107:
亚当被造时是义人,所以无需中保。而当罪使上帝与人类之间裂开了一条鸿沟的时候,就需要人类中唯一一位出生、生活、死亡都没有罪的作中保,才能使我们与上帝和好;才能使我们的身体可以复活,以进入永生;才能使上帝的谦卑暴露人的骄傲,并加以医治;上帝在成为肉身以挽救人类时,才能表明人类已何等地远离了上帝;唯有通过亦神亦人的基督顺服的一生,才能为不顺服的人类树立榜样;唯有靠那独生子甘愿采取奴仆的样式,上帝恩典的活水才能向人类开放;唯有以救赎主的复活作凭证,上帝才对被赎者赐下身体复活的应许;唯如此,魔鬼才能被他自诩蒙蔽了的人性所胜,同时却不使人得荣耀,以免人心再生骄傲 引自 论信望爱手册:致劳伦修 在尼采则为“人是一根系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的绳索——一根悬在深渊之上的绳索”,尼采面对的是上帝隐而不显的时刻,即是古希腊,也是古往今来未受恩典的末人。针对的是奥古斯丁所说的“基督徒生活的四阶段”之第一阶段,P113:
第一阶段,在律法之前。 人处于无知的黑暗之中,只凭肉体活着,尚无理智或良心的干预。 第二阶段,在律法之下。 人因律法开始知晓自己有罪,而上帝的灵尚未介入帮助他,人凭自己的努力照律法而活。在努力受挫之后,人陷入知罪犯罪的境况。既被罪制服,便成为罪的奴仆。“因为人被谁制伏,就是谁的奴仆”(彼后2:19)。于是,知道诫命结果是,罪在人内心生出各样的欲念,使人因明知故犯而罪加一等。“律法本是外添的,叫过犯显多。”(罗5:20) 第三阶段,在恩典之下。 上帝若是顾惜他,启发他相信唯有上帝能帮助他,上帝的灵又开始在他心里动工,更强大的爱的能力就起来与肉体的势力抗争。此时,尽管人的本性中仍有一种势力在抗争(因他痼疾仍未完全治愈),却因信而过着义人的生活。只要他不向恶欲妥协,以对圣洁的渴慕战胜它,就是生活在义之中了。这是一个有美好盼望的人。 第四阶段,在完美的平安之中。 那些坚定敬虔地前行在这条路上的人,终必达至平安。此生过后,这平安将在灵魂的安息中,最终又在身体的复活之时得完美。 引自 论信望爱手册:致劳伦修 对应于凡人查拉图斯特拉在强力意志学说中即锻炼自己也从而为更大更上强力意志的出现做好准备(实即最终审判),如P130写到神子耶稣则是:
由于与爱最相对立的莫过于嫉妒,而骄傲又是嫉妒之母,因此亦神亦人得主耶稣基督既是上帝之爱对我们的彰显,也是放在我们身边的人类之谦逊的榜样,目的是让我们的自我膨胀能得到有效的医治。 引自 论向初学者传授教义 回应 2020-02-28 18:20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 2天前曾上架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如何阅读一本书》推荐书目1(慢慢更新) (爱读书的小兔兔)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基督信仰书籍Ⅰ (羊的门)
- 汉译基督宗教经典(教父著作) (緣懷)
- 叠书记I (小欢欢)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论信望爱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太白兔 2017-03-14
我当初从奥古斯丁理解的人类带有原罪是因为他们从性欲而生,对也不对,这性欲其实对应的是“这等人不是从情欲生的”,指的是亚当后裔属地的属世界的根源。
0 有用 Amethyst 2020-05-17
想要對基督教教義有大略認識的話,這本書很值得看。讚美奧古斯丁,讚美三聯!看了電子版準備買本實體的隨身帶著翻翻
0 有用 Brasidas 2020-03-01
人类的真正智慧是虔诚
2 有用 [已注销] 2020-04-29
第一個孩子說:「信心是去握住基督」;第二個孩子說:「信心是抓牢基督」,第三個孩子說:「信心是絕不放鬆基督」。
0 有用 厄土 2009-09-23
圣师的信仰独白和信仰指导手册,如此适合每个信徒。
0 有用 南国 2020-12-22
奥古斯丁确实是影响基督教最深的神学家
0 有用 南山南 2020-12-05
带着对于真理的拳拳真心,奥古斯丁劝导教化我们如何带着信望爱在此生提升自己,面对种种不确定的试探。这个世界终归是坚固而美好的。我们不必失望也无需怀疑。
0 有用 北落师门 2020-11-08
对于已信的人,本书内容其实有些毋庸多言。但本书又清晰的揭示出,想说服不信的人,又是多么的困难,而且困难了几千年。
0 有用 小岛 2020-08-28
@2013-05-07 02:00:21
0 有用 nek 2020-06-12
我没有信没有望也没有爱。愿我罪恶的生命彰显上帝对他所救赎的人的仁慈和他的恩典的伟大。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