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 ( 1 )
一、 子书之变与文集之兴………………………………………… ( 1 )
二、 子集兴替与子集相通:相关学术史命题概况 ……………… ( 3 )
三、 思想学术文本的文学研究视角 ……………………………… ( 6 )
四、 “建构”与“还原”:中古学术著述方式转型的研究理路 …… ( 9 )
上编 中古子书著述方式的新变
第一章 傅玄《魏书》底本与“三史故事”考论 ……………………… ( 19 )
一、 《魏书》底本所立纪传考……………………………………… ( 20 )
二、 关于《三国志》裴注引《傅子》文本属性的若干臆测………… ( 27 )
三、 “三史故事”探原 …………………………………………… ( 32 )
第二章 论《金楼子》“兼备众体”的著述性质 ……………………… ( 39 )
一、 子书与类书之别:以《兴王》与《艺文类聚》帝王部的比较
为例 ………………………………………………………… ( 40 )
二、 体近小说:《捷对》与《世说新语》的比较 …………………… ( 44 )
三、 作为萧绎读书笔记的《立言》………………………………… ( 48 )
四、 “记事”与魏晋南北朝子书的特质…………………………… ( 51 )
第三章 论汉魏六朝子书的私人写作与知识趣味
———以《颜氏家训》为中心 ………………………………… ( 54 )
一、 “家训”的私人写作与笔记的萌蘖…………………………… ( 54 )
二、 汉魏六朝子书的考辨传统与知识趣味 ……………………… ( 59 )
三、 《颜氏家训》的文体选择与子书的衰变……………………… ( 63 )
中编 子书与文集兴替的历史进程
第四章 “秦汉诸子即后世之文集”说平议
———兼论西汉文章存录方式的演变………………………… ( 71 )
一、 “秦汉诸子即后世之文集”说的学理依据…………………… ( 71 )
二、 西汉文章的著录与《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 ( 74 )
三、 子书体制与汉人观念:“诸子之文”与“文集之文”的边界 … ( 82 )
四、 “改子为集”:《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西汉文集 ………… ( 86 )
第五章 “论”体文的存录方式与汉魏六朝子集兴替………………… ( 90 )
一、 作为“论”的汉魏子书………………………………………… ( 90 )
二、 玄学与佛教“论”体文及其存录方式………………………… ( 94 )
三、 子书之变与文集之兴:“论集”成立的内在理路 …………… (100)
第六章 “以集为子”:论六朝子书写作方式的文集化 ……………… (107)
一、 “以集为子”说溯源 ………………………………………… (107)
二、 模拟与言志之间:《抱朴子外篇》的写作模式 ……………… (109)
三、 “意陈而词丽”:《刘子》与骈文的论说方式 ………………… (115)
四、 著述观念与子书文体形式的演变 …………………………… (120)
下编 论子、集关系的学术史建构
第七章 选子入集:论总集采摭子书篇章的方法 …………………… (127)
一、 问题的提出及概念的界定…………………………………… (127)
二、 汉魏子书“入集”的文本来源与编纂方法…………………… (130)
三、 先秦诸子的“入集”的困境及出路…………………………… (136)
第八章 章学诚“子史衰而文集之体盛”说发微……………………… (144)
一、 从诸子到文集:立言宗旨的有无 …………………………… (144)
二、 史学的衰落:专门之学的丧失 ……………………………… (149)
三、 “子史衰而文集之体盛”说的延展性:价值判断标准、二元对立思维和“言公”之旨……………………………………… (154)
第九章 刘师培“反集为子”说发覆 ………………………………… (160)
一、 “反集为子”说成立的内在理据……………………………… (160)
二、 作为一种学术批评话语的“反集为子”说及其思维方式 …… (165)
三、 作为名家的清代考据学……………………………………… (170)
四、 刘师培“反集为子”说的突破………………………………… (174)
附录 论《史通》的文体拓展:以自注与外篇为中心 ………………… (180)
一、 《史通》的自注与刘知幾的史注观———兼与六朝自注
比较 ………………………………………………………… (180)
二、 论《史通》外篇的成立及其撰述方式………………………… (192)
参考文献 ……………………………………………………………… (209)
后记 …………………………………………………………………… (217)
· · · · · · (
收起)
3 有用 L'héritiers 2025-06-07 02:21:15 湖北
作者很有野心,视野宽阔,讨论的问题也很重要,但不知道是受限于中古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材料还是我对这种文体研究的不感冒,总感觉有些地方差了口气
4 有用 彭城下吏 2025-06-12 12:16:49 北京
作者应于经学以及内典有所隔膜,但要讨论中古史,却不能不从经学和内典形成的共轭知识结构去看待。子集转变要讨论的地方还非常多,要利用、分析的文献也不能仅只是《傅子》《金楼子》《颜氏家训》,要发覆、讨论的学术史也绝非只有章学诚、刘师培、刘咸炘、余嘉锡诸位。
4 有用 三十抄 2025-06-03 20:14:50 江苏
对中古学术史话题的系统整理,建构性还原并无止境,而本书还原的程度,已经观照到许多根本问题,比如四部之学建立前的学术场域、超越集部的文学性的判定、文章学本有的思想家派等等。《金楼子》《颜氏家训》两篇谈六朝子书事理关系的新变,可以对接先秦言语传统和唐宋以后笔记,相当精到。以论体文落实子集兴替,并把两《弘明集》置入此框架,很有创见(这一思路可以拓宽很多文体,章学诚亦论及荀子之赋)。重审章学诚、刘师培等人... 对中古学术史话题的系统整理,建构性还原并无止境,而本书还原的程度,已经观照到许多根本问题,比如四部之学建立前的学术场域、超越集部的文学性的判定、文章学本有的思想家派等等。《金楼子》《颜氏家训》两篇谈六朝子书事理关系的新变,可以对接先秦言语传统和唐宋以后笔记,相当精到。以论体文落实子集兴替,并把两《弘明集》置入此框架,很有创见(这一思路可以拓宽很多文体,章学诚亦论及荀子之赋)。重审章学诚、刘师培等人的学术话语,也能反求他们的语境和我们的前提。不过子集框架也只是中古目录学家设置的工具,未必是共享的思维规范,也不是被讨论文本本身的特性,有关思想表达的形式似乎不一定会在这个框架里穷尽,比如未成著述的集合、佛教论集,也存在平行发展的可能。经史子集自有内在互文之处,而更后位地思考,亦可能有新的发见。 (展开)
1 有用 苏格拉裙底 2025-06-06 10:33:55 北京
伏煦老师的一系列论文(即本书的各章内容)在选题阶段时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成为我开题报告中的重要参考文献。然后终于盼来了这本书。一口气读完。有巩固,也促使我有了更多思考。特别是让我意识到写作实践其实不断地在重塑着著述的形态(“体”)。说一说问题(毕竟我还要接着写我的论文)。本书通过文本的细读来揭示史志著录和书籍撰写中的“通例”,从而证实、发明前人的论断。但一方面,这些民国学者为何会在那个时期普遍地回应... 伏煦老师的一系列论文(即本书的各章内容)在选题阶段时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成为我开题报告中的重要参考文献。然后终于盼来了这本书。一口气读完。有巩固,也促使我有了更多思考。特别是让我意识到写作实践其实不断地在重塑着著述的形态(“体”)。说一说问题(毕竟我还要接着写我的论文)。本书通过文本的细读来揭示史志著录和书籍撰写中的“通例”,从而证实、发明前人的论断。但一方面,这些民国学者为何会在那个时期普遍地回应章学诚对子集关系的论述(或许由于在西方文学观念传入后对于传统学术体系的焦虑——什么是“文学”)?另一方面,本书对子集兴替过程的梳理,几乎完全是对文体(奏议、论和笔记)与体例(裁篇和定体)的逻辑推演。我们似乎看不到作者对于著述形态的自觉选择,因此没有体现出子书或文集对于不同时代作者的不同意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