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出品方: 巴别塔文化
副标题: 改变战争艺术的战斗机飞行员
原作名: Boyd:The Fighter Pilot Who Changed the Art of War
译者: 杨斌
出版年: 2025-7-1
页数: 600
定价: 8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6679487
内容简介 · · · · · ·
没有哪位飞行员能像约翰·博伊德那样同时在空战战术、航空工程和军事思想方面取得那样令人瞩目的成就,而生前却又像他那样默默无闻。他有“40秒博伊德”之称,这意味着不论他在空战中处于怎样不利的态势,都可以在40秒内反败为胜;他提出的能量–机动理论,是设计战斗机和制定空战战术的重要理论依据;他参与设计的F-15、F-16战斗机,成为20世纪最受欢迎、服役时间最长的两款战斗机;他提出的“OODA循环”理论揭示了军事冲突和商业竞争的制胜之道;他倡导的机动作战理论对美军作战思想转变和防务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记作者罗伯特·科拉姆采访了包括美国前副总统迪克·切尼在内的美国军政要人,以及博伊德的家人、同事和生前好友,从美国空军历史办公室获取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复原了博伊德的生活和奋斗历程,让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这位当代最重要的军事思想家。
这部传记不仅记录了博伊德...
没有哪位飞行员能像约翰·博伊德那样同时在空战战术、航空工程和军事思想方面取得那样令人瞩目的成就,而生前却又像他那样默默无闻。他有“40秒博伊德”之称,这意味着不论他在空战中处于怎样不利的态势,都可以在40秒内反败为胜;他提出的能量–机动理论,是设计战斗机和制定空战战术的重要理论依据;他参与设计的F-15、F-16战斗机,成为20世纪最受欢迎、服役时间最长的两款战斗机;他提出的“OODA循环”理论揭示了军事冲突和商业竞争的制胜之道;他倡导的机动作战理论对美军作战思想转变和防务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记作者罗伯特·科拉姆采访了包括美国前副总统迪克·切尼在内的美国军政要人,以及博伊德的家人、同事和生前好友,从美国空军历史办公室获取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复原了博伊德的生活和奋斗历程,让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这位当代最重要的军事思想家。
这部传记不仅记录了博伊德的生平,也是对美国军队官僚主义最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博伊德生活在一个黑白、对错、善恶分明的世界里,在22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始终在与军队的官僚体制和主流价值观抗争。他那哈姆雷特式的设问——“做官还是做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军人职业生涯的困境,拷问着每一名军人的良心与操守。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在军队这样一个以服从为天职和行为准则的社会组织中,应当如何保护那些特立独行的人。
作者简介 · · · · · ·
罗伯特·科拉姆(Robert Coram)
美国著名记者、作者,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他的作品产量不高,却很有影响,其作品还发表在《纽约客》《纽约时报》《亚特兰大日报》《亚特兰大宪法报》等报纸杂志。真正让其名声大噪的作品就是《博伊德传》,这本书他耗时三年撰写而成。
目录 · · · · · ·
序言:追忆 01
第一部分 飞行员 001
第一章 生于忧苦 003
第二章 运动猛男与长老会教友 023
第三章 羽翼初丰 034
第四章 K-13 和“米格走廊” 045
第五章 大祭司 056
第六章 高音速教皇约翰 076
第七章 不懈的战斗 094
第八章 “40 秒博伊德”与战术手册 107
第二部分 工程师 131
第九章 热、熵和突破 133
第十章 PS = T-D
W V 147
第十一章 糖果仙子宣讲福音 170
第十二章 扯掉机翼并涂成黄色 188
第十三章 “我从未设计过战斗机” 219
第十四章 更大—更高—更快—更远 235
第十五章 拯救 F—15 257
第十六章 飞翔的女武神 270
第十七章 “战斗机黑手党”从事“上帝的工作” 282
第十八章 一只短腿鸟 298
第十九章 间谍基地 308
第二十章 看一看 B—1 321
第二十一章 “简报仅作参考资料” 335
第二十二章 扣勾回切 353
第三部分 学者 365
第二十三章 《毁灭与创造》 367
第二十四章 OODA 循环 378
第二十五章 改革 400
第二十六章 “阴谋巨轮” 417
第二十七章 博伊德加入海军陆战队 428
第二十八章 “永远忠诚” 442
第二十九章 不屈不挠的硬汉 465
第三十章 他们认为我是个傻瓜 483
第三十一章 贫民窟上校与国防部长 491
尾声:熙德将军继续驰骋疆场 511
附 录 527
致 谢 543
来 源 547
参考文献 553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1970年代的军队领导人更熟悉商业理论而非军事理论。他们读管理学方面的书,并且长篇大论地谈论哈佛商学院如何行事。但一些人从未听说过孙子,也不知道冯 · 克劳塞维茨的名字如何拼写。他们或许听说过杜黑、若米尼、冯· 施利芬、古德里安、富勒、劳伦斯、巴尔克,但很少知道他们倡导的理论。许多民间的军迷对军队战术的了解程度要高出70年代高级军官的平均水平。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17页 -
有些人会对自己说,“我现在往前走就好。但等升到上校,我就能让事情有所改变。”他没认识到,只有当上级认为他不会改变时,他才可能升为上校。研究反复表明,军官的军衔越高,他改变的可能性越小。看着爱国者的理想被五角大楼毁灭是件令人悲伤的事情。但更可悲是的那些袖手旁观的人,他们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让那些出卖灵魂的人大行其道。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博伊德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做官还是做事(《博伊德传》推荐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人们很难想象有哪位飞行员能像约翰·博伊德那样同时在空战战术、航空工程和军事思想方面取得那样令人瞩目的成就,而生前却又像他那样默默无闻。博伊德当飞行教官时,有“40秒博伊德”之称,这意味着不论他在空战中处于怎样不利的态势,他都可以在40秒内反败为胜;他提出的能量... (展开)
做官还是做事(《约翰·博伊德传》推荐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人们很难想象有哪位飞行员能像约翰·博伊德那样同时在空战战术、航空工程和军事思想方面取得那样令人瞩目的成就,而生前却又像他那样默默无闻。博伊德当飞行教官时,有“40秒博伊德”之称,这意味着不论他在空战中处于怎样不利的态势,他都可以在40秒内反败为胜;他提出的能量... (展开)
博伊德与现代空战理论的传奇智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航空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提到“美国战斗机黑手党”这一名号,自然少不了核心人物约翰·博伊德的身影。这个非正式团体的构成,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空战爱好者合集而成。尽管博伊德未曾在战斗中获得任何击落记录,然其开创性的理论与深厚的飞行经历,依旧在军事... (展开)
美国空军中的无名天才——约翰·博伊德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与许多著名的军事人物一样,博伊德也有很多的名号,“疯子少校”、“贫民窟上校”,当然也有人将其誉为“元帅级的战略家”,他制定了战斗机的空战战术,他提出了OODA环,他备受推崇也备受争议,他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博伊德,这个名字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某种生活方式,... (展开)> 更多书评 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Little Brown (2002)暂无评分 7人读过
-
Back Bay Books (2004)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单|【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5 (普照)
- 人事纪实 (森森)
- 流血的印记:军政史 (小隐)
- 2025 (plain)
- 新书2025 (Buster Jr.)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0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博伊德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eastvirginia 2025-05-30 09:38:31 北京
没有经历的战争的军事人物的传记非常少见,即使有也几乎不值一读,但博伊德的传记显然是一个例外!这部传记是一位真正的军人与军队官僚体制斗争的历史,我要给六星!军队主流文化是保守和服从,即使在美国那样的社会里,军中的先知们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博伊德的门徒们都跟着他倒霉!不过,博伊德有种,他那哈姆雷特式的设问,To do or to be振聋发聩!
0 有用 海山 2025-07-05 00:10:01 江苏
冲着传主曾经是顶尖飞行员的名头购买此书,也以为自己会被传主的正直性格所打动,但真正有所启发的是附录中传主用另一个方式解释了金刚经的三句义,是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看来大道至简,实在是需要好好体悟领会。
0 有用 くま 2025-07-01 21:22:35 北京
创立一个冠自己名的理论,推动学术发展,比加官晋爵有意义。
0 有用 Jarek 2025-07-06 10:04:09 北京
写的非常引人入胜,翻译的也很好。博伊德是一位天生的战斗机飞行员,体现在他的性格和思想里:孤胆英雄、自由翱翔。同时,博伊德也是一位时代的集大成者,由此开宗立派,21世纪美军的很多作战概念都能看到其中的影子。
0 有用 gaoheng2011 2025-07-06 21:16:53 北京
如果只从博伊德个人视角出发,这只是一个在做官和做事中选择了后者的理想主义者的故事。但是从组织的视角看,这么一个刺头在人际关系和向上管理一团糟的情况下,能不断被比他官大好几级的领导发现,并且不断得到重用,从内利斯的教员一路被提拔到五角大楼,在哪个官僚系统里都是一个奇迹了。尽管书中总是突出博伊德不得志的一面,这可能是和大量材料来自口述史有关。但博伊德的故事和马歇尔的故事有着相似之处,天才、伯乐以及一个... 如果只从博伊德个人视角出发,这只是一个在做官和做事中选择了后者的理想主义者的故事。但是从组织的视角看,这么一个刺头在人际关系和向上管理一团糟的情况下,能不断被比他官大好几级的领导发现,并且不断得到重用,从内利斯的教员一路被提拔到五角大楼,在哪个官僚系统里都是一个奇迹了。尽管书中总是突出博伊德不得志的一面,这可能是和大量材料来自口述史有关。但博伊德的故事和马歇尔的故事有着相似之处,天才、伯乐以及一个不那么严丝合缝的官僚组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