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神秘”仍是这片雪域圣地的标签,多数人对西藏的认识仍停留于对“香格里拉”的奇妙幻想。
作者满怀对高原的痴迷与眷念,多次亲身入藏,以深沉关切的心灵,将目光对准最为普通的民众,记录他们在春夏秋冬最朴素、最真实、最生动的生活,感人至深。
闲暇劳作、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八位真实人物的真实生活与身临其境的近距离描绘,让雪域的圣洁与美丽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真实的西藏在转经筒的无声旋转中,在飘荡于千年圣地的嘹亮歌声中缓缓打开……
作者简介 · · · · · ·
书云:作家,制片人。
生于上世纪60年代。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之后在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攻读国际关系,毕业后在英国从事电视制作,致力于让世界了解中国。导演的首部纪录片《半边天》讲述一家四代中国妇女的命运,获得瑞典“环球南北电视大奖”最佳纪录片奖。1997年,参与制作的《百年叱咤风云录》获得“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大奖。由她拍摄、讲述郑和下西洋的纪录片《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以及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型专题片《秦始皇》《长城》《魅力中国》等在西方引起普遍关注。
2006年6月,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作,带领摄制组在西藏第三大城镇江孜,与八名普通藏族人朝夕相处一年,拍摄制作了五集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该片2008年3月在英国广播公司播出后,迅速被加拿大、德国、芬兰、西班牙、阿根廷、南非等近二十个国家电视台订购,并将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和其他地方台...
书云:作家,制片人。
生于上世纪60年代。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之后在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攻读国际关系,毕业后在英国从事电视制作,致力于让世界了解中国。导演的首部纪录片《半边天》讲述一家四代中国妇女的命运,获得瑞典“环球南北电视大奖”最佳纪录片奖。1997年,参与制作的《百年叱咤风云录》获得“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大奖。由她拍摄、讲述郑和下西洋的纪录片《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以及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型专题片《秦始皇》《长城》《魅力中国》等在西方引起普遍关注。
2006年6月,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作,带领摄制组在西藏第三大城镇江孜,与八名普通藏族人朝夕相处一年,拍摄制作了五集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该片2008年3月在英国广播公司播出后,迅速被加拿大、德国、芬兰、西班牙、阿根廷、南非等近二十个国家电视台订购,并将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和其他地方台播出。
拍摄之余,也从事写作。2000年,她独身一人,从西安出发,沿着玄奘的足迹,走过中亚,走遍整个印度,用英文创作了史诗般的《万里无云》,图书被翻译成中文和另外8种语言。 2005年,中国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又以一年时间重走长征路,写出震惊西方的《长征》。在执导《西藏一年》中,将片中八位人物的故事记录下来,是为本书。图书于2008年3月在英国和同名电视纪录片同步推出,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目录 · · · · · ·
自序
第一章 英雄城之夏
第二章 失业的冰雹喇嘛
第三章 天葬
第四章 轮回路上
第五章 漫漫求学路
第六章 天寒地冻
第七章 我要出嫁?
第八章 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
第九章 女人、山羊、青稞酒
第十章 三百万声祈祷
第十一章 罪恶即是惩罚
第十二章 留住信仰
后记
· · · · · · (收起)
"西藏一年"试读 · · · · · ·
长空之下,英雄城外,宗山巍峨挺拔。 “阿佳,阿佳,欢迎你到英雄城。来,跟我们喝一杯!” 一个身穿藏袍、剽悍而强壮的男人一手举着玻璃杯,一手向我挥舞不止。 我知道他在叫我,因为“阿佳”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姐姐”。我不由停住脚步。那男子正和七八个同伴坐在树下的藏毯上豪饮,旁边是一堆东倒西歪的啤酒瓶。他脸上那不羁而憨直、热烈又欢快的表情,让我立刻醒悟:我回到了西藏。 “..
喜欢读"西藏一年"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西藏一年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西藏一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4 条 )
> 更多书评 94篇
-
天葬: 藏族人忌讳陌生人谈论、观看,甚至拍摄天葬,不是意图处理方式有何独特之处,而是关系到灵魂的最终归宿。 一个民族的丧葬仪式深深根植于它的文化。对汉民族来说,因为世世代代在大地上繁衍生息,土葬被看成对大地母亲的回归。 喜马拉雅兀鹫能帮助多数藏人完成此生最后的旅程,把他们的肉体和灵魂一同带到天国。 兀鹫只吃死的东西,如果我们把尸体埋葬或火葬,兀鹫就会饿肚子,那就太残忍了。藏族人就是这样,一生身体力... (1回应)
2011-03-02 21:37 5人喜欢
天葬:
藏族人忌讳陌生人谈论、观看,甚至拍摄天葬,不是意图处理方式有何独特之处,而是关系到灵魂的最终归宿。 一个民族的丧葬仪式深深根植于它的文化。对汉民族来说,因为世世代代在大地上繁衍生息,土葬被看成对大地母亲的回归。 喜马拉雅兀鹫能帮助多数藏人完成此生最后的旅程,把他们的肉体和灵魂一同带到天国。 兀鹫只吃死的东西,如果我们把尸体埋葬或火葬,兀鹫就会饿肚子,那就太残忍了。藏族人就是这样,一生身体力行,直到把自己的身体献给兀鹫,从而完成生命中最后一次施舍。 藏族人相信即使它们(兀鹫)临死,也要腾空万里,拼命朝着太阳飞去,直到太阳和气流把它们的躯体消尽。 引自第66页 女人:一妻多夫
《西藏王统记》记录过藏民对人类起源的猜想。很久以前,有只猴子奉观音菩萨致命来雪域高原修行。猴子打坐时,常有一个罗刹魔女来骚扰他。有一天,魔女对猴子说:“我觉得我们俩应该结婚,生儿育女。”猴子说:“我是观音菩萨的持戒弟子,若娶了你,即破了菩萨的戒律。”魔女即回答:“……假如我和你成不了夫妻,日后我会嫁给魔王生魔育妖,到那时候,这雪域藏地将生灵涂炭,遍地妖魔……”猴子请示观音菩萨。观音菩萨觉得这行善积德,于是猴子和魔女成婚,生有六子,他们就是传说中藏族人的祖先。 引自第66页 青稞酒:
一个女人带了一头山羊和一壶青稞酒走近一个喇嘛,用自己的身体、羊和酒引诱他。喇嘛深思熟虑之后,对自己说:“我不能宰羊,那会犯第一条戒律;我不能碰女人,那会犯第二条戒律;喝酒的罪孽最轻。”第二天早晨,他醒来,发现自己酒醉后宰了羊、吃了肉,还和女人睡了一晚上。 引自第66页 在最简单的医疗得不到保障时,只能寄希望于法师,乞求神灵的庇护。 “当文明人在无尽地追求贪欲和野心时,藏族人在与世隔绝的荒野上安享和平与喜乐,除了人类的本能以外,别无所求。”乔治 波格尔(第一个进入西藏的英国人)
1回应 2011-03-02 21:37 -
三四 (你二或不二二就在那里不三不四)
我问次旦法师:“如果人们做到了许诺的一切,来年的收成依然不好呢?” 他平静的回答:“我们依然会做下去,域拉的赐予多和少并不重要,对神的供奉,也是一种施舍,这种美德才是最重要的。积德行善一定会有回报,不在今世也会在来生。” 《虫师》里银古对想要捕获彩虹的人说【“单纯地生存着的话”,可是没有余暇的。你是为了排遣你的内疚,所以才会做出追逐彩虹这种自虐的事来。】也许渴望的旅行并不会获得救赎,这只不过带来...2013-08-02 23:48 2人喜欢
-
小K - 康 (爱与不爱,她就在那里!)
当文明人在无尽地追求贪欲和野心时,藏族人在与世隔绝的荒野上安享和平与喜乐,除了人类的本能以外,别无所求。 恨有什么用?只能带来更多的痛苦,而且恨本身就是恶,会带来恶报。人遭受的所有苦难其实都是命。 天葬: 死亡不足为惧,而且是一种善举。施舍是藏族人的天性,无论生死。秃鹫只吃死的东西,如果我们把尸体埋葬或火葬,秃鹫就会饿独自。藏族人就是这样,一生身体力行,直到把自己身体想给秃鹫,从而完成生命中最后一...2011-06-17 12:40 3人喜欢
-
盲河 ╰╮ (you know you can run)
里面所提到的天葬,自己首先是内心敬畏的。 因而西藏的确是个很干净的地方,泥土都可以不染灰尘。 在这样的坏境中死去,也倒是件很幸福的事,我们需要灵魂的圣洁。 很多人说目前自己还不能去西藏,因为觉得无法感知和领会一个地方的深厚情意。 其实我也一样,探究内里,这无疑是自己最大的弊病。 但我还是要去的,就算我只能是个生人,是个过路的生命,就算不会被任何人记住。 我总是要去的。 我只是,面对空虚无依的生命,也想...2011-05-28 23:27
-
worldsy (世界分不成两半)
(以下数字仅为序号,非页码。) 1 记得我第二次进藏时,在离拉萨不远的一座尼姑庵里住了一周。每天我都看到一个尼姑在庵门口摇一个硕大的转经筒,从早到晚,从不间断。离开的那天早晨,我终于鼓足勇气问她许了什么愿。一般藏族人会在转经筒内放一张纸条,记下自己的愿望。 “下辈子做个男人。”小尼姑毫不迟疑地说。 “然后呢?”我问她。 “再下辈子做个喇嘛。” “之后呢? “也许经过很多次轮回,我就能解脱了。” 2 村里人...2020-01-22 01:48
(以下数字仅为序号,非页码。)
1
记得我第二次进藏时,在离拉萨不远的一座尼姑庵里住了一周。每天我都看到一个尼姑在庵门口摇一个硕大的转经筒,从早到晚,从不间断。离开的那天早晨,我终于鼓足勇气问她许了什么愿。一般藏族人会在转经筒内放一张纸条,记下自己的愿望。
“下辈子做个男人。”小尼姑毫不迟疑地说。
“然后呢?”我问她。
“再下辈子做个喇嘛。”
“之后呢?
“也许经过很多次轮回,我就能解脱了。”
2
村里人有时就称次旦法师为“冰雹喇嘛”。他的父亲也是一位冰雹喇嘛。我第一次见到次旦的父亲,就叫他“波啦”,也就是“爷爷”,是藏族人对老人的尊称。次旦法师十七岁那年,波啦开始正式教他成为一名冰雹喇嘛。次旦法师说,包括他在内,他们家已经有六代冰雹喇嘛了。但是自从八月份开始拍摄次旦法师,从未听他说过关于预防冰雹的事情。我们拍摄了他给人看病、给树念经、为一对年轻人的婚姻大事算卦的情形,但是没有看到他驱逐冰雹。既然冰雹让卡麦村所有人提心吊胆,为什么不请次旦这位“冰雹喇嘛”作法来保护他们呢?
“我早就失业了。”次旦爽快地告诉我说,“几年前,县政府为冰雹多发的乡购置了高射炮,在冰雹还未形成之前,把乌云驱散,所以我无用武之地了。”次旦笑得有些不自然,好像在掩饰他心中的失落。
“哪个更有效呢?”我问他,“是法力还是高射炮?”
“我们家世代都是冰雹喇嘛。你可以问村里的任何一个人,唐麦村已经很久没有遭受冰雹之害了。”
我问他江孜县志里提到的一九九四年卡麦乡遭受的那场特大冰雹。
“我们村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实际上我们村子从来没有下过冰雹。”次旦法师轻声地,但是充满自信地说,“有一年,冰雹特别厉害,所有的树都被吹倒了,甚至连地上都砸出了坑,但是冰雹就是没有落到庄稼地里,都是因为我念的咒语有法力。不信你问上面村子的人,自从买了高射炮,他们那里还连着两年被冰雹砸了呢!”
“那么当地人是喜欢高射炮来保护他们呢,还是给域拉上供请求神灵的护佑?”我明知故问。
“有些村子还要请我去作法,但是我拒绝了。政府说高射炮管用那就让他们用高射炮吧。”听起来好像有些赌气,但也许是一种无奈。
这部分关于“冰雹喇嘛”的讨论让我印象很深。之后作者为了拍摄高射炮驱散积云、消除雹灾的过程,又专门买了炮弹请炮手(也就是村民)打炮。
我问他(其中一个炮手)是否知道次旦法师。
“当然。过去我们都靠冰雹喇嘛,现在有炮了,就不用喇嘛了。”
“请冰雹喇嘛要用我们很多粮食。”正在装填炮弹的另一个炮手说。
“但是次旦法师的法力不是也很管用吗?据说他住的村子从来没有遭受冰雹的袭击。”
“高射炮更灵。你们等着瞧吧。”
事实上全书多次展现了信仰(神灵的护佑)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冲突,除了类似冰雹法师这样与恶劣天气的对抗,法师还被认为能够祛病消灾、占卜高考分数、判断男女婚姻适合度等等,大部分都与内地算命大师差不多。作者本人是半信半疑(或者说是抱着美好的愿望希望法师作法足够有用),而书中受访者多数情况下仍表现出了对冥冥之中的力量的信任,这一点实在令人(至少是我这样的无神论者)感慨。不过冰雹炮手算是个反例,而炮手的话也不免让我猜测,这些信任虽深根文化,但或许仍与经济环境不无关系。
3
摄制团队找到了一位天葬师,平措。
一次我们准备请我们的拍摄人物吃饭,我提出是否也请平措。令我吃惊的是,摄制组里所有藏族人都坚决反对,边巴提醒我:“没人愿意和他坐在一起,没人会吃他动过的饭菜。他也会和我们一样尴尬,最好不要让他来了。”
在西藏,即使今天,天葬师仍然被看成下九流里的末流,和屠夫、铁匠相提并论。我试图说服他们,但我的建议第一次遭到组里人这么强烈的反对。最后,我只能放弃。
无法和别人一起请平措,我就专门把他和他老婆孩子都请到我们的住地做客,拿出各种东西盛情招待,但总觉得心有歉意,好在平措并不在意,他一边喝着自己带来的青稞酒,一边告诉我他们家好几代人都是天葬师。八年前,平措从他父亲手里接过天葬师的担子,将来他儿子如果考不上大学,他打算把这门手艺再传给他。“这是佛祖很久之前就给我定下的工作,是我的命,我很喜欢我做的事情,无论谁最后都需要我帮忙,每个人都要往生。”
4
负责不停给灯添油的小尼姑说到了最近一件令她不快的事情。
一个客人送来一大团假酥油,使得好几盏灯灭了,“现在就连献给佛祖的酥油都经常是假的。”她嘟囔说。即使假酥油能点着,也会产生很多烟,污染空气,而且把寺庙里古老的壁画和佛像都熏黑了。
最让人伤心的是,买油的人明知道它是假的还要买,只因为便宜。“他们不想多花钱买真的酥油,他们让钱迷了眼、糊了心。希望他们死后不会因为欺骗而下地狱。”尼姑叹着气。
老实说,我被尼姑最后那句祈使句感动到了。
5
关于听从法师之命“包办”的婚姻(女方直到结婚前夕才被告知这一人生大事),作者非常不理解,并因此向身边的藏族人询问观点。
晚上回到住地,我问摄制组里其他成员对这件事有何看法,这是特例,还是当地人的习俗?我想,我的语气肯定流露出内心的愤愤不平。
“别激动,又不是你结婚,有什么大不了的。”边巴揶揄道。
“听说男孩子是个帅哥。”司机扎西说,“以他的相貌和他家的财力,肯定能找个比村姑更好的吧?”
我早该料到他们会是这种态度,不过,我们的翻译西洛的回答让我目瞪口杲。他和我们的摄影助理罗丹一样,小学毕业后被保送到北京上中学、大学,一去就是十年,汉语说得比藏语还流利。大学毕业后,西洛被分配到江孜一中当老师,课余时间帮我们摄制组做翻译。西洛具有在江孜年轻人中少见的自信和睿智,我以为他会有不同的想法,但是我错了。
西洛有两个哥哥,哥嫂和父母住在离江孜城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我问西洛是否会自由恋爱。
“父母赐予我生命和一切,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服从是我的义务。”他郑重其事地说。
“但是,你难道不用对自己负责吗?”我问。
“那是其次的。”
我曾经多次问过次旦法师,为什么无论是生活在城里还是农村,不论是否受过教育,藏族人都比汉族人更能坦然接受命运。次旦大笑,“别忘了我们是佛教徒。”身为佛教徒,他们相信宿命。生命如同星座,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我不知道西洛是否为个例,也不确定最后有多少作者衍生的理解。但在阅读的当下,确实能够与作者感同身受。
回应 2020-01-22 01:48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北京十月文艺 (2011)8.4分 363人读过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6)8.4分 195人读过
-
暂时无货, 17天前曾上架
-
木馬文化 (2010年3月)8.2分 39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国家地理100+5 部最伟大的探险书 (bluesquall)
- 天涯荐书贴整理版(1) (花菜。)
- 豆瓣五星图书【旅行】 (爱玛·包法利)
- 那些封面很美很特别的书(3) ([已注销])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西藏一年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阿斯巴甜菇菇 2012-08-29
2012.8.26
8 有用 虚弱橙 2011-05-22
上等的纪实,二流的写作,单调的思想
2 有用 [已注销] 2012-01-13
早晚赖在床上看几页,看完了这本像是纪录片读本一样的书。高原神域的华丽遮盖下到底还是人间烟火。就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迥异,最终让人感动的那些还是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
1 有用 半个地球的阳光 2018-12-16
希望西藏永远是西藏,永远是信仰之地,少一些铜臭味和商业气息。
0 有用 达达ZEN 2009-10-05
平淡是真。唯有如此。
0 有用 生存在海拔四米 2020-12-25
很珍贵的记录,没想到当时宗教在农村地区这么强大!市场经济已经悄悄的进入农民的生活了,传统信仰已经收到极大挑战(寺庙里的佛像唐卡被盗)。
0 有用 - Drftr 2020-12-25
想起15岁读过这本书,想起看到它对天葬直接又苍白的描述是多么惊异,想起从那时候开始思考和害怕死亡
0 有用 AEIOU 2020-12-21
2020年第47本:有人做这和文化传播的事,挺好的。作者学藏语待一年拍纪录片,很佩服。推荐一看,但不会留的一本书。看到里面天葬、一妻多夫、喇嘛、法师、医生各种还是挺触动。貌似少了点看游记或三毛的书那种duang一下心灵被击中的感觉。
0 有用 小冬 2020-10-15
平视的角度,真诚的记录。喜欢这样少评价多尊重的叙事。好想看同名纪录片。
0 有用 长安一片月 2020-08-20
魏小河说这本书很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