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外国魔鬼》这部书是由英国人霍普•柯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一部历史读物,它详细记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范莱考克,英国的斯坦因,瑞典的斯文•海定,法国的伯希和,日本的大谷光瑞、桔瑞超、吉川小一郎,美国的华尔纳等人,借着探险、考察、游历的名义,对中国吉丝绸之路西域地段(新疆地区,包括敦煌在内)地下文物和石窟壁画尤其是对敦煌藏经洞文物劫掠的历史事实。本书的优点在于运用详实的资料,通过生动的叙述将那些盗宝者的活动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十分具有可读性。
彼得•霍普科克, 是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 他写这部书的“ 目的是想谈一下, 在本世纪第一个四分之一的时间里, 外国人进人中亚细亚遥远的角落里, 在考古学上所进行的长时间的劫掠行为。一般来说,对于近代以来所我国所遭受的种种苦难的描绘,如果出于我国人之手则难免有民族主义的嫌疑。然而本书是站在一个英国人的角度来阐释外国人对丝路劫难的观点,应该比较客观些。
笔者之所以将题目拟为《“抢劫”还是“考察”?》是因为不想只站在受害国的角度对外国的强盗们一通乱批,而是也想顺带说一下他们的活动的值得表扬的地方。
正如作者在他的前言中所讲:“运输队把中国土耳其斯坦的寺院、石窟、坟墓和废墟中的无价之宝,一批一批地运往外国的博物馆,从而使中国永远失去了这些珍宝。对此中国人无不怨声载道,而外国人也无法加以否认”。从第一个进入新疆进行考察的瑞典人斯文•海定(即斯文•海定)到最后一个人美国人华尔纳,前后也就差不多三十多年的时间。这期间不只我国中心地区在经历剧变,就在土耳其斯坦这么个小地区上演了一个个鬼影进行偷盗的惨剧。数不清的珍宝被强盗们挖掘出来然后运往外国,借以展示自己的功绩,成为国际学术专家。单就敦煌一处来说,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宝库历经沧桑,文物本来保存还算完好,但是却在近代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屡遭磨难。第一个进入到盗宝的人就是斯坦因爵士一个匈牙利裔英国人,在1907年3月带着他的考察队伍风尘仆仆的进入了这个神秘的地方---敦煌。在和那个所谓的敦煌文物卫道士王元箓先生(说实话笔者至今好奇为什么佛教的寺庙要让个道士来看管?),经过反反复复的谈判后,斯坦因终于得以进入那个艺术的天堂。关于这个场景斯坦因曾经追述到:“这所小屋里所展现的场景,真是我大开眼界。在道士小灯的幽暗光线下,依稀可以看见大量地但却又是杂乱无章地堆积在的整捆整捆的手稿,其高度大约有十尺左右,至于它所占的空间,据后来的测量结果,则得近五百立方尺”。在经过仔细挑选之后斯坦因将“所有二十四只满装手稿的箱子”运往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而斯坦因只花费了与这些手稿的真实价值相差甚远的钱财就搞到了这些东西。随之而来的是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桔瑞超、美国人华尔纳等人对敦煌宝库的一次次“洗劫”。
然而,是不是就因为他们抢了我们的文物就要对他们进行无休止的讨伐呢 ?他们难道就没有做一些有益的的事嘛?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必须要肯定他们的学术献身精神。众所周知,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地区可谓是个不毛之地,是生命的禁区。但是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他们却为了学术上的目的以身犯险,跑到这个可能送命的地方来进行考察或者说抢劫,这种精神我们不由得不佩服。试想当时的中国能有几人能向他们那样,就算现在的中国又有多少?资本阶级在原始积累阶段为了追逐财富不惜跑到异国他乡,冒着生命危险开创了曾经震撼世界的资本主义文明。我想伯希和他们也可以说是怀揣着拯救人类古文明的愿望才甘愿跑到人类的禁区进行考察。再者,他们拯救了很大一部分敦煌文化。当代中国有很多人骂这帮人为盗贼,笔者劝大家冷静下。就算那些人不来盗宝,那就能保证敦煌文物都能保存下来吗?本书中有记载清政府曾经明令花钱从王道士手中买走这批文物,但结果又是怎样呢?是各级官员上下其手,纷纷动手劫掠,等到了北京只剩下寥寥的一点了,而王道士却没有得到一分钱的捐助,这简直比那帮所谓的盗贼更加可恨。时间再拉近些,1966-1976年间的“文化大革命”倡导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我们的敦煌也是在劫难逃。笔者说这些并不是在为这些人辩护,只是想大家不要死抱着狭隘的民族观来看这段历史。学术是无国界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些盗宝者门的活动才使一个历史学的一个新学科—敦煌学诞生并走向世界。
最后笔者希望不知道这一段历史的人, 都有机会读一读霍普科克的这部书, 因为这些事是每一个中国人不能也不应该忘记的。
“抢劫”还是“考察”?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