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的原文摘录

  • 芬兰真是像面镜子。她总能映照出来求快、求量、求先,求赢的另一种反向思维,而且还活得那么脚踏实地,并长期地把这种哲学注入在一举一动之中。 有时看着他们好像慢上大半拍,又带点钝拙,明明可以再多做一些,或者反应再快、再多样化一点。但他们总是"保守"地只先去做七分,直到积累足够的自信心之后,才又一点一滴架起剩下的两三分。但这最后阶段,反而是他们在厚实的基础上,奋力勇往迈进的精锐尽出。 (查看原文)
    抱朴 1赞 2013-03-23 11:06:25
    —— 引自第106页
  • 整个芬兰所需要的教育系的学生,足以被训练与教导成为芬兰未来三四十年的老师。他们应该是有思想、有能力、有见解、有自信,有互动能力,有包容力,而且还必须是可以再塑造的孩子。 (查看原文)
    抱朴 1赞 2013-05-28 23:08:39
    —— 引自第162页
  • 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必然要对整体社会人文环境都要有所认识。毕竟,所有知识和学问之间是相通的。而教育议题,牵涉的却绝对是社会各个层面。唯有社会上普遍建立起来的观念与想法,才是驱动任何改革的动力。 (查看原文)
    抱朴 1赞 2013-06-03 09:28:03
    —— 引自第180页
  • 这几年,我观察芬兰孩子上学不穿制服。不论是美式的赫尔辛基国际学校,还是两个女儿分别转入的芬兰学校,甚至于芬兰少数几所称之为私立的中小学,都遵循着芬兰的社会习惯,没有“穿制服”这档事。 典型的芬兰式回答:“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制服这个问题!”罗亚是市镇上一所超迷你学校的老师,她和社区协会团体负责人异口同声说着。 “不好吧,制服会丧失个人主体性。”待过新西兰英式学校的海蒂老师说。 “你想想看,一穿制服,我就分不清谁是Matti、Aalto、Lauri或Pauli了!Not good!Not good!”一所小镇学校的校长,摇头笑着说。 校长还说:“我女儿到非洲的学校做义工,竟然要先帮当地孩子募款买制服!因为没有制服,孩子就不能去上学。” 他摇头说道:“我和女儿都觉得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又偏过头问我:“请问,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是制服,还是学习?孩子平常有什么衣服,就穿什么来上学,不就好了吗?” (查看原文)
    water 1赞 2018-03-08 19:40:36
    —— 引自第22页
  • 但在芬兰这踏实的社会福利国家,基础教育是宪法规定由国家所提供,不仅学费全免、免费供应营养午餐与教科书,居住偏远孩子们的交通费也是政府支付,那制服怎么可能出现呢? 如果任何一所公立学校规定穿制服,那谁要付钱购买?绝对不会是家长掏腰包,而是政府依照提供免费教育的义务,拿出预算帮学生买。 钱要用在对教育有真正意义之处,有没有制服,与教育和学习成果真的无关。如果制服只是为了好管理,那学校的教育目的,不就变成是先求管理得好,其次才是关注学生学习吗? (查看原文)
    water 1赞 2018-03-08 19:40:36
    —— 引自第22页
  • 北欧的孩子,和你我的小孩相同,毫无差异地拥有所有人性中的各个方面;而所有儿童到青少年的青涩成长历程,也都一样。 唯一差别的是,整个社会和教育体制对于人的关怀、对于人的信任、对于人的尊重,以及对于人生到底是不是一场要赢在起跑线的竞赛的想法,是以更健康、更人文的深度,去厘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教育"概念"的不同,造就出不同社会与文化的真正区别。 (查看原文)
    抱朴 2013-03-04 23:23:17
    —— 引自第8页
  • 信任,是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芬兰社会与教育不采用“防制”的管理法则,而是选择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为教育的开始。 (查看原文)
    抱朴 2013-03-10 12:04:49
    —— 引自第53页
  • 制定教育方针与核心课程纲要的教育委员会认为,所有的学习动力,来自于个人的成就感,这其中当然包括老师!芬兰教育制度在1994年经历了重大变革之后,老师获得充分的教学自由度与课程自主权,可以自行决定教材与教学内容和进度。希望让老师有参与感、决定权,让从事教学多年的实际经验与专业足以发挥,增加他们为社会或学生改变些什么的参与感,激发出更好的教学动力与热忱。 (查看原文)
    抱朴 2013-03-10 12:04:49
    —— 引自第53页
  • 移民教育,最好从幼儿教育开始。 小学再开始,为时已晚。 (查看原文)
    抱朴 2013-05-27 23:07:58
    —— 引自第149页
  • 但是一个社会,减少对孩子生活与学习上的管制,并不代表完全没有约束,而是一种整体对于个体的尊重。很多日常事物,不管制,不禁止,就见怪不怪,既然在孩子们中间不是怪事,就不用劳烦大人们来管制。 (查看原文)
    借个人耍耍 2013-12-24 14:49:11
    —— 引自第24页
  • 学校必须确实遵循中央政府制定的课程规范。学校老师的一切教学内容与成果,也都必须遵照学校和督学的稽核与考察。 (查看原文)
    借个人耍耍 2013-12-24 14:53:49
    —— 引自第40页
  • 但对于芬兰和北欧这些人口数目不多的小国,教育根本理念在于国家和社会没有本钱让任何一个孩子被制度早早地去筛选,从而贴上落后的标签。 (查看原文)
    借个人耍耍 2013-12-24 14:59:25
    —— 引自第35页
  • 芬兰及北欧早早就认识到,孩子一旦跟不上学习,如果不从制度层面上去特意照顾和鼓励,那学习与教育就不平等、不均衡,最终就是整个社会都要为这些长大之后的孩子们,付出更大的社会成本,更糟的是这些国民素质缺口,即便再投入更多的资源矫正或改善,效果都有限了! (查看原文)
    借个人耍耍 2013-12-24 14:59:25
    —— 引自第35页
  • 纲领的内容是由众多不同的专业与评估小组,经过非常多次的讨论与研议之后,才逐渐定立下来。不是我们几个坐在中央政府大楼里的人就能决定的。 一份纲领,在经过旷日废时、由下到上的方式研讨之后,会先把各种初步想法拟成文字大纲,再选择全国各地500所不同的学校试办。经过广泛搜集各校师生等多方的反应与回响之后,再进行修正调整。 (查看原文)
    借个人耍耍 2013-12-24 15:12:15
    —— 引自第42页
  • 所有的评估和考试,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自我改进,提供日后成长的基础与学习能力进步的空间,从来就不是要去挫折学生与老师的士气,和成为讥评别人落后、不长进的工具。 多数国家的教育就像是汽车工厂;但是在芬兰,老师却像是真正在开拓的创业家。 (查看原文)
    借个人耍耍 2013-12-24 21:47:38
    —— 引自第45页
  • 这群孩子不太一样,他们的学习方式要从实物面上去鼓励,因为他们比较坐不住,学习进度和别的学生不同,所以我们特别设计一些可以从实践中学习的模式,并且会和孩子一起规划课程内容,从他们有兴趣的去着手。这是希望为他们创造出更多喜欢上学的诱因,让他们更有意愿,并充满着期盼来学校。 (查看原文)
    借个人耍耍 2013-12-25 20:49:02
    —— 引自第62页
  • 1芬兰教育一心想的,是尽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适合的位置。 2教育“概念”的不同,造就出不同社会与文化的真正区别。 3人生,真的不是只有一场赢在起跑点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 4启发、协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时建立可以一生追寻的正面学习心态。 (查看原文)
    李大日宣 2015-08-16 11:41:09
    —— 引自第1页
  • 一个地方待得久,就比较能够以她的文化和当地人的心态,看到其社会的深层面。但,有时候一个地方待久了,却也可能反而失去从外人角度看事情的敏感度。 (查看原文)
    光悅 2016-02-04 01:16:55
    —— 引自第16页
  •   其实在芬兰,青春期的学生,从小学六年级起,女生们就开始化淡妆,涂睫毛膏或挑染头发,所有青少年们该有的青涩、自我,芬兰孩子都有。但师长却任其自然发展,没有人去刻意禁止、管制,反倒鼓励孩子们表现得落落大方,成熟自得。 …… 在芬兰教育中,学校与学校,不会去做无谓的“竞赛”、“排名“,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更不会做原本起跑点就不公平的较劲;所有的评估与考试,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自我改进,提供日后成长的基础与学习能力进步的空间,从来就不是要去挫折学生与老师的士气,和成为讥评他人落后、不长进的工具。 (查看原文)
    光悅 2016-02-05 20:48:43
    —— 引自第45页
  •   芬兰的教育专家同时一再强调,凸显优秀学生和精英教育,并不会对整体教育带来最好的结果,反而只要善加鼓励、运用资质优异的学生来帮助一般或落后的学生,使资优生了解人与人间的差异,这不仅不会影响资优生的学习,反而有助于群体社会的平等发展。同时也认为,当学校老师觉得自己拥有改变社会的能力与参与感,整个教育体系就会有向上提升的动力。因此,老师的养成培训,必须包括了解各个学生的差别,与这些差别所产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让教师了解到教育责任不是照本宣科上完课就好,而是以同理心爱护照顾到个别学生,如此一来,整体社会才能有消弭学习落差的机会。 (查看原文)
    光悅 2016-02-05 21:15:20
    —— 引自第46页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