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达尔文 短评

热门
  • 9 大-燕-威-王 2014-05-27 20:44:13

    这本书应该是目前最系统的研究达尔文学说中国本土化的作品了。相当精彩,无论是学术性还是译笔。达尔文主义对中国影响深远,几乎贯穿了我们的每次改良或革命运动,现在,它的一些概念已经潜移默化到我们的生活里,尽管达尔文本人当年没有那样说过。

  • 6 扑向剑刃的轻风 2014-12-05 19:14:13

    这本书分明该取名为《梁启超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过是以梁启超为核心,重点分析了几个精英人物,书中“该死”、“恶魔般的”这样的形容词屡见不鲜,而且略过蒋介石所受影响直接评毛泽东,意识形态味道浓厚,只有参考价值,视野不及王中江的《进化主义在中国》。

  • 1 豆友199280500 2020-06-13 21:54:07

    对达尔文演化学说的误读及其危害。在社会达尔文主义仍在流行的年代,是很值得一读的。

  • 1 小p 2020-06-10 00:55:03

    虽然有些地方有点散漫,还有些作者的观察和结论略显武断,但总体很不错

  • 0 旺达马克西莫夫 2022-03-29 09:58:27

    死去的细胞怎样继续生存在活着的有机体里呢?

  • 0 心有猛虎 2022-12-10 16:03:55 江苏

    达尔文与维新派。读了多少书啊!吓死人了!

  • 1 Portia 2023-07-21 16:08:38 中国台湾

    有点太后见之明。

  • 0 Turnsole 2023-06-20 09:19:38 上海

    从达尔文的接受,串起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维新变法前后的思想,非常清晰。那一代人,在现实的亡国危机,以及国与国激烈竞争中,对群和国家的考量遮蔽了个人。所以是国家有机体概念盛行。个人主义在那里是被悬置起来的。(从梁启超直接跳到毛,还是很突兀,这中间省略了多少思想的流变。隐蔽的因果溯源还是太强了,从共产革命的胜利来回溯之前的历史,找出其中的因果关联,那如果换个思想实验呢)

  • 0 主食爱好者 2024-08-08 18:16:19 浙江

    简而言之就是达尔文主义在晚清民国中国知识界如何“为我所用”的问题。其中种种理不清头绪的地方可能也不是作者笔力有限,是这个问题它确实太复杂了……

  • 1 賣松人 2022-07-29 21:38:53

    今天中國社會最主流的觀念依然是“宜者不必善”。

  • 0 长沮 2022-07-18 13:24:32

    有创见,但枝蔓丛生

  • 0 科瑞贼 2024-04-15 18:06:18 上海

    从进化论传入中国的视角切入,重看中国近代史。通过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几个主要人物,串联起当时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局势。达尔文主义究竟为中国来带了什么?很显然,在误读中首先带来了当前危机的理论依据:为什么中国会败于西方?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因为优胜劣汰、落后就要挨打。在对中国落后原因的探讨中,各类答案层出不穷:思想落后、制度落后甚至人种落后。在此之后,每一个中国人都相信进步。达尔文学说无意间在中国革命之路上推波助澜,颠覆中国千百年来被士大夫们奉若圭臬的儒教传统,中国传统厚古薄今的思想在进步主义面前荡然无存。落后制度必须打破。在此时,革命者们不仅是把矛头对准清政府,更是对准着满族的统治。达尔文主义进步论的误读,也被马克思主义者们顺利继承。“达尔文”解放了中国,又将中国陷入新的束缚。

  • 0 Sayide 2023-05-16 18:47:55 江苏

    达尔文主义传到中国,杨敬修,达浦生等回教学者皆有回应,亦是一面。

  • 0 zebaoa 2023-10-31 12:57:37 北京

    进步与进化的思想史,就是看不懂!

  • 1 晴信 2023-12-04 14:38:23 江苏

    还是很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但是有着思想史式的烦琐,总之尽力主张从严复梁启超到孙文再到毛泽东,近代的改良与革命思想背后都有社会达尔文主义这条暗线。正如译者所说,如果延误跟着读者的絮语昏昏欲睡读下去,直接看“结语”也就够了。

  • 0 reton3 2023-01-13 23:42:57 辽宁

    终于看完了,有点啰嗦。老大帝国的转变还进行时。

  • 0 📝 2023-01-30 17:01:41 河南

    达尔文主义在中国被如何理解:未来主义,历史必然性,先知先觉,非此即彼,至善论,科学神话。并指出中国解读的一些矛盾,如进化非道德性与道德义愤、进化的自然性(非人力可转移或者说偶然性、非目的性、去价值性)与意志论等等。

  • 0 y 2023-04-10 22:18:26 浙江

    很深刻,但材料梳理还可以更精炼,枝蔓使人困惑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