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华战争 短评

热门 最新
  • 31 东风霹雳 2014-04-09 14:43:36

    印度实在是囧死人啊。学界没头脑,人民不高兴,媒体从来都没搞清楚状况,政府更是糊涂到家。

  • 18 米小可 2015-07-18 22:28:19

    印度人的嘴,解放军的腿,都让人不得不服。中印边境争端把印度劣质民主制度的弊端暴露无余,不管实行什么制度,最终都要回到人的层面上,人的素质和见识才是第一位的。另,尼赫鲁作为政治领袖的光环被这本书完全摧毁,整本书其实更像一个关于尼赫鲁及其附庸梅农和考尔的一个超长政治讽刺段子,可位列我今年看过最好笑书籍榜首。

  • 23 木须龙 2011-12-13 17:32:57

    中印边界的争端最早当然是因为英国人起头,但印方一根筋地坚持“不存在边境争端”,地图上是它的就是它的,并且自大到不相信中方会对他们的蚕食动武,这种盲目和僵硬的思维倒让我想起了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开始前的场景。在一个个人主导下的政策能这么极端,不知彼也不知己,最后一败涂地一点儿也不稀奇。尢为吊诡的是,按马克斯韦尔所说,中方本来是打算接受麦克马洪线的,但这种接受不是无条件认同不平等条约,而是出于对现实边界的尊重和两国友好的考虑。

  • 19 alexmaoist 2013-12-05 19:34:59

    毛主席那一代人真实战略高手!

  • 13 羽月 2020-06-21 02:37:47

    结合时事读一下。 本质上是英国殖民者当年的一厢情愿和晚清民国中央政府脱离对西藏实控权的后遗症。 中国的立场真是非常客气了,领土谈判显然没有平时宣传的那么寸土必争,而是谋求互谅互让才能达成和议。然而印度真就寸土不让,还对自己军事力量迷之自信,不知己且不知彼,自然只能得到战败的结果。 印度部分基层军官还可以,至少意识到己方实力不足以与中方对抗,然而文官政府的决策层和陆军指挥系统都在犯罪。 希望有朝一日能彻底解决争议问题。

  • 6 半糖冰茶 2018-12-07 06:11:07

    深刻揭露了CC在国际上“哪怕得道仍然寡助”的缘由: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问题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是谁。时至今日,要解决这一问题,靠恨国党不停反思“你国怎”、“定体问”肯定是不行的,归根结底,国际社会还是一个“谁拳头大谁说话”的地方。

  • 3 Jeff 2007-05-01 22:19:45

    中印边界战争很少的资料之一。

  • 3 小城鱼太郎 2017-07-28 00:09:22

    重点都在印度人的阿Q和昏聩,但也从反面说明和当时的中国打交道并从中获利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只要摸到关窍便可如巴基斯坦、阿尔巴尼亚等国般享受厚往薄来的实惠。

  • 7 苏生 2012-05-12 12:19:27

    在边界问题上,政府和普通的民众态度往往有着微妙的差别,出于获取信息的不对等,高位的人往往对合法性与合理性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能够容忍一种模糊化的主权,而民众则更加倾向于非此即彼。我无意谴责政府在初期便意欲承认麦克马洪线的立场,情感上不能接受,但是理性上告诉我这是最佳选择。而印度这个邻国的暧昧态度则透露出极大地不成熟,不成熟的民主制度在这个时候影响了政府,而相应的政客也推波助澜,终于导致局面恶化。依本书的记载来看,在当时中国对于中印边界问题保持了相当大的克制甚至容忍,风度令人赞许,战后主动停火令人敬服,不得不承认,当时这场战争确实是必要且取得了至少最低限度的效果,当时那批人物的国际视野,不得不说是相当高远。

  • 2 Pi 2012-01-29 23:46:06

    阴险的英国人制造边界问题,印度人继承了这些问题,尼赫鲁和印度议会企图用武力单边解决,其中不乏美英及苏联的支持,还掺杂了西藏叛乱,可惜印度军队不堪一击。从这段历史意外联想到为什么英国的乐队支持zd,可能是源于英帝国时期分离xz的政策。。。

  • 1 Silvara澈 2008-12-01 19:38:02

    他写得很有趣的说!

  • 4 前进四 2020-06-15 10:01:50

    内容很丰富,尤其是关于新德里政坛心态的刻画入木三分。作者承认缺乏中国一边的资料,但是对于中方立场的把握基本也是正确的。中印当时领导层最大的区别或许就在于,在战火中建立的新中国对于战争始终持一种冷静、实际的态度。北京当时对于自己的军力投送极限有着清楚的认识,而新德里所有的行动都基于以下前提:中国不会抵抗。前进政策把这种印度式心态体现得淋漓尽致,“只要我不跟对手谈,对手就只能默认吃亏。”一旦战争开打,一直被刻意忽略的 前线的所有问题一起爆发,印军的崩溃没有任何悬念。战后复盘,印度并非毫无机会。无论是谈判,或是积极备战,印度都本应获得更好的成果。或许,印度的独立过程过于简单,不足以培养出合格的政治家。面对背景一样的巴基斯坦是一回事,面对中国就是另一回事了。

  • 4 lingyun129 2017-08-15 17:26:38

    20170810买到下册是1971年三联书店版,上下册那种,字体较大。另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出过一卷本,字体略小一点,页数500多页。20170811-0816读电子版,应为世界知识1981年(应为71年小三十二开合订本)的版本扫描的。“我认为是我的就是我的”,可以读读,对来龙去脉有较好的描述。202312花9元买了一本71合订本小32开品相不好的。

  • 3 abing 2007-06-03 21:52:37

    似乎是国内关于中印战争的唯一著作

  • 2 镭射气 2012-12-26 14:44:47

    难以相信那时的印度居然从上到下都这么愚蠢

  • 3 monkey 2014-12-29 13:21:46

    花了周末两天时间看完这本书,从此对中印边界战争有了清晰的认识,加深了对当时印度及中国情况的了解,尤其是印度一方和国际形势。很久没试过拿着一本书如饥似渴的读完。

  • 2 勾陈一 2013-08-10 11:32:06

    暑假里断断续续读完,作者是亚非学院的研究员,从印度方面的资料和视角出发解读这段较少人知晓的历史,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和看法。有所收获。不过对中国战胜却主动后退依旧不解。

  • 1 鱼尾巴的千弋 2010-06-22 18:16:39

    写得很好看~bless自己快点改完纠结的毕业论文初稿~~

  • 0 Fenng 2020-10-14 19:03:40

    对中印冲突的历史背景有了一点了解。

  • 2 冰河 2016-01-06 12:34:25

    三联社在上世纪70年代其实出版过此书的中译本,后来就绝迹内地了。从西方的视角来看这场我们口中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作者的论述还是非常客观的——三哥那种毫无缘由的自信和作死精神实在是令人无语。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