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千古文人侠客梦》讲述了:我读武侠小说起步很晚。前几年武侠小说走红,小书摊上随处可见金庸等人作品,我却一直没有认真翻阅。倒不是故示清高,不屑一顾,而是没读出门道来。明知武侠小说的流行,是80年代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值得认真研究,可就是打不起精神。在小说史研究中,阅读了一些清代的侠义小说和二三十年代的武侠小说,也没引起特别的兴趣。每当友人眉飞色舞地谈论某部精彩的武侠小说或某位武功超群的大侠时,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不知道是别人疯了还是我读书读歪了。
作者简介 · · · · · ·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研究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第一、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研究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第一、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当年游侠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等著作三十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人们常常把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的侦探小说作比较,大概着眼于其共同的娱乐功能;其实在最基本的如何惩治邪恶这一点上,两者泾渭分明,难以同日而语。不论是侠客还是侦探,都认定有罪必有罚,差异在于到底由谁来主持处罚以及处罚的准则。侦探只是帮助搜寻罪人而不具备惩治罪人的权力,法官也只是执行法律而不能自作主张,真正置罪犯于死地的是人类平等的权利以及保护这种权利的铁面无私的法律。任何个人都无权直接惩治罪犯,即使对于仇人也不例外,这是法制社会的起码规则。至于武侠小说中着意渲染的“快意恩仇”,用法制观念来衡量,本身就是不可饶恕的“犯罪”。“因为头一个罪恶不过是触犯了法律;可是报复这件罪恶的举动却把法律底位子夺了。”侦探维护法律的神圣与尊严,侠客却根本不把法律放在眼里。很难说中国古代完全没有公正的法律,可中国人就是喜欢“以武犯禁”、“不轨于法”的侠客。韩非子要求“境内之民,其言谈必轨于法”(《韩非子·五蠹》);但如果法律不能保证“境内之民”的正当权利,为什么不能如侠客“时扞当世之文罔”?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中国人之不愿“法律解决”,而宁愿“以剑叛是非”,或者说现代读者之如此欣赏不讲法律的侠客,实际上也隐透出其不大健全的心态。晚清作家译介西方侦探小说,特别强调其“最重人权”,“不能妄入人罪”;“下民既免讼师及隶役之患,或重睹清明之天日”。至于本土的侠义小说,时人虽颇有以之与侦探小说相对抗的,只是对其政治效果,批评家一般并不乐观;有称其“叱咤杀人,借口仗义;诡秘盗物,强曰行侠”者,也有慨叹侠义小说兴“而遂有庚子拳匪之祸”者。奇怪的是,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最重人权”的侦探小说并未真正在中国生根开花,而“叱咤杀人”的武侠小说则依然大走红运。以此指责中国人的缺乏法制观念,自是过于迂腐,也过于道德化;可整个民族对武侠小说如此偏爱,确实不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 说不美妙,是因武侠小说的风行,不只无意中暴露...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34页 -
一个民族过于沉溺于“侠客梦”,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就是时代过于混乱,秩序没有真正建立;要不就是个人愿望无法得到实现,只能靠心理补偿;要不就是公众的独立人格没有很好健全,存在着过多的依赖心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千古文人侠客梦"的人也喜欢 · · · · · ·
千古文人侠客梦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千古文人侠客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4 条 )



卡通·武侠·童话情结

喜欢武侠的朋友必须看
> 更多书评 44篇
-
書衣偵探華斯比 (观察、记录、收藏中国推理的一切)
人们常常把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的侦探小说作比较,大概着眼于其共同的娱乐功能;其实在最基本的如何惩治邪恶这一点上,两者泾渭分明,难以同日而语。不论是侠客还是侦探,都认定有罪必有罚,差异在于到底由谁来主持处罚以及处罚的准则。侦探只是帮助搜寻罪人而不具备惩治罪人的权力,法官也只是执行法律而不能自作主张,真正置罪犯于死地的是人类平等的权利以及保护这种权利的铁面无私的法律。任何个人都无权直接惩治罪犯,即... (1回应)2014-02-23 09:49:13 2人喜欢
人们常常把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的侦探小说作比较,大概着眼于其共同的娱乐功能;其实在最基本的如何惩治邪恶这一点上,两者泾渭分明,难以同日而语。不论是侠客还是侦探,都认定有罪必有罚,差异在于到底由谁来主持处罚以及处罚的准则。侦探只是帮助搜寻罪人而不具备惩治罪人的权力,法官也只是执行法律而不能自作主张,真正置罪犯于死地的是人类平等的权利以及保护这种权利的铁面无私的法律。任何个人都无权直接惩治罪犯,即使对于仇人也不例外,这是法制社会的起码规则。至于武侠小说中着意渲染的“快意恩仇”,用法制观念来衡量,本身就是不可饶恕的“犯罪”。“因为头一个罪恶不过是触犯了法律;可是报复这件罪恶的举动却把法律底位子夺了。”侦探维护法律的神圣与尊严,侠客却根本不把法律放在眼里。很难说中国古代完全没有公正的法律,可中国人就是喜欢“以武犯禁”、“不轨于法”的侠客。韩非子要求“境内之民,其言谈必轨于法”(《韩非子·五蠹》);但如果法律不能保证“境内之民”的正当权利,为什么不能如侠客“时扞当世之文罔”?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中国人之不愿“法律解决”,而宁愿“以剑叛是非”,或者说现代读者之如此欣赏不讲法律的侠客,实际上也隐透出其不大健全的心态。晚清作家译介西方侦探小说,特别强调其“最重人权”,“不能妄入人罪”;“下民既免讼师及隶役之患,或重睹清明之天日”。至于本土的侠义小说,时人虽颇有以之与侦探小说相对抗的,只是对其政治效果,批评家一般并不乐观;有称其“叱咤杀人,借口仗义;诡秘盗物,强曰行侠”者,也有慨叹侠义小说兴“而遂有庚子拳匪之祸”者。奇怪的是,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最重人权”的侦探小说并未真正在中国生根开花,而“叱咤杀人”的武侠小说则依然大走红运。以此指责中国人的缺乏法制观念,自是过于迂腐,也过于道德化;可整个民族对武侠小说如此偏爱,确实不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 说不美妙,是因武侠小说的风行,不只无意中暴露了中国人法律意识的薄弱,更暴露了其潜藏的嗜血慾望。 引自 第六章 快意恩仇 1回应 2014-02-23 09:49:13 -
書衣偵探華斯比 (观察、记录、收藏中国推理的一切)
研究者喜欢谈论武侠小说如何接受高雅文学的影响,比如梁羽生之偏于中国古典诗文,白羽之接受五四新文学传统,金庸之重视西方现代文艺,古龙之借鉴日本推理小说……但所有这些都有割裂作品或以偏概全的危险。 武侠小说家希望“吸收其他文学作品的精华”,并不限于一家一派;“多而杂”恰恰是其引进借鉴高雅文学的一大特点。 除非作更加精细的研究,否则单凭印象,很容易将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简单化。高雅文学...2014-02-21 12:31:53 1人喜欢
研究者喜欢谈论武侠小说如何接受高雅文学的影响,比如梁羽生之偏于中国古典诗文,白羽之接受五四新文学传统,金庸之重视西方现代文艺,古龙之借鉴日本推理小说……但所有这些都有割裂作品或以偏概全的危险。 武侠小说家希望“吸收其他文学作品的精华”,并不限于一家一派;“多而杂”恰恰是其引进借鉴高雅文学的一大特点。 除非作更加精细的研究,否则单凭印象,很容易将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简单化。高雅文学对20世纪武侠小说的影响,最值得注意的,不是某位作家某部作品中的某种表现技巧,而是从总体趋向上使得武侠小说家不再局限于讲述紧张曲折的故事,意识到“我写武侠小说是想写人性,就像大多数小说一样”(金庸《<笑傲江湖>后记》);“只有“人性”才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代序》),因而集中精力关注人物的命运和感情。注意人物心理的表现及人物性格的刻画,这是20世纪武侠小说艺术上之所以大有进展的关键所在。 引自 第四章 20世纪武侠小说 回应 2014-02-21 12:31:53
-
書衣偵探華斯比 (观察、记录、收藏中国推理的一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新世界出版社 (2002)8.1分 1211人读过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8.1分 763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8.1分 177人读过
-
每满100-50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ZS)
- 悦读2014 (書衣偵探華斯比)
- 通俗小说史 (镇元子)
- 藏书 (Rochest)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千古文人侠客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 2016-01-28 18:18:45
作为刘勰文体研究四项基本原则的现代操练,此书的“标兵”意义在于信从新见行文,尽管少了些纲目体系,却也收获陈言务去的利落。“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在文臣武将的序列外,士与侠离心游离而自成隐士、游侠的“亚文化”。那么,将通俗的武侠小说与正统的武经并置又会有何新见?小说家虚拟一幅江湖,聚焦特立独行的侠客,深描其不受官府辖制又与“世人”刻意保持距离的身份。何其相似,在“国容不入军”和“君命有所不受”的... 作为刘勰文体研究四项基本原则的现代操练,此书的“标兵”意义在于信从新见行文,尽管少了些纲目体系,却也收获陈言务去的利落。“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在文臣武将的序列外,士与侠离心游离而自成隐士、游侠的“亚文化”。那么,将通俗的武侠小说与正统的武经并置又会有何新见?小说家虚拟一幅江湖,聚焦特立独行的侠客,深描其不受官府辖制又与“世人”刻意保持距离的身份。何其相似,在“国容不入军”和“君命有所不受”的军营,兵家亦以将为坐标原点,上传主而下达兵,不惟树起敌我对立的靶子,还隐约透露出良将与“世将”的区分。在这片法外之地,理想化的军营或遁入想象的乌托邦皆标举“义”以自治。于是,力与杀也就祭出“伐”或“报”的大旗,麾下有隐忍克制,亦不乏欲加之罪。如此,何苦揪住侠之“以武犯禁”,却不深思将之“以战止战”? (展开)
0 有用 陈小二 2011-01-25 09:41:00
老乡教授的书,典型的类型研究:找出基本叙事语法,描述演变趋势,再讲审美价值及历史地位。强调历时性的历史叙述(唐代豪侠小说-清代侠义小说-20世纪武侠新小说),注重共时性的形态分析:仗剑行侠(手段)快意恩仇(主题)笑傲江湖(背景)浪迹天涯(过程),着力开掘每一种基本叙事语法蕴涵的文化及文学意义。本研究最着我道的是里面列举的可能性,武侠小说其实可以延伸出其他的形态却没有,里面起决定因素的是其内在的传承... 老乡教授的书,典型的类型研究:找出基本叙事语法,描述演变趋势,再讲审美价值及历史地位。强调历时性的历史叙述(唐代豪侠小说-清代侠义小说-20世纪武侠新小说),注重共时性的形态分析:仗剑行侠(手段)快意恩仇(主题)笑傲江湖(背景)浪迹天涯(过程),着力开掘每一种基本叙事语法蕴涵的文化及文学意义。本研究最着我道的是里面列举的可能性,武侠小说其实可以延伸出其他的形态却没有,里面起决定因素的是其内在的传承和逻辑性,所以不是单纯的平不平或者立功名,所以不是隐林不是绿林而是江湖,所以在正邪绝对简单化后要亦庄亦谐亦正亦邪,所以在庙堂的世界外要分析江湖的内部矛盾与身不由己,所以匕首再有用高科技再厉害也要长剑意境,所以闹市再现实也要悬崖峭壁大漠孤烟。很好的入门读物,至少有个大概的认知。研究虽不生动却逻辑清晰。 (展开)
0 有用 维林诺的金菇 2014-03-19 18:28:32
平原君这部自谦写得枯燥的专著其实写得并不乏味,文笔流畅不打学究腔,可读性还是很强的~可能也是上学期看了一些唐传奇和清代短篇,不然没有文本阅读的支撑读起研究来也确实费劲。
0 有用 Shinya 2010-05-01 12:52:02
当得起“稳”“实”二字。
1 有用 4G小u盘 2018-10-04 21:47:11
对其中唐侠与明侠有异议。中晚唐传奇小说人物纵有主仆之名,仍能以直报怨,不违本心。兼之唐宋分流,文武殊途,因此呈现野性包裹伦理。而明侠素以圣教正道自诩,礼教大防之下,禁欲远色近于苛求。至于文人梦所谓报恩仇,铲不平,安社稷,核心在于求安 求补 求避。
0 有用 曼英 2022-03-05 22:12:54
粗略读一遍,一般般。。。。。。
0 有用 菱夏 2021-04-15 21:44:44
从司马迁笔下“救人于厄,振人不赡”到自掌正义,平天下之不平。再到“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遇到武侠世界,着实算是我童年最精彩的一章了。 在武侠世界,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斗争,一律被简化为正邪善恶之争,斗争形式也被还原为最原始的生死搏斗。对孩子来说再喜欢不过了。 然快意恩仇,不轨于法实在不见得是个理想社会,侠客们讲义气只问亲疏不论曲直,只求顾全相互的情意实在是经不起推敲。况武侠... 从司马迁笔下“救人于厄,振人不赡”到自掌正义,平天下之不平。再到“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遇到武侠世界,着实算是我童年最精彩的一章了。 在武侠世界,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斗争,一律被简化为正邪善恶之争,斗争形式也被还原为最原始的生死搏斗。对孩子来说再喜欢不过了。 然快意恩仇,不轨于法实在不见得是个理想社会,侠客们讲义气只问亲疏不论曲直,只求顾全相互的情意实在是经不起推敲。况武侠中人“内隐好杀”之欲,细思无趣,或所谓“当乱世则辅民,当平世则辅法”恐是空文,乱世侠骨香,以匹夫之细何以窃生杀之权?遇到治世更是未必能“济王法之穷”,沦为权力鹰爪,便也失去了侠客韵味。叹个“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集今朝”,究竟这是个注定没落的江湖。 (展开)
0 有用 77477 2020-02-19 13:05:20
[cp]#再见1月##4# 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中国人人生的三段论。仗剑行侠是行侠手段,快意恩仇是行侠主题,笑傲江湖是行侠背景,浪迹天涯是行侠过程。陈平原的这本书还是蛮有启发的。[喵喵][喵喵][喵喵] [/cp]
0 有用 王黄 2020-01-21 22:02:12
文献够硬,文本生产和类型部分掺水,趣味品味约等于零,强在特殊时期有定力。
0 有用 岛 2019-11-25 18:00:25
武侠小说类型研究。武侠小说与武侠戏曲的叙事差异,与武侠电影的联系。作为小说类型的历史源流梳理和叙事形态分析。生动好读,时时闪烁关注当下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