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去自由》的原文摘录

  • 改变需要有耐心的累积。 细微而有效地改变五年也比焦躁五年好。 (查看原文)
    栗子 3赞 2013-07-08 11:00:53
    —— 引自第18页
  • 改变需要有耐心的积累。无论想改变的是经济地位、思想内核、成规偏见、生存状态或者整个世界。 (查看原文)
    allen 2赞 2012-07-18 15:05:10
    —— 引自第9页
  • “高尚的生活是受爱的激励并由知识引导的生活”,这是罗素的定义,没有太大的东西,没有太道貌傲然的东西,怎么戳也戳不破。 ····· 执着的正确与否完全取决于有没有爱与知识。 (查看原文)
    Sue 2赞 2016-03-19 15:43:43
    —— 引自第247页
  • 如果这个世界老是要靠一些垂危的人来暗示一些美,那只能说明那些能活得长的人,心窍已经蒙尘。 (查看原文)
    板沙猫 1赞 2012-04-22 15:53:05
    —— 引自第281页
  • 即使只有五年,细微而有效地改变五年也比焦躁五年好 (查看原文)
    不如跳舞 1赞 2015-04-16 16:53:36
    —— 引自第10页
  • 那些处心积虑要以道德的名义将人逼入困境的人,其实,已经是最不道德的人了。 (查看原文)
    不如跳舞 1赞 2015-04-16 17:12:18
    —— 引自第12页
  • 好像是波普尔吧,说过这样的话:真理的对立面,有可能是谬误,但更多时候,却是一个更大的真理。这就是说,怀疑是我们生活的状态,从早餐到光速,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怀疑的,甚至可以说,只有怀疑,才能找到一个更大的真理。 (查看原文)
    Sue 1赞 2016-03-12 22:13:38
    —— 引自第20页
  • 由此可见,人是多么钟爱自己的模式,而模式又是这样轻易地控制了我们的判断与情绪,以至于我们会加倍苛刻的对待受害者和弱者,因为连他们都不按我们的建议做,冒犯了我们的模式。 (查看原文)
    Sue 1赞 2016-03-13 13:57:55
    —— 引自第72页
  • 一个人和世界要建立无数多的关系,除了和自己建立的自我观照关系是平等的外,其余的关系,力量都是不均匀的,时强时弱,和老板的关系,只能处于弱的一方了。 (查看原文)
    Sue 1赞 2016-03-13 14:02:28
    —— 引自第122页
  • 其实,走出仇恨有个好办法就是尽量让自己好起来,之所以会恨一个东西,只能说明你和它同一个层次,无论你怎么高看自己。 (查看原文)
    Sue 1赞 2016-03-19 15:38:29
    —— 引自第232页
  • 嘲笑或者攻击你的人,往往只是比你略好一些的人,或者是自认为被你略好一些的人;和嘲笑处于反方向,嫉妒你的人,只比你略差一些。 (查看原文)
    Sue 1赞 2016-03-19 15:39:47
    —— 引自第236页
  • 人就是人,永远也成不了神,谁也不怕你着急,所以争取不急吧,不把自己摆上神的位置,名和利,慢慢求,总会有的;如果慢慢求也没有,怎么办?那就没有吧,着急也没用。 (查看原文)
    Sue 1赞 2016-03-19 15:41:31
    —— 引自第240页
  • 还是甘地这句话说得好:如果是出于惩罚去做一件事,而不是为了改善它,那绝不要去做。 (查看原文)
    2赞 2011-04-04 21:56:09
    —— 引自第66页
  • 普京:导致俄罗斯威信下降的,并非西方国家的恶意,而是俄罗斯自己的政治、经济窘境。让自己从假想的危机关系中走出来,认真提升自己国民的尊严,这种见识是建基于对立的冷战思维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的。 (查看原文)
    Tin 2011-05-12 00:26:50
    —— 引自第40页
  • 上帝的规则是:先给痛苦,然后给出路。 魔鬼的规则是:制造麻烦,然后将之合理化。 (查看原文)
    Tin 1赞 2011-05-13 00:37:01
    —— 引自第192页
  • 选择无趣,不关别人什么事,受虐狂就是选择痛苦作为乐趣的来源。 (查看原文)
    CynthiG 1赞 2011-07-17 14:33:54
    —— 引自第18页
  • 科学精神在一个社会取得主导地位,有两个条件,一得有说真话不怕死的家伙;二是社会保证这些家伙死不了,一辈子喋喋不休,对所有的问题说三道四。 (查看原文)
    cnfeat 2012-02-26 19:55:19
    —— 引自第85页
  • 魔鬼的规则是,制造麻烦,然后将之合理化。 (查看原文)
    板沙猫 2012-03-18 00:02:33
    —— 引自第194页
  • 正视的“正”,在方法上体现为:尽可能多地呈现事实,搁置一己的价值判断,倾听、尊重他人的价值判断,即使这种价值判断你认为极其恶心。 (查看原文)
    孜敏 2012-05-27 17:21:23
    —— 引自第40页
  • 疾驰的公共汽车一个猛刹,一位男士站立不稳,倒在了一位女士身上。女士认为重要部位遭到碰撞,或认为男士就是冲着这点来的,她翻了个白眼,骂了句:德性!恰巧男士是个君子,他对碰撞原因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说;惯性!于是,满车释然。德性属于道德范畴,惯性属于科学范畴。道德涉及善恶,科学涉及真伪。他们的争论,如果围绕“德性”,仅在道德范畴内展开,那位男士就说不清楚了,倒在陌生女士身上,还要证明自己有德性,难度大了点。事实证明,在科学的范畴内争论,容易找到事情的症结。我们从此得出的积极结论是:不要把科学问题道德化,如果不想把事情搞砸的话。 (查看原文)
    退耦的光子 2013-08-24 01:50:59
    —— 引自第86页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