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流传极广。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罗贯中以正史为框架,在十分丰富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不朽的巨著。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到晋武帝之间共一百多年的历史,用宏阔有致的笔触勾画出魏、蜀、吴三国互相征战争雄、兴衰存亡的历史过程。书中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贯彻全书每一个角落的观念,就是“拥刘反曹 ”。罗贯中坚持以蜀汉的刘备为正统,通过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合理处理,把它空前地强化了,让小说深入人心。
第一部长篇小说,
第一部章回小说,
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三个“第一”,让《三国演义》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享有殊荣。
《三国演义》写成于元末明初,...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流传极广。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罗贯中以正史为框架,在十分丰富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不朽的巨著。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到晋武帝之间共一百多年的历史,用宏阔有致的笔触勾画出魏、蜀、吴三国互相征战争雄、兴衰存亡的历史过程。书中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贯彻全书每一个角落的观念,就是“拥刘反曹 ”。罗贯中坚持以蜀汉的刘备为正统,通过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合理处理,把它空前地强化了,让小说深入人心。
第一部长篇小说,
第一部章回小说,
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三个“第一”,让《三国演义》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享有殊荣。
《三国演义》写成于元末明初,直到明代中期才被大量的刻印,广为流传。期间版本繁多,到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了全面的加工润色,并作了精彩的评点。毛评本既是《三国志》的修改本,又是《三国志》的评点本,由此拥有了两个功能,成为清代最流行、最热门、最受读者欢迎的版本。以后出版的《三国演义》,大多是以这个版本为依据的。
简体横排,双色印刷
作者简介 · · · · · ·
毛纶、毛宗岗:毛氏父子,因评点《三国演义》而一举成为清代最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们对《三国演义》进行了全面的加工润色,并逐章逐句进行精彩点评。他们评点的本子,称作“毛评本”,成为最流行、最热门、最受读者欢迎的版本。没有读过“毛评本”,难说读过《三国演义》。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三国演义"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三国演义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三国演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52 条 )
-
贴一下我胡扯的课程作业,当时老师让选一个人写,我就选了死得比较快的…… 《三国演义》用历史演义的文学形式,描写了自黄巾起义开始,到西晋统一结束的近百年历史。在这近百年的历史故事之中,在罗贯中笔下,许多性格鲜明、形象丰满、各具特色的角色涌现。陈宫是身在吕布麾下的一名谋士,在《三国演义》中出场的篇幅较短,在第四回中出场,仅仅在第十九回之中就以自愿就戮结局,悲壮身死;虽然出现的篇幅较短,而且在小说情节... (4回应)
2020-12-12 10:35:03 2人喜欢
贴一下我胡扯的课程作业,当时老师让选一个人写,我就选了死得比较快的……
《三国演义》用历史演义的文学形式,描写了自黄巾起义开始,到西晋统一结束的近百年历史。在这近百年的历史故事之中,在罗贯中笔下,许多性格鲜明、形象丰满、各具特色的角色涌现。陈宫是身在吕布麾下的一名谋士,在《三国演义》中出场的篇幅较短,在第四回中出场,仅仅在第十九回之中就以自愿就戮结局,悲壮身死;虽然出现的篇幅较短,而且在小说情节的推动上多依附于《三国演义》中其他较为重要的角色如曹操和吕布等,陈宫依然呈现出了鲜明的个性以及独特的人物形象。
陈宫出场于《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故事片段“捉放曹”,释放了曹操后又因事寒心放弃了一开始辅佐曹操的决定,之后辗转成为吕布的谋士,忠心辅佐吕布,为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陈宫的意见一部分被采纳,一部分则没有被吕布听进去,最后吕布败于曹操,陈宫不愿为曹操所用,选择赴死,结束了他的一生。
这篇文章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三国演义》中陈宫的人物形象。
一、陈宫与《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关系
陈宫无疑是《三国演义》之中的一个“配角”。作为配角,陈宫衬托了谁、如何去衬托、与其他更为主要的角色之间的关系,都组成了构建陈宫人物形象的重要部分。通过分析陈宫与《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架构出陈宫本人的形象。
(1)陈宫与曹操的关系
陈宫出场于《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故事片段“捉放曹”: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亡路经中牟县被擒,后县令陈宫将其释放,并随之逃亡;但随后陈宫因曹操误杀本是好意的伯奢一家而感到寒心,放弃跟随曹操。在史料记载之中,这个故事其实并没有陈宫的参与,《三国志·魏书》中记载“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并没有提及陈宫。而在《三国演义》之中,将这段故事被移接到了陈宫身上,引出了陈宫的出场,也在较短的篇幅里刻画出了他的性格。
陈宫释放曹操,是因为自己“奈未遇其主耳”并且又“感公忠义”,他在小小县令的位置上,一直等待着在乱世之中寻找明主、施展才干的机会,此时他将曹操视为忠义之人,是自己可以追随的明主。之后陈宫放弃曹操,则是意识到了曹操“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他预感到曹操很可能成为后患,想杀了曹操又认为“杀之不义”而没有动手。在陈宫对曹操的这一选一弃一不杀之间,可以看出陈宫对明主的追求,同时也可以看出陈宫本身有着自己的道义原则。
此外,陈宫再与曹操有所交集的还有两件事。其一是为陶谦当说客,向曹操求情,试图说服曹操取消针对陶谦的用兵。陈宫用于说服的曹操的话有两条,一是陶谦本是仁人君子,二是曹操父亲被杀原本不是陶谦的过错,因此“杀之不详”。陈宫试图用自身的道义准则去说服曹操,但也知道曹操不是什么在意道德的人,所以强调了“不详”;无奈曹操连这一点也并不在乎。直接说服曹操不成,陈宫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不愿意负了陶谦,放弃了自己原本的职位投奔张邈,曲线救国逼迫曹操撤兵,达到了一开始的目的。这件事情可以看出陈宫重情义和多谋的特点。
陈宫与曹操再有交集的其二就是辅佐吕布与曹操相争,一直到被曹操围城击破,兵败而选择身亡。陈宫在城墙上大骂曹操是“奸贼”,甚至作为文人谋士却自己上阵“一箭射中其麾盖”,最后宁死也不愿意辅佐曹操,曹操相送都没有回头看他一眼,可见对曹操之恨。
(2)陈宫与吕布的关系
陈宫在投奔张邈之后如何转入吕布麾下,这一点《三国演义》中并没有给出非常详细的过程,但仅仅从陈宫决定辅佐吕布的选择里,就可以窥探到他的性格。陈宫在临死前曾向曹操解释他择主的原因:“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在他看来,所辅佐的主公的才智相对而言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为人不可奸诈。陈宫对自己的智谋有着自信,无奈吕布未必听从他,陈宫向吕布提出的意见和谋划之中,只有大约一半被吕布听进去并且执行了。
陈宫到死也不愿意转而辅佐曹操,但并不是他对吕布愚忠。在吕布嫁女这件事上,陈宫识破了袁术一方的阴谋,仍然支持让吕布立刻嫁女,他不在意吕布个人的利益,而更在意整个集团的利益。实际上,陈宫早就思考过是不是要放弃吕布而去。在多次劝谏而反遭斥责之后,陈宫曾感叹“忠言不入,吾辈必受殃矣”,从后来吕布误听信陈珪父子最终败于曹操来看,陈宫的预言并没有出错。但陈宫还是没有离开吕布,因为“不忍,又恐被人嗤笑”。可以看出,陈宫性格中有着优柔寡断的一部分,同时又过于注重名节,注定了他最后的悲剧结局。
二、陈宫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
在简要分析了陈宫与其他角色的关系之后,可以对《三国演义》中陈宫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做一个简单的判断和总结。总得来说,陈宫应该是一个受到过良好文化教育的谋士,但他的性格中也存在着有缺陷的一面。
(1)道义准则
在对陈宫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他的道义准则格外值得关注。
一方面,陈宫绝非一个没有道德底线、没有准则的人,他推崇和结交仁义之士,如陶谦等,并且表现出了极重情义的特征,为了陶谦前去向曹操求情,失败之后深感遗憾,放弃自己原本的职位投奔张邈,达到使曹操退兵的目的。同时,陈宫又厌恶和反对不顾道德、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择手段的人,例如曹操,并为此放弃了辅佐曹操。
另一个方面,陈宫并不会迂腐地一味强求遵循道德,他同样会把集团的利益摆在道德之上。刘备收留吕布之后,陈宫帮吕布推拒刘备的辞让,似乎是在按照礼节道德行事;但当刘备离开了徐州,陈宫立刻建议吕布趁虚而入,袭取徐州,“小沛原非久居之地。今徐州既有可乘之隙,失此不取,悔之晚矣”。这显然不是一件多么道德的事情,但在集团的利益面前,陈宫并没有拘束于死板的道义。
陈宫认为曹操是为了救国而兴兵讨伐董卓的仁义之士才释放他,他的心里最高的道义其实是整个国家的大义,他在行事上有自己独特的道义准则,并坚守一生,直至兵败赴死。
(2)“有谋而迟”
在《三国演义》中,陈宫曾被刘晔评价为“陈宫多计”,被荀攸评其“有谋而迟”。“有谋而迟”可以说是对陈宫的谋士形象极为精准而言简意赅的概括。作为一名谋士,陈宫足智多谋,多次为吕布出谋划策。但与此同时,他有时又会表现出性格中犹豫迟疑、优柔寡断的部分。
在帮助陶谦时,陈宫已经知道曹操的为人品格,却仍然寄希望于曹操能够听从他的说服而退兵,但并未实现,转而采取曲线救国的方法。陈宫明知曹操很可能成为后患,却没有狠下心下手杀掉曹操;明知吕布听不进去他的建议,并且已经预言自己必然受到连累,还是犹豫不决没有离开吕布。而到最后,正如陈宫本人的预言,他正是受到吕布不听忠言的连累,兵败于曹操以致身死。
“有谋”是陈宫的智慧,“迟”则是陈宫的性格。正是“迟”的性格让“有谋”的陈宫最终只能预言未来,却躲不过自己预言的悲剧命运。“有谋而迟”正是看着自己一步步走向悲剧的谋士陈宫形象的真实写照。
(3)名士风骨
陈宫预言了自己的命运,却还是看着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悲剧,究其缘由,他性格中的优柔寡断是一部分原因;再者,陈宫至死也没有后悔弃曹操而择吕布,只是懊恼吕布不听他的建议。陈宫对自己的选择非常坚持,并有着自己的傲骨。
陈宫不愿意杀曹操的原因是“不义”,不愿意离开吕布的部分原因则是害怕被别人笑话。他实际上非常重视名节,看重道义而重视别人的看法。陈宫并非愚忠于吕布,也动过离开吕布的念头,但他对自己名节的爱惜甚重,甚至超越了对自己生命的爱惜,才会导致最后的结局。
陈宫还是一个十分骄傲的人。还是一个县令的时候,他便胸怀天下,等待明主。后来明知吕布无谋也追随他,大约是觉得自己的智慧完全可以弥补吕布无谋的缺点。兵败于曹操之后,曹操询问陈宫为何辅佐吕布,陈宫答“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曹操便嘲讽他“公自谓足智多谋,今竟何如?”曹操已然看穿了陈宫的骄傲自大,但陈宫自己似乎还并无所觉。但这亦是陈宫身上的傲骨。
陈宫身上呈现出的傲骨风范,既是他性格中具有魅力的一部分,也同样将他导引向了悲剧。
4回应 2020-12-12 10:35:03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 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 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旁。 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 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 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
2020-02-13 22:23:58 1人喜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 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 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旁。 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 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 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 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 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 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貔貅镇中土。 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 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 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 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 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 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 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 锺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 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 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刘辩:鸩酒前曰 "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 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 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 吕布:赤兔马,戟 刘备:双股剑 关羽:九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 张飞:圆睁环眼、倒竖虎须,八蛇矛 (矛和戟:戟头重,做长了拿不起来,枪头轻,所以相对可以做得很长,同时更灵活。所以在战场你可以看到3米到6米多的列阵长枪,但是戟基本都在两米左右) 赵云: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枪 孙策:小霸王,杀于吉,死 孙权:紫髯碧眼 官渡之战:曹操破袁绍 孔融:因谏曹操被杀 草船借箭:周瑜命诸葛造箭,诸葛大雾诈曹操 赤壁之战:周瑜借东风,火烧曹操百万大军 大乔、小乔:孙策、周瑜妻 周瑜打黄盖:黄盖诈降曹操的苦肉计 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三气周瑜,金疮迸发而死 每次孙权要进兵荆州,曹操便率大军攻吴hhhh诸葛亮气死人功力一绝
回应 2020-02-13 22:23:58
-
#再读三国演义#带着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刘曹孙建立三国,为何不是别人?三人的优势和弱点是什么?是什么阻挡他们统一全国? 一.刘备:1.他是有谋略和军事眼光的。刚出场就遇到以少胜多的战争局面,他提出要取胜一定要出奇兵。2.我觉得他有点妇人之仁(如让徐州),做为领导在某些关键层面过于保守低调丧失了很多机会。3.前期思路不清晰,过于求全。比如管理徐州之后仍然是刘关张三人主力核心,组织架构很不全,这也导致第一次失...
2019-09-16 16:01:23
#再读三国演义#带着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刘曹孙建立三国,为何不是别人?三人的优势和弱点是什么?是什么阻挡他们统一全国? 一.刘备:1.他是有谋略和军事眼光的。刚出场就遇到以少胜多的战争局面,他提出要取胜一定要出奇兵。2.我觉得他有点妇人之仁(如让徐州),做为领导在某些关键层面过于保守低调丧失了很多机会。3.前期思路不清晰,过于求全。比如管理徐州之后仍然是刘关张三人主力核心,组织架构很不全,这也导致第一次失去了徐州。4.很有民营资本家的感觉,靠个人人格魅力吸引追慕者,但是缺乏一个领导者应有的合理用人。 5.很隐忍,在关键时刻守住内心,避开锋芒也保护住了自己。 6.缺乏战略性眼光,前期不管对方好怪,不断投靠,让自己很飘零失去了大好机会。 二.曹操:1.很有谋略的奸诈之人。他成功比刘备早,因为开初的三板斧(如劝诫何进,如单枪匹马杀董卓)舞得好,在业内创了一个好名声,所以不少谋士武将甘愿到来,所以他的团队建设也是最早最完善的。 2.内心的傲气毁了他。当事业慢慢变大甚至一家独大的时候,曹操内心的傲和不自省毁了他,他在许田射鹿之事中,不顾尊卑乐于接受朝拜并不避忌讳取了帝弓不还,导致国中集结了反操力量(包括刘备)。 三.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本来身份是四世三公,有名望有追随者,但本人缺乏谋略,谋而不断,很多时候刚愎自用,听不得别人谏言搞一言堂,所以败得很惨。
回应 2019-09-16 16:01:23
-
贴一下我胡扯的课程作业,当时老师让选一个人写,我就选了死得比较快的…… 《三国演义》用历史演义的文学形式,描写了自黄巾起义开始,到西晋统一结束的近百年历史。在这近百年的历史故事之中,在罗贯中笔下,许多性格鲜明、形象丰满、各具特色的角色涌现。陈宫是身在吕布麾下的一名谋士,在《三国演义》中出场的篇幅较短,在第四回中出场,仅仅在第十九回之中就以自愿就戮结局,悲壮身死;虽然出现的篇幅较短,而且在小说情节... (4回应)
2020-12-12 10:35:03 2人喜欢
贴一下我胡扯的课程作业,当时老师让选一个人写,我就选了死得比较快的……
《三国演义》用历史演义的文学形式,描写了自黄巾起义开始,到西晋统一结束的近百年历史。在这近百年的历史故事之中,在罗贯中笔下,许多性格鲜明、形象丰满、各具特色的角色涌现。陈宫是身在吕布麾下的一名谋士,在《三国演义》中出场的篇幅较短,在第四回中出场,仅仅在第十九回之中就以自愿就戮结局,悲壮身死;虽然出现的篇幅较短,而且在小说情节的推动上多依附于《三国演义》中其他较为重要的角色如曹操和吕布等,陈宫依然呈现出了鲜明的个性以及独特的人物形象。
陈宫出场于《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故事片段“捉放曹”,释放了曹操后又因事寒心放弃了一开始辅佐曹操的决定,之后辗转成为吕布的谋士,忠心辅佐吕布,为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陈宫的意见一部分被采纳,一部分则没有被吕布听进去,最后吕布败于曹操,陈宫不愿为曹操所用,选择赴死,结束了他的一生。
这篇文章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三国演义》中陈宫的人物形象。
一、陈宫与《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关系
陈宫无疑是《三国演义》之中的一个“配角”。作为配角,陈宫衬托了谁、如何去衬托、与其他更为主要的角色之间的关系,都组成了构建陈宫人物形象的重要部分。通过分析陈宫与《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架构出陈宫本人的形象。
(1)陈宫与曹操的关系
陈宫出场于《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故事片段“捉放曹”: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亡路经中牟县被擒,后县令陈宫将其释放,并随之逃亡;但随后陈宫因曹操误杀本是好意的伯奢一家而感到寒心,放弃跟随曹操。在史料记载之中,这个故事其实并没有陈宫的参与,《三国志·魏书》中记载“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并没有提及陈宫。而在《三国演义》之中,将这段故事被移接到了陈宫身上,引出了陈宫的出场,也在较短的篇幅里刻画出了他的性格。
陈宫释放曹操,是因为自己“奈未遇其主耳”并且又“感公忠义”,他在小小县令的位置上,一直等待着在乱世之中寻找明主、施展才干的机会,此时他将曹操视为忠义之人,是自己可以追随的明主。之后陈宫放弃曹操,则是意识到了曹操“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他预感到曹操很可能成为后患,想杀了曹操又认为“杀之不义”而没有动手。在陈宫对曹操的这一选一弃一不杀之间,可以看出陈宫对明主的追求,同时也可以看出陈宫本身有着自己的道义原则。
此外,陈宫再与曹操有所交集的还有两件事。其一是为陶谦当说客,向曹操求情,试图说服曹操取消针对陶谦的用兵。陈宫用于说服的曹操的话有两条,一是陶谦本是仁人君子,二是曹操父亲被杀原本不是陶谦的过错,因此“杀之不详”。陈宫试图用自身的道义准则去说服曹操,但也知道曹操不是什么在意道德的人,所以强调了“不详”;无奈曹操连这一点也并不在乎。直接说服曹操不成,陈宫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不愿意负了陶谦,放弃了自己原本的职位投奔张邈,曲线救国逼迫曹操撤兵,达到了一开始的目的。这件事情可以看出陈宫重情义和多谋的特点。
陈宫与曹操再有交集的其二就是辅佐吕布与曹操相争,一直到被曹操围城击破,兵败而选择身亡。陈宫在城墙上大骂曹操是“奸贼”,甚至作为文人谋士却自己上阵“一箭射中其麾盖”,最后宁死也不愿意辅佐曹操,曹操相送都没有回头看他一眼,可见对曹操之恨。
(2)陈宫与吕布的关系
陈宫在投奔张邈之后如何转入吕布麾下,这一点《三国演义》中并没有给出非常详细的过程,但仅仅从陈宫决定辅佐吕布的选择里,就可以窥探到他的性格。陈宫在临死前曾向曹操解释他择主的原因:“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在他看来,所辅佐的主公的才智相对而言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为人不可奸诈。陈宫对自己的智谋有着自信,无奈吕布未必听从他,陈宫向吕布提出的意见和谋划之中,只有大约一半被吕布听进去并且执行了。
陈宫到死也不愿意转而辅佐曹操,但并不是他对吕布愚忠。在吕布嫁女这件事上,陈宫识破了袁术一方的阴谋,仍然支持让吕布立刻嫁女,他不在意吕布个人的利益,而更在意整个集团的利益。实际上,陈宫早就思考过是不是要放弃吕布而去。在多次劝谏而反遭斥责之后,陈宫曾感叹“忠言不入,吾辈必受殃矣”,从后来吕布误听信陈珪父子最终败于曹操来看,陈宫的预言并没有出错。但陈宫还是没有离开吕布,因为“不忍,又恐被人嗤笑”。可以看出,陈宫性格中有着优柔寡断的一部分,同时又过于注重名节,注定了他最后的悲剧结局。
二、陈宫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
在简要分析了陈宫与其他角色的关系之后,可以对《三国演义》中陈宫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做一个简单的判断和总结。总得来说,陈宫应该是一个受到过良好文化教育的谋士,但他的性格中也存在着有缺陷的一面。
(1)道义准则
在对陈宫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他的道义准则格外值得关注。
一方面,陈宫绝非一个没有道德底线、没有准则的人,他推崇和结交仁义之士,如陶谦等,并且表现出了极重情义的特征,为了陶谦前去向曹操求情,失败之后深感遗憾,放弃自己原本的职位投奔张邈,达到使曹操退兵的目的。同时,陈宫又厌恶和反对不顾道德、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择手段的人,例如曹操,并为此放弃了辅佐曹操。
另一个方面,陈宫并不会迂腐地一味强求遵循道德,他同样会把集团的利益摆在道德之上。刘备收留吕布之后,陈宫帮吕布推拒刘备的辞让,似乎是在按照礼节道德行事;但当刘备离开了徐州,陈宫立刻建议吕布趁虚而入,袭取徐州,“小沛原非久居之地。今徐州既有可乘之隙,失此不取,悔之晚矣”。这显然不是一件多么道德的事情,但在集团的利益面前,陈宫并没有拘束于死板的道义。
陈宫认为曹操是为了救国而兴兵讨伐董卓的仁义之士才释放他,他的心里最高的道义其实是整个国家的大义,他在行事上有自己独特的道义准则,并坚守一生,直至兵败赴死。
(2)“有谋而迟”
在《三国演义》中,陈宫曾被刘晔评价为“陈宫多计”,被荀攸评其“有谋而迟”。“有谋而迟”可以说是对陈宫的谋士形象极为精准而言简意赅的概括。作为一名谋士,陈宫足智多谋,多次为吕布出谋划策。但与此同时,他有时又会表现出性格中犹豫迟疑、优柔寡断的部分。
在帮助陶谦时,陈宫已经知道曹操的为人品格,却仍然寄希望于曹操能够听从他的说服而退兵,但并未实现,转而采取曲线救国的方法。陈宫明知曹操很可能成为后患,却没有狠下心下手杀掉曹操;明知吕布听不进去他的建议,并且已经预言自己必然受到连累,还是犹豫不决没有离开吕布。而到最后,正如陈宫本人的预言,他正是受到吕布不听忠言的连累,兵败于曹操以致身死。
“有谋”是陈宫的智慧,“迟”则是陈宫的性格。正是“迟”的性格让“有谋”的陈宫最终只能预言未来,却躲不过自己预言的悲剧命运。“有谋而迟”正是看着自己一步步走向悲剧的谋士陈宫形象的真实写照。
(3)名士风骨
陈宫预言了自己的命运,却还是看着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悲剧,究其缘由,他性格中的优柔寡断是一部分原因;再者,陈宫至死也没有后悔弃曹操而择吕布,只是懊恼吕布不听他的建议。陈宫对自己的选择非常坚持,并有着自己的傲骨。
陈宫不愿意杀曹操的原因是“不义”,不愿意离开吕布的部分原因则是害怕被别人笑话。他实际上非常重视名节,看重道义而重视别人的看法。陈宫并非愚忠于吕布,也动过离开吕布的念头,但他对自己名节的爱惜甚重,甚至超越了对自己生命的爱惜,才会导致最后的结局。
陈宫还是一个十分骄傲的人。还是一个县令的时候,他便胸怀天下,等待明主。后来明知吕布无谋也追随他,大约是觉得自己的智慧完全可以弥补吕布无谋的缺点。兵败于曹操之后,曹操询问陈宫为何辅佐吕布,陈宫答“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曹操便嘲讽他“公自谓足智多谋,今竟何如?”曹操已然看穿了陈宫的骄傲自大,但陈宫自己似乎还并无所觉。但这亦是陈宫身上的傲骨。
陈宫身上呈现出的傲骨风范,既是他性格中具有魅力的一部分,也同样将他导引向了悲剧。
4回应 2020-12-12 10:35:03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 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 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旁。 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 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 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
2020-02-13 22:23:58 1人喜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 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 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旁。 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 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 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 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 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 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貔貅镇中土。 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 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 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 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 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 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 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 锺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 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 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刘辩:鸩酒前曰 "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 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 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 吕布:赤兔马,戟 刘备:双股剑 关羽:九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 张飞:圆睁环眼、倒竖虎须,八蛇矛 (矛和戟:戟头重,做长了拿不起来,枪头轻,所以相对可以做得很长,同时更灵活。所以在战场你可以看到3米到6米多的列阵长枪,但是戟基本都在两米左右) 赵云: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枪 孙策:小霸王,杀于吉,死 孙权:紫髯碧眼 官渡之战:曹操破袁绍 孔融:因谏曹操被杀 草船借箭:周瑜命诸葛造箭,诸葛大雾诈曹操 赤壁之战:周瑜借东风,火烧曹操百万大军 大乔、小乔:孙策、周瑜妻 周瑜打黄盖:黄盖诈降曹操的苦肉计 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三气周瑜,金疮迸发而死 每次孙权要进兵荆州,曹操便率大军攻吴hhhh诸葛亮气死人功力一绝
回应 2020-02-13 22:23:58 -
#再读三国演义#带着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刘曹孙建立三国,为何不是别人?三人的优势和弱点是什么?是什么阻挡他们统一全国? 一.刘备:1.他是有谋略和军事眼光的。刚出场就遇到以少胜多的战争局面,他提出要取胜一定要出奇兵。2.我觉得他有点妇人之仁(如让徐州),做为领导在某些关键层面过于保守低调丧失了很多机会。3.前期思路不清晰,过于求全。比如管理徐州之后仍然是刘关张三人主力核心,组织架构很不全,这也导致第一次失...
2019-09-16 16:01:23
#再读三国演义#带着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刘曹孙建立三国,为何不是别人?三人的优势和弱点是什么?是什么阻挡他们统一全国? 一.刘备:1.他是有谋略和军事眼光的。刚出场就遇到以少胜多的战争局面,他提出要取胜一定要出奇兵。2.我觉得他有点妇人之仁(如让徐州),做为领导在某些关键层面过于保守低调丧失了很多机会。3.前期思路不清晰,过于求全。比如管理徐州之后仍然是刘关张三人主力核心,组织架构很不全,这也导致第一次失去了徐州。4.很有民营资本家的感觉,靠个人人格魅力吸引追慕者,但是缺乏一个领导者应有的合理用人。 5.很隐忍,在关键时刻守住内心,避开锋芒也保护住了自己。 6.缺乏战略性眼光,前期不管对方好怪,不断投靠,让自己很飘零失去了大好机会。 二.曹操:1.很有谋略的奸诈之人。他成功比刘备早,因为开初的三板斧(如劝诫何进,如单枪匹马杀董卓)舞得好,在业内创了一个好名声,所以不少谋士武将甘愿到来,所以他的团队建设也是最早最完善的。 2.内心的傲气毁了他。当事业慢慢变大甚至一家独大的时候,曹操内心的傲和不自省毁了他,他在许田射鹿之事中,不顾尊卑乐于接受朝拜并不避忌讳取了帝弓不还,导致国中集结了反操力量(包括刘备)。 三.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本来身份是四世三公,有名望有追随者,但本人缺乏谋略,谋而不断,很多时候刚愎自用,听不得别人谏言搞一言堂,所以败得很惨。
回应 2019-09-16 16:01:23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0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9.3分 296245人读过
-
限时抢
-
外文出版社 (2007)8.6分 45人读过
-
岳麓书社 (1986)9.5分 104096人读过
-
岳麓书社 (2001)9.3分 343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王家卫的个人阅读书单 (陈大五)
- 史诗 (李可笑)
- 个人藏书5 (もののあわれ)
- 和君书单 (Yang)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三国演义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太阳能小英熊 2012-01-16 00:00:14
人物太多。。记不过来啊。。
0 有用 落落 2011-01-13 22:17:44
批注很好,能帮助分析局势,但容易让人产生先入为主的感觉。
1 有用 吉光片羽is 2020-04-10 01:51:22
四大名著的第一步,果然是男孩子的喜好呀
17 有用 吴下阿蒙 2014-03-22 23:49:19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四大名著快补完了,还剩个水许。
1 有用 影识集 2019-10-28 14:38:32
神笔罗贯中,三国群英荟,世间再难复,分久必归一。
0 有用 吴179 2022-05-14 07:21:05
典中典!最喜欢〔甘宁百骑劫魏营,左慈掷杯戏曹操〕
0 有用 我就是这样 2022-04-09 13:42:52
看过剧版三国演义后,更喜欢读书,每个人物都非常鲜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宿命~
0 有用 __问问问妖 2022-04-06 17:10:28
小时候唯一愿意读且爱读的四大名著之一就是三国演义,里面有兄弟情深,有建功立业,有权谋纵横,简直满足了一个小男孩对于大世界的所有幻想
0 有用 LMN 2022-04-01 20:11:42
四大名著之一,小时候看的不太懂,现在看了又有新的感受,值得一读
0 有用 世纪症候群 2022-03-31 23:54:01
现今的小说多在虚构情节的基础上加入历史,而三国则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加入虚构,我想这是其精彩的最主要来源。对诸葛亮的描写过于神话,而把他的对手都描写得过于不堪,胜过强大的对手反而更能衬托出自己的强大。毛氏预设立场过于明显,蜀国杀人都会批注「杀得好」,而魏国做什么都是「奸、坏」。对于大规模战争的描写也是一大不足,而把其简化为主将的单挑,有赵云就够了,还带什么兵,一个赵云万夫莫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