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从内容上讲,这是一部专门描写与医学有关人、事、物、理的书。
书中所讲的,都是医学人物、医学事件、医学现象和医学道德以及中西医学文化的异同与冲撞。
首先,谈一谈医学人物。
书中谈到古今中外的名医有100多位,重点着墨的有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葛洪、李时珍,其次还有孙思邈、叶天士、王清任等;涉及外国的名医也有许多,如希波克拉底、盖伦、维萨里、哈维等。这些人物是广大读者都比较熟悉的。然而,作者写这些人物,不是简单地介绍,而是将这些人物放在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上进行评说,而不是放在民族的时代的小天地里来欣赏。因为这样做比较科学、比较公平。对一些被人们敬若神明的大人物,我也进行了大胆地批判与否定,这些做法,当然都是理性地进行的。
作者说——
扁鹊是司马迁利用神话与传说,在《史记》中胡编乱造的一位神医;
华佗外科成就也许是中国医学史、乃至中国科学史上最大的骗局之一;
皇甫谧服寒石散不是追求时尚,而是一种无可奈何地自杀式选择;
葛洪炼丹不是装神弄鬼,而是一种崇高的值得人们敬仰的古代科学精神;
李时珍登峰造极的学术成就恰恰是他的悲哀所在,同时也是中医的大悲哀所在;
王清任最大的错误是生搬硬套地用中医思想方法来改良中医。
还有许多许多。这些东西过去少有人提及,于今说起来话也不大顺耳。但是,有事实作后盾,作者的独立思考和自由知识分子情怀驱使他不得不这样写,而且尽量客观地表达。
比如,作者在学医的初期便开始怀疑华佗的外科技术成就,这种怀疑之心一直困扰了近三十年。后来,对华佗的怀疑激发了作者弄清真象的愿望,从研究华佗开始,作者便发现医学领域存在的一些误区与伪讹,于是着手写出了《华佗之讹》一文。文章写道:“华佗肯定不会刳割肚腹湔浣胃肠,肯定不会,也不可能……华佗的所谓医学成就,应该是一棵无根之树,是一股无源之水。对于华佗,可以作一个这样的假设:历史上应当有两个华佗,一个是被曹操处死的华佗医生;一个是在华佗的基础之上人为地加工和创造的华佗医神。”
书中写了东方与西方两个医圣,盖伦与张仲景:“同一个时代的两个世界的两种文化,就这样创造出了两个医圣,而这两个医圣所建立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方法。这两种不同的思想方法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播和实践,都一直没有也不能改变各自的特性。虽说有些局部的调整,但东方的思想,依然是东方的;而西方的思想和方法也依然如此,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才有所改变。”
谈到李时珍时作者这样说:“李时珍无疑是一个科学文化的伟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认真而科学地总结、归纳了中国医学的过去。他是东方文化原野上成就卓越的拾荒人,他的行囊饱满,收获丰厚;但是,他不是一个将国人带往通向未来正确方向的承先启后的拓荒者,未来的地平线在他脚下,神秘地消逝了……那些被无情岁月刷去鲜色之后暴露在今天的世界面前的,是祖国医学手足无措地面对现代医学的冲击,怎么也无法脱胎换骨、与时俱进地变成新的医学科学的严酷的现实。正是这种局限,酿成了李时珍学术的悲哀。”
其次,书中谈了一些医学事件与现象。
这本书贯通着医学历史的脉络,展示出千姿百态的医学事件,并且,作者不厌其烦地探求真实、发掘真象、分辨真伪,触及到医学历史上的诸多重大事件和千古谜团,如割股疗亲、古人拔箭、为人输牛血等事件。再如华佗麻沸散失传之谜;花柳病之谜;挑牙虫之谜;人体宇宙之谜以及人体王朝之谜;《欧希范五脏图》之谜;中医忽略大脑之谜;以脏补脏、孕妇忌口以及发物之谜等等。有许多观点是独创的,例如蒙汗药就是麻沸散,是以曼陀萝为主的配方等等。这些虽说只是一家之言,但也凝聚着作者多年研究的心血。
再则,书中说病、说方、说药。
说到病、说到处方、说到药物,每一个生活在世界上的人都会关注,因为人体疾病与疾病的对面——药物与处方,每每牵动人们的神经。在这本书里,作者写了糖尿病、疟疾、花柳病、产褥热、咳嗽、疼痛、蒙古人愚型等现代医学或者中医的病。写了六味地黄丸、神妙汤、贵妃美容方、麻沸散等处方和花椒胡椒辣椒、砒霜、西班牙苍蝇、乌头、秋石、火药等一批药物。在写法上,我是从纵横两个方面着手的:纵是写来龙去脉,从历史的纵深之处挖掘病与药最初的形态,阐述它们的传播与演化过程;横的是指各个国家或民族在同一问题中的不同认识与处置方法,特别是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冲撞与融通。所以,作者这样写花椒胡椒辣椒:“这几种椒不是一个母亲生的孩子,它们的出生和籍贯以及血缘差别巨大,大得从时间与空间上都不可想象,真正让人不敢相信的是,一盆水煮鱼端出来的文化内蕴,想说清楚其中佐料的来龙去脉,必须在空间上横跨印度洋和太平洋,在时间上洞穿数千年。”
对于六味地黄丸作者是这样写的:“在广大群众心中,六味地黄丸应该是那种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少吃可延年益寿,服用一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的好药。所以,当代中国人服六味地黄丸的风气不见衰势:患糖尿病的人吃,患高血压的人吃,心脏病患者吃,甚至连中医称之为“阴盛之体”的肥胖症患者也在吃,这真是“八仙过海,各吃地黄”。仿佛人体需不需要,药效对不对证,已经不太重要了。追求时尚有时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滥服六味地黄丸,恐怕也算当今的一种时尚。”
写疼痛:“如果你有某个器官损坏了,你可以选择将它割掉,就像你理智地选择割掉阑尾、扁桃体或痔疮。然而,疼痛不能被割掉,因为疼痛就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显然,疾病与方药在书中只是作为一个载体,只是这些载体能够从很远很多的方面折射出医学精神与人文思想的光芒。
还有,作者写了一点医学伦理与哲理。
虽说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健康、长寿,医学的成就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巨大。然而,由于医源性疾病的增加、癌证、多发性硬化、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研究的进展缓慢等因素,特别是对不现实的医学高消费的不满与无奈,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医学产生了强烈的疑惑与批评,并且,人们的批评也更加开放、更加激烈。
是的,医学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危机,这就是医学道德的迷失。
因此,作者在《向自体实验者致敬》一文中写道:“在这个数字化的世界上,大概有两种职业可以说是“良心活”,一种是教师,另一种应该是医生。教师对学生付出心血,份量的多少只有教师自已知道;医生对待病人,情感倾注了几分也只有医生内心明白;对于医生来说,疾病始终是自己的死敌,想征服或者战胜这些死敌,医生有可能付出高昂的代价,包括健康或生命。”
作者也写了《正反两面说医德》,他说:“说起医生的职业道德与操守,心中挺不是滋味,就像坐在中药铺子里,在中药们气味的大合唱中,让人扎扎实实地品味一番什么才是辛、甘、酸、苦、咸。作为一名医生,他的什么品质更加重要?医疗技术?利他主义精神?不计得失的服务意识?这些话题,今天很是热门,不时会惹出个全民大讨论的事端。医生心中的一个‘德’字,牵扯了多少关注的目光和生命的存亡与损益。”
这本书不会给医务工作者提供教科书中的医学知识,而是从另一个侧面提升他们,可以拓展他们的医学人文情怀和药物史、疾病史、医学科学技术史方面的知识。要作一名严格意义上的医务工作者,不应该不了解医学文化,不应该忘记医学历史。就像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不能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总而言之,让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的人通过阅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医学不应该被人们庸俗地弄成治疗简单的工具。
因为医生不应该只是医学工匠,她的身上应该闪耀出科学与人文思想的光芒。
第二,从表现形式上讲,这是一本医学文化随笔集。
诚然,作者用文学的表达方式写成的这本书的,力求表达的口语化,力求语言流畅清爽,文字幽默且优美,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给读者一种阅读过程中的愉悦。
比如写花柳病:“从审美的层面上来欣赏‘花柳病’这种疾病的名称,是非常容易品到新鲜的诗味,甚至可能让人踏着一路飘扬的诗风,把眼中世界所有的一切都看得春风得意,从而忘却饥饿、寒冷和疼痛。‘花柳’一词的源头,显然同植物们的形态与色彩无关。有一种说法,一下子让这一病名与诗结上了姻缘,这是因为风流倜傥的唐代诗人李白。”
写糖尿病,作者这样开头的:“把一种甘美的食物与一种动物的排泄物联系在一起,让每天进口的糖同每天屙出的尿构成一种疾病名称,这非常具有想象力。糖——尿——病,这种由三个名词组成的常见病,就这样毫无顾忌地与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牵拽在一起了。”
写人体时,这样表达:“我们每投给别人一个淡淡的微笑,就会春风一样拂动17块肌肉;我们每每自由地呼吸一次,便会有5.5亿个肺泡与之伴舞;当氧气们愉快地进入人体血流的隧道,就会单向奔走950公里,从而抵达各个挥动着欢迎之手的脏器……。”
作者臆想着司马迁创作扁鹊的过程:“他一个人躺在冰凉的木板床上,一口又一口地吞咽着胆汁一般的苦水,他残废的肉体为他承受了所有的屈辱。白天淡去长夜无边,在失去自由与人性的国度里,他觉得自己的心脏是只烈焰上的粥罐,仿佛熬煎就是现时生活的全部内涵。然而,他头顶上空总有一片云,鸟一样久久旋翔……”。
读者在欣赏文字之美的时候,这些文章中所包含的医学知识、史料和思想、哲理等方面,又可以让人们读出一些文学之外的味道来。
第三,从功能上讲,这本书也可以说是医学与养生的科普读本。
书中包含有大量的医学、养身知识,也许在阅读的过程之中,人们会收获一些对健康有益的东西。虽然书中饱含对医学现象、医学理论和医学事件与人物的批判与思考,显然超越了科普书籍的特有范畴。但是,任何科学知识对于非本学科专业人士来说,都是陌生的、值得吸取的。医学知识对于非医学专业入士人来说,是深不可测的。所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或多或少可以学到一些简单的医学知识,这大概可以算作医学知识的普及方式了。
书中有一则关于孕妇忌口的叙说:“兔肉乃大美,亦益人,妊身不可食,食子唇缺”。就是说孕妇千万不要吃兔肉,因为孕妇吃兔肉就会使胎儿变成兔唇。这是过去人们对孕妇忌口的最权威的说法之一。与《新修本草》的主编苏敬先生同时代的中国还有一位医学大家,就是被人们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孙老前辈也认为孕妇忌口很有必要,他说:‘食驴马肉,令子延月。’——因为驴马孕期为十二个月,吃它们的肉,孕妇的孕期就会同驴同马一样长。就像这样,人们轻松自然地知道了孕妇忌口的来历。
还有,书中也说过:“体质不太强壮的中国人需要经常补一补,这是个大伙儿都知道、都能够理解的事。但是,无论强弱肥瘦,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特别喜欢进补,这又是为什么呢?好补之人的背后,是有中医理论支撑着的,因为中医经典说人体“五脏常不足,六腑常有余”。五脏是人体的核心组织,所以,不足的就得补益,这就叫“补之有理”。 中国人以脏补脏的源头据说来自于商朝《汤神论》中的食疗法,后来,药典之祖《神农本草经》又进一步阐述了这类做法。这是因为古代的中国人执拗地坚持“万物同源,天人一体” 的认识观,这样一来,医学与哲学从两个方面为人们进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比如:“饮食中存在“发物”的观念,在中国人心中已经由来已久。虽然“发物”的基本概念是个公婆皆有理的说法,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统一思想的,这就是凡能够诱发、激发、触发或使疾病加剧的食物,想必都是可以称之为‘发物’的。‘发物’是人们的一种通俗的说法,其在医学的领域应该属于饮食禁忌的范畴。”
总之,这本书是医学、历史与文学的混合体,并且还夹杂了一些哲学、宗教、伦理的内容,因为这些东西在这本书中并存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不能脱离对方单独而自在的存在。所以,什么都不是或者什么都是,也许正是这本书的独特所在。如果说这本书是一幅油画,那么,医学是作为基础的画布,历史是画的底色,医学人物、事件、现象则是各色各样的油彩,而文学则是握着画笔的手以及画家手中的画笔。适应于医务工作者、文学爱好者、文化研究人士和所有热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文化人阅读。
要弄清楚医学是个什么东西,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你老爸的书?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