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Nineteen Eighty-Four
译者: 董乐山
出版年: 2009-7
页数: 358
定价: 29.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译文经典(精装本)
ISBN: 9787532747993
内容简介 · · · · · ·
《一九八四》(出版于1949年)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 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有论家如是说。
一九八四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是英国人,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1903年生于印度,当时,他的父亲在当地的殖民地政府供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家属于“中产阶级的下层,或没有钱财的中产家庭”。
1904年,由母亲带他先回到了英国。他自幼天资聪颖,11岁时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诗作《醒来吧,英格兰的小伙子们》。14岁又考入著名的伊顿(Eton)公学,并获取了奖学金。但早在小学时期,他就饱尝了被富家子弟歧视的苦涩,从他后来的回顾中可以看出,凭他那天生就很敏感的心灵,这时已经对不平等有了初步的体验。
1921年,布莱尔从伊顿毕业后考取了公职,到缅甸当了一名帝国警察,在那里,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无时不在刺激着他的良知。看着他们在饥寒交迫中、在任人宰割的被奴役中挣扎,他深深感到“帝国主义是一种暴虐”。身为一...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是英国人,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1903年生于印度,当时,他的父亲在当地的殖民地政府供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家属于“中产阶级的下层,或没有钱财的中产家庭”。
1904年,由母亲带他先回到了英国。他自幼天资聪颖,11岁时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诗作《醒来吧,英格兰的小伙子们》。14岁又考入著名的伊顿(Eton)公学,并获取了奖学金。但早在小学时期,他就饱尝了被富家子弟歧视的苦涩,从他后来的回顾中可以看出,凭他那天生就很敏感的心灵,这时已经对不平等有了初步的体验。
1921年,布莱尔从伊顿毕业后考取了公职,到缅甸当了一名帝国警察,在那里,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无时不在刺激着他的良知。看着他们在饥寒交迫中、在任人宰割的被奴役中挣扎,他深深感到“帝国主义是一种暴虐”。身为一名帝国警察,他为此在良心上备受煎熬,遂于1927年辞了职,并在后来写下了《绞刑》(A Hanging,1931年,此为正式出版年代,下同),《缅甸岁月》(Burmese Days,1934年)和《猎象记》(Shooting an Elephant,1936年),这些纪实性作品,对帝国主义的罪恶作了无情的揭露。
但是,这一段生活经历仍使布莱尔内疚不已。为了用行动来表示忏悔,也为了自我教育,他从1928年1月回国时起,就深入到社会最底层,四处漂泊流落。尽管他自幼就体弱多病,但在巴黎、伦敦两地,他当过洗盘子的杂工,住过贫民窟,并常常混迹在流浪汉和乞丐之中。次年,布莱尔写下了关于这段经历的纪实性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1933年),真切地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苦难。正是在为这部作品署名时,布莱尔用了“乔治·奥威尔”这一笔名。某种程度上说,“奥威尔”的出现,开始了布莱尔的新生活。
这时的奥威尔已经把自己深切的情感系于无产阶级的命运上,在思想上也开始倾向社会主义。他不能容忍劳苦大众在英国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他曾这样深情地写道:“他们才是真正的英国人。”赶巧,在1936年,有一位进步出版商聘请一位属于“不是受害者自己,而是见证人”的作家,去北部工业区(兰开郡,约克郡)对工人的穷困状况作实地调查。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的奥威尔欣然应聘,历时数月,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并参考了包括恩格斯《通往威根码头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1937年)--其中记述了大量的事实,深切地反映出工业区人民生活的悲惨和世道的黑暗。奥威尔不但据此愤怒地谴责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性的摧残,还主张用社会主义来拯治社会的弊端。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同年年底,奥威尔与新婚的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于保卫共和政府的光荣战斗。奥威尔在前线担任少尉,喉部曾经受过重伤。他为记述西班牙内战而写的《向卡特洛尼亚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1938年)一书,后来成为关于这场内战的一个权威性文献。
但是,这场正义的战争,由于左翼共和政府内部分裂,最后竟失败了。没有死于法西斯枪弹下的奥威尔,竟差一点丧身在共和政府内部党派之争的倾轧中。这个惨痛的经验对奥威尔影响巨大。他曾说自己“从1930年起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了”,而这时候,他又开始考虑“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了。这个思想出发点,一直影响到他后期的两部名作《动物庄园》和《1984》(Nineteen Eighty-Four,1949)创作。
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仅以《动物庄园》和《1984》而言,他的影响已经不可估量。以至于为了指代某些奥威尔所描述过的社会现象,现代英语中还专门有一个词叫“奥威尔现象(Orwellian)”。如果说,贯穿奥威尔一生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贫困”和“政治”这两个主题,那么激发他这样写作的主要动力就是良知和真诚。1950年1月,奥威尔病逝,享年46岁。
目录 · · · · · ·
第2章 思想本身就是犯罪
第3章 无产者不是人
第4章 希望在无产者身上
第5章 孤生
第6章 我爱你
第7章 黄金乡
第8章 独自去偷欢
第9章 他们终于来了
第10章 仇恨周
第11章 我们是死者
第12章 在友爱部里
第13章 101号房
第14章 改造温斯顿
第15章 权力即上帝
第16章 热爱老大哥
· · · · · · (收起)
93 有用 A-sun* 2010-07-03 10:14:53
这本书如此好看。和「动物庄园」一样,最终都是极权的胜利。乔治·奥威尔真是很有良知的一个人啊
23 有用 Zou 2011-12-14 20:41:20
政治、哲学、文学,想象、逻辑、情感,啧啧,真是神作
33 有用 时间之葬 2010-08-09 17:01:27
其实并不能算作传世的不朽作品,只不过其所讽刺和质疑的东西在任何世代都有其值得警醒的价值。但是这书写的实在是很拖沓,而且我觉得讽刺的是最后他说的那个新话的使用我觉得十分的合理
76 有用 钱粒粒 2010-07-20 14:36:21
他看起来强大,但没有生命力,终有一天他会分崩离析。
94 有用 浮生四季 2011-12-26 16:01:01
话说“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一切尽在不言中。
0 有用 ㅤ 2024-12-05 21:38:13 四川
想起一部电影《阿尔法城》
0 有用 宜随月减 2024-11-04 23:31:40 广东
doublethink
0 有用 末诺 2024-11-04 20:06:43 上海
1949年的书,wg和bskb还是在后来的现实中发生了,38线也还存在,幸运的是世界不会大一统,总有第三视角记录和遗留下被试图掩盖模糊化的历史,即便是另一个极端的弯曲也总有人能看到,即使再一次轮回的时候人们依旧无能无力 在这样的制度体系下教化和监管下,中层或许无能无力,可上层一定会出现不满足于现行满足权利实现方式而试图让自己成为新秩序创立者实现权利政治理想的人,再加上上层监控的空档和对下层思想的放... 1949年的书,wg和bskb还是在后来的现实中发生了,38线也还存在,幸运的是世界不会大一统,总有第三视角记录和遗留下被试图掩盖模糊化的历史,即便是另一个极端的弯曲也总有人能看到,即使再一次轮回的时候人们依旧无能无力 在这样的制度体系下教化和监管下,中层或许无能无力,可上层一定会出现不满足于现行满足权利实现方式而试图让自己成为新秩序创立者实现权利政治理想的人,再加上上层监控的空档和对下层思想的放纵,新秩序实现可能性极大,依旧没有达成稳定的集权 (展开)
0 有用 一只得意的猫 2024-11-04 00:15:52 浙江
集体唯我论
1 有用 夕见朔月 2024-11-03 23:48:59 四川
历史若有变化,大抵是主子名字改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