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九八四》(1949)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有论家如是说。
作者简介 · · · · · ·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是英国人,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1903年生于印度,当时,他的父亲在当地的殖民地政府供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家属于“中产阶级的下层,或没有钱财的中产家庭”。
1904年,由母亲带他先回到了英国。他自幼天资聪颖,11岁时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诗作《醒来吧,英格兰的小伙子们》。14岁又考入著名的伊顿(Eton)公学,并获取了奖学金。但早在小学时期,他就饱尝了被富家子弟歧视的苦涩,从他后来的回顾中可以看出,凭他那天生就很敏感的心灵,这时已经对不平等有了初步的体验。
1921年,布莱尔从伊顿毕业后考取了公职,到缅甸当了一名帝国警察,在那里,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无时不在刺激着他的良知。看着他们在饥寒交迫中、在任人宰割的被奴役中挣扎,他深深感到“帝国主义是一种暴虐”。身为一...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是英国人,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1903年生于印度,当时,他的父亲在当地的殖民地政府供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家属于“中产阶级的下层,或没有钱财的中产家庭”。
1904年,由母亲带他先回到了英国。他自幼天资聪颖,11岁时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诗作《醒来吧,英格兰的小伙子们》。14岁又考入著名的伊顿(Eton)公学,并获取了奖学金。但早在小学时期,他就饱尝了被富家子弟歧视的苦涩,从他后来的回顾中可以看出,凭他那天生就很敏感的心灵,这时已经对不平等有了初步的体验。
1921年,布莱尔从伊顿毕业后考取了公职,到缅甸当了一名帝国警察,在那里,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无时不在刺激着他的良知。看着他们在饥寒交迫中、在任人宰割的被奴役中挣扎,他深深感到“帝国主义是一种暴虐”。身为一名帝国警察,他为此在良心上备受煎熬,遂于1927年辞了职,并在后来写下了《绞刑》(A Hanging,1931年,此为正式出版年代,下同),《缅甸岁月》(Burmese Days,1934年)和《猎象记》(Shooting an Elephant,1936年),这些纪实性作品,对帝国主义的罪恶作了无情的揭露。
但是,这一段生活经历仍使布莱尔内疚不已。为了用行动来表示忏悔,也为了自我教育,他从1928年1月回国时起,就深入到社会最底层,四处漂泊流落。尽管他自幼就体弱多病,但在巴黎、伦敦两地,他当过洗盘子的杂工,住过贫民窟,并常常混迹在流浪汉和乞丐之中。次年,布莱尔写下了关于这段经历的纪实性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1933年),真切地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苦难。正是在为这部作品署名时,布莱尔用了“乔治·奥威尔”这一笔名。某种程度上说,“奥威尔”的出现,开始了布莱尔的新生活。
这时的奥威尔已经把自己深切的情感系于无产阶级的命运上,在思想上也开始倾向社会主义。他不能容忍劳苦大众在英国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他曾这样深情地写道:“他们才是真正的英国人。”赶巧,在1936年,有一位进步出版商聘请一位属于“不是受害者自己,而是见证人”的作家,去北部工业区(兰开郡,约克郡)对工人的穷困状况作实地调查。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的奥威尔欣然应聘,历时数月,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并参考了包括恩格斯《通往威根码头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1937年)--其中记述了大量的事实,深切地反映出工业区人民生活的悲惨和世道的黑暗。奥威尔不但据此愤怒地谴责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性的摧残,还主张用社会主义来拯治社会的弊端。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同年年底,奥威尔与新婚的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于保卫共和政府的光荣战斗。奥威尔在前线担任少尉,喉部曾经受过重伤。他为记述西班牙内战而写的《向卡特洛尼亚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1938年)一书,后来成为关于这场内战的一个权威性文献。
但是,这场正义的战争,由于左翼共和政府内部分裂,最后竟失败了。没有死于法西斯枪弹下的奥威尔,竟差一点丧身在共和政府内部党派之争的倾轧中。这个惨痛的经验对奥威尔影响巨大。他曾说自己“从1930年起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了”,而这时候,他又开始考虑“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了。这个思想出发点,一直影响到他后期的两部名作《动物庄园》和《1984》(Nineteen Eighty-Four,1949)创作。
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仅以《动物庄园》和《1984》而言,他的影响已经不可估量。以至于为了指代某些奥威尔所描述过的社会现象,现代英语中还专门有一个词叫“奥威尔现象(Orwellian)”。如果说,贯穿奥威尔一生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贫困”和“政治”这两个主题,那么激发他这样写作的主要动力就是良知和真诚。1950年1月,奥威尔病逝,享年46岁。
目录 · · · · · ·
第2章 思想本身就是犯罪
第3章 无产者不是人
第4章 希望在无产者身上
第5章 孤生
第6章 我爱你
第7章 黄金乡
第8章 独自去偷欢
第9章 他们终于来了
第10章 仇恨周
第11章 我们是死者
第12章 在友爱部里
第13章 101号房
第14章 改造温斯顿
第15章 权力即上帝
第16章 热爱老大哥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有史以来,大概自从新石器时代结束以来,世上就有三种人,即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 这三种人的目标是完全不可调和的。上等人的目标是要保持他们的地位。中等人的目标是要同高等人交换地位。下等人的特点始终是,他们劳苦之余无暇旁顾,偶而才顾到日常生活以外的事,因此他们如果有目标的话,无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这样,在历史上始终存在着一场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斗争,其大致轮廓相同。 他们(上等人)就被中等人所推翻,因为中等人标榜自己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把下等人争取到自己一边来。中等人一旦达到目的就把下等人重又推回到原来的被奴役地位,自己变成了上等人。不久,其他两等人中有一等人,或者两等人都分裂出一批新的中等人来,这场斗争就周而复始。 三等人中只有下等人从来没有实现过自己的目标,哪怕是暂时实现自己的目标。 从下等人的观点来看,历史若有变化,大不了是主子名字改变而已。 中等人只要还在争取权力的时候,总是利用自由、正义、博爱这种好听的字眼。 中等人在平等的旗帜下闹革命,一旦推翻了原来的暴政,自己又建立了新的暴政。 由什么样一种人来控制这个世界,也同样很明显。新贵族大部分是由官僚分子、科学家、技术人员、工会组织者、宣传专家、社会学家、教师、记者、职业政客组成的。这些人出身中产薪水阶级和上层工人阶级,是由垄断工业和中央集权政府这个贫瘠不毛的世界所塑造和纠集在一起的。同过去时代的对手相比,他们在贪婪和奢侈方面稍逊,但权力欲更强,尤其是对于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更有自觉,更是一心一意要打垮反对派。 这最后一个差别极其重要。与今天的暴政相比,以前的所有暴政都不够彻底,软弱无能。 在本世纪中叶出现的所谓“取消私有制”,实际上意味着把财产集中到比以前更少得多的一批人手中;不同的只是:新主人是一个集团,而不是一批个人。 把等级社会永久化的问题却比这深刻得多。统治集团只有在四种情况下才会丧失权力:或...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社会等级制度解析 -
历史不是一面镜子,而是黑板上的记号,可以随时擦去,随时填补。更为可怕的是,一旦涂改了,你找不到证据去证明这是篡改历史的行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一九八四"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一九八四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008 条 )







-
不ugly的Betty (on my road)
一切都消失在迷雾之中了。过去给抹掉了,而抹掉本身又被遗忘了,谎言便变成了真话。 上等人的目标是要保持他们的地位。中等人的目标是要同高等人交换地位。下等人的特点始终是,他们劳苦之余无暇旁顾,偶尔才顾到日常生活以外的事,因此他们如果有目标的话,无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 从即将夺得权力的那批人的观点来看,人类平等不再是要争取实现的理想,而是要避免的危险。 寡头政体的唯一可靠基础是集体...2020-05-25 08:52:01 17人喜欢
一切都消失在迷雾之中了。过去给抹掉了,而抹掉本身又被遗忘了,谎言便变成了真话。
上等人的目标是要保持他们的地位。中等人的目标是要同高等人交换地位。下等人的特点始终是,他们劳苦之余无暇旁顾,偶尔才顾到日常生活以外的事,因此他们如果有目标的话,无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
从即将夺得权力的那批人的观点来看,人类平等不再是要争取实现的理想,而是要避免的危险。
寡头政体的唯一可靠基础是集体主义。
党所操心的不是维系血统相传而是维系党的本身的永存。由谁掌握权力并不重要,只要等级结构保持不变。
过去并不客观存在,它只存在于文字纪录和人的记忆中。凡是记录和记忆一致的东西,无论什么,即是过去。
没有人会为了废除权力而夺取权力。权力不是手段,权力是目的。
真正的权力,我们日日夜夜为之奋战的权力,不是控制事物的权力,而是控制人的权力。
权力就在于给人带来痛苦和耻辱。权力就在于把人类思想撕得粉碎,然后按你自己所选择的样子把它再粘合起来。
回应 2020-05-25 08:52:01 -
如果你因为生活艰苦、污秽肮脏、物质匮乏而感到不快、为没完没了的寒冬、破烂的袜子、停开的电梯、寒冷的自来水、粗糙的肥皂、自己会掉烟丝的香烟、有股奇怪的难吃味道的食物而感到不快、这岂不是说明,这样的情况不是事物的天然规律?除非你有一种古老的回忆,记得以前事情不是这样的,否则的话,你为什么要觉得这样是不可忍受的呢?
2012-02-11 19:40:16 12人喜欢
-
生于未来 (我只想我的真相你出来)
奥威尔曾写道:“对一个孩子最残酷的事莫过于把他送到一所富家子弟的学校中去。一个意识到贫穷的孩子由于虚荣而感到的痛苦,是成人所不可想象的。”纵观他的人生可以发现,他的一生几乎都处在这样的落差和痛苦中。童年的创伤,阶级固化的烙印,都让他痛恨自己的阶级,让他形成了“没出息是一种美德”的观点。他的时代也是极度割裂的,正像《1984》中的温斯顿和无产者之间的关系一样,充满了别扭。她侄女曾对奥威尔的传记作家克...2021-01-09 15:55:41 8人喜欢
奥威尔曾写道:“对一个孩子最残酷的事莫过于把他送到一所富家子弟的学校中去。一个意识到贫穷的孩子由于虚荣而感到的痛苦,是成人所不可想象的。”纵观他的人生可以发现,他的一生几乎都处在这样的落差和痛苦中。童年的创伤,阶级固化的烙印,都让他痛恨自己的阶级,让他形成了“没出息是一种美德”的观点。他的时代也是极度割裂的,正像《1984》中的温斯顿和无产者之间的关系一样,充满了别扭。她侄女曾对奥威尔的传记作家克里克说:“他的一切疙瘩都来自于这个事实:他认为他应该去爱他的同胞,但是他连同他们随便交谈都做不到。”活在矛盾中“大约是所有思想者的共性。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引自 第1章 打倒老大哥 极权主义的顶峰——双重思想
不出三十秒,一切矜持都没有必要了。一种夹杂着恐惧和报复的快意,一种要杀人、虐待、用大锤痛打别人脸孔的欲望,似乎像一股电流一般穿过了这一群人,甚至使你违反本意地变成一个恶声叫喊的疯子。然而,你所感到的那种狂热情绪是一种抽象的、无目的的感情。 引自 第1章 打倒老大哥 这个叫“仇恨”的活动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但是细想之后极其合情合理的东西。一群在平时生活中压抑了除了对党的热爱之外所有感情的人,只能在这每天三分钟之内通过对一个抽象的敌人宣泄出来。这一股强烈的感情不只是仇恨,应该还夹杂着某些名为愤怒或者爱情的东西吧。当群体陷入了狂热,根本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党的一句口号说:“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引自 第1章 打倒老大哥 “控制过去”指的是篡改历史,这一行为通过双重思想实现,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自欺欺人,最终达到“控制未来” 的结果。
谁“控制现在”指谁现在当权,当权者可以任意篡改历史,达到“控制过去”的效果。·
自由的概念也被取消了,你怎么还能叫‘自由即奴役’的口号?届时整个思想氛围都要不同了。事实上,将来不会再有我们今天所了解的那种思想。正统的意思是不想——不需要想。正统即没有意识 引自 第1章 打倒老大哥 是这段话让温斯顿相信,赛麦迟早要“化为乌有”。他太聪明了。
即使他们有时候也感到不满,但他们的不满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因为他们没有一般抽象思想,他们只能小处着眼,对具体的事感到不满。大处的弊端,他们往往放过去而没有注意到 引自 第1章 打倒老大哥 在这本书里面,“无产者”代表的是一帮愚民,他们没有接受过教育,在由文学部生产的垃圾文学与思想的熏陶中长大,即使有最常识性和本能性的思考,也被全部用来在生活中互相争斗和撕裂。
这就像党的一句口号所说:“无产者和牲口都是自由的。”
这里面有多少是谎言,你怎么能知道呢?现在一般人的生活比革命前好,这可能是真实的。为一相反的证据是你自己骨髓里的无声的抗议,觉得你的生活条件在无法忍受以前一定有所不同的这种本能感觉。他忽然觉得现代生活中真正典型的一件事情倒不在于它的残酷无情、没有保障,而是简单枯燥、黯淡无光、兴致索然。 引自 第1章 打倒老大哥 明明生活中做的事情几乎都是些细碎的、乏味的、非政治性的,却非要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党所树立的那个庞大、可怕、闪闪发光的理想而奋斗。
一切都消失在迷雾中。过去给抹掉了,而抹掉本身又被遗忘了,谎言便成了真话。 引自 第1章 打倒老大哥 双重思想。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承认这一点,其他的一切就迎刃而解。 引自 第1章 打倒老大哥 承认二加二等于四其实就是在承认客观的、不可改变的真理的存在。那也就是在否认双重思想。
这没有用,改变不了任何东西,并不能变出一块巧克力来,并不能使那孩子或她自己逃脱死亡;但是她仍抱着她,似乎这是很自然的事。那条沉船上的那个逃难的女人也是用她的胳膊护着她的孩子,这像一张纸一样单薄,抵御不了枪弹。 可怕的是党所做的事确实使你相信,仅仅冲动,仅仅爱憎并无任何意义,但同时却又从你身上剥夺掉一切能够控制物质世界的力量。 引自 第7章 黄金乡 一个完全没有用处的姿态,一个拥抱,一滴眼泪,对将死的人说一句话,都有其价值。因为这样的“自然的事”才是人真正的生活方式,冲动和爱憎虽然无用,但却是正常的人的标志。正如“眼泪是为了证明爱而存在”,这是无用的,但是又是绝对不可抛弃的。
“哀莫大于心死”大约就是这么一种感觉。
但如果目标不是活命而是保持人性,那最终有什么不同呢? 引自 第7章 黄金乡 温斯顿开始提出问题。
在这样的思想过程中,温斯顿想清楚了一件重要的事——“如果你感到保持人性是值得的,即使这不能有任何结果,你也已经打败了他们。”
只是可悲的是,党的政策远比这可怕。它是要你连人性是什么的定义都颠倒过来,成为对老大哥的无条件服从与尊敬。“保持人性是否值得”变成了一个不存在的选择,成为了一个消失在历史中的伪命题。
你自欺欺人地认为你看到了什么东西,你以为别人也同你一样看到了同一样东西。但我告诉你,温斯顿,现实不是外在的。现实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不存在于任何其他地方。而且不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现实只存在于党的头脑中,而党的头脑是集体的,不朽的。 引自 第12章 在友爱部里 想起了昨天看的《娱乐至死》,也表达了一个相似的观点。“媒介及隐喻”,真理存在人类的头脑中,但是媒介却会表达出完全不同的东西,蜕变出完全不同的文化和认识。
这里的“头脑”代表的既是力,又是隐喻。权力控制了隐喻,就控制了真理。
你最后投降,要出于你自己的自由意志.....我们要改造他,争取他的内心,使他脱胎换骨。我们要把他的一切邪念和幻觉统统烧掉。 引自 第13章 101号房 从精神上击垮一个人,就是让他相信他的爱和感情都是虚假的。在面对老鼠要啃食他的脸颊时,他宁愿让裘利亚替他去受苦。
(我想这也是一种隐喻,但是我暂时没想明白,文中把这样的恐惧定义为“与勇敢和怯懦无关的、无法不服从的恐惧”)
我知道方法,但我不知道原因。 引自 第14章 改造温斯顿 “温斯顿,一个人是怎样对另外一个人发挥权力的?”
“通过是另外一个人受苦”
“不错,权力就在于给人带来痛苦与耻辱。权力就在于把人类思想撕得粉碎,然后按你自己所选择的样子把它再粘合起来。所谓进步就是朝向越来越多痛苦的进步。”
这是奥威尔对于未来的预言,一种极度的悲观。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代表了世界的一部分真相。虽然他自己也进行了反对,反驳道“不可能把文明建筑在恐惧、仇恨和残酷上。这样的文明不会有生命力,会分崩离析、自我毁灭。”然而,如果人性都可以被创造,那么人类真的还有希望吗?
就像逆流游泳,不论你如何挣扎,逆流就是把你往后冲,但是一旦他突然决定掉过头来,那就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引自 第14章 改造温斯顿 投降之后,自我欺骗就变得非常容易,一切迎刃而解了。
温斯顿的臆想最喜欢这段话了——“仇恨会像一团烈焰一样把他一把烧掉。”
异端思想不会受到惩罚,不得到悔改,永远让他们碰到。 如果一切是在这里结束该多好
但是还有最后一章:热爱老大哥——
这是他的生命,他的死亡,他的复活。 引自 第14章 改造温斯顿 他走在白色瓷砖的走廊,觉得像走在阳光中一样,后面跟着一个武装的警卫。等待已久的子弹穿进了他的脑袋。 引自 第16章 热爱老大哥 真相在看书的过程中,我感到每一个描写都是那么逼真,但又恐怖得很虚幻。真的会诞生这样的国家吗?权力的暴政真的不会被人的本能给推翻吗?愚民政策真的可以那么有效地推行吗?看穿真相的人真的一点反抗之力都没有吗?
我想,基于人的复杂和社会的偶然性,这样的未来诞生的可能性真的不高。但是同样是预言,我觉得赫胥黎的预言更有可能成真。
奥威尔预言我们会毁于我们恐惧的东西,但赫胥黎却预言我们将会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最终娱乐至死。我认为这应该最值得警惕和思考的事情。
回应 2021-01-09 15:55:41
-
大烂马 (世界是黑暗的,值得为其奋斗)
P29 我们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 P64 正统思想就是没有意识 P93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P147 他们的拥抱是一场战斗,高潮就是一场胜利 P157 她不懂得,世界上没有幸福这回事儿,唯一的胜利在于你死了很久以后的遥远的将来,而你从党宣战开始,最好把自己当作一具尸体。 P218 现代战争的重要目的是尽量用完机器的产品而不提高一般的生活水平。 P220 从长期来看,等级社会只有在贫困和无知的基础上才能存在。 P232...2013-05-21 17:00:37 1人喜欢
P29 我们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 P64 正统思想就是没有意识 P93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P147 他们的拥抱是一场战斗,高潮就是一场胜利 P157 她不懂得,世界上没有幸福这回事儿,唯一的胜利在于你死了很久以后的遥远的将来,而你从党宣战开始,最好把自己当作一具尸体。 P218 现代战争的重要目的是尽量用完机器的产品而不提高一般的生活水平。 P220 从长期来看,等级社会只有在贫困和无知的基础上才能存在。 P232 从下等人的观点来看,历史若有变化,大不了是主子的名字改变而已。 P308 我们这个世界里,所谓进步就是朝向越来越多痛苦的进步。 权力就在于给人带来痛苦和耻辱。权力就在于把人类思想撕得粉碎,然后按你自己所选择的样子把它再粘合起来。
回应 2013-05-21 17:00:37
-
温斯顿放下胳膊,慢慢地吸了一口气。他的思想滑到了双重思想的迷宫世界里去了。知与不知,知道全部真实情况而却扯一些滴水不漏的谎话,同时持两种互相抵消的观点,明知它们互相矛盾而仍都相信,用逻辑来反逻辑,一边表示拥护道德边又否定道德,一边相信民主是办不到的一边又相信党是民主的捍卫者,忘掉一切必须忘掉的东西而又在需要的时候想起它来,然后又马上忘掉它,而尤其是,把这样的做法应用到做法本身上面一 这可谓绝妙透...
2022-07-05 16:13:54
-
-
论坛 · · · · · ·
能在此地出版简直是奇迹 | 来自Cen | 8 回应 | 2022-06-26 10:03:13 |
真不知该不该相信豆瓣,评分很高,就是看不懂,也... | 来自小蠢鸣 | 6 回应 | 2022-06-24 19:25:50 |
如果深陷主人公的绝境该如何自救 | 来自luvyi | 2022-06-15 21:55:00 | |
想知道大家在读书时脑海中出现的茱莉亚是什么样子... | 来自GlastonBerry | 4 回应 | 2022-06-01 23:04:12 |
不太明白书的结尾那句“他热爱老大哥” | 来自found5 | 17 回应 | 2022-05-13 21:45:16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5 )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0)9.4分 268937人读过
-
万卷出版公司 (2010)9.4分 24378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9.3分 71331人读过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9.4分 13174人读过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一九八四的评论:
feed: rss 2.0
41 有用 A-sun* 2010-07-03 10:14:53
这本书如此好看。和「动物庄园」一样,最终都是极权的胜利。乔治·奥威尔真是很有良知的一个人啊
1229 有用 丹朱AI🌵 2012-05-11 09:10:08
其实这不算科幻吧,文革的时候偷偷看一定很刺激。
590 有用 Gray Wizman 2011-03-12 14:29:35
看过无数恐怖小说和电影,如果说那些造成的是生理上的恐怖,那1984造成的,就是心理上的恐怖,透进骨子里的恐怖。 豆瓣壮大,却也引来更多的注视,这其中便有“思想警察”的身影。也许,豆瓣最终同样会成为一个牺牲品,在强大而虚幻的包围中消失,我们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在它被消失之前,好好的享受静谧的下午,如同温斯顿和裘莉亚在却其顿小屋的拥抱和做爱,不问明天,不思考命运,仅仅是在过程中获得快乐。
64 有用 蕉 2011-06-04 14:07:01
对极权主义的预见性几乎达到了恐怖的地步,实在无法想象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作者如何能构想出这样一个完美得令人发止的寡头政治体系。
840 有用 虾坨坨艺仔 2012-01-27 21:20:34
看完真是魔障了两天,整夜整夜做关于政治的梦,居然还梦到毛主席…笑。这是一本很牛的书,是要对整个社会本质有多深厚的了解才能如此精准地预测未来。但与此同时,比起奥威尔预言过度的恐怖。我仍然觉得现在的日子正在不断地进步,我们也实际享有了很多的自由。该感谢的太多。天朝没有毙掉这本书,且将其奉为经典,我们不得不说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十年后我看到这个评论笑出声了。
0 有用 Inside LX 2022-07-05 20:41:04
科幻小说?恐怖小说!可怕的是它还预言了一段历史。看完人都魔怔了,脑子里一直跳出两个画面:一个是《沉默》里忏悔的牧师,一个是电椅上的发条橙。
0 有用 叁呱 2022-07-05 18:03:09
感觉最恐怖的不是情节,而是作者完美预言了…嗯…现在。1984 is now.
0 有用 1453 2022-07-05 15:22:11
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现在。
0 有用 uan 2022-07-05 12:47:23
自由即奴役 戰爭即和平 無知即力量 2+2=5
0 有用 那年秋天真的凉 2022-07-05 11:56:44
“他热爱老大哥。”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