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主要考察了宋代在科举制度化后崛起,而且发展比较成功的士人家族。从对家族成员的仕途发展与家族经营地方的观察,可以看到宋代士人家族发展与演变的轮廓、家族与地方社会的关系,藉以掌握中国近世家族发展与转变的基础。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宋代家族个案的总结性成果,对于中国家族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1949年7月26日出生,台湾省宜兰县人。中兴大学文学士,台湾大学文学硕士、博士。
历任《食货》月刊编辑,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傅斯年图书馆主任、第一组主任、副所长、兼所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傅尔布来特访问研究学人,汉城大学访问学人,哈佛大学访问学人,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中研社区协进会理事长,中研院汉籍电子文献协调委员会召集人,台北县顾问,中国史学副主编,新史学杂志社社长等。2001年任国家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工作小组研究委员兼内容发展组组长,中研院学术交流及合作委员会人文暨社科组委员,中研院亚太研究计划咨议委员会委员。2002年任台湾大学、暨南大学及东海大学历史系评鉴委员,台湾大学出版中心编辑委员,清华大学、台北大学暨东吴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
中国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家族的支撑,而其最终也是要为家族的持续繁荣而活着、而奋斗。
黄宽重先生对于南宋人文集的把握,在现今宋史学界是很少有人能够比得上的。在第二篇中,作者将文集与方志中的材料相结合进行论证,第三篇中,除文集、方志外,出土墓志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掘,第一篇中的论述,则与后两篇关系不大。作者认为,经济、科举、人际关系、地方公益和机遇是影响家族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几个维度确实值得我们重视。
社会流动 地方社会
就这个题目来说,书中几个个案分析无疑只是个开题的一小步,但已经有不少值得深思的观点提出,期待黄先生下一部专著
比较平实。看完很好奇南宋的家族是否有类似家学的东西。如果有的话,发挥了多大作用。
只见家族不见社会,文字也是硬邦邦的。年轻时读了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当然比现在一批学生要好很多,但和好学问尚无法划等号。过去颇羡慕他们那辈人有点艰苦却十分清静的学习环境,现在想想他们的老师辈在西迁的汽车上都在看书,学问和环境其实没太多关系。当代学术名家大多分两类,一类是躬耕书斋却无灵气,大抵也没生活乐趣;一类则贪恋名利,说的写的都不像样。如前贤学贯中西又有风骨者相信当世一定有,不过大隐隐于市,不会... 只见家族不见社会,文字也是硬邦邦的。年轻时读了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当然比现在一批学生要好很多,但和好学问尚无法划等号。过去颇羡慕他们那辈人有点艰苦却十分清静的学习环境,现在想想他们的老师辈在西迁的汽车上都在看书,学问和环境其实没太多关系。当代学术名家大多分两类,一类是躬耕书斋却无灵气,大抵也没生活乐趣;一类则贪恋名利,说的写的都不像样。如前贤学贯中西又有风骨者相信当世一定有,不过大隐隐于市,不会在庙堂之上了。 (展开)
结论部分以为士人参与地方活动或事务是他们稳固、扩展或防止家族没落的重要策略,以及处于关怀乡里的本性,而不是南宋士人家族以乡里为重,忽视中央事务。学者之所以有此误解,是由于现存南宋文集与地方志资料较多所致。此说深得我心。
只读了一点点,前面对近年来墓志史料有概述,后面对四明家族和江西家族的几个家族都有介绍。对以后再写关于人物的论文很有帮助。
宋代的家族史……关注新的动态。
> 更多短评 21 条
> 更多书评 1篇
> 27人在读
> 100人读过
> 342人想读
订阅关于宋代的家族与社会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情兽 2011-10-25
中国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家族的支撑,而其最终也是要为家族的持续繁荣而活着、而奋斗。
0 有用 方闻 2019-03-26
黄宽重先生对于南宋人文集的把握,在现今宋史学界是很少有人能够比得上的。在第二篇中,作者将文集与方志中的材料相结合进行论证,第三篇中,除文集、方志外,出土墓志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掘,第一篇中的论述,则与后两篇关系不大。作者认为,经济、科举、人际关系、地方公益和机遇是影响家族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几个维度确实值得我们重视。
0 有用 未来 2015-10-03
社会流动 地方社会
1 有用 江湖险恶@铁嘴为王 2010-01-07
就这个题目来说,书中几个个案分析无疑只是个开题的一小步,但已经有不少值得深思的观点提出,期待黄先生下一部专著
0 有用 别带伞 2019-11-08
比较平实。看完很好奇南宋的家族是否有类似家学的东西。如果有的话,发挥了多大作用。
0 有用 春诵夏弦 2020-08-09
只见家族不见社会,文字也是硬邦邦的。年轻时读了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当然比现在一批学生要好很多,但和好学问尚无法划等号。过去颇羡慕他们那辈人有点艰苦却十分清静的学习环境,现在想想他们的老师辈在西迁的汽车上都在看书,学问和环境其实没太多关系。当代学术名家大多分两类,一类是躬耕书斋却无灵气,大抵也没生活乐趣;一类则贪恋名利,说的写的都不像样。如前贤学贯中西又有风骨者相信当世一定有,不过大隐隐于市,不会... 只见家族不见社会,文字也是硬邦邦的。年轻时读了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当然比现在一批学生要好很多,但和好学问尚无法划等号。过去颇羡慕他们那辈人有点艰苦却十分清静的学习环境,现在想想他们的老师辈在西迁的汽车上都在看书,学问和环境其实没太多关系。当代学术名家大多分两类,一类是躬耕书斋却无灵气,大抵也没生活乐趣;一类则贪恋名利,说的写的都不像样。如前贤学贯中西又有风骨者相信当世一定有,不过大隐隐于市,不会在庙堂之上了。 (展开)
0 有用 别带伞 2019-11-08
比较平实。看完很好奇南宋的家族是否有类似家学的东西。如果有的话,发挥了多大作用。
1 有用 六户习习门 2019-05-10
结论部分以为士人参与地方活动或事务是他们稳固、扩展或防止家族没落的重要策略,以及处于关怀乡里的本性,而不是南宋士人家族以乡里为重,忽视中央事务。学者之所以有此误解,是由于现存南宋文集与地方志资料较多所致。此说深得我心。
0 有用 熯宋 2019-05-08
只读了一点点,前面对近年来墓志史料有概述,后面对四明家族和江西家族的几个家族都有介绍。对以后再写关于人物的论文很有帮助。
0 有用 genie 2019-04-12
宋代的家族史……关注新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