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的效力观
译者: 卓立
出版年: 2009-07
页数: 272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海外中国哲学丛书
ISBN: 9787301147610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从汉语中的“势”字出发来研究中国文化,揭开了中国思维模式的连贯而内在的解构。多年来,黑格尔式对中国文化的偏见认为中国思想从来没有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目的论思想,未能超越宇宙生成论思想,只是试图用现实自身来解释现实。于连分析了中国古代各个领域文献中“势”的含义。使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根本直觉浮现出来,即存在可以被视为是万物的一种特定的自然格局。在中国思维看来,艺术或者智慧,就在于策略性地对发源于存在的特定格局的各种物势的利用。
作者简介 · · · · · ·
弗朗索瓦·于连,Francois Jullien,法国当代哲学家,巴黎第七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法国当代思想研究所所长,法国葛兰言中心主任。
目录 · · · · · ·
引言
一 静与动之间
二 令人尴尬的暖昧性:势(“位置”、“情势”、“权力”、“活力”)
三 不同场域共有的一致性:组合之中起作用的潜势状态、机能运作的两极性、交替作用的趋势
四 一个文化里具有启发性的一个字
· · · · · · (更多)
引言
一 静与动之间
二 令人尴尬的暖昧性:势(“位置”、“情势”、“权力”、“活力”)
三 不同场域共有的一致性:组合之中起作用的潜势状态、机能运作的两极性、交替作用的趋势
四 一个文化里具有启发性的一个字
五 反观我们的哲学成见
六 在我们的质询内部往上溯源
敬告读者
第一卷
第一章 有效力的布置所产生的可能性(战略上)
一 投入之前胜负已决
二 从趋势产生可能性的概念
三 势胜过人的美德,摒除一切超自然因素
四 情况的变化与势的更新
五 重要的原创性:避免正面冲突
第二章 势位是决定的因素(政治上)
一 效力外在于人的性格
二 政治权势以力量强弱关系来运作
三 君主至上的势位作为专制政体的工具
四 权力趋势的自动性
五 中国人的势观的激进性
第一卷结论 一种操纵逻辑
一 战略布局和政治部署的类比
二 道德派对抗现实派
三 理论上折衷,根本上一致
四 历史上的折衷与中国人的原创性
五 操纵的艺术
第二卷
第三章 形式蕴涵的激情,类型产生的效果
一 没有模仿:艺术被视为通行的力量之现实化
二 书法中的形式——力量
三 绘画中形象的内在力量
四 美学上有效力的布置
五 文学的形式与效果的趋势
六 与文体的概念不同
第四章 山水中的生命线
一 山水中的生命线
二 后退的效果和美学上的缩小
三 山水画的整体动作
四 诗空间里的远的效果
第五章 有效布置的类型
一 技术说明表
二 手或身体的有效布置
三 最能体现动作效力的姿态
四 诗中策略性的布局
五言说的布置与诗的“深度”
第六章 活力持续不断
一 共同的明证
二 书法中连接的势
三 在绘画中
四 在诗中
五 小说中
第二卷结论 龙的主题
一 形状里的潜能
二 以交替作用制造变化
三 无穷尽的变化使人难以捉摸
四 龙和云:使生命跃动的力量
五“空虚”与“超出”都含有势的力量
第三卷
第七章 历史现况与趋势
一 何谓历史现况?
二 (从封建制到郡县制)历史变迁的必然性
三 交替的趋势
四 逆转的逻辑
五 道德的策略:历史实况作为可以操作的布局
六 例证:文学中更新的趋势
七 中国人的历史观是无终点的,不是由事件叙述构成
八 因果论解释与趋势观的诠释
第八章 在现实中运作的势
一 中国传统对因果论的诠释不太感兴趣
二 自然中势的意义
三 宗教上的去迷思和趋势观的解释
四 现实的势及其操作
五 “理势”概念及其对自然现象的诠释
六 势理不可分
七 对形而上学理念的批判和治的意识形态
八 具体的势揭示了调节之理,势理可互相逆转
九 对政治“现实主义”的批判:理势同行
十 中国人的势观既不是机械论的也不是目的论的
十一 没有因果论:既无主体也无启动因/
十二 自发性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势,或者期盼上帝
第三卷结论 顺应与效力
一 既无悲剧的英雄主义,也无无私的观想
二 顺应两极互相作用而变化的封闭体系
三 智慧或是战略:顺应趋势
引用书目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势"的人也喜欢 · · · · · ·
势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势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 更多书评 4篇
-
本书从战争,政治,书法,绘画,文学理论,历史和哲学角度,通过对中国文化中的文献进行综合研究,探讨中国人的势观。 为什么是这个“势”概念? 长久以来,二分法是西方认识世界的普遍方式,这种分析方法的优势便是将纷繁复杂的世界结构化,以便于人通过因果关系将其变得可以认识。但是,说到底,这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因为就像休谟曾经怀疑的那样,因果链条中间发生了什么,是永远无法被这种清晰而简单的方式解释的。西方哲...
2016-05-30 15:48 3人喜欢
本书从战争,政治,书法,绘画,文学理论,历史和哲学角度,通过对中国文化中的文献进行综合研究,探讨中国人的势观。 为什么是这个“势”概念? 长久以来,二分法是西方认识世界的普遍方式,这种分析方法的优势便是将纷繁复杂的世界结构化,以便于人通过因果关系将其变得可以认识。但是,说到底,这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因为就像休谟曾经怀疑的那样,因果链条中间发生了什么,是永远无法被这种清晰而简单的方式解释的。西方哲人也承认,因为人理性的有限,人才通过范畴,通过因果思考世界,而上帝是全能的,他的完全理性使他可以直接认识世界。不得不承认的是,发生在二元之间的,往往才是真实世界的运作方式。但是它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被思考,也是因为其本身的难于证明。但其实这也是因为,这种思考被西方逻辑推理的工具压抑了。 而“势”这个词,蕴含的是一种非二元两分的思维方式。 可以感受到的是,这个字明显摆动于动静之间,是一个含义暧昧的词。西方语言(无论是英语,拉丁语,德语等)对这个字的翻译仍旧体现出一种二元对立的思想。比如,tendency,position,power等,实际上,我们基本很难从西方语言中找到这样一个动静合一,二元合一的词。 作者敏锐的感觉到这个字其实蕴涵了中国文化独特内涵,并成为中国人思维的底色。这种底色甚至过于理所当然,以至于没有过多的被思考过。作者认为,对这个字的探讨,可以“提供一个拆解那些分门别类的体系的机会。因为我们的理性总是陷溺在这样的体系里停滞不前”。 我读完全书,感觉到,对这个字的探讨,很可能是一场科学范式转移。毕竟,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范式里,我们已经探索了这么久,很多研究已经变成了一种“范式内重复”,很多问题已经变得难以回答。这个词以及背后的思维方式是如此的具有革命性,以至于可能成为库恩所说新的范式的开始。 “势”的内涵 战争:有效力的布置会产生的内在的可能性。 势最早是出现在法家的文献中,作为一种战争的策略进行探讨。这里有几个可以提出的点是: - 势指导下的战争,无论胜利失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们的策略进在于如何利用势,而战争的进展则是内在的蕴涵在各种因素的对抗互动之中的。 - 战争的效力是客观需要造成的结果。为了达到效力,需要利用势。而由于势的强度,势是难以抗拒的。只能利用,顺应,和服从。 - 战争胜利的一个很大的因素在于对局势的掌握。也就是说,使用战争策略的目的是使对方出于明处,掌握对方所处的局势,而又尽力隐藏自己的策略和所处的局势,使对方对局势失去控制,而我方控制局势。局势对我有利时,战争就自然而然的胜利了。 - 一个重要的原创性在于,西方战争讲究的是“硬碰硬”,讲究在正真交锋的时候,正面迎敌,用所谓自己的力量与勇气(美德)战胜对方。而中国的战争讲究的是在正真战争之前,胜负已分,而不讲究正面冲突。 政治:“超稳定”结构的“势位”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在自己的内部,瓦解重建,社会体制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的变化,只是换了一个又一个朝代,一个又一个君王。作者认为这样的政治体制充分展现的是深入中国人政治实践的势位观。 - 君主作为最高统领,占据的是一个具有势能的位置。君主失势,国家内乱,目的不是推翻王位,而是篡位,要的是君主之势。也就是,君主制运作,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自然产生的一种权力格局。势就产生与这种格局之中,君臣尊卑等等礼仪秩序。礼仪其实就是一种有效力的布置。篡位可以,但一旦乱了“规矩”,就会遭到人们的反对。就会失势。 - 那么君主之势集中表现的地方,就在于“观听之势”。就像战争一样,君主出于绝对的信息中心,掌握着所有人的动向,绅士思想,就像站在最高的点,总能俯瞰全局,也能拥有最大的势。这个点对于传播研究我认为有很大的启示。古代君王的观听之势,取决于中央集权这种制度的“布局”,那么现在的网络社会,这种信息中心,“观听之势”似乎已经分散,甚至不可能再实现。那么就产生的是另一种势,如何利用这种势?就如同山顶上,决堤的水库,水流四散而下,已经再也无法被集中于一处,此刻再想把水收回来,堵住,都是逆势而为。 - 这里还需要思考的是,和西方政治体制的合法性,科层制的区别与联系。 书法,绘画,文学:连接有形与无形,知与未知,实体与精神的势 - 中国的绘画,和书法,和诗词,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讲究势。即有形中含有无形,用现实化的字的结构,山水的笔法,布局,文字的组合连接潜在,连接无形。构造出一种“山水相隔又相连”的意境。这其实也是势的一种运作,即动静,二元的融合,而不是对立。 历史观:势是一个封闭系统中,牵连力量的综合,而形成的走向。 - 中国的历史观,注重缓慢渐进的变化,因为历史发展无论多么惊人,其不过是开始那个最不明显的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 中国人是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中理解历史的,因此历史没有所谓终点,而是永不止息的运动,各种趋势的冲撞。就像力量大小,朝向不同的水流的汇流。最终促使着历史的前进。 - 西方则试图在变中把握不变,把握存在,把握终极目的。势的思想则直接把握变。 哲学:把握变。 - 西方哲学在一开始就分为两个开端,一是德谟克利特一支的“决定论”,试图探索事物的发展逻辑。一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探索事物的终极目的。这就是西方哲学的两个出发点,一是问“从何开始”(从哪里来?)另一端则问“为了什么?(要到哪里去)”。而这两支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因果论”,因果关系是连接这些的基本逻辑。 - 西方分析世界的方式,是四个基本部分。包含对立的相反的两个因素,这辩证对立的因素实际上就是他们苦苦探究的”存在“。但这两个因素是对立的,不能直接转化成对方,。因此,他们又引入一个”主体“,也就是现象,来承接这种统一性。a到b 的转化(因果链条),最终会需要一个终极的动力,因此他们又引入了一个因素,那就是第一启动因。那就是上帝。 - 而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只有相反的因素。但是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们的转化不需要一个主体性来承接,也不需要一个终极目的。它们的转化融合,运动就是世界本身。势,就是这种融合运动的表现。 - 所以这种思想才具有革命性,因为它直接思考变化,现象和存在在中国文化中,没有两分,而是处于时刻的变化和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八卦。 小结 - 把握势的概念,最重要的是把握它变化运动的本质,它对二分的否定,存在和现象的统一。 - 这和西方已有的互动研究,关系研究能否联系上? - 如何将势的这种特质运用以理解传播现象?
回应 2016-05-30 15:48 -
chloe16 (追猫少女)
势:解释事物发展在动与静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效力并不来自于人之主动,而起因于诸物之定位。 不同场域共有的一致性:组合之中起作用的潜势状态、机能运作的两极性、交替作用的趋势 我们也将逐一地考虑现实中各种情况形成的不同方式,及其发展的可能方向。首先是,策略上”局势所产生的可能性“与政治上”势位“具有决定性的特点;其次是,书法字之形体所显露的力量、绘画画面之布局所揭示的张力,及文学作品所展现的效果;最后...2019-12-17 08:11
势:解释事物发展在动与静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效力并不来自于人之主动,而起因于诸物之定位。
不同场域共有的一致性:组合之中起作用的潜势状态、机能运作的两极性、交替作用的趋势
我们也将逐一地考虑现实中各种情况形成的不同方式,及其发展的可能方向。首先是,策略上”局势所产生的可能性“与政治上”势位“具有决定性的特点;其次是,书法字之形体所显露的力量、绘画画面之布局所揭示的张力,及文学作品所展现的效果;最后是,历史中各种情况的演变趋势,及推动自然的大演变的势。
中国人的思维逻辑。一些更普遍的问题:如对中国人而言,一副书法作品中秀美的一笔究竟美在哪里?
不可或缺的议题:实况组合中起作用的潜在性、机能运作上的两极性...
第一个赌注:希望这个令人不知所措的字——因其散见于那些表面看起来及其不同的观点之中——仍旧是我们可能用之描述一致性的字。
第二个赌注:势能启发我们对中国思想拥有更准确的认识,即任何事实都可视为现实的一个趋势,人们应该凭借它而且让它发挥作用,中国人的智慧和他们所创造的艺术,便是有策略地运用势发展势——使其产生最大的功效。
西方哲学的偏见在于它不是建立在自发性上,而是建立在假设和可能性之上;它偏向独一、“超越”的极化,而不是互相一副和相互性;它最终强调自由而不是自发性。
这本书的目标是要以精炼浓缩的方式,重新找出整个文化中隐蔽的逻辑轮廓。
CH1 有效力的布置所产生的可能性
①一切应当在事情的局面将要定下来之前运作,那时,各种布置和措施都只由我们主动发起,我们可以很自然地调整他们以顺应情势,它们随后顺利成长地连续反应。所以这些人的安排总是有功效的。
②水往下流的喻象所显示的效能具有两个特征:一方面,该效能是客观需要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它的强度,它是不可抗拒的。
③弓弩能准确地运用势、弩本身特有的长处便是“发于肩yin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不识其所道至。一位优秀的兵法家亦是如此,他懂得运用情势而做到以最少代价取得最大效果,即使时空上节隔着一段距离,他也会只利用牵涉的因素;但是舆论却没有察觉到,那么高的效率是来自何处,因此没把生理归功于这位接触的战略家。
④“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布置便包括物体本身的形状和物体所处的情况同时都得计算;至于潜力的最高点,则由最大的高低差来决定。
⑤斧头与好日子:唯有势才能实际捕捉现实之进展。同理,选用在很贵的木材制作一只箭,或者非常进行地装饰它,都无法增加这只箭的射程。要达到这个目的,只需要把弓拉紧并把箭射出去。任何确实的效力,只能来自势。
⑥势就是提前计算好一切的可能以及面对可能时应当做的调整。使敌军毫无能力控制局势。
⑦任何一种布置,一旦固定化之后,其内在的可能性会消失殆尽。因为兵法理论不局限在任何一种个别特殊的额布置里,所以“道”所建构的绝对效能便永远不会停滞,因此取之不竭而用之不尽。
⑧古希腊戏剧中英雄认命地发现他的惨败”命运“,而中国兵法家总是懂得实现窥测出事情运行当中的形式,因此可以随其意而加以利用。
⑨中国人的势的观念正好处在我们西方人的理论和实践之间(西方人目的与手段的战略思维),因而能化解这两者之间的对峙关系,并将执行的概念转变成一种随着正在运作的情势而发展的过程;其中既无犹豫迟疑也无损耗。
CH1 CH2总结:一种操纵逻辑
①战略布局和政治部署的类比:相似性
②道德派对抗现实派:儒家将战事看做政治的结果,这个结果被视为道德的成就。(你这个人很势力。)儒家对势与法家有不同的认识。这个字的双义性因而透露了诠释角度之差异,我们于是看到词义认知上的对立其实反映了社会里存在的矛盾。然而虽然法家与儒家虽然对势的看法越来越分歧,但他们都同意势的基本道理。主要差异存在于事实发展趋势里的优先次序的问题:法家主张势来自各种力量之间的抗衡,而儒家则强调势是道德条件之下的产品。礼仪确实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更是儒家的到的根基,礼仪其实应该被视为一种有效力的部署。
【儒家有所守,不是完全的势力】
③操纵的艺术:美髯公的故事——事情的进展毫不容许主人公作主,他既不能涉入,不能选择,又不能抵抗。在中国,这类具有效能的布局模式,不仅用于人际关系之中,它还呼应了中国人美学观的艺术效果。在书法、绘画与诗词方面,布局的效果的确是关键之处。
CH3形式蕴含的激情,类型产生的效果
①美学上有效力的布置:用墨与用笔的程度不同,反映出来的气韵也有差别。
②不同文体让文章有不同的势。文章体裁的建构也可视为管理并发展一个自然的趋向。(随着时机并且融汇了各种题材,它们总是不同的,所以得随时应变,而文体总含有作者的个性)
③势(各个部分组成的和谐的整体动作)是一幅画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唯有当画家从自身的身体出发而凭直觉去捕捉山水及其间生命支脉(全部的以及更远的风景)的情况之下,一幅画的构图才可能更聪明也更协调。生命线,即势的力量,势使得作品具有艺术效能。绘画中或诗词里的美学视角,试图用生命线来表达力量。
④在远东传统的建筑中,屋顶的曲线表现力量(势)那些曲线并非事先构想预定的,而是随着建筑物的种种需要而个别设计得出的结果。
⑤美学的势:中国美学的古典风景。远处描出山线,近处林间几处屋顶,水上一与人划舟,轮廓与墨色,可见的和不可见的,虚与实之间的应和,使整幅山水有能力超越表象,也赋予作品以灵性。
⑥中国人对因果逻辑不敢兴趣。势是倾向的必然性。
CH 政治
①人若没有势作为辅助工具,不论多么睿智,他对其他人绝不会具有影响力,甚至对他周遭的人也不会起任何作用。情势发展的因素是外在于人的。
②人君的艺术便在于使众人共同为他造势,他的势位让他在治理国家中能节省自己的精神和体力——人君的威势是技术层次的问题,与他个人的投资无关。只要拥有他的人能无障碍地彻底使用和操作他。他既是认为制造的,却又很自然地运作,正是这两点的结合,使他成为有效力的部署工具。
回应 2019-12-17 08:11
-
chloe16 (追猫少女)
势:解释事物发展在动与静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效力并不来自于人之主动,而起因于诸物之定位。 不同场域共有的一致性:组合之中起作用的潜势状态、机能运作的两极性、交替作用的趋势 我们也将逐一地考虑现实中各种情况形成的不同方式,及其发展的可能方向。首先是,策略上”局势所产生的可能性“与政治上”势位“具有决定性的特点;其次是,书法字之形体所显露的力量、绘画画面之布局所揭示的张力,及文学作品所展现的效果;最后...2019-12-17 08:11
势:解释事物发展在动与静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效力并不来自于人之主动,而起因于诸物之定位。
不同场域共有的一致性:组合之中起作用的潜势状态、机能运作的两极性、交替作用的趋势
我们也将逐一地考虑现实中各种情况形成的不同方式,及其发展的可能方向。首先是,策略上”局势所产生的可能性“与政治上”势位“具有决定性的特点;其次是,书法字之形体所显露的力量、绘画画面之布局所揭示的张力,及文学作品所展现的效果;最后是,历史中各种情况的演变趋势,及推动自然的大演变的势。
中国人的思维逻辑。一些更普遍的问题:如对中国人而言,一副书法作品中秀美的一笔究竟美在哪里?
不可或缺的议题:实况组合中起作用的潜在性、机能运作上的两极性...
第一个赌注:希望这个令人不知所措的字——因其散见于那些表面看起来及其不同的观点之中——仍旧是我们可能用之描述一致性的字。
第二个赌注:势能启发我们对中国思想拥有更准确的认识,即任何事实都可视为现实的一个趋势,人们应该凭借它而且让它发挥作用,中国人的智慧和他们所创造的艺术,便是有策略地运用势发展势——使其产生最大的功效。
西方哲学的偏见在于它不是建立在自发性上,而是建立在假设和可能性之上;它偏向独一、“超越”的极化,而不是互相一副和相互性;它最终强调自由而不是自发性。
这本书的目标是要以精炼浓缩的方式,重新找出整个文化中隐蔽的逻辑轮廓。
CH1 有效力的布置所产生的可能性
①一切应当在事情的局面将要定下来之前运作,那时,各种布置和措施都只由我们主动发起,我们可以很自然地调整他们以顺应情势,它们随后顺利成长地连续反应。所以这些人的安排总是有功效的。
②水往下流的喻象所显示的效能具有两个特征:一方面,该效能是客观需要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它的强度,它是不可抗拒的。
③弓弩能准确地运用势、弩本身特有的长处便是“发于肩yin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不识其所道至。一位优秀的兵法家亦是如此,他懂得运用情势而做到以最少代价取得最大效果,即使时空上节隔着一段距离,他也会只利用牵涉的因素;但是舆论却没有察觉到,那么高的效率是来自何处,因此没把生理归功于这位接触的战略家。
④“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布置便包括物体本身的形状和物体所处的情况同时都得计算;至于潜力的最高点,则由最大的高低差来决定。
⑤斧头与好日子:唯有势才能实际捕捉现实之进展。同理,选用在很贵的木材制作一只箭,或者非常进行地装饰它,都无法增加这只箭的射程。要达到这个目的,只需要把弓拉紧并把箭射出去。任何确实的效力,只能来自势。
⑥势就是提前计算好一切的可能以及面对可能时应当做的调整。使敌军毫无能力控制局势。
⑦任何一种布置,一旦固定化之后,其内在的可能性会消失殆尽。因为兵法理论不局限在任何一种个别特殊的额布置里,所以“道”所建构的绝对效能便永远不会停滞,因此取之不竭而用之不尽。
⑧古希腊戏剧中英雄认命地发现他的惨败”命运“,而中国兵法家总是懂得实现窥测出事情运行当中的形式,因此可以随其意而加以利用。
⑨中国人的势的观念正好处在我们西方人的理论和实践之间(西方人目的与手段的战略思维),因而能化解这两者之间的对峙关系,并将执行的概念转变成一种随着正在运作的情势而发展的过程;其中既无犹豫迟疑也无损耗。
CH1 CH2总结:一种操纵逻辑
①战略布局和政治部署的类比:相似性
②道德派对抗现实派:儒家将战事看做政治的结果,这个结果被视为道德的成就。(你这个人很势力。)儒家对势与法家有不同的认识。这个字的双义性因而透露了诠释角度之差异,我们于是看到词义认知上的对立其实反映了社会里存在的矛盾。然而虽然法家与儒家虽然对势的看法越来越分歧,但他们都同意势的基本道理。主要差异存在于事实发展趋势里的优先次序的问题:法家主张势来自各种力量之间的抗衡,而儒家则强调势是道德条件之下的产品。礼仪确实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更是儒家的到的根基,礼仪其实应该被视为一种有效力的部署。
【儒家有所守,不是完全的势力】
③操纵的艺术:美髯公的故事——事情的进展毫不容许主人公作主,他既不能涉入,不能选择,又不能抵抗。在中国,这类具有效能的布局模式,不仅用于人际关系之中,它还呼应了中国人美学观的艺术效果。在书法、绘画与诗词方面,布局的效果的确是关键之处。
CH3形式蕴含的激情,类型产生的效果
①美学上有效力的布置:用墨与用笔的程度不同,反映出来的气韵也有差别。
②不同文体让文章有不同的势。文章体裁的建构也可视为管理并发展一个自然的趋向。(随着时机并且融汇了各种题材,它们总是不同的,所以得随时应变,而文体总含有作者的个性)
③势(各个部分组成的和谐的整体动作)是一幅画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唯有当画家从自身的身体出发而凭直觉去捕捉山水及其间生命支脉(全部的以及更远的风景)的情况之下,一幅画的构图才可能更聪明也更协调。生命线,即势的力量,势使得作品具有艺术效能。绘画中或诗词里的美学视角,试图用生命线来表达力量。
④在远东传统的建筑中,屋顶的曲线表现力量(势)那些曲线并非事先构想预定的,而是随着建筑物的种种需要而个别设计得出的结果。
⑤美学的势:中国美学的古典风景。远处描出山线,近处林间几处屋顶,水上一与人划舟,轮廓与墨色,可见的和不可见的,虚与实之间的应和,使整幅山水有能力超越表象,也赋予作品以灵性。
⑥中国人对因果逻辑不敢兴趣。势是倾向的必然性。
CH 政治
①人若没有势作为辅助工具,不论多么睿智,他对其他人绝不会具有影响力,甚至对他周遭的人也不会起任何作用。情势发展的因素是外在于人的。
②人君的艺术便在于使众人共同为他造势,他的势位让他在治理国家中能节省自己的精神和体力——人君的威势是技术层次的问题,与他个人的投资无关。只要拥有他的人能无障碍地彻底使用和操作他。他既是认为制造的,却又很自然地运作,正是这两点的结合,使他成为有效力的部署工具。
回应 2019-12-17 08:11
-
chloe16 (追猫少女)
势:解释事物发展在动与静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效力并不来自于人之主动,而起因于诸物之定位。 不同场域共有的一致性:组合之中起作用的潜势状态、机能运作的两极性、交替作用的趋势 我们也将逐一地考虑现实中各种情况形成的不同方式,及其发展的可能方向。首先是,策略上”局势所产生的可能性“与政治上”势位“具有决定性的特点;其次是,书法字之形体所显露的力量、绘画画面之布局所揭示的张力,及文学作品所展现的效果;最后...2019-12-17 08:11
势:解释事物发展在动与静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效力并不来自于人之主动,而起因于诸物之定位。
不同场域共有的一致性:组合之中起作用的潜势状态、机能运作的两极性、交替作用的趋势
我们也将逐一地考虑现实中各种情况形成的不同方式,及其发展的可能方向。首先是,策略上”局势所产生的可能性“与政治上”势位“具有决定性的特点;其次是,书法字之形体所显露的力量、绘画画面之布局所揭示的张力,及文学作品所展现的效果;最后是,历史中各种情况的演变趋势,及推动自然的大演变的势。
中国人的思维逻辑。一些更普遍的问题:如对中国人而言,一副书法作品中秀美的一笔究竟美在哪里?
不可或缺的议题:实况组合中起作用的潜在性、机能运作上的两极性...
第一个赌注:希望这个令人不知所措的字——因其散见于那些表面看起来及其不同的观点之中——仍旧是我们可能用之描述一致性的字。
第二个赌注:势能启发我们对中国思想拥有更准确的认识,即任何事实都可视为现实的一个趋势,人们应该凭借它而且让它发挥作用,中国人的智慧和他们所创造的艺术,便是有策略地运用势发展势——使其产生最大的功效。
西方哲学的偏见在于它不是建立在自发性上,而是建立在假设和可能性之上;它偏向独一、“超越”的极化,而不是互相一副和相互性;它最终强调自由而不是自发性。
这本书的目标是要以精炼浓缩的方式,重新找出整个文化中隐蔽的逻辑轮廓。
CH1 有效力的布置所产生的可能性
①一切应当在事情的局面将要定下来之前运作,那时,各种布置和措施都只由我们主动发起,我们可以很自然地调整他们以顺应情势,它们随后顺利成长地连续反应。所以这些人的安排总是有功效的。
②水往下流的喻象所显示的效能具有两个特征:一方面,该效能是客观需要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它的强度,它是不可抗拒的。
③弓弩能准确地运用势、弩本身特有的长处便是“发于肩yin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不识其所道至。一位优秀的兵法家亦是如此,他懂得运用情势而做到以最少代价取得最大效果,即使时空上节隔着一段距离,他也会只利用牵涉的因素;但是舆论却没有察觉到,那么高的效率是来自何处,因此没把生理归功于这位接触的战略家。
④“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布置便包括物体本身的形状和物体所处的情况同时都得计算;至于潜力的最高点,则由最大的高低差来决定。
⑤斧头与好日子:唯有势才能实际捕捉现实之进展。同理,选用在很贵的木材制作一只箭,或者非常进行地装饰它,都无法增加这只箭的射程。要达到这个目的,只需要把弓拉紧并把箭射出去。任何确实的效力,只能来自势。
⑥势就是提前计算好一切的可能以及面对可能时应当做的调整。使敌军毫无能力控制局势。
⑦任何一种布置,一旦固定化之后,其内在的可能性会消失殆尽。因为兵法理论不局限在任何一种个别特殊的额布置里,所以“道”所建构的绝对效能便永远不会停滞,因此取之不竭而用之不尽。
⑧古希腊戏剧中英雄认命地发现他的惨败”命运“,而中国兵法家总是懂得实现窥测出事情运行当中的形式,因此可以随其意而加以利用。
⑨中国人的势的观念正好处在我们西方人的理论和实践之间(西方人目的与手段的战略思维),因而能化解这两者之间的对峙关系,并将执行的概念转变成一种随着正在运作的情势而发展的过程;其中既无犹豫迟疑也无损耗。
CH1 CH2总结:一种操纵逻辑
①战略布局和政治部署的类比:相似性
②道德派对抗现实派:儒家将战事看做政治的结果,这个结果被视为道德的成就。(你这个人很势力。)儒家对势与法家有不同的认识。这个字的双义性因而透露了诠释角度之差异,我们于是看到词义认知上的对立其实反映了社会里存在的矛盾。然而虽然法家与儒家虽然对势的看法越来越分歧,但他们都同意势的基本道理。主要差异存在于事实发展趋势里的优先次序的问题:法家主张势来自各种力量之间的抗衡,而儒家则强调势是道德条件之下的产品。礼仪确实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更是儒家的到的根基,礼仪其实应该被视为一种有效力的部署。
【儒家有所守,不是完全的势力】
③操纵的艺术:美髯公的故事——事情的进展毫不容许主人公作主,他既不能涉入,不能选择,又不能抵抗。在中国,这类具有效能的布局模式,不仅用于人际关系之中,它还呼应了中国人美学观的艺术效果。在书法、绘画与诗词方面,布局的效果的确是关键之处。
CH3形式蕴含的激情,类型产生的效果
①美学上有效力的布置:用墨与用笔的程度不同,反映出来的气韵也有差别。
②不同文体让文章有不同的势。文章体裁的建构也可视为管理并发展一个自然的趋向。(随着时机并且融汇了各种题材,它们总是不同的,所以得随时应变,而文体总含有作者的个性)
③势(各个部分组成的和谐的整体动作)是一幅画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唯有当画家从自身的身体出发而凭直觉去捕捉山水及其间生命支脉(全部的以及更远的风景)的情况之下,一幅画的构图才可能更聪明也更协调。生命线,即势的力量,势使得作品具有艺术效能。绘画中或诗词里的美学视角,试图用生命线来表达力量。
④在远东传统的建筑中,屋顶的曲线表现力量(势)那些曲线并非事先构想预定的,而是随着建筑物的种种需要而个别设计得出的结果。
⑤美学的势:中国美学的古典风景。远处描出山线,近处林间几处屋顶,水上一与人划舟,轮廓与墨色,可见的和不可见的,虚与实之间的应和,使整幅山水有能力超越表象,也赋予作品以灵性。
⑥中国人对因果逻辑不敢兴趣。势是倾向的必然性。
CH 政治
①人若没有势作为辅助工具,不论多么睿智,他对其他人绝不会具有影响力,甚至对他周遭的人也不会起任何作用。情势发展的因素是外在于人的。
②人君的艺术便在于使众人共同为他造势,他的势位让他在治理国家中能节省自己的精神和体力——人君的威势是技术层次的问题,与他个人的投资无关。只要拥有他的人能无障碍地彻底使用和操作他。他既是认为制造的,却又很自然地运作,正是这两点的结合,使他成为有效力的部署工具。
回应 2019-12-17 08:11 -
本书从战争,政治,书法,绘画,文学理论,历史和哲学角度,通过对中国文化中的文献进行综合研究,探讨中国人的势观。 为什么是这个“势”概念? 长久以来,二分法是西方认识世界的普遍方式,这种分析方法的优势便是将纷繁复杂的世界结构化,以便于人通过因果关系将其变得可以认识。但是,说到底,这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因为就像休谟曾经怀疑的那样,因果链条中间发生了什么,是永远无法被这种清晰而简单的方式解释的。西方哲...
2016-05-30 15:48 3人喜欢
本书从战争,政治,书法,绘画,文学理论,历史和哲学角度,通过对中国文化中的文献进行综合研究,探讨中国人的势观。 为什么是这个“势”概念? 长久以来,二分法是西方认识世界的普遍方式,这种分析方法的优势便是将纷繁复杂的世界结构化,以便于人通过因果关系将其变得可以认识。但是,说到底,这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因为就像休谟曾经怀疑的那样,因果链条中间发生了什么,是永远无法被这种清晰而简单的方式解释的。西方哲人也承认,因为人理性的有限,人才通过范畴,通过因果思考世界,而上帝是全能的,他的完全理性使他可以直接认识世界。不得不承认的是,发生在二元之间的,往往才是真实世界的运作方式。但是它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被思考,也是因为其本身的难于证明。但其实这也是因为,这种思考被西方逻辑推理的工具压抑了。 而“势”这个词,蕴含的是一种非二元两分的思维方式。 可以感受到的是,这个字明显摆动于动静之间,是一个含义暧昧的词。西方语言(无论是英语,拉丁语,德语等)对这个字的翻译仍旧体现出一种二元对立的思想。比如,tendency,position,power等,实际上,我们基本很难从西方语言中找到这样一个动静合一,二元合一的词。 作者敏锐的感觉到这个字其实蕴涵了中国文化独特内涵,并成为中国人思维的底色。这种底色甚至过于理所当然,以至于没有过多的被思考过。作者认为,对这个字的探讨,可以“提供一个拆解那些分门别类的体系的机会。因为我们的理性总是陷溺在这样的体系里停滞不前”。 我读完全书,感觉到,对这个字的探讨,很可能是一场科学范式转移。毕竟,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范式里,我们已经探索了这么久,很多研究已经变成了一种“范式内重复”,很多问题已经变得难以回答。这个词以及背后的思维方式是如此的具有革命性,以至于可能成为库恩所说新的范式的开始。 “势”的内涵 战争:有效力的布置会产生的内在的可能性。 势最早是出现在法家的文献中,作为一种战争的策略进行探讨。这里有几个可以提出的点是: - 势指导下的战争,无论胜利失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们的策略进在于如何利用势,而战争的进展则是内在的蕴涵在各种因素的对抗互动之中的。 - 战争的效力是客观需要造成的结果。为了达到效力,需要利用势。而由于势的强度,势是难以抗拒的。只能利用,顺应,和服从。 - 战争胜利的一个很大的因素在于对局势的掌握。也就是说,使用战争策略的目的是使对方出于明处,掌握对方所处的局势,而又尽力隐藏自己的策略和所处的局势,使对方对局势失去控制,而我方控制局势。局势对我有利时,战争就自然而然的胜利了。 - 一个重要的原创性在于,西方战争讲究的是“硬碰硬”,讲究在正真交锋的时候,正面迎敌,用所谓自己的力量与勇气(美德)战胜对方。而中国的战争讲究的是在正真战争之前,胜负已分,而不讲究正面冲突。 政治:“超稳定”结构的“势位”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在自己的内部,瓦解重建,社会体制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的变化,只是换了一个又一个朝代,一个又一个君王。作者认为这样的政治体制充分展现的是深入中国人政治实践的势位观。 - 君主作为最高统领,占据的是一个具有势能的位置。君主失势,国家内乱,目的不是推翻王位,而是篡位,要的是君主之势。也就是,君主制运作,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自然产生的一种权力格局。势就产生与这种格局之中,君臣尊卑等等礼仪秩序。礼仪其实就是一种有效力的布置。篡位可以,但一旦乱了“规矩”,就会遭到人们的反对。就会失势。 - 那么君主之势集中表现的地方,就在于“观听之势”。就像战争一样,君主出于绝对的信息中心,掌握着所有人的动向,绅士思想,就像站在最高的点,总能俯瞰全局,也能拥有最大的势。这个点对于传播研究我认为有很大的启示。古代君王的观听之势,取决于中央集权这种制度的“布局”,那么现在的网络社会,这种信息中心,“观听之势”似乎已经分散,甚至不可能再实现。那么就产生的是另一种势,如何利用这种势?就如同山顶上,决堤的水库,水流四散而下,已经再也无法被集中于一处,此刻再想把水收回来,堵住,都是逆势而为。 - 这里还需要思考的是,和西方政治体制的合法性,科层制的区别与联系。 书法,绘画,文学:连接有形与无形,知与未知,实体与精神的势 - 中国的绘画,和书法,和诗词,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讲究势。即有形中含有无形,用现实化的字的结构,山水的笔法,布局,文字的组合连接潜在,连接无形。构造出一种“山水相隔又相连”的意境。这其实也是势的一种运作,即动静,二元的融合,而不是对立。 历史观:势是一个封闭系统中,牵连力量的综合,而形成的走向。 - 中国的历史观,注重缓慢渐进的变化,因为历史发展无论多么惊人,其不过是开始那个最不明显的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 中国人是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中理解历史的,因此历史没有所谓终点,而是永不止息的运动,各种趋势的冲撞。就像力量大小,朝向不同的水流的汇流。最终促使着历史的前进。 - 西方则试图在变中把握不变,把握存在,把握终极目的。势的思想则直接把握变。 哲学:把握变。 - 西方哲学在一开始就分为两个开端,一是德谟克利特一支的“决定论”,试图探索事物的发展逻辑。一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探索事物的终极目的。这就是西方哲学的两个出发点,一是问“从何开始”(从哪里来?)另一端则问“为了什么?(要到哪里去)”。而这两支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因果论”,因果关系是连接这些的基本逻辑。 - 西方分析世界的方式,是四个基本部分。包含对立的相反的两个因素,这辩证对立的因素实际上就是他们苦苦探究的”存在“。但这两个因素是对立的,不能直接转化成对方,。因此,他们又引入一个”主体“,也就是现象,来承接这种统一性。a到b 的转化(因果链条),最终会需要一个终极的动力,因此他们又引入了一个因素,那就是第一启动因。那就是上帝。 - 而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只有相反的因素。但是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们的转化不需要一个主体性来承接,也不需要一个终极目的。它们的转化融合,运动就是世界本身。势,就是这种融合运动的表现。 - 所以这种思想才具有革命性,因为它直接思考变化,现象和存在在中国文化中,没有两分,而是处于时刻的变化和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八卦。 小结 - 把握势的概念,最重要的是把握它变化运动的本质,它对二分的否定,存在和现象的统一。 - 这和西方已有的互动研究,关系研究能否联系上? - 如何将势的这种特质运用以理解传播现象?
回应 2016-05-30 15:48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Zone Books (1995)8.7分 1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势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木穆 2013-05-04
没啥收获,为了应付读书报告的。
1 有用 ٩ 2020-09-01
其实把主题说复杂了
3 有用 南池子 2015-12-28
涂光社的《势与中国艺术》也是谈第一、二卷的问题,不管承不承认,历史的复杂性被于连连带性地消解了
0 有用 恶鸟 2019-09-01
算读完法国朱利安的所有中文作品11本,这本尤其关注在中西方思维差异上,因果论解释与趋势观的诠释。希腊思想在变化生成中从外面引进了某一种秩序(用数字、观念、形式),而中国思想则认为秩序就产生于变化生成的内部(易经和道,卦象和爻变)。然后在自然、书法、绘画、兵法、诗歌、政治、道德上多方面阐述这个“势”的效力,每个方面都花不少功力,汉语功底很厉害。
0 有用 mgm 2011-08-09
好书,强力推荐!
0 有用 魔方 2021-01-24
主要看了前两卷,包括战略、政治和艺术三方面的“势”,余莲的解释中,战略和艺术的解释比较接近,特别强调的是“布置”和“更新”。政治方面的解释要结合慎到和韩非的讨论来看就会更清楚它的意义,势是一种部署的规则运作,针对的就是依赖典范的贤者政治。整体上是有启发的,并且展开的面向也很丰富,但是理论的讨论就略显不够深入了。
0 有用 恕为 2021-01-13
顺势而为
0 有用 徐栖 2020-10-22
写论文用|有些地方觉得“学到了”有些地方觉得逻辑链断得稀碎,然后就开始怀疑“我真的学到了吗?”“我学到了啥?”“前后怎么说的不一样?”
1 有用 ٩ 2020-09-01
其实把主题说复杂了
0 有用 普鲁斯特起床了 2020-08-20
我只读了山水那部分。。我真很讨厌很多汉学家,用欧美的认知语言重新解读中国文化,晦涩,无新意,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