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收录了芮沃寿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芝加哥大学的六篇讲演稿。作者试图展示从佛教进入中国至6世纪,佛教如何适应中国文化,减少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摩擦与碰撞,为儒释道三教合和打下统一的思想基础,作者还将研究视野进一步延伸至近代中国社会,检讨佛教如何在近代社会继续发挥其影响和作用,兼顾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思想、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作者简介 · · · · · ·
芮沃寿(ArthurF.Wright,1913-1976),20世纪中叶美国汉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与费正清同为美国汉学研究的奠基人。1947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专攻佛教及隋唐史,曾任斯坦福大学及耶鲁大学教授。1951年与费正清等成立中国思想研究会,担任主席。他还是美国历史协会、美国亚洲研究协会会员,并长期担任中华文明研究委员会会长。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翻译的过程中,一些视为冒犯了儒家道德的段落和措辞被删改或省略了。 故而一些词如“亲吻”和“拥抱”——印度对菩萨表示爱与尊敬的姿态,被完全清除了。这些早期的翻译改变了佛教给予女性和母亲们相对较高地位的做法。比如“丈夫赡养妻子”变成了“丈夫控制妻子”,“妻子安慰丈夫”变成了“妻子畏敬丈夫”。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6页 -
汉代的儒家学说从许多学派的教导中丰富了自身。它吸收道家的思想,合理化了自然中的人;结合了荀子关于人性本恶的观点,据此至少认可了最低限度的法律约束,没有这种约束,中国的皇帝休想进行任何统治;它已经从多种来源中创造出一个新的帝国权利的基本原则。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中国历史中的佛教"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历史中的佛教"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历史中的佛教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中国历史中的佛教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社会情境中的中国佛教

宗教外衣下的政治学著作


> 更多书评 13篇
-
检视佛教在近代中国的遗产,从两个层面考虑比较有效。第一层面包含思想、语言和文化的元素,这些元素已被彻底挪用,以至于人们忘了其来源。另一层面则涉及那些自觉的努力:认同、重新诠释并运用佛教遗产的元素来应对近代西方力量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明粉碎的问题。 佛教文化的光,慢慢弥散。
2022-01-31 23:50:28 1人喜欢
-
在长安这伟大首都的艺术和文化生活中,佛教是无所不在的。数不清的寺院和宝塔那镀金的尖顶,寺院的钟鸣,柔和的诵经声,来往行走的庄严僧列,都是佛教对帝国生活产生交错影响的明显迹象。宝塔和寺院的混合见证了印度和本土因素长期、缓慢地结合为一种新的中国佛教建筑,其辉光反映在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日本法隆寺的建筑上。同样地,雄伟建筑中满载的塑像和绘画,是本土传统元素与印度、波斯、希腊、罗马及中亚元素融合的顶峰。佛...
2022-01-31 20:08:51 1人喜欢
在长安这伟大首都的艺术和文化生活中,佛教是无所不在的。数不清的寺院和宝塔那镀金的尖顶,寺院的钟鸣,柔和的诵经声,来往行走的庄严僧列,都是佛教对帝国生活产生交错影响的明显迹象。宝塔和寺院的混合见证了印度和本土因素长期、缓慢地结合为一种新的中国佛教建筑,其辉光反映在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日本法隆寺的建筑上。同样地,雄伟建筑中满载的塑像和绘画,是本土传统元素与印度、波斯、希腊、罗马及中亚元素融合的顶峰。佛与菩萨从他们的宝座上垂视着云集的信众,有着中国人的面容,平静而慈悲的表情是中国人对佛教的生命观和时间观的独特诠释。 引自 第四章 独立成长时期 梦回长安。能在长安读书、学佛,无比自豪、无比幸运。
回应 2022-01-31 20:08:51 -
对于个体的态度,两个传统在佛教进入中国的开始时就是截然相反的。中国人很少有把人格解析为各个构成部分的倾向,而印度则有高度发展的心理分析科学。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有显著差异。中国人倾向于视二者为有限的,通过生命周期、世代或政治纪元来计算时间。而印度人则认为时空是无限的,倾向于以字宙的水劫,而不是以地球生命的单位来思考。 两个传统最关键性的分歧在于他们的社会和政治价值观。家族主义和特殊主义( particula...
2022-01-28 21:15:01 1人喜欢
对于个体的态度,两个传统在佛教进入中国的开始时就是截然相反的。中国人很少有把人格解析为各个构成部分的倾向,而印度则有高度发展的心理分析科学。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有显著差异。中国人倾向于视二者为有限的,通过生命周期、世代或政治纪元来计算时间。而印度人则认为时空是无限的,倾向于以字宙的水劫,而不是以地球生命的单位来思考。 两个传统最关键性的分歧在于他们的社会和政治价值观。家族主义和特殊主义( particularistic)伦理即使在大动乱的时代也持续地影响着中国人,而大乘佛教教导普世的伦理和家庭之外的解脱的教义。中国的思想家长期致力于提供良好社会的方案,而印度和佛教思想则尤其强调彼岸目标的追求。 引自 第二章 准备时期 可是后来,印度想要找回自己的历史还得查阅《大唐西域记》,也最终告别了佛教。而在彼时,中国的佛教鼎盛时期却正要到来。
回应 2022-01-28 21:15:01
-
啊呜 (牧山人。不是牧羊人,也不是牧师)
当农民经济的危机加深,而且社会的及政治的不和信号大家都触目可见时,三种反应便出现了:一种是围绕皇权的权力斗争加剧,一种是知识分子努力针砭时弊,一种是农民阶层中巨大的疏离和反抗。这三种反应在汉代最后绝望的年代里和衰弱的后继政权中产生了各自的后果。它们留下一个根基已动摇、撕裂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成为异域思想和制度得以植入的极有希望的温床。 这个……是讲汉代么?我恍惚了……2012-11-13 19:44:55
-
没有语言的差异比中国和印度之间更大了。汉语是非屈折的、语标的,而且(在书写形式上)很大程度上是单音节的,而印度语言是高度屈折的、字母的、多音节的。汉语没有系统化的语法;而印度语言,尤其是梵语,有规则的、高度精致的语法系统。当我们转向文学模式时,我们发现中国人喜欢简洁、求相似的隐喻、具体的形象;而印度文学往往是散漫的、比喻夸张的,并充满了想象。与丰富斑斓的印度传统作品相比,中国文学表达的想象的范...
2014-04-26 21:59:42
没有语言的差异比中国和印度之间更大了。汉语是非屈折的、语标的,而且(在书写形式上)很大程度上是单音节的,而印度语言是高度屈折的、字母的、多音节的。汉语没有系统化的语法;而印度语言,尤其是梵语,有规则的、高度精致的语法系统。当我们转向文学模式时,我们发现中国人喜欢简洁、求相似的隐喻、具体的形象;而印度文学往往是散漫的、比喻夸张的,并充满了想象。与丰富斑斓的印度传统作品相比,中国文学表达的想象的范围,甚至在道家经典中都要有限得多,世俗得多。 对于个体的态度,两个传统在佛教进入中国的开始时就是截然相反的。中国人很少有把人格解析为各个构成部分的倾向,而印度则有高度发展的心理分析科学。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有显著的差异。中国人倾向于视二者为有限的,通过生命周期、世代或政治纪元来计算时间。而印度人则认为时空是无限的,倾向于以宇宙的永劫,而不是以地球生命的单位来思考。 两个传统最关键性的分歧在于他们的社会和政治价值观。家族主义和特殊主义(particularistic)伦理即使在大动乱的时代也持续地影响着中国人,而大乘佛教教导普世的伦理和家庭之外的解脱的教义。中国的思想家长期致力于提供良好社会的方案,而印度和佛教思想则尤其强调彼岸目标的追求。
回应 2014-04-26 21:59:42
-
检视佛教在近代中国的遗产,从两个层面考虑比较有效。第一层面包含思想、语言和文化的元素,这些元素已被彻底挪用,以至于人们忘了其来源。另一层面则涉及那些自觉的努力:认同、重新诠释并运用佛教遗产的元素来应对近代西方力量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明粉碎的问题。 佛教文化的光,慢慢弥散。
2022-01-31 23:50:28 1人喜欢
-
在长安这伟大首都的艺术和文化生活中,佛教是无所不在的。数不清的寺院和宝塔那镀金的尖顶,寺院的钟鸣,柔和的诵经声,来往行走的庄严僧列,都是佛教对帝国生活产生交错影响的明显迹象。宝塔和寺院的混合见证了印度和本土因素长期、缓慢地结合为一种新的中国佛教建筑,其辉光反映在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日本法隆寺的建筑上。同样地,雄伟建筑中满载的塑像和绘画,是本土传统元素与印度、波斯、希腊、罗马及中亚元素融合的顶峰。佛...
2022-01-31 20:08:51 1人喜欢
在长安这伟大首都的艺术和文化生活中,佛教是无所不在的。数不清的寺院和宝塔那镀金的尖顶,寺院的钟鸣,柔和的诵经声,来往行走的庄严僧列,都是佛教对帝国生活产生交错影响的明显迹象。宝塔和寺院的混合见证了印度和本土因素长期、缓慢地结合为一种新的中国佛教建筑,其辉光反映在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日本法隆寺的建筑上。同样地,雄伟建筑中满载的塑像和绘画,是本土传统元素与印度、波斯、希腊、罗马及中亚元素融合的顶峰。佛与菩萨从他们的宝座上垂视着云集的信众,有着中国人的面容,平静而慈悲的表情是中国人对佛教的生命观和时间观的独特诠释。 引自 第四章 独立成长时期 梦回长安。能在长安读书、学佛,无比自豪、无比幸运。
回应 2022-01-31 20:08:51 -
对于个体的态度,两个传统在佛教进入中国的开始时就是截然相反的。中国人很少有把人格解析为各个构成部分的倾向,而印度则有高度发展的心理分析科学。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有显著差异。中国人倾向于视二者为有限的,通过生命周期、世代或政治纪元来计算时间。而印度人则认为时空是无限的,倾向于以字宙的水劫,而不是以地球生命的单位来思考。 两个传统最关键性的分歧在于他们的社会和政治价值观。家族主义和特殊主义( particula...
2022-01-28 21:15:01 1人喜欢
对于个体的态度,两个传统在佛教进入中国的开始时就是截然相反的。中国人很少有把人格解析为各个构成部分的倾向,而印度则有高度发展的心理分析科学。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有显著差异。中国人倾向于视二者为有限的,通过生命周期、世代或政治纪元来计算时间。而印度人则认为时空是无限的,倾向于以字宙的水劫,而不是以地球生命的单位来思考。 两个传统最关键性的分歧在于他们的社会和政治价值观。家族主义和特殊主义( particularistic)伦理即使在大动乱的时代也持续地影响着中国人,而大乘佛教教导普世的伦理和家庭之外的解脱的教义。中国的思想家长期致力于提供良好社会的方案,而印度和佛教思想则尤其强调彼岸目标的追求。 引自 第二章 准备时期 可是后来,印度想要找回自己的历史还得查阅《大唐西域记》,也最终告别了佛教。而在彼时,中国的佛教鼎盛时期却正要到来。
回应 2022-01-28 21:15:01 -
诽谤、屠杀、暗杀,一系列无耻的行径削弱了整个的中国上层社会。由于权力利益的冲突、暴力仇恨与世仇和对财富的不断争夺而分裂的上层阶级无限制地压榨、欺凌农民百姓。当农村陷入更严重的混乱时,农民阶层没有任何依靠,在沉闷的不满中等待着集体反叛的时机。 在危机期间,反思的中国人反省他们的国家和社会的遭遇,思考他们所过着的不安定和不满意的生活。他们试图诊断时代的病症并寻求药方。在探索重估汉代价值和制度的初期阶...
2021-06-01 16:52:20
诽谤、屠杀、暗杀,一系列无耻的行径削弱了整个的中国上层社会。由于权力利益的冲突、暴力仇恨与世仇和对财富的不断争夺而分裂的上层阶级无限制地压榨、欺凌农民百姓。当农村陷入更严重的混乱时,农民阶层没有任何依靠,在沉闷的不满中等待着集体反叛的时机。
在危机期间,反思的中国人反省他们的国家和社会的遭遇,思考他们所过着的不安定和不满意的生活。他们试图诊断时代的病症并寻求药方。在探索重估汉代价值和制度的初期阶段,他们推进了对汉代儒学的自然主义批判,但是他们不愿意放弃汉代思想制度综合体提供的所有有关秩序、层级和稳定的原则。因此我们看到的是儒学的人性化,脱去了汉代早期形成的宗教的和象征性的赘物,寻找一个新的内在的宇宙秩序原则,关注个体的人希望从中理解认识自身的道路。在这种需求下,许多思想家转向了长期被忽视的道家“经典”《庄子》和《道德经》。正是中国思想的这种传统——最初用以精炼和革新儒学——成为约公元250年以后的主流。
回应 2021-06-01 16:52:20
论坛 · · · · · ·
[转贴]维舟:佛祖西来 | 来自祥瑞御兔 | 2 回应 | 2010-10-22 02:03:2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8.0分 36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8.1分 136人读过
-
每满100-50
-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ACLS History E-Book Project (2001)暂无评分 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开卷八分钟(2010年) (bigboybt)
- 海外中國研究Ⅱ (東寫西讀)
- 开卷有益——开卷八分钟@2010 (苏杉)
- 有趣的书看完[2015-2022] (时间的玫瑰)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历史中的佛教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romeobleu 2015-06-22 17:49:58
他认为佛教改变了中国的“道”。其实,改变的不过是“术”而已。
1 有用 上林苑 2009-11-26 16:19:50
反对“挪用”,支持“吸收”
0 有用 不发奋子 2009-08-09 15:44:40
难得的一本原著有意思、narrative准确、精辟,且翻译通顺、专业的出版物。是我喜欢的风格:)
3 有用 琴 酒 2013-04-06 12:01:05
实在是太Klischeehaft,佛教在印度乃至中国是何等复杂的“集合名词”,却连最基本的佛教的思想理念宗派都没说清楚,没做基本的划分,何以在中国历史中见其影响。
0 有用 希夷子 2011-11-25 16:18:50
脉络清晰,品质不错的学术制成品
0 有用 348 2022-03-27 14:57:10
较为粗率,基本直接引用二三手研究的结论,没有使用任何原始材料。主要观点就是汉晋为准备期,在地理分布、经典译介上有初步发展。南北朝为驯化期,在南、北方的发展呈现出了显然不同的特质,主要还是就专制和士族政治的差异而言的,为适应前者发展出了北魏僧职机构,为适应后者则与南方的哲学和文学传统相互作用、调和佛教与贵族的政体及社会。隋唐则为巅峰期,佛教仪式成为国家及皇家礼仪的主干、赖外来的宗教增加权力的可信度和... 较为粗率,基本直接引用二三手研究的结论,没有使用任何原始材料。主要观点就是汉晋为准备期,在地理分布、经典译介上有初步发展。南北朝为驯化期,在南、北方的发展呈现出了显然不同的特质,主要还是就专制和士族政治的差异而言的,为适应前者发展出了北魏僧职机构,为适应后者则与南方的哲学和文学传统相互作用、调和佛教与贵族的政体及社会。隋唐则为巅峰期,佛教仪式成为国家及皇家礼仪的主干、赖外来的宗教增加权力的可信度和威严、慈悲观念影响了法律、是乡村慈善事业的主体、塑造了乡村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但同时又警惕三阶教和弥勒等有叛乱迹象的团体或教义。唐中晚期,佛教开始衰落,这和印度佛教的衰落、华夷之别对胡教的排斥、组织化与离心于皇权的倾向、中唐儒学复兴相关。宋以后,除禅宗外全部没落,成为民间宗教的主要成分之一。 (展开)
0 有用 琅明轩 2022-03-18 21:56:08
将佛教渗入中国划分为准备、驯化、独立成长、挪用四个时期,可备一说。“挪用”一词是否准确值得讨论,字里行间感觉作者一些地方的定位更多是外来的、印度的佛教,印度佛教在中国的际遇,印度佛教元素如何被中国“本土传统挪用”,但佛教中国化中形成的活动、风俗、制度算不算本土传统呢?
0 有用 李从珂 2022-03-13 20:32:00
毕竟是个普及演讲录哈!
0 有用 Naomi Wang 2022-02-15 18:15:31
诶 很早之前看了忘记了
0 有用 子焰🔥 2022-01-31 23:58:37
可以一观。一本十万字的薄书,12月23号在成都方所买到,一路带到武汉、重庆和这里。今天读完,不会再带走。40天的缘分,心里平静,是人,为何就不可以呢?豁然开朗。这本书的意义正在此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