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社科文献出版社
译者: 王晓玉 / 姚强
出版年: 2009-2-1
页数: 268
定价: 3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参考系列
ISBN: 9787509707913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由俄罗斯著名史学家、政论家罗伊•麦德维杰夫撰写,主要讲述1991年“8•19”事件前后苏联的经济状况、人民群众的情绪、党的领导层的变动、事件过程中的一些关节点、重要人物,以及作者本人对这一事件的总结和反思。
1991年,麦德维杰夫出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苏共中央委员。作为局内人,麦德维杰夫与1991年苏联和俄罗斯的高层亲身接触,直接参与了一些具决定意义的会议,甚至持有一些重要人物如卢基扬诺夫关于“8•19”事件的笔记。
作为史学家,麦德维杰夫在苏联解体十年后痛定思痛,根据史料和事实,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深层的分析。麦德维杰夫的立论十分客观,对于人和事的评价基本上是公正的,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汲取苏联解体教训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改革的结束与破产
1.1 苏联经济的下滑
1.2 戈尔巴乔夫身边的新面孔
1.3 立陶宛危机
1.4 1991年初的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
1.5 事关苏联命运的全民公决
第二章 1991年的6月和7月——危机加剧
2.1 自由落体般的国民经济
2.2 俄罗斯联邦总统选举
2.3 戈尔巴乔夫周围的分歧
2.4 与“七国”在伦敦会见
2.5 苏联共产党的地位
2.6 新奥加廖沃进程
第三章 8月事件的幕后背景
3.1 福罗斯之谜
3.2 恐慌在莫斯科不断蔓延
3.3 《莫斯科新闻报》引爆了局势
3.4 1991年8月18日的福罗斯和莫斯科
3.5 对“8·19”事件的评价
3.6 1991年8月19日
3.7 1991年8月20日
3.8 1991年8月21日
3.9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损失
第四章 穷途末路
4.1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解散后的三天
4.2 苏联议会的最后日子(个人亲身的经历)
4.3 新奥加廖沃进程的失败
4.4 俄罗斯的反共浪潮
4.5 苏维埃联盟最后的日子
4.6 苏联的解体及西方的反应
第五章 苏联解体的原因
5.1 几点初步看法
5.2 反俄罗斯的民族主义
5.3 俄罗斯的分离主义
5.4 冷战和西方施压
5.5 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5.6 戈尔巴乔夫的作用
5.7 叶利钦与苏联的解体
5.8 苏联基础和承重结构的脆弱性
5.9 几点补充看法
· · · · · · (收起)
"苏联的最后一年"试读 · · · · · ·
1991年8月4日,戈尔巴乔夫离开莫斯科,到他非常喜欢的克里米亚福罗斯别墅休假两个星期。这不仅是戈尔巴乔夫所喜欢的别墅,而且也是一个非常秘密的别墅,只有很少人知道它的存在。尽管已经实行改革和公开化,但任何一个记者也没有被允许访问过福罗斯别墅。无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府部长,还是外国领导人,都没有来过这个地方。 福罗斯——这是克里米亚沿岸最南端的...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许多人说我缺乏政治意志力,说我没有在应该动武的时候使用武力,老实说,这些批评很庸俗。我早就注意到,指责我缺乏意志力和果断性的首先是那些借助公开性和民主改革而出名的人,正是因为我没有使用武力而使他们出了名。如果我使用了武力,那么就不会有现在的辩论,也就没有形式上的改革,稳定、保持国家地位的逻辑与改革冲动重要性的逻辑是两回事。我们大家都明白,改革是冒险的事情,但我们是在后斯大林时期的历史压力之下改革的,这种压力将我们推向苏联制度的民主化。你们没有理由认为,那些承担改革和民主化风险的人如此的愚昧和幼稚,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向哪里前进。改革者并不需要感谢。当你下达射击或采取其他采取武力的命令时,你就应该意识到这是针对人民的命令。不能一方面推进民主改革,而另一方面又置人民的生命于不顾,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有人也许会说,俄罗斯的沙皇和其他统治者的命运就应该是这样,应该时刻准备着要将人的生命置于屠刀之下。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我有另外一种信念,管理国家应尽最大可能避免流血冲突。此外,我的信念的第二部分还包括:社会变革应以社会所能接受和承受的速度进行。我做到这两点了吗?这两点我都没有做到,但是否定已经形成的改革信念是毫无意义的,民主是不能靠流血来确立的,不能自欺欺人。我之所以放弃国家领导人的职位是为了忠实于我坚持不懈的道德原则。“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6页 -
同一天,“别洛韦日协议”在白俄罗斯也被批准通过,有263名代表投票赞成,两人弃权,另有27名代表虽然到会,但没参加投票,只有一名代表投了反对票,他就是亚历山大·卢卡申科。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苏联的最后一年"的人也喜欢 · · · · · ·
苏联的最后一年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苏联的最后一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庙堂之上,作为还是不作为?

民主化不是帝国覆灭的托词
> 更多书评 25篇
-
紫阳 (曾少你的 祝你在别处都能得到)
“许多人说我缺乏政治意志力,说我没有在应该动武的时候使用武力,老实说,这些批评很庸俗。我早就注意到,指责我缺乏意志力和果断性的首先是那些借助公开性和民主改革而出名的人,正是因为我没有使用武力而使他们出了名。如果我使用了武力,那么就不会有现在的辩论,也就没有形式上的改革,稳定、保持国家地位的逻辑与改革冲动重要性的逻辑是两回事。我们大家都明白,改革是冒险的事情,但我们是在后斯大林时期的历史压力之下...2012-04-29 17:04 2人喜欢
“许多人说我缺乏政治意志力,说我没有在应该动武的时候使用武力,老实说,这些批评很庸俗。我早就注意到,指责我缺乏意志力和果断性的首先是那些借助公开性和民主改革而出名的人,正是因为我没有使用武力而使他们出了名。如果我使用了武力,那么就不会有现在的辩论,也就没有形式上的改革,稳定、保持国家地位的逻辑与改革冲动重要性的逻辑是两回事。我们大家都明白,改革是冒险的事情,但我们是在后斯大林时期的历史压力之下改革的,这种压力将我们推向苏联制度的民主化。你们没有理由认为,那些承担改革和民主化风险的人如此的愚昧和幼稚,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向哪里前进。改革者并不需要感谢。当你下达射击或采取其他采取武力的命令时,你就应该意识到这是针对人民的命令。不能一方面推进民主改革,而另一方面又置人民的生命于不顾,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有人也许会说,俄罗斯的沙皇和其他统治者的命运就应该是这样,应该时刻准备着要将人的生命置于屠刀之下。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我有另外一种信念,管理国家应尽最大可能避免流血冲突。此外,我的信念的第二部分还包括:社会变革应以社会所能接受和承受的速度进行。我做到这两点了吗?这两点我都没有做到,但是否定已经形成的改革信念是毫无意义的,民主是不能靠流血来确立的,不能自欺欺人。我之所以放弃国家领导人的职位是为了忠实于我坚持不懈的道德原则。“ 引自 第五章 苏联解体的原因 回应 2012-04-29 17:04 -
看完全书,整个1991年依然云山雾罩。 在那一年,苏联的社会尖锐的分裂成为了2个阶层,保守的和激进的。富有理想的戈尔巴乔夫是保守派中的改革派,这是他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在实力上,浪漫理想的他左右均不能依靠。思想上他已经丧失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但也对导致苏联经济濒于破产的自由主义怀有戒心。他已经无法破坏国家经济的自身机制,寻找到拯救政权的途径。现实的危险性和紧迫性让他不知所措又犹豫不决。 左右两派却在戈尔...
2013-01-07 14:47 1人喜欢
看完全书,整个1991年依然云山雾罩。 在那一年,苏联的社会尖锐的分裂成为了2个阶层,保守的和激进的。富有理想的戈尔巴乔夫是保守派中的改革派,这是他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在实力上,浪漫理想的他左右均不能依靠。思想上他已经丧失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但也对导致苏联经济濒于破产的自由主义怀有戒心。他已经无法破坏国家经济的自身机制,寻找到拯救政权的途径。现实的危险性和紧迫性让他不知所措又犹豫不决。 左右两派却在戈尔巴乔夫的犹豫里,极力想最后的对决,保守派还享有对军队的控制,激进派也拥有群众的支持。各方都能找到胜利的理由。而戈尔巴乔夫毫无疑问是多余的,因为他没有主张,随着民调支持率的下降,“拿开他”应该达成了共识。 戈尔巴乔夫为民主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却没有及时改造党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缺乏理论武器的武装,保守派在正面选举战场上处处败退。前些年失败的经济改革,和多年的独裁所激发的怨气也让共产党处处被动。因此戈尔巴乔夫被保守派包围软禁了。不排除这是戈尔巴乔夫对失控局势重新纳入掌握的方法。 不管是赎买也好,也不管是真心认同也罢,军队的倒戈让事态明朗,保守派被彻底的的清算,势力被连根拔起。戈尔巴乔夫的地位更加显得尴尬,是苏联的主席,是党的主席,但是加盟国中,反对党的力量空前强大。叶利钦急于获取权力而独立,导致了苏联彻底的崩溃。 总体来讲,苏联是积重难返,如果要解决,需要先解决政治力量背后的阶层,有力的思想武器也是必须的。健康的能够自我修正的制度是保证稳定的基石。这也是为何资本主义国家遭遇过更厉害的经济危机与失败,但是却仅仅出了希特勒那个疯子。
回应 2013-01-07 14:47 -
主要是对苏联分裂前期,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形式的影响分析,有一定的历史英雄主义在里面。 戈尔巴乔夫本人理想主义成更风多一些,导致在苏联形式恶化的过程里,行动过于犹豫,虽然避免了暴力与流血,但不可避免的丧失了阻止形式进一步恶化的最佳时间。 前期的改革既给戈尔巴乔夫带来了一定的声誉,但在经济改革失败或者说短缺经济在价格接轨过程中导致严重的经济震荡,严重地消耗了戈尔巴乔夫的声誉。而言论自由的开放,让长期处...
2012-11-14 23:17 1人喜欢
主要是对苏联分裂前期,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形式的影响分析,有一定的历史英雄主义在里面。 戈尔巴乔夫本人理想主义成更风多一些,导致在苏联形式恶化的过程里,行动过于犹豫,虽然避免了暴力与流血,但不可避免的丧失了阻止形式进一步恶化的最佳时间。 前期的改革既给戈尔巴乔夫带来了一定的声誉,但在经济改革失败或者说短缺经济在价格接轨过程中导致严重的经济震荡,严重地消耗了戈尔巴乔夫的声誉。而言论自由的开放,让长期处于话语权顶端的政党不知所措。 长期经济结构不合理产生的经济困难逐步暴露,改革派与保守派矛盾更加尖锐。虽然,戈尔巴乔夫尽力平衡,不过他没有认识到,矛盾充斥的联盟已经无法调和这些矛盾。 信仰丧失与前期的改革,让改革自由派在底层得到空前壮大,而在高层依然有维护既得利益的保守派。戈尔巴乔夫力图做中间派,不过人民的信仰非左即右,中间派与理性和群众思想格格不入。戈尔巴乔夫不仅仅被改革派抛弃,也被保守派抛弃。并不总是有博弈的中间选择。 支持者的流失让戈尔巴乔夫刚愎自用,他的战友已经不多了。
回应 2012-11-14 23:17 -
-
紫阳 (曾少你的 祝你在别处都能得到)
列别德将军返回空降兵总部,与卡尔普欣将军一起为贴近“白宫”选点儿。他后来回忆说:“从纯军事角度,拿下这座建筑没有什么困难,但令人不解的是,这是何苦来呢!我见到围墙下面的人群,也和他们聊天,对骂,这都是一些普通而又正常的人。” 侦查结果显示,阿尔法小组很快就能占领“白宫”大楼,但这次行动很有可能以“白宫”内外警卫和俄罗斯领导人被击毙的惨痛结果告终。“接下来怎么办?”-——“阿尔法”小组的军官都在问...2012-05-22 00:06
列别德将军返回空降兵总部,与卡尔普欣将军一起为贴近“白宫”选点儿。他后来回忆说:“从纯军事角度,拿下这座建筑没有什么困难,但令人不解的是,这是何苦来呢!我见到围墙下面的人群,也和他们聊天,对骂,这都是一些普通而又正常的人。” 侦查结果显示,阿尔法小组很快就能占领“白宫”大楼,但这次行动很有可能以“白宫”内外警卫和俄罗斯领导人被击毙的惨痛结果告终。“接下来怎么办?”-——“阿尔法”小组的军官都在问自己,他们最后做出这样的决定。如果上面下达强攻“白宫”的命令,他们将拒绝执行这个命令。“阿尔法”小组的指挥官把这个想法和卡尔普欣说了,卡尔普欣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发动行动两小时前,卡尔普欣给格拉乔夫打来电话。格拉乔夫问他:“你在哪里?”卡尔普欣回答:“距白宫2公里,我对局势做了分析,已经做了决定。”卡尔普欣稍微沉默了一会,接着说道:“我不准备参加行动了。”格拉乔夫回答:“谢谢你,我的人也不上。我不会再往前迈出一步了。”
回应 2012-05-22 00:06 -
紫阳 (曾少你的 祝你在别处都能得到)
莫斯科市民激动地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大家都以为军队会在那个晚上攻占“白宫”,保卫“白宫”指挥部决定在距此地较远一点的地方采取相应措施,大家共同保卫俄罗斯领导人办公地免受进攻。装甲车里官兵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是在执行军事命令,他们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开枪警告的。 事后做出的军事鉴定文件表明:装甲车官兵是严格按照预定计划和长官命令行事的。俄罗斯检察院也做出了类似的结论:装甲车车队在开...2012-05-21 23:52
莫斯科市民激动地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大家都以为军队会在那个晚上攻占“白宫”,保卫“白宫”指挥部决定在距此地较远一点的地方采取相应措施,大家共同保卫俄罗斯领导人办公地免受进攻。装甲车里官兵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是在执行军事命令,他们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开枪警告的。 事后做出的军事鉴定文件表明:装甲车官兵是严格按照预定计划和长官命令行事的。俄罗斯检察院也做出了类似的结论:装甲车车队在开往巡逻阵地途中遇到障碍物,遭到平民的攻击,这被军人视为企图抢占军事装备和武器弹药,装满弹药的军车陷入包围之中,而且还遭到燃烧瓶的袭击,这意味着军人的生命受到直接威胁,在此情形下动用武器属于正当防卫。 于此同时俄罗斯检察院在平民的行为中也没有找到犯罪证据:他们出来是为了维护宪法体制,在民选政权机关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的举动是为了维护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回应 2012-05-21 23:52 -
-
看完全书,整个1991年依然云山雾罩。 在那一年,苏联的社会尖锐的分裂成为了2个阶层,保守的和激进的。富有理想的戈尔巴乔夫是保守派中的改革派,这是他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在实力上,浪漫理想的他左右均不能依靠。思想上他已经丧失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但也对导致苏联经济濒于破产的自由主义怀有戒心。他已经无法破坏国家经济的自身机制,寻找到拯救政权的途径。现实的危险性和紧迫性让他不知所措又犹豫不决。 左右两派却在戈尔...
2013-01-07 14:47 1人喜欢
看完全书,整个1991年依然云山雾罩。 在那一年,苏联的社会尖锐的分裂成为了2个阶层,保守的和激进的。富有理想的戈尔巴乔夫是保守派中的改革派,这是他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在实力上,浪漫理想的他左右均不能依靠。思想上他已经丧失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但也对导致苏联经济濒于破产的自由主义怀有戒心。他已经无法破坏国家经济的自身机制,寻找到拯救政权的途径。现实的危险性和紧迫性让他不知所措又犹豫不决。 左右两派却在戈尔巴乔夫的犹豫里,极力想最后的对决,保守派还享有对军队的控制,激进派也拥有群众的支持。各方都能找到胜利的理由。而戈尔巴乔夫毫无疑问是多余的,因为他没有主张,随着民调支持率的下降,“拿开他”应该达成了共识。 戈尔巴乔夫为民主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却没有及时改造党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缺乏理论武器的武装,保守派在正面选举战场上处处败退。前些年失败的经济改革,和多年的独裁所激发的怨气也让共产党处处被动。因此戈尔巴乔夫被保守派包围软禁了。不排除这是戈尔巴乔夫对失控局势重新纳入掌握的方法。 不管是赎买也好,也不管是真心认同也罢,军队的倒戈让事态明朗,保守派被彻底的的清算,势力被连根拔起。戈尔巴乔夫的地位更加显得尴尬,是苏联的主席,是党的主席,但是加盟国中,反对党的力量空前强大。叶利钦急于获取权力而独立,导致了苏联彻底的崩溃。 总体来讲,苏联是积重难返,如果要解决,需要先解决政治力量背后的阶层,有力的思想武器也是必须的。健康的能够自我修正的制度是保证稳定的基石。这也是为何资本主义国家遭遇过更厉害的经济危机与失败,但是却仅仅出了希特勒那个疯子。
回应 2013-01-07 14:47 -
主要是对苏联分裂前期,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形式的影响分析,有一定的历史英雄主义在里面。 戈尔巴乔夫本人理想主义成更风多一些,导致在苏联形式恶化的过程里,行动过于犹豫,虽然避免了暴力与流血,但不可避免的丧失了阻止形式进一步恶化的最佳时间。 前期的改革既给戈尔巴乔夫带来了一定的声誉,但在经济改革失败或者说短缺经济在价格接轨过程中导致严重的经济震荡,严重地消耗了戈尔巴乔夫的声誉。而言论自由的开放,让长期处...
2012-11-14 23:17 1人喜欢
主要是对苏联分裂前期,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形式的影响分析,有一定的历史英雄主义在里面。 戈尔巴乔夫本人理想主义成更风多一些,导致在苏联形式恶化的过程里,行动过于犹豫,虽然避免了暴力与流血,但不可避免的丧失了阻止形式进一步恶化的最佳时间。 前期的改革既给戈尔巴乔夫带来了一定的声誉,但在经济改革失败或者说短缺经济在价格接轨过程中导致严重的经济震荡,严重地消耗了戈尔巴乔夫的声誉。而言论自由的开放,让长期处于话语权顶端的政党不知所措。 长期经济结构不合理产生的经济困难逐步暴露,改革派与保守派矛盾更加尖锐。虽然,戈尔巴乔夫尽力平衡,不过他没有认识到,矛盾充斥的联盟已经无法调和这些矛盾。 信仰丧失与前期的改革,让改革自由派在底层得到空前壮大,而在高层依然有维护既得利益的保守派。戈尔巴乔夫力图做中间派,不过人民的信仰非左即右,中间派与理性和群众思想格格不入。戈尔巴乔夫不仅仅被改革派抛弃,也被保守派抛弃。并不总是有博弈的中间选择。 支持者的流失让戈尔巴乔夫刚愎自用,他的战友已经不多了。
回应 2012-11-14 23:17 -
紫阳 (曾少你的 祝你在别处都能得到)
列别德将军返回空降兵总部,与卡尔普欣将军一起为贴近“白宫”选点儿。他后来回忆说:“从纯军事角度,拿下这座建筑没有什么困难,但令人不解的是,这是何苦来呢!我见到围墙下面的人群,也和他们聊天,对骂,这都是一些普通而又正常的人。” 侦查结果显示,阿尔法小组很快就能占领“白宫”大楼,但这次行动很有可能以“白宫”内外警卫和俄罗斯领导人被击毙的惨痛结果告终。“接下来怎么办?”-——“阿尔法”小组的军官都在问...2012-05-22 00:06
列别德将军返回空降兵总部,与卡尔普欣将军一起为贴近“白宫”选点儿。他后来回忆说:“从纯军事角度,拿下这座建筑没有什么困难,但令人不解的是,这是何苦来呢!我见到围墙下面的人群,也和他们聊天,对骂,这都是一些普通而又正常的人。” 侦查结果显示,阿尔法小组很快就能占领“白宫”大楼,但这次行动很有可能以“白宫”内外警卫和俄罗斯领导人被击毙的惨痛结果告终。“接下来怎么办?”-——“阿尔法”小组的军官都在问自己,他们最后做出这样的决定。如果上面下达强攻“白宫”的命令,他们将拒绝执行这个命令。“阿尔法”小组的指挥官把这个想法和卡尔普欣说了,卡尔普欣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发动行动两小时前,卡尔普欣给格拉乔夫打来电话。格拉乔夫问他:“你在哪里?”卡尔普欣回答:“距白宫2公里,我对局势做了分析,已经做了决定。”卡尔普欣稍微沉默了一会,接着说道:“我不准备参加行动了。”格拉乔夫回答:“谢谢你,我的人也不上。我不会再往前迈出一步了。”
回应 2012-05-22 00:06
论坛 · · · · · ·
这书的几个版本有什么区别? | 来自门牌54 | 2018-03-03 | |
和旧版有何不同? | 来自Hildebrandt | 3 回应 | 2017-03-1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8.1分 304人读过
-
暂时无货, 2天前曾上架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8.6分 126人读过
-
暂时无货, 22天前曾上架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7.9分 122人读过
-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4)暂无评分 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俄罗斯之冬Ⅰ (羊的门)
- 【已停更】俄罗斯历史、史料、传记资料著作 (程亮)
- 2010欲购 (都归尘土)
- 坐拥书城2 (严杰夫)
- 关于苏联剧变的中文文献 (功夫熊猫小碗熊)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苏联的最后一年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jiaon 2009-07-26
最后一章尤其精彩。
13 有用 功夫熊猫小碗熊 2013-09-09
代表老苏共对苏联解体的分析与看法,名为最后一年实为最后几月,李慎明趁机推销居安思危解说词思想。事件描述犹如惊险小说,完全否定戈氏,是天朝利维坦最恐惧的内爆崩溃模式:因领导人政策失误和无能,原先压下的各式问题短期内泛起,新政治精英抛弃旧意识形态,政治机器失灵,军队包括精锐内卫安全部队变节,党彻底失效,历史被清算否定。可看出老苏共人对解体的居高临下心态,及天朝一脉相承的所谓反思:一切皆取决于政权作为,... 代表老苏共对苏联解体的分析与看法,名为最后一年实为最后几月,李慎明趁机推销居安思危解说词思想。事件描述犹如惊险小说,完全否定戈氏,是天朝利维坦最恐惧的内爆崩溃模式:因领导人政策失误和无能,原先压下的各式问题短期内泛起,新政治精英抛弃旧意识形态,政治机器失灵,军队包括精锐内卫安全部队变节,党彻底失效,历史被清算否定。可看出老苏共人对解体的居高临下心态,及天朝一脉相承的所谓反思:一切皆取决于政权作为,故共产利维坦必须一方面时刻保持警惕,既要自查自控又要管控社会,锻炼新领导阶层,消灭任何潜在不安因素,另方面最大可能地满足民众福利和文化要求、回应诉求,实现所谓民主。此种完美政党造完美国家之模式长期来必须面对为人民与党统管、搞经济与保权力、各民族关系等诸多内在张力,戈、叶等人不过是引爆张力之引线 (展开)
0 有用 新世纪福报社畜 2013-10-01
我该怎么说呢,苏联解体除了某主义太空想之外,这样的制度培育出来的人自然也够逗比。但是作者写得很中肯,所以还是改成了四星。
0 有用 大眼狗 2011-04-17
0 有用 李陌生 2015-05-05
如果说王莽是因为他的处女座性格自取灭亡的话,戈尔巴乔夫同志就是倒霉在他的拖延症上。
0 有用 jam 2021-01-14
不是想要了解的内容,参考价值不大。研究内容太微观了,看不到历史力量的影子
0 有用 滔天怒火 2020-10-31
戈尔巴乔夫的虚伪、软弱、贪恋权势展现的淋漓尽致,作者的笔触冷静又独到,像一把手术刀一样剖开了苏联这具尸体,为我们展示了这最后一年的癫狂与毁灭,很哀伤,但仍要奋力前行,去迎接自己的命运。
0 有用 Tournesol🌻 2020-08-13
@2014-02-11 05:24:14
0 有用 Soberpiano 2020-06-16
不恰当的比喻,学界对苏联解体的原因颠来倒去的分析蛮像一段爱情长跑的结束,不管怎么复盘,心情总是唏嘘的,而结局总不会变
0 有用 haowen 2020-02-29
“过去从形式和内容上都颇为教条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瓦解并不表明社会主义思想的瓦解和全面否定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是新的、更合理的人类社会制度。在对社会主义思想的阐述中蕴含着科学的元素和对未来的美好信念,它不仅反映了客观现实,而且体现了人类的愿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