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皓 2003-9-3 8:09:48 大连晚报
大连旅游界常常感叹大连没有北京的胡同游那样有文化感的旅游产品,感慨大连没有陕西西安、河南开封那样让人魂牵梦萦的古迹……然而,当看到《大连老房子》这本书的时候,许多人的这种想法在改变。
25年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前夜,大连城区的旧建筑还都几近完好地保存着;25年后,已出落成“北方明珠”的大连,从城市建设到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历经25年的历程,我市著名摄影家吕同举以纪实拍摄的手法为我们还原了这段历史:1978年时的中山广场、火车站,1979年的天津街、明泽湖及周边,1980年的动物园、青泥洼桥,1983年开发建设前的大连开发区、大窑湾港原始地貌,1984年航拍的大连市区全景、大连港鸟瞰,1988年的体育场,1993年的俄罗斯街、人民路……
对于已经流逝的那些岁月,《大连老房子》是一个忠实见证;对建筑本身,画册可以说为我们的城市留下了几近完整的一份城建档案;对于曾经生活在那些老屋屋檐下的我们,它则是抚今追昔感物伤怀的精神参照;而对于这个城市的后人,则应该是他们了解老大连的重要参考;对于这座城市的客人,对于每年数以千万计蜂拥而来的旅游者,则应该是他们追寻这座美丽城市昔日容颜的重要途径。
据了解,每年来大连旅游的约20万日本游客中,约70%为年纪50岁以上的老者,他们来大连旅游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访旧寻根,来目睹亲历那些他们或者他们父辈们曾经生活或工作的老屋馆址。而在国内,大连城市优雅的城市风格,大连街头那些风韵犹存的欧式建筑,更为我们的城市赢得“浪漫之都”的美名。旅游界曾经流行的几种说法是:“到大连,过把出国瘾”;“地下看西安,地上看大连”……
“地上”的大连,艳丽的鲜花和绿色的广场是她的表征,而灰色亦或暗红色的、充满异国风情的建筑则为她厚实的底蕴:昔日沙俄曾按巴黎的模式规划大连,日本人又试图在这里COPY东京,至今城市残存下来的建筑中的那些古希腊、古罗马的柱式风格,那盛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圆穹顶式格调;歌特式的尖塔顶、巴洛克的三角墙;古老俄罗斯的“洋葱头”、简洁朴素的“日本房”……都曾谋杀过不计其数的菲林胶片,成为他们对美丽滨城的美好回忆。
然而,大连城建的飞速发展,使我们不得不习惯于一而再地向照片上的部分老建筑诀别,很多非常值得留下的建筑,比如呈现浓重远东俄罗斯风格的大连歌舞团旧址,比如星海公园正门东侧的“小白楼”……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些都是令人惋惜的事情。好在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老建筑的保护工作已经逐渐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2002年4月,大连市重点文物建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同月宣布了首批101个重点保护建筑名单,有价值的老房子们纷纷被挂上了古色古香的“保护标志牌”,并同时发布《大连市重点保护建筑维修管理办法》,市政府还每年拨专门款项用于对重点建筑的维修保护;同年9月,市规划局还划分了包括胜利桥北、中山广场、南山、黑石礁及旅顺太阳沟在内的城市五大历史街区;旅游部门也相应突出了观光性的“建筑之旅”。
保护是一方面,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深度开发是一个更值得重视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保护与开发城区历史建筑,国内外有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据悉,因为经济基础发达的缘故,西方很多城市采取规定可拆除古建筑年龄的制度,对超出一定历史年限的老建筑一律规定不拆,国内的北京对什刹海胡同街区的完整保留、上海对“新天地”旧城区成片保留、部分开发的做法,也都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随着城区改造步伐的日益加速,很多业内的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大连是到了对城区古建筑改造做出一些前瞻性规划探讨的时候了,在现有的俄罗斯风情街和南山旅游风情街推翻改造模式的基础上,大家一致的意见是抓紧选择南山、虎滩等地段尚还成片的老式街区完整保留,在政府指导企业参与下适当修葺,开发具有大连本地特色的老式客舍,补充一些如北京胡同游、做一天北京人一样的体验游项目,让更多的本地和外地游客体验到老大连和那些老房子屋瓦的魅力,届时,大连在继续“贩卖”现代时尚的同时,更多的奉献出原汁原味的大连文化,则是面对《大连老房子》画册所联想到的一系列的东西,也是很令众多大连市民和海内外旅游者所值得期许的事情。
留住历史的足迹 《大连老房子》见证身边熟悉的风景
|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走进凝固的记忆(死生契阔)
《大连老房子》:让历史告诉未来(死生契阔)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