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 短评

热门
  • 0 醒木 2024-04-14 21:34:38 山东

    1.十八世纪,面对人口增长的压力,康雍乾三朝鼓励垦荒、实行减赋、发展水利(河工),通过推行劝农政策,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加上作物品种的改良和新品种的推广,实现了粮食的增产。2.乾隆年间,由于白银输入和官方采买过多粮食充实仓粮的原因,导致粮价持续上涨,乾隆的政府干预政策也以失败告终,政府在赈灾上的作用让位于民间,这点可以结合朱浒对赈务的研究再深入了解。3.清政府发展经济的本心不是为增加财政收入,导致政府职权扩张的同时,未能配套性地增加官员人数和完善制度建设,为后续基层管理的系列问题埋下伏笔,十八世纪中叶后,清朝从政策活跃期进入缺乏目标的消极期,开始由盛转衰。

  • 0 智术师 2021-12-24 21:25:18

    清代经济史研究必读书目。

  • 0 みらい 2019-04-01 13:52:24

    惭愧 现在才读到高老师的大作

  • 0 黄昏 2020-12-31 23:16:03

    农业→人口→政策~内容,执行,效果 粮食&粮政→政府职权扩张 工业政策?&观念冲突&意识形态 盛世→恢复时期与发展时期区别→发现人口 积极政策,劝课农桑,棉花问题&王家范 主副业,跨区交易,省际流通→比较优势? 商品生产→农民行为的理性计算 比较利益→种植结构调整→经济结构 粤粮输入~商品化经营~民间创新经济升级 政治权力的运作~农政~粮政→劝农vs农本 崇本抑末+粮&人形势忧虑→产业升级×? 政府职权扩张→人事~基层组织结构重建 政府角色~组织~官僚队伍~老爸爸思想 粮政→仓储征购→干预~余粮收集制? 江南棉业~工业化要求~经济格局变化 清理奢靡之风~务农本~节俭渐次消费 官累→私有产权保护→田产捐纳→投资× 封建概念~资本主义工业萌芽史观批评

  • 0 今天学习了吗 2024-11-08 19:26:18 江西

    “庶,富,教”,当人口(庶)和基本生活(富)得到满足之后,传统中国政府不会再继续追求经济的发展,而是转向“教化”这一层面,故而“资本主义”难以发展,颇有见地。

  • 1 这是浩浩 2022-03-15 09:42:44

    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的影响和鼓舞。清政府在18世纪的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人口压力,粮食问题成为此时期经济政策的核心。在粮食种植的基础上,推广多种经营成为清政府谋求经济突破的重要选择,逐渐形成了部分省份以粮食生产为主,部分省份以棉花等其他产品为主,并通过跨区域市场流通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在粮政方面,粮价波动和官方仓储调节的困难,使得清政府从高度控制转向有限度地调节,政府角色有了新的变动。在作者看来,清政府更多地表达的是道德理想,很容易与具体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混为一谈,更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不过,归根结底,全书的主题最终指向了中国特色“现代化”方面,着力论证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贯通性。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