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历史经济学的逻辑问题
原作名: Roscher and Knies: The Logical Problems of Historical Economics
译者: 李荣山
出版年: 2009-8
页数: 206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
ISBN: 9787208086579
内容简介 · · · · · ·
《罗雪尔与克尼斯:历史经济学的逻辑问题》是韦伯的第一部元理论著作,是一篇论述社会科学理论构建与系统化的方法论文章,开启了他对社会科学哲学雄心勃勃的研究。韦伯这部论著由论述数位作者的系列文章所组成,这部著作关注的都是同一套“逻辑”和“方法论”问题。
目录 · · · · · ·
韦伯的文本
韦伯的第一部元理论著作
韦伯的问题域 (problematic)
韦伯的意图
韦伯对实证主义的攻击
韦伯对直觉主义的攻击
韦伯的论题
引言
罗雪尔的“历史方法”
罗雪尔的科学分类
罗雪尔的进化概念与实在的非理性
罗雪尔的心理学及其与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罗雪尔著作中的推论知识界限及有机论形上因果关系
罗雪尔与实践规范、实践观念问题
克尼斯与非理性问题 第一部分:行动的非理性
克尼斯著作的特征
克尼斯的“意志自由”概念与“自然必然性”概念及其与现代理论的关联
冯特的“创造性综合”(Creative Synthesis)范畴
具体行动的非理性与具体自然事件的非理性
“解释”“范畴”
对“解释”“范畴”的认识论讨论
“自明性”与“有效性”
历史学中的“启发性感觉”(heuristic feeling)与“展示性”描述(suggestive description)
“理性”解释
因果关系范畴的双重含义及非理性与非决定论之音质关系
克尼斯论具体个体概念:人类学流溢论(Anthropological Emanatisrn)
注释
引言注释
罗雪尔的“历史方法”注释
克尼斯与非理性问题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假设在英国史中,人们认为无法用细菌学来说明黑死病这一事件。假如后者被视为像“偶然事件”一样,是“外在于历史的”。在很大程度上,这类观念仅仅基于为一切科学奠基的那些“构成性原则”。如此依赖,其认识论基础也就不牢靠了。当然,很可能存在一种对这一疾病的传染过程及发生的具体条件进行细致分析的“黑死病”史。但是,这样一种阐释,只有当它被那些支配着——或者,无论如何,能支配——我们对那段英国史看法的文化价值所统摄时,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被称之为合格的“历史”。也就是说,只有当这样一种阐述的理论宗旨不是为了发现法则,比如细菌学法则,而是为了对文化—历史“事实”进行因果说明时,才能称其为合格的“历史”。 基于“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就必然意味着,只有当我们具备了某种关系丛结的知识时,这种阐释才算完成。这种关系丛结被视为我们行为的决定性要素之一,可被理解的人类行动,或者更一般的“行动”,就嵌于其中。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历史”兴趣就附着在这一理论宗旨之上。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对“解释”“范畴”的认识论讨论
丛书信息
喜欢读"罗雪尔与克尼斯"的人也喜欢 · · · · · ·
罗雪尔与克尼斯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罗雪尔与克尼斯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在明斯特伯格的主客观科学概念划分的前提下,韦伯强调要将实存的意志、客观化经验与“采取某一立场”的判断区分开来,以划清学科之间,尤其是社会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心理学的界限,从而拒绝在解释人类行动意义时还原为纯粹的因果关系或价值感受的倾向。因此,针对明斯特伯格所说的主观科学中历史的“不可解释性”,其实只是一种非客观的解释(在罗雪章强调拒绝自然科学式的“法则性科学”),这种非客观的/非理性的科学阐述方...
2021-01-13 16:16 2人喜欢
在明斯特伯格的主客观科学概念划分的前提下,韦伯强调要将实存的意志、客观化经验与“采取某一立场”的判断区分开来,以划清学科之间,尤其是社会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心理学的界限,从而拒绝在解释人类行动意义时还原为纯粹的因果关系或价值感受的倾向。因此,针对明斯特伯格所说的主观科学中历史的“不可解释性”,其实只是一种非客观的解释(在罗雪章强调拒绝自然科学式的“法则性科学”),这种非客观的/非理性的科学阐述方式在学科框架里就表现为其独特的解释力,即是否只能用某种特殊的方法去说明某些“真实因素”在文化生活的因果关系上有“重要作用”。韦伯用“黑死病”一例尝试基于克尼斯的“非理性思路”去辩驳罗雪尔的“法则性”命题,由此得出社会文化科学的方法论逻辑问题。
假设在英国史中,人们认为无法用细菌学来说明黑死病这一事件。假如后者被视为像“偶然事件”一样,是“外在于历史的”。在很大程度上,这类观念仅仅基于为一切科学奠基的那些“构成性原则”。如此依赖,其认识论基础也就不牢靠了。当然,很可能存在一种对这一疾病的传染过程及发生的具体条件进行细致分析的“黑死病”史。但是,这样一种阐释,只有当它被那些支配着——或者,无论如何,能支配——我们对那段英国史看法的文化价值所统摄时,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被称之为合格的“历史”。也就是说,只有当这样一种阐述的理论宗旨不是为了发现法则,比如细菌学法则,而是为了对文化—历史“事实”进行因果说明时,才能称其为合格的“历史”。 基于“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就必然意味着,只有当我们具备了某种关系丛结的知识时,这种阐释才算完成。这种关系丛结被视为我们行为的决定性要素之一,可被理解的人类行动,或者更一般的“行动”,就嵌于其中。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历史”兴趣就附着在这一理论宗旨之上。 引自 对“解释”“范畴”的认识论讨论 回应 2021-01-13 16:16 -
因此,客观化学科与主观化学科之间仅存的差异就在于:主观化学科不能也不应该放弃对“自我的依赖”,而客观化学科则使用了纯理论的、价值中立的概念,将其研究主题视为“观察”客体。因此,“采取了某一立场”的自我,其统一性不可能成为客观化科学的对象。因为这一自我不能被“描述”,而只能“被经验”。
2019-09-30 10:13 1人喜欢
-
罗雪尔的“历史方法”是自相矛盾的,对一切既定历史现象的总体实在进行把握,以及把这些现象归结为“自然法则”,两者之间是不一致的。为了把概念的外延与这些概念所指涉的丛结之普遍性等同起来,罗雪尔诉诸一种接近黑格尔式流溢论的“有机”思维模式。但他的宗教立场妨碍他接纳最后这种观点。因此导致了以下结果:在研究个别现象时,罗雪尔有时会抛弃有机论而追随古典经济学的方式,对共时性现象进行概念系统化。他有时认为统...
2019-09-29 17:25
罗雪尔的“历史方法”是自相矛盾的,对一切既定历史现象的总体实在进行把握,以及把这些现象归结为“自然法则”,两者之间是不一致的。为了把概念的外延与这些概念所指涉的丛结之普遍性等同起来,罗雪尔诉诸一种接近黑格尔式流溢论的“有机”思维模式。但他的宗教立场妨碍他接纳最后这种观点。因此导致了以下结果:在研究个别现象时,罗雪尔有时会抛弃有机论而追随古典经济学的方式,对共时性现象进行概念系统化。他有时认为统计学解释具有实际有效性,有时又认为它仅仅具有按照此一方式建立起来的命题所具有的相对意义。从有机构成的角度把现象系统化为发展阶段,这种做法仅仅在罗雪尔对经济政策体系进行阐释时才取得了优势地位。就确立实践性经济价值判断而言,罗雪尔历史取向的相对主义所导致的结果本质上是消极的。因为,他必然会假定,存在着客观规范,但这些规范既不是系统地发展出来的,更不是用公式得出来的。
回应 2019-09-29 17:25
-
罗雪尔的“历史方法”是自相矛盾的,对一切既定历史现象的总体实在进行把握,以及把这些现象归结为“自然法则”,两者之间是不一致的。为了把概念的外延与这些概念所指涉的丛结之普遍性等同起来,罗雪尔诉诸一种接近黑格尔式流溢论的“有机”思维模式。但他的宗教立场妨碍他接纳最后这种观点。因此导致了以下结果:在研究个别现象时,罗雪尔有时会抛弃有机论而追随古典经济学的方式,对共时性现象进行概念系统化。他有时认为统...
2019-09-29 17:25
罗雪尔的“历史方法”是自相矛盾的,对一切既定历史现象的总体实在进行把握,以及把这些现象归结为“自然法则”,两者之间是不一致的。为了把概念的外延与这些概念所指涉的丛结之普遍性等同起来,罗雪尔诉诸一种接近黑格尔式流溢论的“有机”思维模式。但他的宗教立场妨碍他接纳最后这种观点。因此导致了以下结果:在研究个别现象时,罗雪尔有时会抛弃有机论而追随古典经济学的方式,对共时性现象进行概念系统化。他有时认为统计学解释具有实际有效性,有时又认为它仅仅具有按照此一方式建立起来的命题所具有的相对意义。从有机构成的角度把现象系统化为发展阶段,这种做法仅仅在罗雪尔对经济政策体系进行阐释时才取得了优势地位。就确立实践性经济价值判断而言,罗雪尔历史取向的相对主义所导致的结果本质上是消极的。因为,他必然会假定,存在着客观规范,但这些规范既不是系统地发展出来的,更不是用公式得出来的。
回应 2019-09-29 17:25 -
因此,客观化学科与主观化学科之间仅存的差异就在于:主观化学科不能也不应该放弃对“自我的依赖”,而客观化学科则使用了纯理论的、价值中立的概念,将其研究主题视为“观察”客体。因此,“采取了某一立场”的自我,其统一性不可能成为客观化科学的对象。因为这一自我不能被“描述”,而只能“被经验”。
2019-09-30 10:13 1人喜欢
-
在明斯特伯格的主客观科学概念划分的前提下,韦伯强调要将实存的意志、客观化经验与“采取某一立场”的判断区分开来,以划清学科之间,尤其是社会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心理学的界限,从而拒绝在解释人类行动意义时还原为纯粹的因果关系或价值感受的倾向。因此,针对明斯特伯格所说的主观科学中历史的“不可解释性”,其实只是一种非客观的解释(在罗雪章强调拒绝自然科学式的“法则性科学”),这种非客观的/非理性的科学阐述方...
2021-01-13 16:16 2人喜欢
在明斯特伯格的主客观科学概念划分的前提下,韦伯强调要将实存的意志、客观化经验与“采取某一立场”的判断区分开来,以划清学科之间,尤其是社会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心理学的界限,从而拒绝在解释人类行动意义时还原为纯粹的因果关系或价值感受的倾向。因此,针对明斯特伯格所说的主观科学中历史的“不可解释性”,其实只是一种非客观的解释(在罗雪章强调拒绝自然科学式的“法则性科学”),这种非客观的/非理性的科学阐述方式在学科框架里就表现为其独特的解释力,即是否只能用某种特殊的方法去说明某些“真实因素”在文化生活的因果关系上有“重要作用”。韦伯用“黑死病”一例尝试基于克尼斯的“非理性思路”去辩驳罗雪尔的“法则性”命题,由此得出社会文化科学的方法论逻辑问题。
假设在英国史中,人们认为无法用细菌学来说明黑死病这一事件。假如后者被视为像“偶然事件”一样,是“外在于历史的”。在很大程度上,这类观念仅仅基于为一切科学奠基的那些“构成性原则”。如此依赖,其认识论基础也就不牢靠了。当然,很可能存在一种对这一疾病的传染过程及发生的具体条件进行细致分析的“黑死病”史。但是,这样一种阐释,只有当它被那些支配着——或者,无论如何,能支配——我们对那段英国史看法的文化价值所统摄时,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被称之为合格的“历史”。也就是说,只有当这样一种阐述的理论宗旨不是为了发现法则,比如细菌学法则,而是为了对文化—历史“事实”进行因果说明时,才能称其为合格的“历史”。 基于“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就必然意味着,只有当我们具备了某种关系丛结的知识时,这种阐释才算完成。这种关系丛结被视为我们行为的决定性要素之一,可被理解的人类行动,或者更一般的“行动”,就嵌于其中。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历史”兴趣就附着在这一理论宗旨之上。 引自 对“解释”“范畴”的认识论讨论 回应 2021-01-13 16:16
-
在明斯特伯格的主客观科学概念划分的前提下,韦伯强调要将实存的意志、客观化经验与“采取某一立场”的判断区分开来,以划清学科之间,尤其是社会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心理学的界限,从而拒绝在解释人类行动意义时还原为纯粹的因果关系或价值感受的倾向。因此,针对明斯特伯格所说的主观科学中历史的“不可解释性”,其实只是一种非客观的解释(在罗雪章强调拒绝自然科学式的“法则性科学”),这种非客观的/非理性的科学阐述方...
2021-01-13 16:16 2人喜欢
在明斯特伯格的主客观科学概念划分的前提下,韦伯强调要将实存的意志、客观化经验与“采取某一立场”的判断区分开来,以划清学科之间,尤其是社会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心理学的界限,从而拒绝在解释人类行动意义时还原为纯粹的因果关系或价值感受的倾向。因此,针对明斯特伯格所说的主观科学中历史的“不可解释性”,其实只是一种非客观的解释(在罗雪章强调拒绝自然科学式的“法则性科学”),这种非客观的/非理性的科学阐述方式在学科框架里就表现为其独特的解释力,即是否只能用某种特殊的方法去说明某些“真实因素”在文化生活的因果关系上有“重要作用”。韦伯用“黑死病”一例尝试基于克尼斯的“非理性思路”去辩驳罗雪尔的“法则性”命题,由此得出社会文化科学的方法论逻辑问题。
假设在英国史中,人们认为无法用细菌学来说明黑死病这一事件。假如后者被视为像“偶然事件”一样,是“外在于历史的”。在很大程度上,这类观念仅仅基于为一切科学奠基的那些“构成性原则”。如此依赖,其认识论基础也就不牢靠了。当然,很可能存在一种对这一疾病的传染过程及发生的具体条件进行细致分析的“黑死病”史。但是,这样一种阐释,只有当它被那些支配着——或者,无论如何,能支配——我们对那段英国史看法的文化价值所统摄时,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被称之为合格的“历史”。也就是说,只有当这样一种阐述的理论宗旨不是为了发现法则,比如细菌学法则,而是为了对文化—历史“事实”进行因果说明时,才能称其为合格的“历史”。 基于“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就必然意味着,只有当我们具备了某种关系丛结的知识时,这种阐释才算完成。这种关系丛结被视为我们行为的决定性要素之一,可被理解的人类行动,或者更一般的“行动”,就嵌于其中。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历史”兴趣就附着在这一理论宗旨之上。 引自 对“解释”“范畴”的认识论讨论 回应 2021-01-13 16:16 -
因此,客观化学科与主观化学科之间仅存的差异就在于:主观化学科不能也不应该放弃对“自我的依赖”,而客观化学科则使用了纯理论的、价值中立的概念,将其研究主题视为“观察”客体。因此,“采取了某一立场”的自我,其统一性不可能成为客观化科学的对象。因为这一自我不能被“描述”,而只能“被经验”。
2019-09-30 10:13 1人喜欢
-
罗雪尔的“历史方法”是自相矛盾的,对一切既定历史现象的总体实在进行把握,以及把这些现象归结为“自然法则”,两者之间是不一致的。为了把概念的外延与这些概念所指涉的丛结之普遍性等同起来,罗雪尔诉诸一种接近黑格尔式流溢论的“有机”思维模式。但他的宗教立场妨碍他接纳最后这种观点。因此导致了以下结果:在研究个别现象时,罗雪尔有时会抛弃有机论而追随古典经济学的方式,对共时性现象进行概念系统化。他有时认为统...
2019-09-29 17:25
罗雪尔的“历史方法”是自相矛盾的,对一切既定历史现象的总体实在进行把握,以及把这些现象归结为“自然法则”,两者之间是不一致的。为了把概念的外延与这些概念所指涉的丛结之普遍性等同起来,罗雪尔诉诸一种接近黑格尔式流溢论的“有机”思维模式。但他的宗教立场妨碍他接纳最后这种观点。因此导致了以下结果:在研究个别现象时,罗雪尔有时会抛弃有机论而追随古典经济学的方式,对共时性现象进行概念系统化。他有时认为统计学解释具有实际有效性,有时又认为它仅仅具有按照此一方式建立起来的命题所具有的相对意义。从有机构成的角度把现象系统化为发展阶段,这种做法仅仅在罗雪尔对经济政策体系进行阐释时才取得了优势地位。就确立实践性经济价值判断而言,罗雪尔历史取向的相对主义所导致的结果本质上是消极的。因为,他必然会假定,存在着客观规范,但这些规范既不是系统地发展出来的,更不是用公式得出来的。
回应 2019-09-29 17:25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New York : Free Press (1975)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每满100-50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罗雪尔与克尼斯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苦琴酒 2016-11-11
在法则与历史、自然与价值之间。此间形成了价值无涉论、理念类型和理解社会学的所有基本命题,大体都为《经济与社会》第一章保留下来了。
1 有用 俄狄浦斯 2010-12-10
韦伯真纠结啊~
0 有用 RyanBanana 2021-01-14
韦伯的第一本元理论,也是病愈后最初学术成果
4 有用 Sarcophagus 2017-06-01
出自《科学论文集》。据Guy Oakes1975英译本译出,有英译者长序导读。译者和原出版社精益求精,据德文本校订新版进行中。
0 有用 五月-小章鱼 2010-10-16
对于这类书很感兴趣,难读是它最吸引人的部分
0 有用 RyanBanana 2021-01-14
韦伯的第一本元理论,也是病愈后最初学术成果
0 有用 Sein zum Tode 2020-04-12
滴滴 打卡 韦伯将价值关联的理解方法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目的论和自由意志的先验范导性预设上,再配上从培根以来的自然科学式的(观察)经验对预设的检验的方法基础上 建立起他特有的社会科学的方法。并且他也深知社会科学一定是以元心理学为基础的。
0 有用 一缕烟云任九州 2019-09-27
19年No. 88 “人类生活的无理性实在蕴含着无尽可能的意义”; “此书的碎片化特征是韦伯对一切自命系统性、完备性的理论都予以拒斥的结果”; “大体上我们能够为具体的、个别的现象提供某种可领会的解释。也就是说,这一解释不能直接与我们的法则性知识、经验知识相矛盾”(具体行动的非理性与具体自然事件的非理性,p83) 本书是韦伯第一部元理论著作,1902年韦伯大病初愈,本书是他努力恢复学术工作能力的首... 19年No. 88 “人类生活的无理性实在蕴含着无尽可能的意义”; “此书的碎片化特征是韦伯对一切自命系统性、完备性的理论都予以拒斥的结果”; “大体上我们能够为具体的、个别的现象提供某种可领会的解释。也就是说,这一解释不能直接与我们的法则性知识、经验知识相矛盾”(具体行动的非理性与具体自然事件的非理性,p83) 本书是韦伯第一部元理论著作,1902年韦伯大病初愈,本书是他努力恢复学术工作能力的首批成果,他希冀可以一举解决社会科学方法论之争,然而,最终并没有达到这一效果。 另:导论质量优良,建议阅读。 (展开)
0 有用 旺旺 2019-07-02
韦伯时序上的第一本方法论著作,却放在了最后读。通篇读下来是“若即若离”,只模糊抓住两条主线顺下来,未必精准:1.社会文化科学究竟如何在方法论上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2.以历史学为例的社会文化科学,该如何从心理学和经济学带来的方法论偏颇中走出来。名词要素过多,我知道有些细节很重要,但暂时搞不定。 感谢奥克斯写的导论,有助于理解韦伯到底在讨论什么(社会文化科学的方法论)、批评什么(附庸于自然科学的实证主... 韦伯时序上的第一本方法论著作,却放在了最后读。通篇读下来是“若即若离”,只模糊抓住两条主线顺下来,未必精准:1.社会文化科学究竟如何在方法论上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2.以历史学为例的社会文化科学,该如何从心理学和经济学带来的方法论偏颇中走出来。名词要素过多,我知道有些细节很重要,但暂时搞不定。 感谢奥克斯写的导论,有助于理解韦伯到底在讨论什么(社会文化科学的方法论)、批评什么(附庸于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偷换主体的直觉主义)、建构什么(生发于主观感受和想象力、具备经验有效性、但未必在因果解释上无懈可击的“理想类型”)。 (展开)
1 有用 soloye 2018-08-06
元理论……我睡着了好几次,即便是这么薄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