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短评

热门
  • 38 鸟飞 2015-10-16 20:40:47

    全书文献引用1510条,先生做学问的严谨令人敬佩。虽然也许没有《布局天下》中诸如「四边四角」之新鲜论点,也没有《地缘看世界》那详尽的制图,但是详尽的论述方式确实让人感觉更为扎实可靠。不论是天下腰膂的韩魏,还是天下之中的郑宋,都是边角军阀进军中原夺取天下的枢纽。从以河洛为中心的东西冲突,到江淮为代表的南北对峙,再到牵动蜀汉命脉的巴山秦岭,再到灭宋一役的襄樊咽喉。先秦诸侯间小心翼翼地连横合纵,河东、豫西以及寿春、濡须一线的长期南北对峙,襄阳之战冷兵器最后的余晖,都是山河形胜书写的历史。火炮早已砸碎了昔日的雄关要塞,桥梁隧道也叫昔日的天堑变通途,但人事变迁而山河长在,如今的山川,或许只能顺着铁路公路的轨迹找到依稀的痕迹,但当临身临其境,凭吊怀古之时,这里曾经的金戈铁马,也许,依旧叫人心潮翻涌。

  • 17 北溟客 2014-10-25 00:45:43

    因为想起了一些东西所以又从头细读了一遍。通读以后才觉得应该还是文章攒出来的书,重复的部分还是不少的。导致有些经典史料都快背过了。。不过倒正好强化记忆。总体还是好书,而且和拓边西北一样都是信息量特别大,特别有助于快读扩充知识启发思路的书,以后要是能开书单这个是肯定要列进去的。所以还是给五星。(另看到安史之乱那段分析的时候大概触动了一些现实里和看书时的感触,居然看的有点唏嘘。。

  • 15 saidelizi 2012-11-10 22:43:31

    作者耗费20年的大作,旁征博引,事无巨细,堪称军事地理的经典。写的最好的反而是附录的第二章对“陷阵”的解读非常精彩。不足之处在于,看这书,还是证明一个道理——无图不历史,因为是盗版,附图简单,原书又没有详细的古代地理地图,不少古文字读起来还是非常的头疼,难以理解文字背后的地理图景

  • 10 希夷子 2013-05-07 13:35:06

    终于看完了。。。硬桥硬马,看的好费劲

  • 7 韧勉 2011-04-16 13:23:05

    历史军事地理学写作模本,第一回从结构上细抠论文,很喜欢宋老的语言,简约明快!

  • 5 艾柯君 2014-01-27 22:12:24

    看此书时,对照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发现有个缺憾:地图上只有水系城池等,没有地形。当然,地形表现上去后,注释就不太好辨清。但是没有地形,地图还要GOOGLE的配合,看清楚地形。要是今后有心人,将谭老的地图册google化,各年代地形水系变化及城池信息等叠加在一起,可以合看观其演变,也可单看某代某地的具体形势。本书分析只是战略分析,想起曾瑞龙的军事分析之细致,相较之下,本书分析春秋时郑国和战国时魏国的不能长久强大就相对空,大概资料也较宋代少很多的缘故。

  • 3 丁丁虫 2012-03-27 15:59:07

    综述性的作品。作者下了不少功夫,值得一读。不过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有些可惜。

  • 4 江湖险恶@铁嘴为王 2010-02-24 11:52:13

    值得关注的新锐学人,其博士论文《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就相当“惊艳”,这部专著扎实精彩。

  • 2 lucynes 2021-02-21 13:59:58

    兵之五事,道天地将法,而“地”居其要。地之形上为道,地之变曰天,地之用在将法。由地而生,度、量、数、称、胜

  • 2 null 2022-10-27 23:00:29 广东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文不对题」。原本我以为,这书是「空间维度」的历史梳理,也就是比如——郑很重要,在夏商周时、春秋战国时、北朝(北齐&北周)时,分别有什么重要表现,但又因生产力发展(武器&战术演变)有什么不同点;淮很重要,在东晋时、南朝时、南宋时有什么重要表现,但又有什么不同;最后中国大陆的东西争、南北争分别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甚至某些地理特征会出现跨时空的相似性(哪怕不是同一个地方,但相当于同一个地方,比如早期函谷关会不会有点像后期山海关)。结果呢?完全没有……作者仍然是按历史原来的「时间维度」按顺序理了一下,只不过稍微重点说了一下「重镇」而已……而且作者看似引用了大量原始文献,实际上更像是在掩盖自己观点的缺失——说白了,那么多原始文献不像是在论证什么观点,更像是在堆砌史料……失望。

  • 1 一个劳动人民 2013-06-23 02:30:36

    好书!如果有更多更详尽地图配合,阅读体验会更好。大概是论文结集的缘故,有些内容多次重复提到,显得罗嗦。

  • 3 独行特立的姜文 2019-06-08 15:35:45

    四星半。系统性强,适用于初窥门径者。部分篇章细节钩沉也很深入,部分篇章略粗疏。宋杰老师在此书基础上,又出了新作《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

  • 1 风后 2018-08-21 14:03:27

    感觉这个课题有着极其巨大的工作量

  • 1 [已注销] 2010-11-26 20:08:47

    因为是中国人,对书中对中国地理的分析的感触比较强,有很多收获

  • 1 紫外线线 2023-12-28 11:13:06 广东

    详实但少灵性,图表太少太少

  • 1 2023-04-06 19:50:38 四川

    …史料堆砌,看得略微费劲。

  • 1 Matt 2022-02-23 23:32:33

    对古代的认知,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的分析都没有山川地理来的靠谱。 书的前几篇对我帮助更大,可能因为越是中古近古文献越庞杂繁多,反而不如远古的地理分析来的通透。 鸡蛋里挑骨头的缺点在于...写的太多而又不够全面...

  • 3 風流就在身邊 2020-06-25 20:34:43

    磕磕绊绊、断断续续,总算是读完了,可给四星半(之所以少打半星,只因地图在书尾,使用殊觉不便甚至痛苦,特别是,我看的又是电子版)。 非常精彩的一本书,作者前后用时二十年写就,用力极深,然功夫多在平常处,容易被轻轻放过,以至有很多人觉得此书不如《布局天下》,比如没有提出类似于“四边四角”之类的新鲜论点,这可真是厚污作者。果然,人读书还是更喜求新,而非求真,并以新为真,越能唬人越真。其实,本书几乎全方位吊打《布局天下》(《布局天下》的地图插在文中,这是唯一优胜之处,但本书地图中绘有山峦走向,明显更胜一筹),两本书评分却相仿佛,豆瓣真是个神奇的所在。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