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89篇温馨逗趣之作,涵盖台版《认得几个字》+《送给孩子的字》
最终又落回于孩子们的生活情境。张大春渊博深厚的文字学和历史知识,以及浓浓的人文关怀,加上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言无忌,皆为这些我们看似熟悉的汉字做了既准确又生动,甚至有些意外的注解。而在小说家张大春的笔下,这些日常中父亲对儿女的教导、儿女与父亲的对谈也生出了无限的丰富乐趣,可谓既是有趣的家庭课堂,又是意味深长的情感教育。
“之所以误读、误写、误以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们对于认字这件事想得太简单。”张大春在书中告诉我们,认字不仅对孩子们重要,对每个自以为长大了的大人同样重要。从我们熟之又熟的口头禅,到当红组合“纵贯线”的歌词,张大春悉数收入了《认得几个字》的认字谱系中,从而不断地问孩子、问自己、也问读者:你认得字吗?
对于认字这件事,我们往往想得太简单。
作者简介 · · · · · ·
张大春,当代最优秀的华语小说家,1957年生,山东人。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硕士,曾任教于辅仁大学、文化大学,现任电台主持人。作品无数,曾以“大头春”的名字出版系列小说(《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我妹妹》、《野孩子》),另著有小说《鸡翎图》、《公寓导游》、《四喜忧国》、《大说谎家》、《欢喜贼》、《城邦暴力团》、《聆听父亲》、《春灯公子》、《战夏阳》等,京剧剧本《水浒108》,文学理论《张大春的文学意见》、《小说稗类》等。曾获联合报小说奖、时报文学奖、吴三连文艺奖等。《聆听父亲》简体版于2008年3月出版,成为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08年十大图书”之首,并入选“2008年十大好书”、“30年30本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史读物”。
目录 · · · · · ·
自序 你认得字吗?
01 恒河沙数
02 创造
03 赢
04 揍
05 卒
06 乖
07 公鸡缓臭屁
08 城狐社鼠
09 黑
10 对话筋斗云
11 幸福
12 命名
13 考
14 淘汰
15 喻
16 离
17 夔一足
18 值
19 做作
20 西
21 娃
22 翻案
23 不废话
24 哆唆
25 栎树父子
26 达人
27 留名
28 棋
29 帅
30 舆图
31 那个“我”
32 谵
33 信
34 最
35 秘密
36 罚
37 厌
38 选
39 编
40 璺
41 不言
42 祭
43 局
44 橘
45 让
46 詈
47 假
48 字
49 水
50 梦
51 怪
52 卡
53 宠
54 国
55 匚
56 买
57 吝
58 该
59 临
60 背
61 练
62 艺
63 遗
64 矩
65 刺
66 节
67 震
68 妥
69 喜
70 闹
71 悔
72 棹
73 牙
74 乱
75 疵
76 更
77 绪
78 讳
79 反
80 懒诗
81 剩
82 收
83 彝
84 遵
85 玉
86 戛
87 稚
88 策
89 哏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认得几个字"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认得几个字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认得几个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4 条 )
-
西石 (功不唐捐 玉汝于成)
1920年,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国学大师(不是洋学大师)钱玄同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倡简化汉字。1922年,钱玄同与黎锦熙等知名学者又向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系统地阐述了简化汉字的理由和办法。专家们的建议与主张,引起蒋介石的关注。他找来教育部部长王世杰询问汉字简化的可行性。王世杰说:“一些从事语言文字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对简化汉字比较积极,但反对的人也... (3回应)2011-11-18 11:24 36人喜欢
1920年,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国学大师(不是洋学大师)钱玄同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倡简化汉字。1922年,钱玄同与黎锦熙等知名学者又向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系统地阐述了简化汉字的理由和办法。专家们的建议与主张,引起蒋介石的关注。他找来教育部部长王世杰询问汉字简化的可行性。王世杰说:“一些从事语言文字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对简化汉字比较积极,但反对的人也很多,我个人认为,有的汉字笔画确实太多,书写起来很不方便,应该作些简化。但这个问题只能逐步进行。”蒋介石赞成王世杰的意见,并当即指示,逐步推行简体字。王世杰于是召开会议,布置汉字简化的有关事宜,并委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主持这项工作。黎锦熙组织了一个专门班子,向教育部提出了简化1000余字的方案。王世杰认为简化得太多,又指示黎锦熙重新挑选三四百个迫切需要简化的字报教育部审批。1935年(民国24年)8月21日,王世杰通过国民政府教育部第11400号部令,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共计324个。同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9条。《办法》规定:“凡小学,短期小学,民众学校各课本,儿童及民众该物均应采用部颁简体字。”并通知各印书馆。从1936年1月起,上述范围新编课本、读物不用简体字不予审定。 不料,因事没有参加讨论简化文字会议的国民党中央常委、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得知此事后,十分气愤。他跑到蒋介石办公室大吵大闹,说简化汉字十分荒谬,破坏了中国文化,还说教育部趁他不在京,讨论这么重要的事情,是有意回避他。蒋介石虽做了一些解释,但戴季陶仍听不进。他多次在公开场合扬言,如果教育部不收回《简体字表》,蒋介石及国民党中央召开的任何会议,他一概不参加。果然,在此后的3个月里,戴季陶拒不参加国民党的会议,也很少过问公事。蒋介石虽然觉得戴季陶太过分,但由于戴季陶是国民党元老,没办法,蒋介石只得让步,下令暂不施行简化汉字,1936年2月5日,戴又促蒋介石以“国民政府”的名义,下了一道“不必推行”简化字的命令。回顾国民政府汉字简化,其大致经历为: 1922年,钱玄同等人提出一套具体的简化方案,其中提出8种简化策略,这是第一次系统提出汉字简化方法。 1923年,胡适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的《卷头言》中说:“语言文字的改革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然而“中国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惊人的文法革新,他们还做了一件同样惊人的革新事业:就是汉字形体上的大改革,就是‘破体字’的创造与提倡”。 1928年,胡怀深的《简易字说》出版,这是为简化汉字服务的最早的资料专书。 1930年,刘复、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卓定谋的《章草考》、陈光尧的《简字论集》等出版。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1年,徐泽敏的《常用简字研究》出版。 1932年,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编的《国音常用字汇》出版,收入了宋元以来的大多习用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於约易。” 1934年,1月,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第29次常委会通过了钱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呈请教育部施行。随后,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徐泽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8月,鲁迅《汉字和拉丁化》发表。文中写道:“不错,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能够马上回答的。”12月,鲁迅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进而表示:“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2月24日,上海《申报》首先刊载《手头字之提倡》的新闻报道,同时发表了《推行手头字缘起》和《手头字第一期字汇》。上海其他报刊纷纷响应,相继转载《推行手头字缘起》。手头字运动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陈望道、叶圣陶、巴金、老舍、郑振铎、朱自清、李公朴、艾思奇、郁达夫、胡蜂、林汉达、叶籁士等200位当时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太白》《文学》《译文》《小朋友》《中学生》《新中华》《读书生活》《世界知识》等15家杂志社共同发起。8月2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手头字第一期字汇》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采用。 1936年2月5日,《第一批简体字表》废止。从颁布日起,历经167天。10月19日,鲁迅去世。临终“答救亡情报访员”时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抗战爆发,简体字运动被迫停顿,其后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立即著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大约到了1952年秋季,在一次国民党宣传汇报会上,蒋介石再次提出文字改革。他说:“我们的汉字笔画太多,士兵教育困难,学生学习难度也太大。我觉得汉字还是应做适度的简化。我的意见,与在大陆时期一样,先提出一个简化方案,再提交到会上来讨论。”为取得大众的支持,蒋介石指示“考试院副院长”罗家伦先在报刊上写些文章造舆论。同时,台湾当局的“教育部”根据蒋介石的指示,立即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简化汉字的方案。就在蒋介石又一次推动简化汉字时,国民党中央委员、著名学者胡秋原突然站出来极力反对。他认为,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文化之根,已使用了几千年,书写时并没有什么不便,完全没有必要简化,简化汉字就是破坏中国文化。胡秋原的主张得到台湾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部分人的支持。于是,他一面利用“立法院”这个讲台,猛烈抨击提倡汉字简化的罗家伦等人,一面写文章向台湾民众阐述为什么不能简化汉字。此后一个时期,胡秋原联络一帮人在党内党外利用一切机会,反对简化汉字。蒋介石见社会上不断有人反对文字改革,感到此事阻力太大,恐怕一时难以施行,便不再提简化汉字的事了。 固然国民政府汉字改革失败了,但从1935年《第一批简体字表》,不难看出我们现在的简化字袭用民国时期汉字改革的痕迹。
3回应 2011-11-18 11:24 -
老醜頹·肥🐰 (君王猶自㊗️年豐。)
真正读了不少书的人应该本乎受惠于阅读之故起而捍卫知识的尊严,他们也许有令人心服口服的答辩。而我自觉读书太少,没有骄人献曝的资格,只好答说:“别的更不会了,只好读点儿书。” 读书干吗?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读书反而成了一种装裱而已。腹有诗书气自华,变得越来越像笑话。我们经常羡慕谁谁学富五车,自己却不肯花一点时间读书。无用论悄然蔓延。正如笛卡尔所说: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在这踽踽独行的读书路上,正... (3回应)2012-08-12 22:45 7人喜欢
真正读了不少书的人应该本乎受惠于阅读之故起而捍卫知识的尊严,他们也许有令人心服口服的答辩。而我自觉读书太少,没有骄人献曝的资格,只好答说:“别的更不会了,只好读点儿书。” 引自第162页 读书干吗?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读书反而成了一种装裱而已。腹有诗书气自华,变得越来越像笑话。我们经常羡慕谁谁学富五车,自己却不肯花一点时间读书。无用论悄然蔓延。正如笛卡尔所说: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在这踽踽独行的读书路上,正是张大春发现的另一答案:
一起分享了某种知识的人自有其相互会心的秘密乐趣。 引自第162页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读同一本书的人,会惊喜地说一句:噢,原来你也在这里。
3回应 2012-08-12 22:45
-
风撼斜阳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之所以误读、误写、误以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们对于认字这件事想得太简单。生命在成长以及老去的同时,我们觉得自己已经脱离了“某一个阶段”或“某些个阶段”,一如豆娘伸长了翅膀、蝉螁了壳儿那样,认字这个活动应该已经轮到儿孙辈的人去从事、去努力了。往往也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智开始萎缩,我们的语言趋于乏味,我们被口头禅包围攻占乃至于侵蚀、吞噬。 深感在这个时代我们的语言正面临一场危机。无论是官方意识...2011-02-13 20:42
之所以误读、误写、误以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们对于认字这件事想得太简单。生命在成长以及老去的同时,我们觉得自己已经脱离了“某一个阶段”或“某些个阶段”,一如豆娘伸长了翅膀、蝉螁了壳儿那样,认字这个活动应该已经轮到儿孙辈的人去从事、去努力了。往往也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智开始萎缩,我们的语言趋于乏味,我们被口头禅包围攻占乃至于侵蚀、吞噬。 引自第1页 深感在这个时代我们的语言正面临一场危机。无论是官方意识形态的干巴巴的语言,还是网络上看似活泼有创意的语言,还有那些越来越多的敏感词,它们都成了汉语的敌人。我们在表达上似乎有一种趋同的倾向,丰富的信息反倒抹平了我们本来多彩的交流。 阿城的序:
我认为文字,中文字,只将它视为工具,是大错误。中文字一路发展到现在,本身早已经是一种积淀了,随着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与发现,这种积淀是一笔财富,一个世界性的大资源。这一点,在大春的这本书里,体现得生动活泼,让我们和书中的两个小孩子一起窥视到中文字的丰富资源。一个煤矿,一个油田,一亩稻子,我们知道是资源,同样,中文字也是资源,不可废弃。简化字的提出和最终实行,说明我们的思维是狭窄的,线性的,是一种达尔文主义的世界观。将简体字视为先进工具,在电脑输入的今天,这个理由已经不存在,而且从脑科学的图形辨识实验中我们知道,区别大的形,易于辨识记忆,区别小,则易混淆。 只有将中文字视为一种资源,我们才能从繁简字的工具论的争辩中摆脱出来,准备成为现代人。 引自第1页 庆幸还有台湾。
回应 2011-02-13 20:42 -
跑步不应该出于求赢的企图,竞争远远处于运动之外的另一件事。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无徒:人民背弃远离。 乖:不顺,反常,不如意的意思 已经决定的事情不能随便更改。 无论做什么事,都把完成那事的目的放在自己的对立面,清清楚楚的看着它,和自己能不能相当,相对,而不是同意或反对大人的看法而已。 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有标准的,标准怎么可以说改就改?
2011-06-19 09:34
-
-
好好吃面 (你們吃得起嗎?)
不过令我困惑的是这样一本繁体字的书,如何翻印成简体字而得让不识繁体字的人读得清楚?因为简体字是谈不上小学,也就是中文文字学的。这就不免让人想起繁简之争。 绝大多数拥护简体字的人说出的简化中文字的理由是方便书写,这意味着这部分人将中文字仅视为工具。我认为这是一大盲点,既是盲点,早晚是要吃亏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的人是陆费逵,1909年(到今年正好一百年),他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2015-11-19 15:22
不过令我困惑的是这样一本繁体字的书,如何翻印成简体字而得让不识繁体字的人读得清楚?因为简体字是谈不上小学,也就是中文文字学的。这就不免让人想起繁简之争。 绝大多数拥护简体字的人说出的简化中文字的理由是方便书写,这意味着这部分人将中文字仅视为工具。我认为这是一大盲点,既是盲点,早晚是要吃亏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的人是陆费逵,1909年(到今年正好一百年),他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划案》,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采用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不过第二年2月又通令收回。同时,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1936年10月,容庚《简体字典》出版,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停顿。1950年,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1951年,在登记表的基础上,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555个。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1954年底,文改会在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1955年,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同年10月,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 ========== 上世纪初对于中文罗马字母化,赵元任曾作一篇《石氏弑狮》讽刺过。 引自第1页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 摭拾 引自第1页 zhí shí 收取;采集。清《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摭拾具见修缉之至情,今始于枢密公者,从宦籍也。” 如:摭拾趣闻。
========== 识荆 引自第1页 “识荆”这是书面语上的一个敬辞,指初次见面或结识。该词出自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中的:“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 谷驹之叹 引自第1页 朝有梧凤之鸣,野无谷驹之叹。凤凰乃神鸟,只栖梧桐此树。野外也没有受饿的马匹在悲鸣,整句形容社会环境很好,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有相同之处。
========== 讲究的中国老古人命名万物之际,曾经刻意连结(或者混淆)过一些事物。在《仪礼·曲礼》上就记载着:“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大夫这个阶级的人一旦死了,仿佛就自动降等到士这个阶级的最末——这是一个序列转换的象征——生命时间的终了即是阶级生活的沦落;同样的,士这个阶级的人一旦死了,就以“停止发放俸给”(不禄)来描述之。看起来,这两个阶级的人的死亡是具有一种牵连广泛的“社会属性”的。所以到了唐代以后,官称还延续这个机制,凡是举丧,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六品以下至于平民才叫“死”。 往下看,庶人生命的结束看来也没有值得一顾的内容——“死”这个字是带有歧视性的,在更古老的时代,寿考或封建地位高的“君子”之人过世了,得以“终”字称之,配不上“终”字的小民和中寿以下就往生的,才称为“死”。 “ ========== 有回说到“乖”这个字,他说:“这是个很不乖的字。”最早在《易经》里,有“家道穷,必乖”的说法,从这儿开出来的解释,“乖”字都有“悖离”、“违背”、“差异”、“反常”、“不顺利”、“不如意”的意思。 引自第1页 回应 2015-11-19 15:22
-
来都说“这是我家里”,而不说“这是我太太”。他认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是一种僭越、托大,我则一直以为母亲不上班就是因为她老被父亲摆在“家里”。 后来读了点儿书,我才明白,称妻为“家里”是宋代人就有的习惯。而父亲给人写信提到母亲,自然也不会写“我太太”“我老婆”,他都写“荆人”“拙荆”一现代的大女人会挞伐的一种蔑称。但是从我认得了“荆”这个字以后,它就跟“母亲”“中年妇人”甚至“着村里走来走去的...
2021-01-02 21:22
来都说“这是我家里”,而不说“这是我太太”。他认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是一种僭越、托大,我则一直以为母亲不上班就是因为她老被父亲摆在“家里”。 后来读了点儿书,我才明白,称妻为“家里”是宋代人就有的习惯。而父亲给人写信提到母亲,自然也不会写“我太太”“我老婆”,他都写“荆人”“拙荆”一现代的大女人会挞伐的一种蔑称。但是从我认得了“荆”这个字以后,它就跟“母亲”“中年妇人”甚至“着村里走来走去的妈妈”分不开了 “判”之为妻称,大约是从“荆钗布裙”而来,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六朝,也是在宋人语言环境中オ熟极而流的一个成语。或许此字在作为“某人之妻”这个意义上已经死了,以后再也不能借由任何“沙猪”之魂魄而翻生了。可是,对我而言,这个字“有妈妈的味道”。它是我生命中一个形象活跃的字所以我自己在读“识荆”二字的时候,会 引自 自序 你认得字吗? 回应 2021-01-02 21:22 -
combine (give it a fly)
“士也好、仕也好,都是读了书就去当官儿,官儿当到顶,不过就是个宰相。可是你看,在棋盘上,士就走五个点儿,一步踏不出门相就走七个点儿,永远过不了河。这是真可怜。”再比方说,说起了用兵、用卒,忽地就会岔出棋盘外头去:“你看,这小卒子一头朝前拱,拱一步就后悔一步,又少了一步回头的机会。”甚至说到了车、马、炮,也时常把玩着马克杯,摇头晃脑地说:“这些马夫、车夫、炮夫都是技术人员,到了乱世,技术人员就比...2020-08-13 22:50
-
冬虫夏草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之所以误读、误写、误以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们对于认字这件事想得太简单。生命在成长以及老去的同时,我们觉得自己已经脱离了“某个阶段”或“某些个阶段”,一如豆娘伸长了翅膀、蝉蜕了壳儿那样,认字这个活动应该已经轮到儿孙辈的人去从事、去努力了。往往也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智开始萎缩,我们的语言趋于乏味,我们被口头禅包围攻占乃至于侵蚀、吞噬。2020-07-24 18:38
-
早阳飞 (做)
回首二十多年前,我在研究所念书的时候,教授古文字学的田倩君老师曾经用“國(国)”字解释过社会组织的变迁。甲骨文的“國”字没有象征国界和土地的“口”和“一”,就是“戈”下一个“口”所形成的字符,是个会意字,显示拥有一定武力的人民集合。从文字看,显然认定武器或武力是仅次于人民的第二项国家条件。 发展到了金文出现的时代,国家的具体内容和精神象征都扩充起来,“口”下一短横,表示土地;“或”外一方圈,表示...2020-04-28 22:12
论坛 · · · · · ·
39? | 来自本多 | 12 回应 | 2015-11-03 |
里边出现的毛笔字是什么体呢? | 来自大脸喵阿喵 | 2013-01-14 | |
《认得几个字》:这十个问题,我们知道几个?(可... | 来自文景 | 4 回应 | 2012-03-02 |
慢读,最好再找出笔墨来,边读边写,乐在其中。 | 来自Ice | 1 回应 | 2010-11-03 |
台湾人真有文化 | 来自sonatas | 2010-10-26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8.0分 835人读过
-
印刻文學 (2007.10.)8.3分 829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2天到货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8.7分 123人读过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
全场一本包邮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黄集伟的一架好书 (饥饿艺术家)
- 我知道这些书很怪但我爱的难以自拔 (Josephine)
- 要赶在我的30岁之前读完的书,管它生吞还是活剥 (灰)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未命名 ([已注销])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认得几个字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瑾朵朵 2012-02-25
文学老师的碎碎念
2 有用 墨梓 2011-08-01
真要考究起来,自己竟是半个字都不认得的
24 有用 苏更生 2009-10-28
和人家一比,自己真是粗鄙不堪。
1 有用 悍客.罗 2013-05-26
三星半。自成一体,台湾人对字的爱惜跃然纸上,惭愧。
10 有用 玑衡 2013-10-15
其实本书看点是一儿一女对话中的童言无忌。
0 有用 突然墜入深海 2021-01-16
小朋友的話太有意思了
0 有用 绿杨六 2021-01-06
象形文字对小朋友识字非常友好,不爱学习的三岁娃率先习得屎和尿的甲骨文
0 有用 書。 2021-01-04
读大学时买的,当时看了些许就放置起了。这次重读,感慨万千呀,因为我是09年左右买的这本书,当时作者的子女也才10岁,6岁左右。而现在再看书中作者描写与幼时子女的对话,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他们现在已经成年了呢,我真的渐长了不少了呀。
0 有用 冰咖啡1221 2021-01-02
总还是读得到对逝去的伤感,怅惘,甚至愤怒… 既然“相反为训”,是否“过”等于“不及”。
1 有用 圆慈魔法师 2020-12-30
别的更不会了,只好读点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