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Struc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Mankind (Texts in German Philosophy)
出版年: 1988-07-29
页数: 368
定价: USD 33.95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0521315135
On Language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政治家。1767年生于波茨坦。1787—1789年就读于法兰克福大学和格廷根大学,1801—1810年任普鲁士宗教和教育大臣,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改革。1809年创建柏林大学,即现在的洪堡大学.1810—1819年任外交官。1819年以后辞去公职,专门 从事学术研究。
在德国近代史学者的笔下,他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民主政治家,能干老练的外交家,学者型的社会活动家。他又是一个追求完美人性的教育改革家,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新型大学的创建人,因此常为西方教育史家提到。他有时出现在西方美学史、文艺理论的著作中,被描绘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和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思想的继承者,德国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类学家也经常提到他,因为他继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
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政治家。1767年生于波茨坦。1787—1789年就读于法兰克福大学和格廷根大学,1801—1810年任普鲁士宗教和教育大臣,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改革。1809年创建柏林大学,即现在的洪堡大学.1810—1819年任外交官。1819年以后辞去公职,专门 从事学术研究。
在德国近代史学者的笔下,他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民主政治家,能干老练的外交家,学者型的社会活动家。他又是一个追求完美人性的教育改革家,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新型大学的创建人,因此常为西方教育史家提到。他有时出现在西方美学史、文艺理论的著作中,被描绘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和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思想的继承者,德国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类学家也经常提到他,因为他继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康德(Immanuel Kant)之后,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从事过“人的研究”,比较过民族、文化的异同。最后,在语言学史著者的眼中,他是一个伟大的语言理论家,普通语言学的奠基者。
洪堡特对许多语言都有广泛的认识。他研究过欧洲的巴斯克语、美洲的印第安语,非洲的埃及语和亚洲的梵语、汉语、日语等多种语言,是比较语言学创始人之一。他善于突破历史局限,透过个别的语言现象,深入考察人类语言的普遍特性。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文化内涵等多方面的问题上,他都做了富有创见性的研究和探讨,为现代语言学思想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德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洪堡特第一篇有关语言学的著作是1820年6月29日在柏林学会宣读的一篇报告《依照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论语言的比较研究》,在这篇文章里他起草了他所设想的语言哲学体系的纲要。1828年,他发表了《论双数》一文,这标志着他在语言研究上完全转向理论研究的开始。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最大的一项工作是《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的写作,这篇巨著共分三卷,陆续出版已在他去世以后的1836—1840年。书中附有一篇长达300多页的绪论,题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这篇绪论是洪堡特语言理论的代表作,对其后的语言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洪堡特有关语言的创造性特征的论述,是他的语言理论的精髓。他认为语言绝不是一个实体或已完成的事物,而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人的心灵不断地用声音来表达思想的活动。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其运用手段却极为有限,这些手段并不为个人独有,而是所有语言使用者的“共同本质”。对于语言和民族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语言是民族的最大特征,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随着民族的成长而发展,它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同时它又是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所以,研究语言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应该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研究相结合。洪堡特把语言置于具体民族的文化背景之中,进一步考察了语言在人们认识世界和处理事物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他认为语言从精神出发,再反作用于精神。任何语言都具有接受一切事物并且将其付之于表达的灵活性,但无论怎样都不会对人的认知活动形成绝对的制约。在他看来,语言是人类本质的组成部分,其萌发是由于人类的内在需要,而不是仅仅产生于维持外部交际的需要。洪堡特细致地考察了许多语言,以词的语法形态为主要依据,将世界语言分为三类:孤立语粘着语和屈折语。他认为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言,梵语则是典型的屈折语,包括粘着语在内的所有其它语言处在这两种极端类型之间。世界上的语言有比较完善和不太完善的区别。但没有优劣之分。即使是最野蛮的部落的语言也不应该予以歧视,或贬低它的价值,因为每种语言都是人类原有的创造语言的能力的表现。
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宏大深邃,对20世纪的语言学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欧洲语言学界魏斯格贝尔等的“新洪堡特派”,美国的萨丕尔、沃尔夫的语言学说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语言思想,他的许多富有创见的理论观点至今仍有极其深刻的意义,为当代语言学研究者所瞩目。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拿汉语来说,我们得承认它的形式或许比任一其他语言的形式都更好地突出了纯思维的力量,正是由于汉语摈弃了所有细小的、会起干扰作用的联系音,才使得心灵能够更全面、更有力地把握纯粹的思想。我们只要读上几段汉语的文章,就会对这一点深信不疑。虽然如此,即便是最坚定地捍卫汉语的人恐怕也会意识到,汉语并没有把精神活动确立为真正的中心,使得诗歌、哲学、科学研究和雄辩术以精神活动为出发点同样成功地繁荣起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十二章 偏离主度规律的形式语言 -
我觉得,心灵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一种统一的内在力量的产物,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整体,而每一个别、具体的东西犹如这种力量的一股气息,必须携带表示它与整体有一定联系的标志。迄今为止,人们对这个整体的探讨更多地是从它对各种具体表现形式所施的影响入手。但是,这个整体对内在力量——即一切精神创造活动的第一原因——如何自行觉醒的方式也起着同样重要的影响。人所独具的原初力量,其状貌对于人来说仅仅表现为一种路线确定的努力,而这种努力本身只能以一个目标为前提,那就是人类理想(das menschliche ldeal)。在人类理想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各个民族对自身的认识。如果一个民族不是把人类理想局限在为一定目的服务的实用价值这一狭窄的范围内来理解,而是把人类理想看作一个必须通过自我完善达到自身目的的过程,也即一种逐渐的、永无止境的繁荣和发展,那么,我们就有了首要的根据,可以认为这个民族已经拥有相当高级的智力和深刻的内在精神。一个民族内在的自由和多种多样的发展可能性,即根源于人类理想。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八章 各种语言的特性
> 全部原文摘录
On Language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语言与精神 仍悬而未决(已完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因为教育研究方法课的老师推荐了《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这位德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对中国的教育也产生了影响。随后又在语言学的其他书中看到洪堡作为语言学家的这部作品的介绍,于是准备开始读一读。 [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024.10.17 如何立体地... (展开)
协调的语言——洪堡特的人文语言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一、预设及框架 作为语言学探索发展时期的著作,洪堡特的《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后简称《论差异》)对早期语言学研究合法性的探寻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以这册导论为代表的理论体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综合、和谐... (展开)> 更多书评 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3 )
-
商务印书馆 (1999)8.5分 375人读过
-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6)7.6分 26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1)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暂无评分 5人读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On Language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