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周黎明
某些行业在银幕上曝光率颇高,另一些行业则不受影人青睐。记者属于前者,会计属于后者。美国一项研究显示,记者充当主角的电影有一千多部,估计只计算了美国电影,或者仅把美国公映的外国片包括在内。诚然,比记者露面更多的职业也不少,随便便能想到警察、律师、医生等。西部片的牛仔其实也是一项职业,能独占一个类型,可见其重要性。
为什么记者能常久驰骋银幕?理由如下:“记者们极少成群结队去工作,常常是独往独来,而一个古典英雄也必定是一个单干户;记者们穿梭于不同人群、不同国度之间,这正好符合一个古典英雄所需要的人文与地理纬度。更重要的是,记者们被赋予了与英雄一样的天命:除恶扬善,行侠仗义,解民于倒悬。尽管现实中的记者,往往叫英雄太沉重,但职业上的特点,使其肩膀仍成为导演们安放现代人英雄梦的理想之地。”
这段精辟论述出自一本《电影撞新闻:影像中的无冕之王》的著作,作者张修智曾是《瞭望东方周刊》的副总编辑。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影迷,“搜集了上百部描写记者、表现媒体的电影”,然后在书中点评了其中35部。这35篇影评并非传统的文本解读,而是借助电影来谈论新闻现象。换言之,本书的着眼点是电影,着重点是新闻。这也印证了电影的优势——具有可无限延伸的外围,其中任何一根触须都可以打开一番全新的天地。
在评论《总统班底》时,作者参照了主角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两位上司的著作,更甭说伍德沃德自己多年来的一系列著述。对原始素材掌握得如此深厚,再回过头来审视电影,眼光自然要高得多,收获也丰厚得多。除了《总统班底》、《晚安,好运》等经典记者电影,作者还收罗了几部一般人不会往新闻方向靠的影片,如都市言情片《西雅图夜未眠》。他通过该片,联想到中国的午夜电台女主播向菲使得逃犯神奇自首的故事,然后分析了脱口秀对于听众的心理暗示作用:“对于一个受教育不多、生活经历比较简单的人来说,冥冥中操一口悦耳、体己的话语的脱口秀主持人,或许不但是一个导师,甚至可能成为某种形而上力量的替代品,填补了现代人内心深埋的对终极存在的渴求。”
《电影撞新闻》中的文章篇幅不长,信息量颇大;旁征博引,但又不掉书袋;选片注重新闻传媒的各个领域,但又没有堆砌成十味大全。作者对新闻职业的理想和激情渗透在字里行间,对于记者英雄(如《投奔怒海》中的芥川、《晚安,好运》中的默罗、《铁人》中的文卡尔)投于由衷的赞赏,而对于行业败类(如《欲盖弥彰》中的格拉斯、《沉静的美国人》中的派尔、《做大英雄》中的康尼)给予鞭挞,但似不够鞭辟入里。想必这是国情使然:当某种理想尚未实现时,目标多以正面呈现为主;而一旦实现,则负面效应会受到更大的关注。或许这是作者为什么没有选西德尼•吕美特的《电视台风云》、比利•怀德的《洞中王牌》、伊利亚•卡赞的《登龙一梦》等经典记者片的原因,毕竟,要腐败先得有权势,光是抚摸着不存在的王冕,岂不是形同皇帝没当成就摆弄新衣?
转:银幕上的记者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