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香港制造》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二部,被称作“东方荷里活”的这座娱乐大都会,在林奕华眼中已是明日黄花般的末路穷途。仿佛永远热闹的港产片,其实不过“看上去很美”;信手拈来的一串串偶像、巨星,却发觉是“以前的月亮”;香港还能等到下一个张国荣?谁能接张曼玉、刘嘉玲的班?倪亦舒,黄碧云,香港的故事到底怎么写?香港,真的失掉“创意”力了吗?
等待香港的创作者
· · · · · ·
-
林奕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林奕华,当前游刃于剧场界与演艺圈间最炙手可热的香港舞台剧作家、导演。从1989年开始至今,林奕华在18年的时间里保持年年有新作,并先后推出了30余部话剧作品。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充盈着各式的鬼点子和创意奇才,而它们为他赢得了一个“鬼才”的美誉。
早在中学时期,他就与友人组成香港前卫剧团“进念•二十面体”。八九年,林获歌德学院赞助赴乌波塔拜访编舞家皮娜•包什。同年在香港艺术中心筹划了第一届“同志电影节”,正式为本地的“同志文化”打开了与大众交流沟通的管道。
一九八三年应云门舞集之邀,随团到台北演出,对当时台湾正在发展的小剧场造成相当影响。一九九四年凭《红玫瑰白玫瑰》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在香港,林奕华的戏剧每每与天皇巨星联姻,不仅在舞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更为剧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刘德华推崇其为“意象丰富、灵巧多变、每个新作都叫人期待”。 留英期间,...
林奕华,当前游刃于剧场界与演艺圈间最炙手可热的香港舞台剧作家、导演。从1989年开始至今,林奕华在18年的时间里保持年年有新作,并先后推出了30余部话剧作品。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充盈着各式的鬼点子和创意奇才,而它们为他赢得了一个“鬼才”的美誉。
早在中学时期,他就与友人组成香港前卫剧团“进念•二十面体”。八九年,林获歌德学院赞助赴乌波塔拜访编舞家皮娜•包什。同年在香港艺术中心筹划了第一届“同志电影节”,正式为本地的“同志文化”打开了与大众交流沟通的管道。
一九八三年应云门舞集之邀,随团到台北演出,对当时台湾正在发展的小剧场造成相当影响。一九九四年凭《红玫瑰白玫瑰》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在香港,林奕华的戏剧每每与天皇巨星联姻,不仅在舞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更为剧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刘德华推崇其为“意象丰富、灵巧多变、每个新作都叫人期待”。 留英期间,他曾回港为「达明一派」《我爱你演唱会》出任演出编排。他让刘若英演活了张爱玲的《半生缘》、让吴彦祖成功诠释《快乐王子》,在香港曾邀陈慧琳、雷颂德、许志安演出《行雷闪电》,梁咏琪演出《大娱乐家》,并由刘德华为主题曲题词。每一部作品都再创巨星事业新高峰。
1991年林奕华创建“非常林奕华”,并担任艺术总监。至今创作了超过四十出融合不同元素的舞台作品,亦曾筹办多项跨文化、跨地域、跨媒体活动,与来自中国、台湾、日本、德国、英国等地的团体及艺术家交流。创作源自生活,“非常林奕华”的作品一直从本土文化寻找灵感,通过与不同界别的艺术家合作,创作了多个带有浓厚本地色彩的剧目;从早期的《悲惨世界》、《男装帝女花》到近年的《东宫西宫》、《大娱乐家》、《水浒传》、《万世歌王》,在流行文化、青年文化、政治、娱乐、爱情等多样化的题材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剧场美学。
2007年5月,“非常林奕华”在第七届“相约北京”艺术节演出3场,9月再度与两庭院合作《西游记》演出8场。12月,林奕华将带着他的《包法利夫人们》来上海演出。“非常林奕华”已横跨两岸三地,成为独步华人世界的新剧场品牌。
林奕华亦致力于文化及教育工作,自1997年至今分别为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香港演艺学院人文学科担任讲师。他还身兼香港《太阳报》、《Elle》、广州《南方都市报》及北京《新京报》等专栏作家,并主持香港电台《我爱你爱电视剧》、东亚卫视《现代启示录》等节目,“鬼才”之称亦指他对社会人世的独特视角与犀利笔伐。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等待香港"试读 · · · · · ·
迈克读了我写的舒淇,说:“阁下干脆以后靠写明星文章维生好了。” 这么动听的恭维,实在愧不敢当。问题是,九十年代开到荼蘼,那来这许多值得写的明星?不同采茶,也有别于摘葡萄,一年一度,总有甜的、甘的,夹住酸的涩的一同诞生。要在本地伸手摘星,恐怕举高的一条胳臂 迈克读了我写的舒淇,说:“阁下干脆以后靠写明星文章维生好了。” 这么动听的恭维,实在愧不敢当。问题是,九十...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与一切童话一样,朵朵的遭遇是一则道德教训。那便是“女人不怕失去对自己的欲望,更不用怕失去活动能力,因为这两样东西只会教你与'幸福'擦肩而过,反而失去了它们却可以换来男人对你一生的照顾,而那才是女性最大的‘幸福’”。 《人鱼朵朵》要求它的观众既世故(明白现代童话与传统童话的分别),又单纯(愿意相信"头脑简单"的人会比较容易得到“幸福”),于是突显出导演在野心和能力上的落差…………………………"缤纷但苍白" 同一句形容词,但可以应用在很多香港电影之上。问题是,香港导演有很多都不认为“苍白”是一个问题。因为,“香港人先天就是贫血”的,所以我们才会每年大量消耗在装饰外表的化妆品上。电影对于香港人与其说可以启迪思想或洗涤心灵,倒不如说不就是涂抹在灵魂上的胭脂水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1页 -
所以若张还活在今天,他那“比生命还大”(larger than life)的人生态度必将成为八卦媒体眼中的肥肉。就以他不耐烦的回敬狗仔队一句“哥你卤味!”为例,当年没有惹起轩然大波,不过因为当时平面媒体还没时兴动不动就把标题做大,电视频道还没有那么多娱乐新闻时段需要内容来填充。至于张可会为了适应时代变迁而一笑置之见怪不怪,我怀疑。 也就是说,如果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已经全城(民)小报——《壹周刊》是在九十年代创刊,张国荣的“神话”便会少掉迹近完美的“黄金十年”——包括他与唐先生的情史也将有可能是被“撞破”、“揭发”而轮不到他在个人演唱会里以最自在的姿态宣告天下:“我的爱人就是你。”可见香港娱乐圈的此情不复与张国荣的佳人难再是同样既无奈,又无可避免。因此在大家一边渴求幻想但又来不及把它捣碎的今天怀念张国荣,其实也是凭吊当年抱着纯真来打造幻想的我们。 也因为现在的艺人名为受保护,实际是没有多少发展个性的空间,潮流过后,连泡沫也留不下。 只不过他们能有几个人不怕“先死而后生”倒还真是一大问号——当勇敢、勇气这类字眼已渐沦为消费型社会里大多数人眼中的负资产,明星艺人的职责已不再是做我们做不来的事,说我们不会说的话,因为太多自我和突出只会提醒大家的寒伧。 就让张国荣尘归尘,土归土吧,他以现身说法来体现的“怀旧”精神,本来就不是人人都能负担的豪华。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等待香港"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等待香港"的人也喜欢 · · · · · ·
等待香港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缺少香港文化背景知识还真读不懂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书写的不错,但是需要有相当可观的香港本土文化知识才能了解。 例如很多导演啊,演员啊,我们都不熟悉的,很难产生共鸣。 唯独梅艳芳和张国荣的内容我们很熟悉,才觉得读起来比较容易懂。 (展开)
“等待香港”三部曲收官之作!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等待香港: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 当林奕华告诉我,他的新书以《等待香港》作系列名称的时候,我只直觉地感到不大妥贴,几时轮到林奕华巴巴等待了?这么被动,这么可耻,这么谦和的字眼,根本从来在他的字典找不到,不过大抵他的忠实读者都心知肚明,封面后边不会不是一座血... (展开)
#2020翻阅100本书#045
> 更多书评 19篇
论坛 · · · · · ·
叶主任是真被感动了 | 来自朱岳 | 4 回应 | 2012-06-22 23:51:37 |
贾宝玉 | 来自赏味期限。 | 2012-04-11 11:14:55 | |
很好奇哪些城市能看到林生的书 | 来自豆腐脑 | 7 回应 | 2010-09-02 00:26:57 |
p79,是《教父》而不是《教父续集》 | 来自冇有 | 2010-05-15 14:52:54 | |
狄娜病逝,南都转载《等待香港》文章 | 来自豆腐脑 | 2010-04-20 00:28:47 |
> 浏览更多话题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他们在内地出书了! (sunmoonzi)
- 灰的书架(供伪读书人进行资源共享) (灰)
- 香港文化研究參考書 (即非是名)
- 港人说书 (苏杉)
- 台湾港澳观察 (羊的门)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等待香港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沈昆默 2009-12-10 10:30:29
因为甜所以淡
0 有用 幸福超市总经理 2012-09-15 00:20:13
香港娱乐圈兴衰史,不过语境不是很喜欢
4 有用 黄青蕉 2009-12-26 00:12:16
罗嗦但是在理。
0 有用 Bigteeth 2010-05-27 13:31:07
啰里啰嗦,新意欠奉。
0 有用 #_N%0-# 2013-12-13 18:55:06
粗翻,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