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一个马来村庄日常生活的民族志
出版年: 2009-8
页数: 258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走进世界·海外民族志大系
ISBN: 9787301156032
内容简介 · · · · · ·
康敏博士的专著《“习以为常”之蔽》是一部很值得一读的外国民族志,很了不起。该书反映了近年来中国东南亚研究中一个非常可喜的重要转向:即中国大学的博士生开始走出国门,奔赴东南亚国家从事田野调查研究。在此之前,虽然不乏海外中国留学生也到东南亚实地调查,收集资料,但一般都是受国外大学的派遣与资助,专门为国外大学学位论文而准备;同样,虽然中国大学也有部分学者、甚至博士生,曾创造条件到东南亚国家进行这样或那样的研究,但一般或为短期肤浅粗放式的观光考察,或为长期交流学习式的进修访问;虽然中国前辈著名学者如人类学家林惠祥和社会学家陈达,也曾在东南亚从事过长期的实地考察,并有专门著作问世,但那毕竟是在战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就像台湾著名的人类学家李亦园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赴马来西亚柔佛州的田野考察一样,毕竟与内地大学和学者的境况不可同日而语。就社会科学在新中国半个多世...
康敏博士的专著《“习以为常”之蔽》是一部很值得一读的外国民族志,很了不起。该书反映了近年来中国东南亚研究中一个非常可喜的重要转向:即中国大学的博士生开始走出国门,奔赴东南亚国家从事田野调查研究。在此之前,虽然不乏海外中国留学生也到东南亚实地调查,收集资料,但一般都是受国外大学的派遣与资助,专门为国外大学学位论文而准备;同样,虽然中国大学也有部分学者、甚至博士生,曾创造条件到东南亚国家进行这样或那样的研究,但一般或为短期肤浅粗放式的观光考察,或为长期交流学习式的进修访问;虽然中国前辈著名学者如人类学家林惠祥和社会学家陈达,也曾在东南亚从事过长期的实地考察,并有专门著作问世,但那毕竟是在战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就像台湾著名的人类学家李亦园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赴马来西亚柔佛州的田野考察一样,毕竟与内地大学和学者的境况不可同日而语。就社会科学在新中国半个多世纪来的独特历史遭遇和中国对外国地域研究的整体水平而言,像康敏博士那样从事为期近一年的专题田野调查,从学术的原动力到财物资助,完全靠自己筹措而不用依靠海外援助,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其闯劲之足,令人刮目。正因为如此,如果说北大社会学与人类学系高丙中教授麾下的博士生团队可谓开了风气之先,一点不为过。康敏博士论文的成功实践,从另一个侧面也展示了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包括学术交流)近士多年来突飞猛进的飞跃发展和广阔前景。
作者简介 · · · · · ·
康敏
籍贯福建,1975年生人。2006年取得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社会性别、穆斯林社群等,主要研究区域为马来西亚、东南亚和中国。
目录 · · · · · ·
第一章 “习以为常”之蔽(导言)
第一节 “常”的意味
第二节 “习以为常”与所谓“传统”
第三节 权力的遮蔽
第四节 去蔽行动
第二章 仪村概况
第一节 马来西亚和吉兰丹州基本情况介绍
第二节 “传说”中的马来人
第三节 走进仪村
第三章 日常生活中的时间安排
第一节 一天五次礼拜
第二节 一年两个节日
第三节 一生三次仪式
第四节 时间设置中的文化认同
第四章 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 住宅里的空间布局
第二节 甘榜里的公共建筑
第三节 居住在世界的中心
第五章 关于性别的社会常识
第一节 驯服身体
第二节 马来人的日常服饰
第三节 服饰的变化
第四节 日常生活中的性别关系
第五节 性别平等与政党之争
第六章 个人与社会
第一节 称谓
第二节 家庭关系
第三节 亲属、邻里与社区
第七章 从教徒到国家公民
第一节 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新常识的普及
第二节 当旧常识遭遇新常识
第三节 绝望的爱情:一个典型个案
第四节 穆斯林?马来人?马来西亚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说明
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习以为常”之蔽"的人也喜欢 · · · · · ·
“习以为常”之蔽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习以为常”之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米尔恰 伊利亚德认为有两种时间,神圣的和世俗的。在时间的长河里,存在者神圣时间的间隔,存在着节日的时间(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定期的),另一方面也有着世俗的时间,这两种的属性在本质上有所不同 ...神圣时间可以无限次的对之重复——它们是从日常的时间序列中“逆出”的。 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常态“是被定位在时间上的。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时代和社会里,自然界周期节律直接决定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四季只与自然现...
2018-01-03 08:20 1人喜欢
米尔恰 伊利亚德认为有两种时间,神圣的和世俗的。在时间的长河里,存在者神圣时间的间隔,存在着节日的时间(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定期的),另一方面也有着世俗的时间,这两种的属性在本质上有所不同
...神圣时间可以无限次的对之重复——它们是从日常的时间序列中“逆出”的。
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常态“是被定位在时间上的。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时代和社会里,自然界周期节律直接决定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四季只与自然现象有关,而与抽象的数字无关。以后,人类才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由机械和电脉冲定时的人工时间装置。
随着经典力学发展而来的时间观念,把时间看成了一种线性的,可以预见的物理测量单位。它是异己的,无生命的,无意义的物理世界的一个代表。我们可以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人类的时间开始不再与潮起潮落,日出日落以及季节的变化相联系,四季蜕变为无差别的了。于是我们正与地球上的生命节律相脱节。在现代社会,把时间当做一种单位的结果,就是使时间的丰富内涵渐渐被人忽视,以致于遗忘。
“当我们从非个人化的角度考虑时间时,我们认为它是同质的。而当我们从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考虑时,我们自然就会区分出不同的日期,而现在总是受到最大的关注,它不同于未来,也不同于过去(卢卡斯)。”
...
对于生活在仪村的马来人来说,日常生活就是由神圣时间和世俗时间交织而成的,连绵不断的存在过程。
他们的神圣时间不仅仅体现在每一年的斋月,开斋节,古尔邦节,古兰经降世等宗教节日上,还体现在一天五次的礼拜,一周一次的聚礼,以及一生中的割礼,婚礼,葬礼等重大的人生通过仪式上。
回应 2018-01-03 08:20 -
按照伊利亚德的理论。对于宗教徒来说安居一处土地就是建构一个世界。这句话其实也适用于大多数非宗教徒。“家”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能唤起一种神圣而特殊的情感,而不是一个冰冷冷的物件,一个“用来居住的机器“。 -- 住宅里的空间布局:马来人的房屋称高脚楼或浮脚楼,类似我国西南地区的僚家竹楼,专业上称“干栏式建筑"。它在外观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出地面一大截。 过去马来人建房都是就地取材。高高的屋顶用一种生长在河边...
2018-07-20 12:20
按照伊利亚德的理论。对于宗教徒来说安居一处土地就是建构一个世界。这句话其实也适用于大多数非宗教徒。“家”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能唤起一种神圣而特殊的情感,而不是一个冰冷冷的物件,一个“用来居住的机器“。
--
住宅里的空间布局:马来人的房屋称高脚楼或浮脚楼,类似我国西南地区的僚家竹楼,专业上称“干栏式建筑"。它在外观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出地面一大截。
过去马来人建房都是就地取材。高高的屋顶用一种生长在河边地带的“尼帕”,墙壁用竹子编的或木板制,以及天然的木地板。刘伯李说马米人的房屋从外形上看像“舞”字,而现在见到这样的房子是越来越困难了。大多数房子都已经换上了瓦片或铅锌板制成的屋顶,高高的人字形屋顶也变得越来越低,竹子编出的墙再也找不到了。它们现在如果不是用砖块砌成的,那么至少也是用木板钉的。而木地板倒是还比较普遍。
毕竟在这个林木茂盛的国家。瓷砖地板不会比木地板更加物美价廉,不过只要条件允许,人们都会在木地板上铺一层塑科地板纸甚至地毯。进屋的楼梯再也没有那么高了,新盖的房子一般只高出地面三五级甚至一两级台阶。对于房屋建筑的这种变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老百姓来说,房子蓝得越来越年固,就省却了雨季时对暴风雨的恐惧,也省却了时常需要推修房屋的麻烦,更何况还要考虑到建筑材料的成本变化。
过去竹墙都需要手工制作。过去它们可能都不用花钱买。但现在少有人能够自己完成,而且市场上出售的价格要远远高于那些批量生产的石片 和砖块。
---
住宅的门、门槛或楼梯就是那个空间连续性的中断,它代表我们此步入了性质不同的空间。所以,马来住宅里进门的楼梯有着非同的意义。据说从前越有钱的人家。家门口的楼梯就越高。人们也经过炫耀自家的台阶数来炫耀自己的财富.....
现在楼梯的意义却丝毫没有减少。不管家里的楼梯有多高,主人在迎接客人时说 "naik" ( “上来” ),而不是“进来”。而客人在登楼梯之先脱鞋,如果穿着鞋上楼进屋,会被认为是对主人家的侮辱。脱鞋是洗脚的替代行为。
...... 东南亚地区的居民还普遍习惯于赤脚,穿鞋是贵族的标志。在鞋子还普及的时候,人们进门是要先洗脚的。那时每户人家的楼梯口都会放一个水缸,客人拾级而上之前得先用水把脚洗干净。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建水缸了。但楼梯或台阶附近一定有水笼头的存在,这个水笼头就是雄替代品。在马来西亚,进入所有的庙宇、殿堂,都必须把鞋子脱掉。我想这不仅是出于清洁考虑,更重要表示对神灵的尊重。
大概是受马来人的影响,这里的华人都得进门先脱鞋,甚至有的办公室里也要求脱鞋。
回应 2018-07-20 12:20
-
按照伊利亚德的理论。对于宗教徒来说安居一处土地就是建构一个世界。这句话其实也适用于大多数非宗教徒。“家”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能唤起一种神圣而特殊的情感,而不是一个冰冷冷的物件,一个“用来居住的机器“。 -- 住宅里的空间布局:马来人的房屋称高脚楼或浮脚楼,类似我国西南地区的僚家竹楼,专业上称“干栏式建筑"。它在外观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出地面一大截。 过去马来人建房都是就地取材。高高的屋顶用一种生长在河边...
2018-07-20 12:20
按照伊利亚德的理论。对于宗教徒来说安居一处土地就是建构一个世界。这句话其实也适用于大多数非宗教徒。“家”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能唤起一种神圣而特殊的情感,而不是一个冰冷冷的物件,一个“用来居住的机器“。
--
住宅里的空间布局:马来人的房屋称高脚楼或浮脚楼,类似我国西南地区的僚家竹楼,专业上称“干栏式建筑"。它在外观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出地面一大截。
过去马来人建房都是就地取材。高高的屋顶用一种生长在河边地带的“尼帕”,墙壁用竹子编的或木板制,以及天然的木地板。刘伯李说马米人的房屋从外形上看像“舞”字,而现在见到这样的房子是越来越困难了。大多数房子都已经换上了瓦片或铅锌板制成的屋顶,高高的人字形屋顶也变得越来越低,竹子编出的墙再也找不到了。它们现在如果不是用砖块砌成的,那么至少也是用木板钉的。而木地板倒是还比较普遍。
毕竟在这个林木茂盛的国家。瓷砖地板不会比木地板更加物美价廉,不过只要条件允许,人们都会在木地板上铺一层塑科地板纸甚至地毯。进屋的楼梯再也没有那么高了,新盖的房子一般只高出地面三五级甚至一两级台阶。对于房屋建筑的这种变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老百姓来说,房子蓝得越来越年固,就省却了雨季时对暴风雨的恐惧,也省却了时常需要推修房屋的麻烦,更何况还要考虑到建筑材料的成本变化。
过去竹墙都需要手工制作。过去它们可能都不用花钱买。但现在少有人能够自己完成,而且市场上出售的价格要远远高于那些批量生产的石片 和砖块。
---
住宅的门、门槛或楼梯就是那个空间连续性的中断,它代表我们此步入了性质不同的空间。所以,马来住宅里进门的楼梯有着非同的意义。据说从前越有钱的人家。家门口的楼梯就越高。人们也经过炫耀自家的台阶数来炫耀自己的财富.....
现在楼梯的意义却丝毫没有减少。不管家里的楼梯有多高,主人在迎接客人时说 "naik" ( “上来” ),而不是“进来”。而客人在登楼梯之先脱鞋,如果穿着鞋上楼进屋,会被认为是对主人家的侮辱。脱鞋是洗脚的替代行为。
...... 东南亚地区的居民还普遍习惯于赤脚,穿鞋是贵族的标志。在鞋子还普及的时候,人们进门是要先洗脚的。那时每户人家的楼梯口都会放一个水缸,客人拾级而上之前得先用水把脚洗干净。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建水缸了。但楼梯或台阶附近一定有水笼头的存在,这个水笼头就是雄替代品。在马来西亚,进入所有的庙宇、殿堂,都必须把鞋子脱掉。我想这不仅是出于清洁考虑,更重要表示对神灵的尊重。
大概是受马来人的影响,这里的华人都得进门先脱鞋,甚至有的办公室里也要求脱鞋。
回应 2018-07-20 12:20 -
米尔恰 伊利亚德认为有两种时间,神圣的和世俗的。在时间的长河里,存在者神圣时间的间隔,存在着节日的时间(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定期的),另一方面也有着世俗的时间,这两种的属性在本质上有所不同 ...神圣时间可以无限次的对之重复——它们是从日常的时间序列中“逆出”的。 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常态“是被定位在时间上的。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时代和社会里,自然界周期节律直接决定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四季只与自然现...
2018-01-03 08:20 1人喜欢
米尔恰 伊利亚德认为有两种时间,神圣的和世俗的。在时间的长河里,存在者神圣时间的间隔,存在着节日的时间(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定期的),另一方面也有着世俗的时间,这两种的属性在本质上有所不同
...神圣时间可以无限次的对之重复——它们是从日常的时间序列中“逆出”的。
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常态“是被定位在时间上的。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时代和社会里,自然界周期节律直接决定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四季只与自然现象有关,而与抽象的数字无关。以后,人类才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由机械和电脉冲定时的人工时间装置。
随着经典力学发展而来的时间观念,把时间看成了一种线性的,可以预见的物理测量单位。它是异己的,无生命的,无意义的物理世界的一个代表。我们可以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人类的时间开始不再与潮起潮落,日出日落以及季节的变化相联系,四季蜕变为无差别的了。于是我们正与地球上的生命节律相脱节。在现代社会,把时间当做一种单位的结果,就是使时间的丰富内涵渐渐被人忽视,以致于遗忘。
“当我们从非个人化的角度考虑时间时,我们认为它是同质的。而当我们从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考虑时,我们自然就会区分出不同的日期,而现在总是受到最大的关注,它不同于未来,也不同于过去(卢卡斯)。”
...
对于生活在仪村的马来人来说,日常生活就是由神圣时间和世俗时间交织而成的,连绵不断的存在过程。
他们的神圣时间不仅仅体现在每一年的斋月,开斋节,古尔邦节,古兰经降世等宗教节日上,还体现在一天五次的礼拜,一周一次的聚礼,以及一生中的割礼,婚礼,葬礼等重大的人生通过仪式上。
回应 2018-01-03 08:20
-
按照伊利亚德的理论。对于宗教徒来说安居一处土地就是建构一个世界。这句话其实也适用于大多数非宗教徒。“家”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能唤起一种神圣而特殊的情感,而不是一个冰冷冷的物件,一个“用来居住的机器“。 -- 住宅里的空间布局:马来人的房屋称高脚楼或浮脚楼,类似我国西南地区的僚家竹楼,专业上称“干栏式建筑"。它在外观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出地面一大截。 过去马来人建房都是就地取材。高高的屋顶用一种生长在河边...
2018-07-20 12:20
按照伊利亚德的理论。对于宗教徒来说安居一处土地就是建构一个世界。这句话其实也适用于大多数非宗教徒。“家”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能唤起一种神圣而特殊的情感,而不是一个冰冷冷的物件,一个“用来居住的机器“。
--
住宅里的空间布局:马来人的房屋称高脚楼或浮脚楼,类似我国西南地区的僚家竹楼,专业上称“干栏式建筑"。它在外观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出地面一大截。
过去马来人建房都是就地取材。高高的屋顶用一种生长在河边地带的“尼帕”,墙壁用竹子编的或木板制,以及天然的木地板。刘伯李说马米人的房屋从外形上看像“舞”字,而现在见到这样的房子是越来越困难了。大多数房子都已经换上了瓦片或铅锌板制成的屋顶,高高的人字形屋顶也变得越来越低,竹子编出的墙再也找不到了。它们现在如果不是用砖块砌成的,那么至少也是用木板钉的。而木地板倒是还比较普遍。
毕竟在这个林木茂盛的国家。瓷砖地板不会比木地板更加物美价廉,不过只要条件允许,人们都会在木地板上铺一层塑科地板纸甚至地毯。进屋的楼梯再也没有那么高了,新盖的房子一般只高出地面三五级甚至一两级台阶。对于房屋建筑的这种变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老百姓来说,房子蓝得越来越年固,就省却了雨季时对暴风雨的恐惧,也省却了时常需要推修房屋的麻烦,更何况还要考虑到建筑材料的成本变化。
过去竹墙都需要手工制作。过去它们可能都不用花钱买。但现在少有人能够自己完成,而且市场上出售的价格要远远高于那些批量生产的石片 和砖块。
---
住宅的门、门槛或楼梯就是那个空间连续性的中断,它代表我们此步入了性质不同的空间。所以,马来住宅里进门的楼梯有着非同的意义。据说从前越有钱的人家。家门口的楼梯就越高。人们也经过炫耀自家的台阶数来炫耀自己的财富.....
现在楼梯的意义却丝毫没有减少。不管家里的楼梯有多高,主人在迎接客人时说 "naik" ( “上来” ),而不是“进来”。而客人在登楼梯之先脱鞋,如果穿着鞋上楼进屋,会被认为是对主人家的侮辱。脱鞋是洗脚的替代行为。
...... 东南亚地区的居民还普遍习惯于赤脚,穿鞋是贵族的标志。在鞋子还普及的时候,人们进门是要先洗脚的。那时每户人家的楼梯口都会放一个水缸,客人拾级而上之前得先用水把脚洗干净。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建水缸了。但楼梯或台阶附近一定有水笼头的存在,这个水笼头就是雄替代品。在马来西亚,进入所有的庙宇、殿堂,都必须把鞋子脱掉。我想这不仅是出于清洁考虑,更重要表示对神灵的尊重。
大概是受马来人的影响,这里的华人都得进门先脱鞋,甚至有的办公室里也要求脱鞋。
回应 2018-07-20 12:20 -
米尔恰 伊利亚德认为有两种时间,神圣的和世俗的。在时间的长河里,存在者神圣时间的间隔,存在着节日的时间(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定期的),另一方面也有着世俗的时间,这两种的属性在本质上有所不同 ...神圣时间可以无限次的对之重复——它们是从日常的时间序列中“逆出”的。 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常态“是被定位在时间上的。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时代和社会里,自然界周期节律直接决定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四季只与自然现...
2018-01-03 08:20 1人喜欢
米尔恰 伊利亚德认为有两种时间,神圣的和世俗的。在时间的长河里,存在者神圣时间的间隔,存在着节日的时间(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定期的),另一方面也有着世俗的时间,这两种的属性在本质上有所不同
...神圣时间可以无限次的对之重复——它们是从日常的时间序列中“逆出”的。
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常态“是被定位在时间上的。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时代和社会里,自然界周期节律直接决定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四季只与自然现象有关,而与抽象的数字无关。以后,人类才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由机械和电脉冲定时的人工时间装置。
随着经典力学发展而来的时间观念,把时间看成了一种线性的,可以预见的物理测量单位。它是异己的,无生命的,无意义的物理世界的一个代表。我们可以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人类的时间开始不再与潮起潮落,日出日落以及季节的变化相联系,四季蜕变为无差别的了。于是我们正与地球上的生命节律相脱节。在现代社会,把时间当做一种单位的结果,就是使时间的丰富内涵渐渐被人忽视,以致于遗忘。
“当我们从非个人化的角度考虑时间时,我们认为它是同质的。而当我们从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考虑时,我们自然就会区分出不同的日期,而现在总是受到最大的关注,它不同于未来,也不同于过去(卢卡斯)。”
...
对于生活在仪村的马来人来说,日常生活就是由神圣时间和世俗时间交织而成的,连绵不断的存在过程。
他们的神圣时间不仅仅体现在每一年的斋月,开斋节,古尔邦节,古兰经降世等宗教节日上,还体现在一天五次的礼拜,一周一次的聚礼,以及一生中的割礼,婚礼,葬礼等重大的人生通过仪式上。
回应 2018-01-03 08:20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读书活动以来败的书 (簌簌撒)
- 人类学 (楚天阔)
- 人类学方向(博士生)书单 (沐安)
- 15年读书list (蓝小团)
- 庭训3 (拟生态)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习以为常”之蔽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东坡饭^ 2013-09-26
0 有用 大脸猫 2015-12-18
浓浓的论文味,喜欢引用论证多过批判反思,与国外民族志著作相比,这是首先给我的不同感,怀疑作者付梓时根本没做修改,直接博士论文上了?作为一本海外民族志,写作还算成功。我特别喜欢本书之“习以为常”的说法。
0 有用 nana 2020-01-10
导言很好
0 有用 nolix 2017-12-16
好的。👌
0 有用 半夏忍冬 2017-12-29
大一时认识的北外学长的推荐,马来人日常生活的田野调查,语言诙谐,真真和之后遇到的马来人一样
0 有用 丹妮娅 2020-11-16
很细致的民族志文本,总序和总结讨论的很好,主体内容更偏重叙述,十几年前的田野,意义很大。希望自己也有机会有这样的田野经历。 “如果国家权力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的打断采取高压政策或简单粗暴的方式,那么它们所引起的反抗也就是公开的、激烈的、大规模的,即使对国家意图的反对意见没有被公开表达,国家的意图也往往不能真正实现,而只能成为冠冕堂皇的空中楼阁。如果人们对国家权力所要求的改变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或者... 很细致的民族志文本,总序和总结讨论的很好,主体内容更偏重叙述,十几年前的田野,意义很大。希望自己也有机会有这样的田野经历。 “如果国家权力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的打断采取高压政策或简单粗暴的方式,那么它们所引起的反抗也就是公开的、激烈的、大规模的,即使对国家意图的反对意见没有被公开表达,国家的意图也往往不能真正实现,而只能成为冠冕堂皇的空中楼阁。如果人们对国家权力所要求的改变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或者是在他们的预料之中,那么国家意图的实现就会顺利得多” (展开)
0 有用 吃掉月亮 2020-02-09
比较典型的民族志,但是既然已经成书了,还是改一下原论文格式更好。
0 有用 nana 2020-01-10
导言很好
1 有用 JewellersHands 2020-01-08
应该是我这学期人类学课读得最认真的一本,终于写完读书报告来补标一下。总体上是一本优点和遗憾都很鲜明的民族志,优点是语言平易生动且全书很好地实现了“揭示各种权力对人们日常生活世界的影响”的宗旨;遗憾是理论部分不算非常深入。(每次读到作者在引子里说的“马来人不到最后一分钟是不会有结果的,比如下周要进行歌咏比赛了,这周歌曲还没有写出来,而不是还没有排练而已”都会想,这不就是我本人吗……)
0 有用 Ansuuuu 2019-10-19
民族志还是好读的,异文化的日常生活也颇有趣味。习以为常的点滴,未尝不是宗教和政治权力的微观实践,有和谐,自然也难逃矛盾;刻板印象中的虔信,也许是身在其中者对事物务实的解释。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讨论可能还远没到要过时的时候。不过,想想人类命运共同体,似乎无论是哪个层面的认同,都难逃狭隘的一面。(结论里批评了中国对节假日与传统节日的割裂操作,十年过去,很欣喜地看到了变化。然而这些又被"习以为常"了的节... 民族志还是好读的,异文化的日常生活也颇有趣味。习以为常的点滴,未尝不是宗教和政治权力的微观实践,有和谐,自然也难逃矛盾;刻板印象中的虔信,也许是身在其中者对事物务实的解释。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讨论可能还远没到要过时的时候。不过,想想人类命运共同体,似乎无论是哪个层面的认同,都难逃狭隘的一面。(结论里批评了中国对节假日与传统节日的割裂操作,十年过去,很欣喜地看到了变化。然而这些又被"习以为常"了的节假日,也逃不过成为被发明的传统的命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