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陳冠中繼《香港三部曲》和《我這一代香港人》後寫成《事後─本土文化誌》,寫的還是香港人、香港事。新作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與《香港三部曲》和《我這一代香港人》成一系列。
作者說自己是在香港開蒙,想借此書追憶,到底是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書開蒙了他。對於作者來說,香港最生猛的,大約在七十年代,那是香港文化脫胎換骨的時期。文化既是個多義詞,文化創意產業更是神奇、混雜的一體多面,那就是陳冠中筆下的細藝:細藝無分廟堂江湖,各自修行、各顯精彩、各領風騷,卻共譜時代精神。電影、電視、電台、音樂、報紙、雜誌、圖書、漫畫、美術、工藝、時裝、設計、收藏、廣告、建築、攝影、戲劇、戲曲、舞蹈、小說、散文、詩歌、報導、評論、學術……在這裡,作者對自己長大的小地方這麼有感情,並且有勇氣大聲喊出來:Kowloon, Kowloon Hong Kong, we like Hong Kon...
陳冠中繼《香港三部曲》和《我這一代香港人》後寫成《事後─本土文化誌》,寫的還是香港人、香港事。新作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與《香港三部曲》和《我這一代香港人》成一系列。
作者說自己是在香港開蒙,想借此書追憶,到底是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書開蒙了他。對於作者來說,香港最生猛的,大約在七十年代,那是香港文化脫胎換骨的時期。文化既是個多義詞,文化創意產業更是神奇、混雜的一體多面,那就是陳冠中筆下的細藝:細藝無分廟堂江湖,各自修行、各顯精彩、各領風騷,卻共譜時代精神。電影、電視、電台、音樂、報紙、雜誌、圖書、漫畫、美術、工藝、時裝、設計、收藏、廣告、建築、攝影、戲劇、戲曲、舞蹈、小說、散文、詩歌、報導、評論、學術……在這裡,作者對自己長大的小地方這麼有感情,並且有勇氣大聲喊出來:Kowloon, Kowloon Hong Kong, we like Hong Kong, that's the place for you。香港是我們的城。
作者更希望拋磚引玉,引起興趣,讓大家也寫,一起記下香港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我們的集體記憶。
作者简介 · · · · · ·
陈冠中,1952年出生于上海,长大于香港的著名文化人。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系及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
1976年创办香港《号外》杂志并任总编辑及出版人至1998年,曾监制及策划多部香港及美国电影的制作;从1990年代起,穿梭于内地、台湾及香港之间,从事媒体、文化和娱乐产业经营,目前在北京居住。陈氏是香港“城市生活文化评论”的先行者,曾出版《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半唐番城市笔记》、《香港未完成的实验》、《波西密亚中国》、《香港三部曲》等。
目录 · · · · · ·
急进波士顿
到毕业才有头绪
新闻写作的学徒
速成记者
急功远利的好处
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启蒙小书店、吊命小书店
自己开书店
左翼青年小圈子
胡菊人与我
作为形容词的左翼
本地改良主义者
七十年代前的国语片和粤语片
波牛看电影
香港的电影文化基因
七十二家房客的三世书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香港喜剧片:没有走下去的路
一九八一香港电影全景
那是个好年份
在“后新浪潮”时期写剧本
新浪潮电视
香港电视亢奋的五年
寻常百姓家
动漫宗师
难为了动画片
错过了激动的时机
H埠连环图教父
不再认真听音乐
英美流行文化的最后堡垒
什么是香港流行曲
夜未央,星已陨
电视带动粤语歌起飞
杂种修成正果
点止广告瞄简单
迟来的设计意识
设计的本地化
看,我也会画毛笔画
他们都聚在香港了
布莱希特之城
粉丝改编张爱玲
不想记与不想知
中国学生周报
一张小报的诞生
外星人来了
巴西咖啡与海运大厦
兰桂坊前传及其他
白开水可以,白面包不可以
时装纪元
穿衣记
舞舞舞
遗珠
· · · · · · (收起)
喜欢读"事后"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事后"的人也喜欢 · · · · · ·
事后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事后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 更多书评 3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我在香港上的是英文中學,即是用英文授課的那種學校,除了 -- 中文中史課。一位中文中史課的老師調侃我們說:你們這些學生,中文不好,就說自己上的是英文學校,英文也不好,就說自己是中國人。 當我聽到大陸知識女性說《安娜· 卡列妮娜》如何害她們浪費青春為了等待偉大愛情的來臨,我才想起香港同代女人真幸運,因為她們只看了亦舒。
2012-12-27 11:21
-
这出后来叫《烈火青春》的电影在折腾多时后终于开拍,我以为搭上了谭家明这个奇才的顺风车,可以捡便宜赚个编剧名,谁知到戏才拍了一半多,花钱的场面还没拍,谭家明已把预算耗光,而且若把故事拍完,片长非三小时不可。这时候投资方叫停,找来了四个名气都比我大的编剧想办法,结果弄出个日本杀手最后把主角杀掉收场,拍结局大戏的导演不是谭家明,是唐基明。《烈火青春》的编剧连谭家明在内挂六个名字,我是其中一个。引自第75页
2020-01-18 22:23
-
糖渍柠檬 (可梦把我们欺骗。)
1976年,陈冠中创办了《号外》杂志。 陈冠中和中学同学邓小宇以及《工贸双周》的美编胡君毅,三人坐上一船开始编杂志,用各种笔名写出大量文章,奠定了后来所谓《号外》文字风格。 当时我挂出版人,胡君毅挂总编辑,为什么?因为政府规定,办杂志要登记一个出版人、一个总编辑的名字,以便有诉讼时知道应该告谁。当时邓小宇是业余兼义务,我是老板,员工只有一个胡君毅,我做出版人,胡只得当总编辑了。后来没钱出工资给胡,反...2015-04-18 19:54
1976年,陈冠中创办了《号外》杂志。 陈冠中和中学同学邓小宇以及《工贸双周》的美编胡君毅,三人坐上一船开始编杂志,用各种笔名写出大量文章,奠定了后来所谓《号外》文字风格。
当时我挂出版人,胡君毅挂总编辑,为什么?因为政府规定,办杂志要登记一个出版人、一个总编辑的名字,以便有诉讼时知道应该告谁。当时邓小宇是业余兼义务,我是老板,员工只有一个胡君毅,我做出版人,胡只得当总编辑了。后来没钱出工资给胡,反而叫胡和邓投钱进来做了第一批小股东。 因为学《村声》,最初是八开报纸印刷的周报,又因为是另类报纸,我建议叫《号外》,邓小宇说好名字,遂定案。英文刊名叫The Tabloid,即小报,第六期改成十六开月刊时才改名City。 引自 对于《号外》杂志创办及发展的一些笔记 《号外》创刊不久,就得到了当时某几个先进——《中国学生周报》的几个影评人以及唐书璇、也斯、亦舒——的正面反应。 后来岑建勋接替了胡君毅的位子。 七十年代中期迎来时装潮:
时装大潮山雨欲来,但作者难求,唯有自己执笔,并叫亦舒、白若华、白韵琴写点带到时装的文章,换取时间以物色作者。 引自 对于《号外》杂志创办及发展的一些笔记 梁裕生在加拿大学时装,七八年回香港,兼职《号外》的时装编辑,自此《号外》开始进入方兴未艾的香港时装纪元。
回应 2015-04-18 19:54 -
这出后来叫《烈火青春》的电影在折腾多时后终于开拍,我以为搭上了谭家明这个奇才的顺风车,可以捡便宜赚个编剧名,谁知到戏才拍了一半多,花钱的场面还没拍,谭家明已把预算耗光,而且若把故事拍完,片长非三小时不可。这时候投资方叫停,找来了四个名气都比我大的编剧想办法,结果弄出个日本杀手最后把主角杀掉收场,拍结局大戏的导演不是谭家明,是唐基明。《烈火青春》的编剧连谭家明在内挂六个名字,我是其中一个。
2013-05-20 15:33
-
这出后来叫《烈火青春》的电影在折腾多时后终于开拍,我以为搭上了谭家明这个奇才的顺风车,可以捡便宜赚个编剧名,谁知到戏才拍了一半多,花钱的场面还没拍,谭家明已把预算耗光,而且若把故事拍完,片长非三小时不可。这时候投资方叫停,找来了四个名气都比我大的编剧想办法,结果弄出个日本杀手最后把主角杀掉收场,拍结局大戏的导演不是谭家明,是唐基明。《烈火青春》的编剧连谭家明在内挂六个名字,我是其中一个。
2013-05-20 15:33
-
这出后来叫《烈火青春》的电影在折腾多时后终于开拍,我以为搭上了谭家明这个奇才的顺风车,可以捡便宜赚个编剧名,谁知到戏才拍了一半多,花钱的场面还没拍,谭家明已把预算耗光,而且若把故事拍完,片长非三小时不可。这时候投资方叫停,找来了四个名气都比我大的编剧想办法,结果弄出个日本杀手最后把主角杀掉收场,拍结局大戏的导演不是谭家明,是唐基明。《烈火青春》的编剧连谭家明在内挂六个名字,我是其中一个。引自第75页
2020-01-18 22:23
-
糖渍柠檬 (可梦把我们欺骗。)
1976年,陈冠中创办了《号外》杂志。 陈冠中和中学同学邓小宇以及《工贸双周》的美编胡君毅,三人坐上一船开始编杂志,用各种笔名写出大量文章,奠定了后来所谓《号外》文字风格。 当时我挂出版人,胡君毅挂总编辑,为什么?因为政府规定,办杂志要登记一个出版人、一个总编辑的名字,以便有诉讼时知道应该告谁。当时邓小宇是业余兼义务,我是老板,员工只有一个胡君毅,我做出版人,胡只得当总编辑了。后来没钱出工资给胡,反...2015-04-18 19:54
1976年,陈冠中创办了《号外》杂志。 陈冠中和中学同学邓小宇以及《工贸双周》的美编胡君毅,三人坐上一船开始编杂志,用各种笔名写出大量文章,奠定了后来所谓《号外》文字风格。
当时我挂出版人,胡君毅挂总编辑,为什么?因为政府规定,办杂志要登记一个出版人、一个总编辑的名字,以便有诉讼时知道应该告谁。当时邓小宇是业余兼义务,我是老板,员工只有一个胡君毅,我做出版人,胡只得当总编辑了。后来没钱出工资给胡,反而叫胡和邓投钱进来做了第一批小股东。 因为学《村声》,最初是八开报纸印刷的周报,又因为是另类报纸,我建议叫《号外》,邓小宇说好名字,遂定案。英文刊名叫The Tabloid,即小报,第六期改成十六开月刊时才改名City。 引自 对于《号外》杂志创办及发展的一些笔记 《号外》创刊不久,就得到了当时某几个先进——《中国学生周报》的几个影评人以及唐书璇、也斯、亦舒——的正面反应。 后来岑建勋接替了胡君毅的位子。 七十年代中期迎来时装潮:
时装大潮山雨欲来,但作者难求,唯有自己执笔,并叫亦舒、白若华、白韵琴写点带到时装的文章,换取时间以物色作者。 引自 对于《号外》杂志创办及发展的一些笔记 梁裕生在加拿大学时装,七八年回香港,兼职《号外》的时装编辑,自此《号外》开始进入方兴未艾的香港时装纪元。
回应 2015-04-18 19:54 -
我在香港上的是英文中學,即是用英文授課的那種學校,除了 -- 中文中史課。一位中文中史課的老師調侃我們說:你們這些學生,中文不好,就說自己上的是英文學校,英文也不好,就說自己是中國人。 當我聽到大陸知識女性說《安娜· 卡列妮娜》如何害她們浪費青春為了等待偉大愛情的來臨,我才想起香港同代女人真幸運,因為她們只看了亦舒。
2012-12-27 11:21
-
这出后来叫《烈火青春》的电影在折腾多时后终于开拍,我以为搭上了谭家明这个奇才的顺风车,可以捡便宜赚个编剧名,谁知到戏才拍了一半多,花钱的场面还没拍,谭家明已把预算耗光,而且若把故事拍完,片长非三小时不可。这时候投资方叫停,找来了四个名气都比我大的编剧想办法,结果弄出个日本杀手最后把主角杀掉收场,拍结局大戏的导演不是谭家明,是唐基明。《烈火青春》的编剧连谭家明在内挂六个名字,我是其中一个。引自第75页
2020-01-18 22:23
-
糖渍柠檬 (可梦把我们欺骗。)
1976年,陈冠中创办了《号外》杂志。 陈冠中和中学同学邓小宇以及《工贸双周》的美编胡君毅,三人坐上一船开始编杂志,用各种笔名写出大量文章,奠定了后来所谓《号外》文字风格。 当时我挂出版人,胡君毅挂总编辑,为什么?因为政府规定,办杂志要登记一个出版人、一个总编辑的名字,以便有诉讼时知道应该告谁。当时邓小宇是业余兼义务,我是老板,员工只有一个胡君毅,我做出版人,胡只得当总编辑了。后来没钱出工资给胡,反...2015-04-18 19:54
1976年,陈冠中创办了《号外》杂志。 陈冠中和中学同学邓小宇以及《工贸双周》的美编胡君毅,三人坐上一船开始编杂志,用各种笔名写出大量文章,奠定了后来所谓《号外》文字风格。
当时我挂出版人,胡君毅挂总编辑,为什么?因为政府规定,办杂志要登记一个出版人、一个总编辑的名字,以便有诉讼时知道应该告谁。当时邓小宇是业余兼义务,我是老板,员工只有一个胡君毅,我做出版人,胡只得当总编辑了。后来没钱出工资给胡,反而叫胡和邓投钱进来做了第一批小股东。 因为学《村声》,最初是八开报纸印刷的周报,又因为是另类报纸,我建议叫《号外》,邓小宇说好名字,遂定案。英文刊名叫The Tabloid,即小报,第六期改成十六开月刊时才改名City。 引自 对于《号外》杂志创办及发展的一些笔记 《号外》创刊不久,就得到了当时某几个先进——《中国学生周报》的几个影评人以及唐书璇、也斯、亦舒——的正面反应。 后来岑建勋接替了胡君毅的位子。 七十年代中期迎来时装潮:
时装大潮山雨欲来,但作者难求,唯有自己执笔,并叫亦舒、白若华、白韵琴写点带到时装的文章,换取时间以物色作者。 引自 对于《号外》杂志创办及发展的一些笔记 梁裕生在加拿大学时装,七八年回香港,兼职《号外》的时装编辑,自此《号外》开始进入方兴未艾的香港时装纪元。
回应 2015-04-18 19:54 -
这出后来叫《烈火青春》的电影在折腾多时后终于开拍,我以为搭上了谭家明这个奇才的顺风车,可以捡便宜赚个编剧名,谁知到戏才拍了一半多,花钱的场面还没拍,谭家明已把预算耗光,而且若把故事拍完,片长非三小时不可。这时候投资方叫停,找来了四个名气都比我大的编剧想办法,结果弄出个日本杀手最后把主角杀掉收场,拍结局大戏的导演不是谭家明,是唐基明。《烈火青春》的编剧连谭家明在内挂六个名字,我是其中一个。
2013-05-20 15:33
-
我在香港上的是英文中學,即是用英文授課的那種學校,除了 -- 中文中史課。一位中文中史課的老師調侃我們說:你們這些學生,中文不好,就說自己上的是英文學校,英文也不好,就說自己是中國人。 當我聽到大陸知識女性說《安娜· 卡列妮娜》如何害她們浪費青春為了等待偉大愛情的來臨,我才想起香港同代女人真幸運,因為她們只看了亦舒。
2012-12-27 11:21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事后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Veronique 2010-09-16
我看的第一本陈冠中。
1 有用 容安 2012-03-14
考虑到书中所涉及的内容陈冠中老师大多经历过,所以会有很多细节和小八卦呢,因此就比一般的写文化史的书要好看。而且呢,要在高端装逼犯上有所建树,得多像陈冠中老师取经呢。
0 有用 阅后即焚 2014-09-13
0 有用 果然 2013-09-23
很多人与事的相遇
0 有用 糖渍柠檬 2015-04-18
HK中产阶级五零后文化圈的故事,细数HK文化名人以及文化产业。
0 有用 OOX 2021-04-10
终于读完,甚是眼花缭乱。
0 有用 小雨沙沙沙 2020-12-19
命
0 有用 一根藤上七朵花 2020-12-04
3.5星
0 有用 小鲸鱼想吃炸鸡🐋 2020-12-02
刚看完《少林寺》就在书中读到说《少林寺》那段,原来李连杰那时候才19岁~
0 有用 秋歇尔 2020-11-02
喜欢那个年代电影史应该会喜欢,文字表达比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