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上午,我和朋友一起去香港,在跨过深圳福田关后,只顾随大流行走,以致迷路。可能是听到我和朋友在议论方向问题吧,一位过路的香港人主动上前告诉我们:“你们走错方向了,火车站台在那边。”说完,留下一个友善的微笑继续赶路。
没有想到我们约见的香港朋友更是这样。当我们因为迷途而姗姗来迟,他没有任何的责怪,反而是一脸善意的微笑,正是这播撒着阳光的微笑,彻底消除了我们的尴尬,并顺利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沟通。
从香港归来,我和朋友就一直讨论着这个问题:为什么别人会认为你微笑时比较漂亮?为什么心存感激的人做事比较有效率?为什么信任别人的人比较长寿?为什么受到较多关爱与关怀的儿童比较健康也比较聪明?
真是机缘巧合,今晚我收到了一本台湾朋友邮寄过来的书籍,谈的就是这个问题。这是意大利心理学家皮耶洛.弗鲁奇(Piero Ferrucci)写的《仁慈的吸引力》(Survival of Kindest)。于是,我一口气浏览了大半,顿悟到“人生的一切都与仁慈有关。”这让我更加理解了人生的目的和本质,迫不及待地想与大家分享。不妨以本书的编辑笔记先作例谈:
“仁慈有许多不同的面向,可是他的精髓简单至极:它省去了我们浪费在猜疑、忧愁、忿恨与无谓设防上的大量精力,让生活回归到原本简单纯粹的面貌。也因此,仁慈是一种无须大费力气的处世之道,也是至为经济实惠的生活态度。以最广博的角度来看仁慈,它是一种放诸四海皆准的药方──它先治个人:唯有具备关怀他人能力、爱自己的人才算健全;继而治所有世人:因为人际关系越融洽,我们就越快乐、越成功。仁慈的十八种面向,说明了仁慈的无限可能。活在一个仁慈的世界里,我们会变得更加富足。”
是的,正是出于对 “人”的关心,才能引起人的共鸣。我想这也是朋友不远万里寄书给我的意义。本书作者举了很多例子,这些来自察而不觉的生活琐事,井然有序地列出了仁慈的十八种面向,都是人人耳熟能详的:诚实、温暖、宽恕、信任、谦逊、慷慨、感恩……
诚实——凡事变得更容易
温暖——快乐的温度
宽恕——活在当下
接触——感动人也被感动
归属感——我属于,故我在
信任——你可愿意冒险?
专心——当下就是唯一
同理心——知觉的延展
谦逊——世上并非唯你独尊
耐心——你是不是把灵魂留在身后了?
慷慨——重新划定边界
尊重——仔细看,用心听
弹性——顺者昌,逆者亡
记忆——你有没有忘记什么人?
忠诚——不要乱了头绪
感恩——最容易的快乐之道
服务——大好良机
喜乐——我们的自然状态
记得昨天我和博友分享过创业的行为秩序,我说:“一般情况是做事要先做人,但起事的时候就要反过来了,因为做人只是成事的一个充分条件。”
博友问道:“也是必要条件?”
我不无感慨地说:“在当今环境中还不绝对是呢,因为还是有点小人当道,君子任重道远啊。”
原以为博友会不认同,哪知博友告诉我:“不是简单的认同,是‘切肤’之痛后思痛。”
我想人们并非吝于仁慈,也不是真的缺少,而是害怕被伤害。然作者告诉我们:“当我们付出信任,那丝恐惧就透出了乐观:生命,即使处处陷阱、疑虑重重,毕竟是美好的。” 正如赫胥黎所说:“转化生命最有用的技巧是什么?最好的答案就是——仁慈一点。”是啊,仁慈,就是一种立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救赎生命的良方。它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对企业和企业家来讲,仁慈还是一种竞争力!
原文链接:http://gaoyang0755.blog.163.com/blog/static/169378852009424111326564/
仁慈是一种竞争力(转自高扬的博客)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