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670941/answer/39590356
北溟客
这是我最喜欢的历史小说之一,实在憋不住要写个长答案了。此书作者徐兴业先生史学功底深厚,史实与虚构的关系处理得当,文笔佳格调高,更难得的是因为个人经历,老先生对南北宋之交的那段痛史有格外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所以写出来的故事既得历史风神又能触动今人,鲜活,生动但又严肃、沉重。和姚雪垠先生所著的《李自成》,堪称中国近现代历史小说的双璧。
至于知名度我个人的感觉其实还可以了。官方荣誉上此书获过茅盾文学奖(虽然是荣誉奖),前几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出丛书时也跟着再版了(只是这次再版质量实在太差,错别字儿太多之外,初版二版里国画大手刘旦宅先生给配的插图也没了,失色不少。所以友情建议有意收书口味又挑的同好千万千万别买新版,还是想办法淘旧书吧);民间影响力上,如题主和众多答主这样的铁杆粉丝也不少,我当初还见过自己跑到网文站点上搞全本搬运外加写长评作推广的。。出过连环画套书(一共4本:金瓯缺连环画下载,但内容只到小说的前两册。这在当时是个人民群众相当喜闻乐见的传播途径);上世纪大概80年代中还是末的,还拍过电视剧《李师师》,主演何晴,情节人物就是书里拆出来的,不过又作了不少改编,而编剧之一正是徐大人本人。
——个人觉得一部完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创作手法和观念在现在看来还是比较传统的历史小说,能有这些荣誉和影响力已经很不容易了。至于网络小说读者群。。我感觉问他们《李自成》《张居正》一样会有很多人答没看过啊。这年头严肃的纯文学创作本来就是小众,何况这种正统套路的历史小说~
再一个《张居正》我没看过不好说,但《李自成》实在有点特殊,所以其实不大好比。别的不说,农民起义这可是当年中国史学研究的五朵金花之一,太祖的关注和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也不是闹着玩的,说白了题材在当时就更沾光更惹眼;姚雪垠的经历、身份也和徐兴业大不相同,简单点说更“体制中人”一些,本来就更容易达“天听”受关注。外加《李自成》本身的水平也确实高,再打上这么多聚光灯,焉得不大红大紫~ 所以这种红火程度别说同时期作品,恐怕以后都很难有能比肩的了——没别的,时代已经变了,很难再凑齐这么多天时人和。
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这些年网上接触的人群里,也是有“双璧”都没看过的,有两本都喜欢的,也有喜欢一家不喜欢另一家的。。反正总体上感觉半斤八两,倒真没觉得有太大的差别。
另外也得承认,《金瓯缺》本身也不是没有缺点。其中最要命的一个缺点是:这部小说虽然名义上是平坑了,但。。其实它是个烂尾楼。。
至于造成这个致命缺点的具体原因,又有很多很多,而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徐先生自己没法控制没法负责的。
首先从结构和内容上来说,徐先生真正想着力描绘的,其实是靖康之变后到南宋初年,活跃在大河南北的民间抗金义军,这是最早触动他创作热情的灵感之源,也是他自认的自己作品的最大社会意义所在。——徐兴业先生最早动写《金瓯缺》的念头是在抗战期间,当时他还是个上海滩上的穷秀才(历史教师),只不过这个穷秀才学的是历史,所以格外的容易杞人忧天思前想后;加上有次生病住院的时候,他一个朋友送了他一套《三朝北盟会编》杀时间,于是他从此就掉南北宋之交这个大坑里出不来了。。在彼时的徐先生眼里,南宋初年的民间抗金义军和能够重视这些义军能够与之合作抗战的官军,像极了土鳖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而从徽宗、六贼再到高宗秦桧掌权的宋国朝廷,简直就特么是炮党政府的前世。。1939年那正是抗战开始转入相持阶段的时候,于是徐兴业先生看《三朝北盟会编》看的泪流满面感慨万千之余下定决心要写一部历史小说,用那段和眼下出奇相似的历史来鼓舞民众的抗战斗志,也算自己为抗战尽点力了。
但是最终抗战胜利的要比他估计的快,同时他这个业余作家的写作速度又显然太坑了。。反正小说一写写到了建国后,很快的就是反右等一系列运动直到嗡嗡嗡。这期间徐先生因为自己和妻子的原因,在运动中倒了霉,基本的作息时间表是白天挨批,晚上回来写小说,稿子和资料还要东躲西藏,小说写的就越发慢了。并且中间他还摊上一件更倒霉的事:文革中的某年他住的地方失火,消防队来救火水龙头一顿猛喷,他藏家里那些宝贝材料和已完成的手稿全泡汤了。。那年头也没什么电脑移动硬盘,全是笔记手写小卡片,没办法只能全部从头来。。
这样的创作经历创作环境,外加他本人身体也不大好,所以导致小说写到后来明显精力不济笔力不足了,完成的其实很勉强。徐先生自己在文章里明白交代过:从1939年到文革结束,他其实只写出了小说的前半段,也就是现在《金瓯缺》四卷本中的前两卷;然后到1985年才出了三、四卷,这两卷的写作时间比起前两卷,显然太“赶”了,同时结构、内容上也和原先的设定有了很大的偏差。比如前面说的,本来按照徐先生的规划,北宋末南宋初民间义军的抗金斗争应该是小说最华彩的段落;但是小说第四卷的正篇,写到马扩忍痛抛下母亲妻子,逃离金军软禁投入五马山义军就戛然而止了。换句话说前面写马扩行动的基础、思想的转变、和各路英雄的风云际会写了三卷半还写的那么好,结果好不容易进入正轨以后,bia唧,没了。。。紧接着的是一大篇对马扩后半生经历以及南宋建炎、绍兴年间历史的概括,与其说是小说的尾声,不如说是已经来不及展开的写作大纲,甚至大纲里还夹杂着部分已经润色过的片段,比如刘錡的顺昌之战开头那段,文字和前后文都有点接不上了;再就是一个文辞气韵俱佳、既悲又美遗恨无限,总之质量又恢复到前两卷水准的结尾。这是因为和匆匆写就的三、四卷不同,这个结尾是几十年前徐先生刚开始构思小说时,就和他的新婚妻子反复商量好了的。
——其实所有自己动笔编过半成品故事的人,都应该对这种写法抱有亲切感:囫囵个的故事还没有呢,偏偏一个巨抒情巨感人自己想起来都有点儿得意的结尾已经写好了。。或者脑洞已经有了不少,一个接一个简直停不下来,但只是片段,不成个儿。
一言以蔽之吧,典型的半成品特征。自己动过YY念头的人,真从头到尾读一遍原作的话很容易认出来。
其次就是徐先生开始写这部小说的时候,还干了一件狗血的事情:以一介穷书生之身泡到了大资本家、当时的“颜料大王”周宗良的千金,而且和很多狗血言情小说的套路一样,妹子为了和徐先生结婚,和家里决裂了。。两个小青年在当时都算是进步知识分子,痛恨炮党向往革命,妹子还差点跑到苏北去投新四军。包括小说,如前所述也是两个人商量着写的。俩人当时的感情如此之好,以致好到给徐先生的小说主人公、历史人物马扩虚构了一个无比忠贞无比美丽纯洁善良。。总之各种美好的妻子,赵亸娘,也就是《金瓯缺》的女一。
但这个设置后来同样出了问题:“反右”运动期间,徐兴业先生的妻子借因公出国之机,滞留海外不归,后来去法国学美术当画家去了。期间她多次写信请求徐先生带孩子出国定居和她团聚,但是徐先生却作了一个在今天很多人看来大概傻透了气的决定:坚决不移民,就在国内呆着。原因是他认为自己的小说写的是中国的历史中国的英雄,他自己也对国家有感情有牵念,没法想象自己成了外国人、离开了中国的土地还怎么写作。
这样两个人的婚姻就破裂了。但是当初两人一起作的人物设定、写的片段,包括全书那个向梅兰芳先生的名作《生死恨》致敬的结尾,都还保留着。而徐兴业先生自己显然不能忘情,在后来的小说写作里不但没修改这些设定,还倾注了更多的感情和理想在赵亸娘这个人物身上。
只是这么一来问题也来了:一般来说,在写作上,如果一个作者没有切实的、或者至少相通相似的生活体验,是很难写好相关内容的;同时在人物塑造上,如果作者对某个人物倾注的个人情感太过强烈,也很难写的精彩、生动。所以才常常有作者偏爱或者刻意塑造的人物,在读者那里却反响平平没什么大感觉。《金瓯缺》的女主角赵亸娘,这两条就全占上了:当初支撑徐兴业先生写这个人物的爱情在现实里已成破镜,创作基础已经没了,再说难听些就是小说后两册关于马扩和亸娘的爱情颂歌其实就是YY。。同时亸娘的形象也单薄的很,后来有的文学评论里说的客气,说这个少女俨然已经是一种高洁爱情的象征,我老觉得这其实就是拐着弯说这个人物没生活不真实。。
总之至少在我看来,亸娘这个人物说的上是《金瓯缺》所有角色里最单薄的一个。不要说和马扩、刘錡、赵隆、刘錡娘子、李师师这些浓墨重彩又成功的人物形象没法比,就是和一些女配角比如赵家大嫂、甚至秦桧的妻子王氏比都显刻板、抽象。偏偏这个人物的戏份一点不少,和马扩的感情戏占了四册小说的很多篇幅,这就难免要带累全书的水准和阅读体验了。
再次,还是因为创作经历的关系,小说在史实上的运用上,也有不少不准确的地方;另外在影射现实方面,后两卷很多地方也落的太实了。比如第三卷写陈东、邢太医和何老爹三个人议论国事,作者就多次夹叙夹议的写这就是北宋末年的“三家村”。。这显然是在有意影射嗡嗡嗡中的知名冤案,但是第一和史实就不尽相符,北宋末年的太学生运动,包括太学生对国事的参与,都不好这么简单比附,差太多了;第二,这么个强调法太刻意太明显,而且无趣。记得金庸先生有篇谈及《笑傲江湖》创作感受的访谈里就说过,影射文学是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的。所以作为作者,顶多对现实有些感触,甚至作品设定时受些启发借鉴一二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处处影射处处隐喻,甚至完全以影射现实为本事,就失去文学创作的意义了(大意如此)。
而对于历史小说,这一点大概更重要一些。毕竟历史只是相似不可能重复,所以写的太实了既无趣无益,也有悖于大框架和关键点要忠实历史的基本规则。
以上,拉拉杂杂说了这么些缺点,其实不是想说这本小说不好,而是想说这个小说本来可以更好,但是各种主观客观的原因,最终没能做到。所以综合起来看,现在它所拥有的知名度也算是和作品本身的质量相当。小说所选的历史时期过于敏感,在当下民族问题有麻烦(虽然这个“民族问题”其实未必是民族问题)的时候尤其不敢提不能提(插一句:现在能提出来这段历史搞文艺创作的,大都是动用了钱或者人脉总之是经过非常规渠道才能做到的,而且一般是拿来做翻案文章以便博眼球or抬轿子,基本没什么好事儿)自然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毕竟书都印了两次了,电子版也不难找到,所以还是有作品自己的原因。——我一直觉得真正雅俗共赏、水准超一流超时代的文艺作品,强制手段其实是没法禁住的,在现在的环境下尤其的难,倒是很容易给打了反面广告。
再就是这书的优点和缺点其实也是结合在一起的。像开头说的,徐兴业先生的人生遭际导致作品成了烂尾楼,导致他一些人物和主线剧情的设置不太成功,但同样也使他对南北宋之际的辽宋金和战有非常深刻的认识。所以老先生不但不会去对历史做什么哗众取众的“翻案”、“人性化解读”,还特别注意人物和视角的选取。他着力塑造、刻画,倾注了深厚感情的人物,大多是当时历史风云之中相对的小人物。不管是赵隆、李彦仙、邢太医、陈广、何老爹还是陈东,甚至打了几回酱油的青年岳飞和发达前的韩世忠,都属此列。马扩、刘錡、种师道、杨可世、还有契丹英雄耶律大石这几个人算是例外,但是塑造时也是在着力刻画他们和民众、和底层士兵同气连枝的一面。总之小说不管是手法还是立意,都明显能看出抗战经历和当年流行的“人民史观”给老先生的影响。小说为什么写家国之难、写战争的惨祸、写东京梦华都特别动人,这种视角和立场的选择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这样的历史观念当然不能说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有它的问题和局限;但是看看现在铺天盖地的大帝、娘娘、圣君贤相、金枝玉叶后宫风云乃至各路瞎扯淡的厚黑经成功学乱炖鸡汤,还是很让人怀念和尊敬的。
-----------------------------------------------------------------------------------------------------------------------------------------
最后还是搭车安利点东西:
一是金瓯缺的电子书:金瓯缺 放这个链接其实还不是为了推书,而是想推荐这书第四册最后的一篇后记:《给巴黎的一封信——<金瓯缺>书简》。这篇文章其实可以视作徐兴业先生的一篇自传,当然也是《金瓯缺》这本小说的创作札记;
二是张抗抗的一个中篇小说《国魂》。这书网上找不到, 说是小说,其实更像一篇写徐先生和他妻子、长子人生遭际的报告文学,目测恐怕也就具体的书名人名换了换。。比如《金瓯缺》改叫《国魂》了。
我上面8的基本都是从这两篇材料里来的。
另外友情建议如果有知友想试读本书但发现开头节奏太慢读不下去的话,可以直接跳到第一册的第四章,或者第二册的第十六、十七、二十一章。这是我眼里这本小说写的最好的几章起码是之一。。个人特别喜欢的几个人物刘錡、马扩、刘錡娘子、赵隆和耶律大石,在这几章里也都有格外出色的戏份。
关于此书创作的一些背景,转一个知乎上的好回答
|
文坛八卦,收了。其实徐先生写钱谦益的那部小说更好。
我就觉得后头不大尽兴,靖康之耻后写得太简略,岳飞啥的都没有正面描写,我不在乎节奏慢,他要是能写,再写四卷我都照样看
网上没有啊,在哪里能看到啊?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