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与社会 短评

热门 最新
  • 6 工业先驱萨鲁曼 2010-10-18 16:54:08

    当土地要素稀缺到一定程度, 出租土地比雇工经营有更合理的收益, 这跟有没有"资本主义精神"没有关系.

  • 1 绿珀 2011-07-08 07:53:53

    难得之书!

  • 2 她沿着沙滩走 2019-07-02 23:09:01

    所有讨论近代中国经济、贸易的书都要回答李约瑟之问,这两年看的很多书都在肯定同一个事实:那个专制的大一统的清帝国并非滴水不漏,它曾做出过一些融入的努力,并且在短期内卓有成效,但也同时带来更复杂的难以应对的社会形态,比如人口激增,没有市场经济的市场。审视那些真正阻碍它完成转型的因素和体制成为主体内容,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地方”,而非一味的中央和世界,地方上的中国农民在全球科技、通讯、金融快速发展的时代经历着什么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变迁。虽然窥这“一斑”最后作者也并没有给出清晰的“全豹”,但提供一个新视角又何尝不是学术价值的体现,而且对中国学者来说,如何解读、利用身边的本土的历史材料,才更见功力。

  • 0 西贝柳斯的食指 2013-06-05 22:21:05

    第一章的掉书袋击溃了基本上是所有人吧...贸易量的经济增长效应取决于社会结构

  • 0 kurodo13 2012-01-05 22:29:46

    太TM深了!!

  • 0 小波福娃 2019-04-26 01:54:39

    补m,一本讨论糖史绕不开的重要文献

  • 0 Alan 2017-11-03 05:26:20

    思维模式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试图解释为何19世纪中国的商品经济没有实现生产模式进一步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革命。在广东的例子中强调清廷保障小有产者的土地政策、当地官商绅阶层的结合等社会条件,商业有产阶级主要依赖地租、贷款获利,没有动力直接控制生产,土地集中化、无产化受到阻碍。

  • 0 破晓 2022-02-26 19:03:14

    以糖为中心,讲社会经济史,比季羡林述而不论的《糖史》深入且深刻地多,技术角度的翔实分析,将糖的生产贸易置于社会制度语境的探讨更为季书单纯的资料罗列远远不及。与一般汉学家不同,穆素洁在本书中参考引用了大量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无疑极大丰富了本书视角,论证也因此更为全面有力。近代中国庞大的人口分摊了平均收入,占帝国人口比例超过95%的平民阶层贫寒度日,无力如欧洲劳工阶层般消费较高利润商品。城市化进程缓慢,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消费欲望低下。死气沉沉的市场,欠缺生机的商业,制约了产业形态和结构的进化,最终制约了本土资本主义妊娠。欧洲工业革命后物价下跌,进一步刺激了平民消费,良性市场形成,中西差距不断扩大

  • 0 周游多吃点儿 2022-11-06 16:05:06 北京

    尤其关注技术脉络,第三章和结论中技术与社会一节是可行的操演,与李约瑟的提问形成张力。无关枝节太多了,还是要史论结合。

  • 0 戒逋 2024-02-13 17:47:29 河北

    以糖的生产与市场为切入点探讨李约瑟之问的尝试。证伪的部分很精彩(不是闭关锁国,不是技术停滞),证实的部分(小农经济、农村社会组织无法充分市场化)有些老生常谈、且逻辑上不是很严谨,尤其是拿台湾和广东作对比有太多变量难以控制了。范式上是对“中国中心论”的纠偏,但也没有回到简单的“冲击回应”模式,既强调了明清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也论证这种变化无法独立带领中国进入现代社会。

  • 1 此处无歌 2022-06-22 21:24:10

    翻译得太差劲,浓浓的机翻味,但是校注很专业,生僻的名词都能找到出处。 其实作为一本学术论文,其本身还是枯燥的,而想要论证的结果,又是相对比较简洁易懂,就导致会常常有一种兜兜转转之感。没有耐心的,可以直接看结论。

  • 0 恭澍 2022-08-16 16:22:27

    翻译太差了,全是机翻的感觉🙄内容不错,特别是注释还是值得借鉴的

  • 1 黄小鱼皮 2019-09-29 17:52:18

    好厚一本,多謝家耀兄幫忙買書 读的时候抑制不住口水分泌

  • 0 少年张浚 2019-04-24 09:35:57

    论证细致,资料翔实,校注后更是如此。大概因为读者是非中国背景。对中国文学文献分析、解释、引用过于细致,略显过犹不及。分析方法上,似乎受加州学派、依附主义,马主义等影响较深。不过,整体而言,论述周密严谨,有说服力。

  • 0 z^z^z 2011-07-12 17:07:39

    翻译绕口,有些观点没说清楚,或者是我没读懂。

  • 0 了无痕 2017-12-13 22:16:03

    征引非常广博,但是作者的结论不新鲜,许多论证也看起来像是他人的合集。有几条引文很有用。

  • 0 电胆马 2020-03-04 09:27:48

    被海量细节所淹没的洞察力。/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存在着可供利用的资本,同时业已加入了世界市场的体系之中。/整个清朝,绅商(投资获得官职)一方面通过增设押租金等,另一方面利用宗族恩怨和武装行动,尽可能增加收入来源。期间他们不必面临经济再生产的危机,直到清政府自身瓦解。生产关系的特点。/农业和制造业的专业化在极大程度上是微区域性的(micro-region),超区域的专业化和贸易仅限于一些产品。调节家庭中商品农业和生存农业的需要阻碍了全面专业化的发展。后者潜在地扣除了可能花费在商品作物栽培上的时间。/与同期英国类似的市场经济萌芽。

  • 1 云何不乐 2015-07-27 16:38:13

    硕士第一堂课由她上,好期待啊!

  • 0 门卫 2021-02-27 22:08:26

    见微知著。这本书以糖的贸易和生产入手,其实可以分成东亚的全球化和资本主义萌芽(或者the great divergence)两部分:一个是how Asia was connected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y, 第二个是既然贸易已经足够产生充裕的资本,为何有组织生产迟迟没有产生。就糖的生产而言技术显然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是小农社会组织方式的阻碍。我同意这一点,但是这一点貌似与之前所有人的解释没有太大区别,包括亚细亚生产方式和内卷化。比较有趣的是伍秉鉴家族,虽然在鸦片战争中分摊了三分之一的赔款,但是仍然能够投资美国的铁路和矿产。不知彼时的中国资本家是否已经开始全球资产配置,这一点在以往的文献中甚少人关注,从金融史的角度看,是有待挖掘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