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书评 (35)

组织部犹存,年轻人安在
看了王蒙1956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原名《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终于明白这篇小说为什么会被评为大毒草。而且也印证了我一贯的看法,即抢功劳、说空话、打官腔等官场恶习(比如把工厂生产率的提高硬说成是党建工作的成绩,召集群众开个小会评论厂长的缺点是“别...
(展开)

匿于官场的“世外”高人——我看刘世吾
让我感受最深的人物不是主角林震,而是刘世吾。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塑造这个人物,有正面的也有侧面的。在小说中众多老一辈党员形象中,刘世吾在我看来是最值得琢磨、回味的一个。他表面上似乎是一个官僚主义的官场老油条,但又不时显露出其理想主义的一面。他不像林震那...
(展开)

问题在于朝堂,答案却在于我们自己
电视剧《琅琊榜》里,誉王和太子向坐拥琅琊山的蔺晨求教问鼎天下之法,门徒问蔺晨:琅琊山一向不涉朝政,如此作为,是否不妥。蔺晨回答:问题出自朝堂,答案却在江湖,无妨。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王蒙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短篇小说,全文不过两万余字,但之所以在当时...
(展开)

年少不解书中意,读懂已是书中人
这个小说读大学时老师让看,我觉得太一般,没什么感触,有点时代的隔阂感。现在年纪大了,阅历多了,越来越发现这篇小说的好处。小说中的主人公林震才二十出头,和当年读大学的我差不多,用理想来观照现实。而最吸引我的是刘世吾,这个人深沉内敛,不露声色,对一切洞若观火 。...
(展开)

时至今日,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反思的年轻人出路在哪里呢?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上个世纪写的书,在当代四五线城市的官场里,仍然有借鉴意义。 像林震一样的人,他的出路是什么呢?一个初入职场、初入系统的年轻人,热血、年轻、有朝气,渴望在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一番真正的成绩。它能够发现矛盾、能够发现问题,甚至有勇气敢于和领导去提出问题。可是结果... (展开)
读《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十七年文学作品,我总强迫症般地想要把这些“文学史”的来龙去脉弄个清楚。于是拜读原作之后,我找来了李洁非的“迷案辨踪—《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来看。萧也牧、刘绍棠、秦兆阳、费孝通这些文艺工作者的命运让我再次为后来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引蛇出洞”的政治... (展开)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书报告
这又是一部关于青年知识分子题材的文学作品。与我前面读的那些小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并没有充斥着过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色彩,写得真实,在当时看来也算大胆,而对今天的当下,仍然能够直指官场弊病,具有折射意义。 个人认为这篇小说人物塑造得最...
(展开)

50年代的機關職場鬥爭【其實沒有題目】
接触到这篇作品,其实只是因为觉得下学期要上当代文学课了,所以提前看看作品。刚刚看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这篇作品有什么特别,那些党政单位里抢功劳、说官腔的官场恶习、办公室风云、机关的年轻菜鸟等待之类的故事在如今似乎很常见,但当我看到最后,目光落在发表年份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