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分析哲学导论》内容简介:学会析哲学,做分析哲学,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分析哲学“不可爱”。想从分析哲学中得到快乐,需要一种能在数学中看到美的眼光。学会分析哲学,混个脸熟是行不通的。要能够回到常识的层次,需要像雕刻家一样既能用艺术家眼光审视整体,又能把手中石匠的刻刀落到每根线条的实处。
《分析哲学导论》从教你如何“用刀”开始……
目录 · · · · · ·
1 分析哲学的基本动机
1.1 真
1.2 句子
1.3 意义
1.4 命题
1.5 对命题的批评
1.6 语义三角
2 哲学分析的技术基础
2.1 真值函项
2.2 量词
2.3 存在
2.4 语义与句法
2.5 逻辑与知识
2.6 哲学分析的常识观点
3 古典实用主义
3.1 一般特征与哲学背景
3.2 意义理论
3.3 真理理论
3.4 知识论
4 分析哲学的开端
4.1 判断与真
4.2 涵义与意谓
4.3 思想
5 罗素:摹状词理论与构造主义分析
5.1 外在关系理论
5.2 本体论与语言
5.3 意义指谓论
5.4 摹状词理论
5.5 逻辑专名
6 罗素悖论与类型论
6.1 罗素悖论
6.2 逻辑齐性
6.3 简单类型论与分支类型论
6.4 类型论的后果
7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7.1 关系问题与形而上学
7.2 客体、事态与可能性
7.3 逻辑图像论
7.4 显示
7.5 逻辑
7.6 伦理学与哲学
8 维也纳学派与逻辑经验主义
8.1 哲学背景与动机
8.2 关于认知意义的可检验标准
8.3 形式的说话方式与本体论中立
8.4 内部问题、外部问题与约定论
9 蒯因:自然化的经验主义
9.1 分析性问题
9.2 意义整体论和行为主义
9.3 翻译的不确定性与指称的不可测知性
9.4 自然化知识论
……
10 戴维森:语言,世界与心灵
11 克里普克:专名与模态
12 维特根斯坦:实践与哲学
13 日常语言学派
14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术语表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喜欢读"分析哲学导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分析哲学导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分析哲学导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
我叫匹诺曹 (再多些光)
前面两章作者写的不是很好,太混乱,信息量又太大。 最后一个部分,还是交给维特根斯坦 1概念纵观法:就是举例子然后设法让引导读者看到一些要点,这就是“纵观”而当我们把概念与不同的对象联系起来,这就是“迁移” 图画与意象:当我试图理解一个概念时,我会想着某个东西,这是一种心理活动而言,这个被想着的东西就是意象,而就我试图以这个东西为依据来设想其他东西,进而理解这个概念而言,这个东西就是图画,意象关乎心...2013-02-21 20:47:18 3人喜欢
前面两章作者写的不是很好,太混乱,信息量又太大。 最后一个部分,还是交给维特根斯坦 1概念纵观法:就是举例子然后设法让引导读者看到一些要点,这就是“纵观”而当我们把概念与不同的对象联系起来,这就是“迁移” 图画与意象:当我试图理解一个概念时,我会想着某个东西,这是一种心理活动而言,这个被想着的东西就是意象,而就我试图以这个东西为依据来设想其他东西,进而理解这个概念而言,这个东西就是图画,意象关乎心理活动,图画涉及意义或者说概念。 2语言游戏:意义与用法,用法是意义的必要条件但未必是充分条件+(家族相似),脱离了用法就谈不上概念。 3规则悖论:意义内嵌于实践中,这就体现为用法(例子,没看过枪的人怎么做),实践之外,没有意义(小孩自己创造数数规则),于是克里普克认为在此维特根斯坦导致了一个关于意义的怀疑论:一条规则不能确定任何行动方式,因为我们可以使任何行动方式与这条规则相符合,比如PLUS可以作为任何解释。 参见蓝绿悖论(T时刻)于是在此克里普克借此否定了会有私人语言(问题在于但不是由于不存在关于意义的事实,因而只能放在共同体中,而是有确定的意义,而这要以实践为基础,这种实践是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在201,维特跟斯坦论证到:1对于任何规则都存在解释,该解释描述了遵守该规则的行为是怎样的2对于同一个规则存在多种解释,每种对应一种行为3 所以遵行规则的行为不确定4 3是错的 5 1,2至少有一个不成立。 用法不在说了什么的层次上而在如何说的层次上 4私人语言论证 策略不说了。直接看例子,假设以下后市私人的,当一个感觉E出现,我写“E”,当“E”下次出现的时候,我没有任何限制地用它来表示另一个感觉。只有当用“E”指称E与指称其他感觉之间有某种差别,才说二者建立了语义关联。 艾耶尔解读为维特根斯坦这是依赖于记忆不可靠的预设(所以他认为这会导致对知识的否定所以是错的)。 另一种理解,在t时刻我又使用了“E”为了说明对“E”的使用是正确的,在t时刻我需要回忆E而要判断这种回忆是对的,只能再次回忆E,这意味着我不能够说,我正确的回忆起了E,这就是标准规定的东西与判定标准正确与否的东西是一样东西,就像有人买了几份同一种报纸来确保报纸是否属实,这就好比一个人把手放自己头上说“我当然知道自己有多高”标准的联系也是一种语言用法,只有不同的用法联系在一起才构成语言游戏。既然用法不能通过解释确定,由此意义即用法不是一个定义,只是一种“看”不是“说” 5私人经验,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私人经验就是“甲虫实验”中所描述的。可以这样理解:如果确实存在私人经验,并且要以指称的方式谈论它,那么私人经验是什么样,对于谈论是不相关的,于是要么否认私人经验要么否认可以指称这种经验。而似乎维特根斯坦的认为我们所说的是自我经验,“别人不可能以我知道我痛的方式知道我痛”我们就是把两个知道混淆了,于是认为我的痛具有某种特征,而前者不陈述经验事实而后者陈述。表述自我经验的是语法句子,表述他人经验的是经验句子(要知道就前者而言,痛这个词要有意义并不需要痛这个实体) 摩尔的常识观,看似摩尔是在证明外部世界的存在是在循环论证,其实他的目的是区分证据和证明,在摩尔看来这里重要的不是证明而是需要一些证据。摩尔说:我可以给出一个不遵守怀疑论的证据,就是我确实知道我自己有两只手。怀疑论说:只有我证明P我才能说我知道P,但摩尔让他们明白,我即使不能证明P我也能知道P,于是论证的负担就落到了怀疑论头上。于是有"提出违背常识的观点就无形中承担了相应的论证义务,从而面临更大的立论阻力"摩尔他没有说明什么是常识观点因此他与怀疑论的交锋永远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 而维特根斯坦继续下去,他说摩尔的句子都是语法句子不是经验句子,这些语法句子是相关的语言游戏能够进行下去的基础,如果一个句子不能被怀疑,那么只能因为这个句子没有被用来传达知识。于是维特根斯坦转变角度,把这句句子置于游戏之中,句子被用来说些什么而不是句子本身在说些什么(后者就受到语言游戏的限制,要放在周边环境下看)维特根斯坦的思路是怀疑的基础不是任何一种可能性,而是使用句子的目的所涉及到的那些可能性,因为没有任何东西与“我知道我有大脑”相冲突,即使我的头盖骨是空的。于是摩尔的证据术语游戏活动的关联域,确实的知道P,这一点是以相应的语言游戏为北京的,此时需要仅仅是摩尔意义上的证据。可见日志2.这就是维特跟斯坦的世界图画。 世界之外还有怀疑论,但这对人类实践没有任何影响,就由它去吧。语言给了为自由意志留下了逻辑余地(而我们持这种态度就是一个怀疑态度“我就是要怀疑”没有理由的怀疑) 对于维特根斯坦从理论转化为实践,不可能被说服也没有理论说服。就如同哈姆雷特的问题:我应当先去生活,还是应当先思考该如何生活,如果选择思考生活,那么这个问题就存在,而如果选择生活,就等于从来没有这个问题,也没有选择发生过。两者都是决绝的, 而作者对维特根斯坦的理解是:他会说:既然没有理由来支持一种回答,这里就没有问题,既然没有问题,那就是在生活,就等于根本没有选择过。 而我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回答是:当我在思考如何生活时,仍然是在实践一种生活,既然如此,都是生活,那么从一开始就是伪问题,那就应当生活,也如同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存在过 《剑桥哲学指南系列》
回应 2013-02-21 20:47:18 -
我叫匹诺曹 (再多些光)
可能世界的理论不说了,克里普克的要点就是严格指示词,以此来说明摹状词为什么并不能保真替换, 严格指示词要求了克里普克建立专名理论,先说专名理论的模态论证,要点就是专名的严格性的使用要求排除了其他可能性,克里普克用了p:对于任何x,x是D,iff“D”指称X 这个原则来让从形而上学同一性等价于专名的严格性(从A不可能不是A到“A”不可能不指称A)从而当我们已经用A来指称A,并不代表A就是A,但是当我们用A来指称A时,...2013-02-21 19:11:31 1人喜欢
可能世界的理论不说了,克里普克的要点就是严格指示词,以此来说明摹状词为什么并不能保真替换, 严格指示词要求了克里普克建立专名理论,先说专名理论的模态论证,要点就是专名的严格性的使用要求排除了其他可能性,克里普克用了p:对于任何x,x是D,iff“D”指称X 这个原则来让从形而上学同一性等价于专名的严格性(从A不可能不是A到“A”不可能不指称A)从而当我们已经用A来指称A,并不代表A就是A,但是当我们用A来指称A时,对于使用者来说A就不能不是A,要点在于两个视角。并且还要注意事实严格性与法定严格性的区分。 于是克里普克决定建立语义外部论。知识论论证要解决的是专名即使存在语义内容,其语义内容也与指称间不存在固定的对应关系。简单的就是说专名之所以不可能指称错误的对象,是因为这种指称没有认知内容,于是专名没有认知内容。 1那么专名以何种方式确定的哪?2那如何认为启明星=长庚星这样有认知意义的专名组成哪? 对于1的回答,克里普克给出了因果链条模式(类似于一种命名仪式,成链条式传递):对于说话者B来说,N指称O,仅当在事实上说话者A用N指称O。显然这就是一种社会共同体的语义外部论 而对于2,他的选择是认为这不是一个关于语义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信念的问题(弗雷格可是把这个看做是间接意谓,而克里普克认为这是一个信念之谜,)(去引号原则,信念语境下保真替换?)(要点在于克里普克有两个难题,去引号原则表达的是从言信念,而例子是把两个东西看做是从物信念,这两个不等价那么如何过渡,过渡的依据,还有就是认知意义问题的解决不以设定专名具有语义为必要条件的论证缺乏)后面有点薄弱,不是很明白 模态本质主义 几乎没有看懂, 不过就是“”巴黎刻度尺在时刻T的长度是一米“,抓住两点,无论标准米多长,它就是一米长,第二则是标准米的长度本身可能变化,因此它在T时刻它可能不是一米长,从而把形而上学从知识论框架拉到经验实验中。其他的基本没有看懂。 阅读建议 《命名与必然性》
回应 2013-02-21 19:11:31 -
我叫匹诺曹 (再多些光)
戴维森的方法论:如果语言不具有性质C,就不可能习得,现在语言是可以习得的,就必须具有性质C。 这就是戴维森的彻底解释理论。既然要彻底解释,那么问题则是,在既不知道意义又不知道信念的情况下,如何知道这两者。 戴维森的思路是意义通过真值条件语义学得到(形式限制),信念则是通过经验限制得到。 真值条件语义学,前几章已经提到外延定义和内涵定义,前者可以避免循环。塔斯基的思路就是对“是真的”这一个谓词入手,...2013-02-21 14:14:46 1人喜欢
戴维森的方法论:如果语言不具有性质C,就不可能习得,现在语言是可以习得的,就必须具有性质C。 这就是戴维森的彻底解释理论。既然要彻底解释,那么问题则是,在既不知道意义又不知道信念的情况下,如何知道这两者。 戴维森的思路是意义通过真值条件语义学得到(形式限制),信念则是通过经验限制得到。 真值条件语义学,前几章已经提到外延定义和内涵定义,前者可以避免循环。塔斯基的思路就是对“是真的”这一个谓词入手,为了避免循环,则“snow is white”is true,iff snow is white. 其实就是"f(x)"为真,当且仅当,f(x)。这就是约定T,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元语言的技巧。于是通过这种外延定义,我们可以刻画所有语义。注意,支配其的一个直觉就是,知道一个句子的意义也就相当于知道这个句子的真值条件。所以才叫真值条件语义学。 其形式就是:S means that P,IFF,(S is true iff P)这里的P就是S的语义,而这里的MEAN也是内涵的表达式,因此才会有约定T,以此防止循环。 因此对于意义的习得就是:1找到约定T形式的结论 2找到对应关系,从而确定关于真句子的公理(比如A在干B,B成长了这两句话都有B的贡献,然后开始一步步走)3试探性了摸索公理模式4习得。 信念解释学:为了解决A与B两个人各自不同的信念如何习得,戴维森选择了宽容原则+决策论技术。前者:融贯性原则+对应性原则。运用了这个就是采用回溯性推理(先验论证,就是必要条件,然后回头) 后者是一种实践的技术论。 但是很快就有一个问题,解释不可避免的是不确定的,由于信念和语义的双重约束,那么必然的就是一个两元一次方程,这样的话必然是不确定的,但戴维森认为已经知道两个变量的关系那么就已经足够,意义概念就确定了。 之后的语义外部论论证没有看懂。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结果让戴维森选择了一种三角测量法来揭示语言他人,和世界的关系。就是ABO三点,AB很近相当于说话者和接受者,O是信念,然后近似认为OA=OB(这大家就懂了说明O非常的远)而目标就是解释者确定OA这个距离。 弹弓论证。 前提:A逻辑等价的单称词项具有相同指称 B如果用一个指称相同的单称词项来替换包含于另外一个单称词项中的相信部分,那么后面哪个单称此项的指称不变。如果句子指称事实,那么句子就被认为是单称词项。 R [X:X=X∧R]=[x:x=x] [X:X=X∧S]=[x:x=x] S 由A可得 前两个指称同一个 后两个指称同一个 根据B 第二个和第三个指称相同。所以所有真句子都指称同一个事实。 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针对A,要把逻辑等价扩展到单称词项肯定是包含一个预设的问题 另一个针对B 应当有个限制,被替换的部分应当是其指称作用的部分(主目词项) 心灵的无律则性:不存在涉及心理事件的严格定律:对于严格的要点就是1无例外性(不能证伪)2普适性(均可用定律所用术语表达) 论证没看懂,放弃。 物理主义一元论,乍看很奇怪,心灵无律则性不是告诉我们心灵不是物理事件吗?要点在于说心灵无律则是在概念的层次上说的,而心灵事件就是物理事件是在殊相的层次上说的。(就类似于康德的殊相是被给予的,然后要其成为知识,需要概念的先天联系,因此其关系就像在殊相的世界的关系诉诸于“概念”的世界,从而在殊相世界的投射?)(当然这是殊相被置于概念之下为前提条件的)但是这样始终会导致要么副现象论要么威胁物理主义一元论的情况发生。 《truth and meaning》 《belief and the basis of meaning》 《mental events》 《a coherence theory of truth and knowledge》及其附《afterthoughts》
回应 2013-02-21 14:14:46 -
陆钓雪de飘飘 (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
意义决定了真值载体的真值条件,也就是说,决定了真值载体在什么情况下为真。 句子的意义就是真值载体。这正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弗雷格的观点。弗雷格把句子的意义称为“思想(thought)”或“命题(proposition)”。 命题既不是物理的,也不是心理的,而是独立存在于第三个领域中的实体(entity)。 弗雷格把关于命题的研究作为逻辑研究的主题,从而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数理逻辑。 蒯因就干脆认为并不存在命题这样的东西。 即使...2021-08-07 05:14:00
意义决定了真值载体的真值条件,也就是说,决定了真值载体在什么情况下为真。
句子的意义就是真值载体。这正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弗雷格的观点。弗雷格把句子的意义称为“思想(thought)”或“命题(proposition)”。
命题既不是物理的,也不是心理的,而是独立存在于第三个领域中的实体(entity)。
弗雷格把关于命题的研究作为逻辑研究的主题,从而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数理逻辑。
蒯因就干脆认为并不存在命题这样的东西。
即使命题不独立于心理过程,我们也可以作出是否该相信某个表象的判断,因而可以保证知识的客观性。这就是蒯因以及另外一些被称为“新实用主义者”的哲学家所持的观点。
这一转变使得语言哲学成为20世纪前半期分析哲学的基础,并使得关于语言的研究成为分析哲学后续无法绕过的问题背景。
语义三角是我们把握整个分析哲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现代数理逻辑体系可以说是哲学分析的一种副产品。
一阶谓词演算的基本概念
函项应当表示关系。
真值函项(truth function)实际上就相当于谓语。
量词所表示的是一个集合或者说变项值域与一个函项间的关系,这就使分析哲学家认为存在量词是关于函项的函项,或者说二阶函项。
现代的数理逻辑建立之前,安瑟伦的论证遇到的最强有力的挑战来自于康德。【28】
回应 2021-08-07 05:14:00
-
何足道 (Kaonashi)
首先,涵义由符号和意谓(对象)同时决定,但如果把涵义就看作符号和意谓的二元有序组,那么只要符号和意谓有一项不同,那么其涵义就肯定不同,这样涵义的替换就不可能体现在符号的替换上。那么为了体现涵义的替换,只有放弃有序对的定义,而改用外延定义,即为了表明一个符号和意谓的联系,任何对这种关系的一个真的描述均可看作这种关系的代表。这样,涵义的替换可以看作是代表关系的替换(只要这些关系是彼此等价的)。于是,...2011-05-11 23:56:33
首先,涵义由符号和意谓(对象)同时决定,但如果把涵义就看作符号和意谓的二元有序组,那么只要符号和意谓有一项不同,那么其涵义就肯定不同,这样涵义的替换就不可能体现在符号的替换上。那么为了体现涵义的替换,只有放弃有序对的定义,而改用外延定义,即为了表明一个符号和意谓的联系,任何对这种关系的一个真的描述均可看作这种关系的代表。这样,涵义的替换可以看作是代表关系的替换(只要这些关系是彼此等价的)。于是,“长庚星”的涵义可以理解为“某时刻西边最亮的那颗星”,并且后者不表示一个符号(否则肯定涵义不同),而表示涵义本身。 或者将涵义当作类(或等价地作为该类的外延定义),符号是该类的名称(具备任意性),而意谓的对象是该类中的元素。而当谈论句子的思想时,所指的应当是句子通过涵义所达到的意谓(事实)属于“真”这个类。
回应 2011-05-11 23:56:33 -
-
陆钓雪de飘飘 (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
意义决定了真值载体的真值条件,也就是说,决定了真值载体在什么情况下为真。 句子的意义就是真值载体。这正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弗雷格的观点。弗雷格把句子的意义称为“思想(thought)”或“命题(proposition)”。 命题既不是物理的,也不是心理的,而是独立存在于第三个领域中的实体(entity)。 弗雷格把关于命题的研究作为逻辑研究的主题,从而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数理逻辑。 蒯因就干脆认为并不存在命题这样的东西。 即使...2021-08-07 05:14:00
意义决定了真值载体的真值条件,也就是说,决定了真值载体在什么情况下为真。
句子的意义就是真值载体。这正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弗雷格的观点。弗雷格把句子的意义称为“思想(thought)”或“命题(proposition)”。
命题既不是物理的,也不是心理的,而是独立存在于第三个领域中的实体(entity)。
弗雷格把关于命题的研究作为逻辑研究的主题,从而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数理逻辑。
蒯因就干脆认为并不存在命题这样的东西。
即使命题不独立于心理过程,我们也可以作出是否该相信某个表象的判断,因而可以保证知识的客观性。这就是蒯因以及另外一些被称为“新实用主义者”的哲学家所持的观点。
这一转变使得语言哲学成为20世纪前半期分析哲学的基础,并使得关于语言的研究成为分析哲学后续无法绕过的问题背景。
语义三角是我们把握整个分析哲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现代数理逻辑体系可以说是哲学分析的一种副产品。
一阶谓词演算的基本概念
函项应当表示关系。
真值函项(truth function)实际上就相当于谓语。
量词所表示的是一个集合或者说变项值域与一个函项间的关系,这就使分析哲学家认为存在量词是关于函项的函项,或者说二阶函项。
现代的数理逻辑建立之前,安瑟伦的论证遇到的最强有力的挑战来自于康德。【28】
回应 2021-08-07 05:14:00 -
2.1 真值函项 自变项有时也称为主目 在弗雷格看来,真正具有真值的只能是命题,对于真值函项的定义意味着由真值函项构成的只能是命题。 真值函项相当于谓语,数理逻辑中通常称真值函项为谓词,可以表示性质也可以表示关系。表示性质时,作为谓词的真值函项只有一个自变项,如果有两个或多个自变项,那么表示的就是关系。 用真值函项来刻画命题,得到的逻辑称为“谓词逻辑”。 函项可以建立命题结构,但是主目不能。 2.2 量词 2....
2021-03-20 15:09:12
2.1 真值函项
从函数到命题,“量”到“项”自变项有时也称为主目
真值函项在弗雷格看来,真正具有真值的只能是命题,对于真值函项的定义意味着由真值函项构成的只能是命题。
真值函项相当于谓语,数理逻辑中通常称真值函项为谓词,可以表示性质也可以表示关系。表示性质时,作为谓词的真值函项只有一个自变项,如果有两个或多个自变项,那么表示的就是关系。
用真值函项来刻画命题,得到的逻辑称为“谓词逻辑”。
词项逻辑没法处理命题关系函项可以建立命题结构,但是主目不能。
2.2 量词
量词解决本体论的问题,很期待哦全称量词&存在量词;概括命题&单称命题2.3 存在
一阶函项&二阶函项量词是一种二阶函项
能被满足的东西都算函项,所以量词是二阶函项
“存在”作为一个量词,也是二阶函项,或者说是二阶谓词
语法形式和逻辑形式的区别按照语法形式(日常语言“绿色的东西存在”主语是绿色的东西),存在是一阶谓词
按照逻辑形式,存在是二阶谓词
进一步解释语法形式和逻辑形式的区别当使用逻辑形式时,谓词“存在”的主目是“是猪八戒”,即“存在X,X是猪八戒”,那么“X是猪八戒”就是一个函项,而整个包括“存在X”的函项就是一个二阶函项。在这里,存在的主目“X是猪八戒”就是一个一阶谓词╱一阶函项了。
在这里,“存在”表示的就不是一种性质了,但是以日常语言的形式来说,“猪八戒存在”,那还是表面猪八戒具有“存在”这一性质。
传统哲学中的“存在”一词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因为人们不去区分它是一阶谓词还是二阶谓词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论证过多康德的反驳对康德的反驳分析如下:
首先要理清楚康德的“存在”和“述项”这两个概念:
康德的“存在”与“述项”值得一提的是,康德的“述项”不包括系词,不同于我们之前学过的“谓语”。
在康德那里,一个命题是把两个东西连接起来构成的,主项所代表的概念和述项所代表的概念用系词连接起来,系词起到了构建命题结构的作用。
所以,康德仍然在词项逻辑的范围内考虑问题,对于学习分析哲学的人来说,不能直接借用他的思路。
康德反驳安瑟伦的思路有两个部分:
1.对关于存在的命题进行了概念上的分析。
2.从概念与对象的关系角度说明了存在判断的本质。
“存在”在概念上没有为主项添加任何东西康德对于概念上的存在和实际存在的区分“存在”在概念上对主项没有添加任何东西,所以能造成的差别就不是概念上的。
实际存在的东西是在概念上的东西的基础上有所添加产生的,所以单从想象的存在不能得到实际的存在。
在康德看来,真正的存在是与概念想对立的总结康德的论证康德反驳的不足之处&为什么“存在”不是一阶谓词现代数理逻辑对于康德的帮助这最后的论证真是教科书级别叻!
2.4 语义与句法
词项逻辑和谓词逻辑的区别重温一下真值函项和谓词逻辑的概念回应 2021-03-20 15:09:12 -
p45 实用主义是一种蔑视空谈、力图使思想落实到实处的哲学倾向。用詹姆斯喜欢的说法,就是“把形而上学的大支票兑换成经验的小零钱。” 为了理解詹姆斯的话,下面先来了解一下形而上学与经验的关系: 以下是康德在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同时,避免走向休谟怀疑论的策略: 然而,康德拒斥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关于物自体的知识,他仍然相信有一种新的形而上学: 康德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是一种概念研究,关于知识是如何构成的...
2021-03-20 14:09:27
古典实用主义对分析哲学的重要性实用主义的相对主义和实在论实用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思想p45 实用主义是一种蔑视空谈、力图使思想落实到实处的哲学倾向。用詹姆斯喜欢的说法,就是“把形而上学的大支票兑换成经验的小零钱。”
为了理解詹姆斯的话,下面先来了解一下形而上学与经验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休谟的怀疑论以下是康德在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同时,避免走向休谟怀疑论的策略:
康德通过阐明知识的本质,用二律背反的方法反驳了休谟的怀疑论然而,康德拒斥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关于物自体的知识,他仍然相信有一种新的形而上学:
康德通过其先验哲学揭示了“形而上学”一词的另一种含义康德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是一种概念研究,关于知识是如何构成的。
1.物自体是产生经验素材的原因。
2.主体本身也是一种物自体,主体通过先验综合能力表现出来,从而成为构成知识的一种形式限制。
最终,我们便可以理解詹姆斯的话了
实用主义的基本信条:从经验出发研究超乎经验的东西。
所有有意义的东西都是对于经验有影响的东西,所有区别最终都应当表现为经验上的区别。
以上只到3.1
回应 2021-03-20 14:09:27 -
魔王 (十一月小,十二月大)
逻辑形式(logical form):在最基本的层次上,指足以构成某个事物的关系。 外在关系理论 罗素以逻辑构造代替实体的理念,以他的外在关系理论为基础,以摹状词分析为起点,在他关于数的定义以及心与物的知识论分析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内在关系(internal relation)理论:关系实际上不存在。任何关系都可以还原为实体具有性质。内在关系理论认为等同于关系的那种性质不需要提及另外那个关系项,而非对称关系的存在决定性地否定了...2020-06-17 08:28:32
逻辑形式(logical form):在最基本的层次上,指足以构成某个事物的关系。
外在关系理论
罗素以逻辑构造代替实体的理念,以他的外在关系理论为基础,以摹状词分析为起点,在他关于数的定义以及心与物的知识论分析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内在关系(internal relation)理论:关系实际上不存在。任何关系都可以还原为实体具有性质。内在关系理论认为等同于关系的那种性质不需要提及另外那个关系项,而非对称关系的存在决定性地否定了内在关系理论。
外在关系(external relation)是承认关系实在性的学说,承认某关系不能还原成其他东西,就等于说它具有实在性。这导致两个结果:①多元论(pluralism);②构造主义(constructionism)。——初始的东西是多个;通过关系结合的实效可以产生新物。
本体论与语言
形而上学关注实在中包含什么。关于实在中包含什么的断定构成本体论。
意义指称论(reference theory of meaning) 认为表达式具有意义就在于其具有指称。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其指称。 意义指称论要求以包含对象的本体论作为语义学的基础, 而真理符合论则要求以包含事实的本体论作为语义学的基础。
语义上行(semantic ascent) 指通过研究语言来研究实在。通常与本体论承诺(ontological commitment) 的概念联系在一起。通过语言的使用来对某些东西的存在作出的假定就是本体论承诺。
通过把主词改写成函项,能够避免关于本体论承诺的困境。既可以有意义地说某物不存在,也可以在某物不存在的情况下有意义地说其存在。蒯因说,所谓存在,就是成为约束变项之值。
意义指谓论
直接指称与间接指称按照不同方式进行,罗素用指谓(denotation) 同时容纳两种不同方式。
罗素建立自己的意义理论是为了研究我们能够获得的知识,在他那里意义与知识的联系以一种直接而又强力的方式建立起来。如果构成句子意义的东西不是构成句子所陈述事实的东西,那么句子中就有可能没有陈述事实,因而从句子中就有可能无法知道事实。如果把句子的意义称为命题,那么这个观点就表述为命题构成原则(the principle of proposition construction):
PPC)一个句子所谈论的对象本身出现于这个句子所表达的命题中。
名称(name) 指满足这一原则的指称词项。名称的意义由于是命题的一部分,因而就是其所指的对象本身。语言通过其意义与实在联系。
按类似思路,可以理解罗素“亲知原则(the principle of acquaintance)”:
PA)我们知道一个对象,仅当这个对象或者本身能为我们所亲知,或者能够通过亲知其他对象而被知道。
通过亲知获得的知识是亲知知识(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其他的是描述知识(knowledge by description)。亲知知识是所有知识的基础。此外,我们还会同意指谓原则(the principle of denoting):
PD)我们知道一个指谓词项(或指谓短语)的意义,仅当知道其所指谓的对象。
结合PA)和PD)会发现一个问题。仅仅谈论一个对象,与一个对象存在于实在中,对于对象来说有不同的要求。不能简单地说一个指谓词项或指谓短语所指的东西就是构成事实的对象。对“某人”(意义能理解,所指不确定)和“太阳系第三颗行星”(即使所指不存在,仍然能理解),不能用所指的对象确定其意义。罗素因此面临解释间接指称的问题。
罗素引入指谓概念(denoting concept)。指谓概念被归于指谓短语,对象通过指谓概念才能够获得。如此便可通过,我们知道指谓概念,来解释包含相应短语的句子具有意义这件事。这个解决办法实际上是对 PPC)的简单修改。
PPC')如果一个指谓概念出现于命题中,那么该命题是关于指谓概念所指对象的命题。
在 PPC)中,对象是出现于命题中的东西,命题是关于对象的命题; 在 PPC')中,指谓概念是出现于命题中的东西,命题是关于指谓概念所指对象的关系。
后来罗素用格雷哀歌论证(the Grey's Elegy argument) 来反驳指谓概念理论。 PPC)的目标是确保知识能被表达的基础,是一个奠定了整个哲学分析的基本精神的原则。 而 PPC')则是为了解决间接指称的问题而提出的。 因此,把 PPC)称为“意义指谓论”,PPC')称为“指谓概念论”。 格雷哀歌论证的目的是在保全意义指谓论的基础上舍弃指谓概念理论。
当我们使用某个词时,所谈论的是这个词的所指。一个命题是关于出现在这个命题中的所指的命题。 某些对象是指谓概念的所指,但出现在命题中的是指谓概念。而一旦指谓概念出现在命题中,这个命题就是关于指谓概念所指对象的命题。[指谓概念论] 那么为了谈论指谓概念,就要构造一个指谓概念出现在其中的命题。 [意义指谓论] 但当指谓概念出现在其中时,这个命题是关于指谓概念所指对象的命题,而不是关于指谓概念的命题。 [指谓概念论] 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按照意义指谓论的方式来谈论指谓概念。
摹状词理论
摹状词理论为解决间接指称问题引入,用逻辑构造替代实体。
非存在问题。 像“金山”这样的指称词组没有独立意义,不独立地起指称作用。这样的指称词组就是摹状词,这个理论就是摹状词理论。 摹状词就是用谓词做成的指称词组。非限定摹状词(indefinite description) 指称不确定对象,限定摹状词(definite description) 指称某特定对象。 摹状词理论的技术内容就是把这些由谓词做成的指称词组恢复为谓词。 摹状词分析的结果是,按照语法特征来看具有指称功能的词组,经过分析后表明实际上并不具有指称功能。语法主词被分析成了逻辑谓词,因而命题的语法形式并不就是其逻辑形式。
“一个黑人” 可以分析成: 3)(存在)x,x是人,并且x是黑的。
“站在我前面的那个人” 可以分析成: 4)(存在)唯一的x,x是人,并且x站在我前面。
如果用本体论承诺来说就是,使用摹状词来指称并不承诺那个不特定的黑人存在,而是承诺可能满足 “是黑人” 这个谓词的对象,承诺变项x的值域存在。
排中律失效问题。 7)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子。
信念语境中共指称替换问题。 11)乔治四世知道《弗威利》的作者是司各特。 12)乔治四世知道司各特是司各特。
一个词项出现于一个命题中,而这个命题是另一个命题的成分,例如出现于命题态度的辖域中,我们就称它具有一个再现(secondary occurence);否则,词项直接出现于命题中,就称其具有一个初现(primary occurence)。 初现时的替换得到的命题不同,但其真值不变,因而就其真值而言是可以替换的;而再现时必须考虑替换是否会得到不同的命题,因而是不可替换的。
虽然罗素倾向于说摹状词没有意义,但摹状词经分析后确实成了命题的一部分。所以罗素缓说——摹状词不具有独立意义,或者说摹状词的不具有完全的意义,是不完全符号。由于摹状词参与了命题的构成,而经分析后的命题被认为是有意义的,所以摹状词只有在句子语境中才有意义。 罗素心目中的逻辑分析,就是把看起来似乎是实体的东西拆解成结构,用这个结构来替代表面上的实体。
逻辑专名
与摹状词相区别的指称就是名称,指称个体的名称就是专名(proper name)。专名的句法结构于其语义无关。
以非存在问题试探,很容易看到x的取值不能是语法专名:任何语法专名都可以构成一个句子,该句子有意义地断定语法专名所指的对象不存在。但是,如果认为语法专名承诺了这个对象,就只能认为这个句子i是无意义的。因此,能够构成断定的有意义的句子,这一点本身就意味着语法专名不是真正的名称,而在本质上包含了摹状词。罗素据此认为语法专名实际上是缩略了的摹状词。
与语法专名对照,本质上不包含摹状词的名称就是逻辑专名(logically proper name)。摹状词分析以后得到的变项,必须以逻辑专名为值。
逻辑专名的必要条件: C1)如果“N”是逻辑专名,那么“N存在”必然为真。 C2)“N”具有指称,当且仅当我们具有关于“N”的指称的知识。
感觉材料(sense data) 满足上面两个必要条件。感觉材料的特征就是,如果你不知道它,就很难说它存在;而说它存在,与你感觉到它(知道它),是一回事。
从一个仅由逻辑专名构成的本体论出发,来构成谈论同样的那些外部对象所需要的摹状词。这个过程中,原来被认为是实体的那些外部对象,就被表明实际上是由一些以感觉材料为材料,按构成摹状词所需要的那种逻辑关系构成的东西。这就是罗素 “用结构来替代实体” 这一口号的真正含义。这就是罗素的构造主义哲学,同时也是罗素运用奥卡姆剃刀原则的一般思路。
罗素悖论与类型论
罗素悖论(Russell's Paradox)的发现是数学基础研究的分水岭,对这个悖论的处理方式决定了数学基础理论的基本形态。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属类型论,一种基于公理集合论。
公理集合论中区分集合(set) 与类(class) 两个概念。集合是一个外延性的概念,一个集合是由其元素个体化的,只要确定了所有元素,也就确定了一个集合。[例]如果所有红色的东西都是方形的,那么红色的东西构成的类与方形的东西构成的类就是同一个集合,但它们却不是同一个类。罗素悖论可以看作是对集合与类不加区分导致的。
罗素悖论:C∈C,当且仅当,C∉C。 [非形式化表述]令以所有不是自身元素的集合构成的集合为C,C是否这个集合中的一个元素?如果是,C就不是自身的元素,但C中元素根据定义又不是自身元素,所以C不是自身元素;但若C不是自身元素,那么根据定义,C又是自身元素。
限制变项本身,规定变项的逻辑-句法性质,从而规定所取之值的逻辑性质。能够作为同一变项之值的那些东西就具有同样的逻辑性质,这些东西具有 逻辑齐性(logical uniformity)。
“所有“一词在所指上的不稳定性,是罗素总结出来的产生大部分悖论的原因。说“所有集合”以及“所有命题”,都意味着构成了新的集合与命题。这实际上就是自我指称展开得到无穷后退,此时得不到确定的所指,其实就是由自我指称引起的。这种情况被称为语义封闭(semantic closure)。
罗素要求的解决办法是,以某种方式规定初所有的集合,使得关于集合的谈论总具有确定的所指,使不存在的集合(例如所有集合的集合)不在其中出现,也就是说,使产生悖论的情况不在其中出现。这就是类型论要做的。
罗素提出了两种类型论,即简单类型论(the simple type theory) 与分支类型论(the ramified type theory)。前者规定了命题函项主目的类型,后者则进而规定了命题函项(谓词)的类型。通过限定类型之间的结合关系,使悖论不再出现。
哥德尔对简单类型论的表述中,把个体的类型确定为0,个体的类的类型确定为1,个体的类的类的类型为2,如此等等。这个表述利用了谓词与类的关系,因而可以把命题写成对象属于一个类的形式。如果所有命题都是这样的,那么其类型就总是要表示成 a(b) 的形式,其中 a是类的类型,b是主目的类型,并且 a 总比 b 高一个级别。这就排除了一个集合属于自身的情况。
对命题函项的类型进行规定,得到的分支类型论。分支类型论规定了命题函项的类型,就可以处理把命题函项作为变项从而进行量化的情形,这就是高阶逻辑(一阶逻辑视命题函项为常项)。分支类型论可以作为高阶逻辑的基础。分支类型路的思路就是把命题的类型对应到命题函项中去。
给出分支类型论以后,在所有合法的命题中函项的类型要比主目高一个阶次,这种命题被称为 “直谓命题(prediactive proposition)”,相应的函项称为 “直谓函项(predicative function)”。其他的命题与函项都被称为 “非直谓的(impredicative)”。悖论都是由非直谓命题引起的。由于定义了函项的阶次,分支类型论就可以很方便地排除非直谓命题。
回应 2020-06-17 08:28:32
论坛 · · · · · ·
《分析哲学导论》勘误 | 来自坏卡超 | 1 回应 | 2021-05-22 20:28:38 |
这书太贵了,所以很快有dl | 来自毁桥 | 8 回应 | 2018-06-14 20:32:35 |
国内关于分析哲学导论的书籍中最好的一本 | 来自哲人镇镇长 | 18 回应 | 2016-01-28 21:20:0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商务印书馆 (2021)8.7分 3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分析哲学导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Irreversing 2012-10-06 21:48:55
国内这本算比较真诚的了
0 有用 猫河蓝懒 2012-07-24 00:43:28
老师写的。
1 有用 kismet 2019-10-07 00:20:43
无疑是本好教材,不过叙述还是局限在以语言哲学为主导的早中期分析哲学,虽然这一点其实也可以理解就是了
4 有用 哭之笑之 2020-06-02 19:06:39
怎么还是看得头疼……最后感觉怎么还是混个脸熟…… 我要做笔记!
0 有用 AetDezac 2009-12-25 08:36:12
课本
0 有用 42 2022-05-04 09:42:55
前几章的分析哲学导引写的好,还有皮尔士那章不错,还依稀记得的部分
0 有用 昵称 2022-04-19 11:32:40
看了前几章,后面的具体内容以后可以参照阅读
0 有用 张达玮 2021-12-02 12:58:30
最新的修订版读过一部分,作者说已经尽力写得很直白了。但我还是读得很吃力。
0 有用 豆友140626077 2021-11-12 20:37:15
@2018-11-04 13:32:19
0 有用 爱丽丝的书柜 2021-08-29 22:36:11
@2011-05-09 20: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