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秋籁”,秋天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秋籁”琴,成于唐玄宗开元三年,距今千年。
成公亮先生在“秋籁居”抚琴、打谱、作曲、钻研琴理,并往返于山水、田园。在冥思静想中,梳理大半生的琴学研究。古代琴曲和天地自然、人生理念的关系,古琴传统与时代的关系,在弹奏和思考中纷纷显现。
“秋籁居”的文字与琴音,同样地深沉、淡定而圆润。以“秋籁”琴弹奏出的旋律,等待有心人谛听。
作者简介 · · · · · ·
成公亮,1940年8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60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高中部古琴专业;1965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作曲系;文革期间在北京中国京剧团、山东省京剧团参与《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等京剧现代戏的音乐创作;1984年调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工作,任音乐理论、作曲、古琴教师;1997年从南京艺术学院提前退休,在家闲居至今。
古琴先后师承刘景韶、张子谦先生,其演奏主要在广陵琴派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具有深细的人情味。表达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或温润柔情,或炽烈深沉。其修养深厚而又直接取源心灵的演奏,被认为是“内心情感的极致”。
目录 · · · · · ·
序:琴与心游
古琴简介
秋籁琴
第一章 流动的传统
张子谦先生在近现代琴史上的贡献
古音乐天地的旅行者――悼念古琴家姚丙炎先生
从诸城古琴到梅庵琴派
齐鲁藏琴录
漫话五十年来的琴弦
《洞庭秋思》流变考略
二十一首传统琴曲题解
第二章 打谱——古谱的复活
打谱是什么
琴曲《文王操》打谱后记
《桃源春晓》打谱随记
琴曲《明君》之谜
我所使用的记谱方式——兼述古琴音乐的存在形态及其与现代记谱方法的冲突
第三章 琴乐的现代创作
古琴套曲《袍修罗兰》创作后记
附文:看爸爸创作琴曲《袍修罗兰》(成红雨文)
为《沉思的旋律》标题作解
《沉思的旋律》创作随记
两个太阳——从欧洲钢琴曲《太阳》到中国古琴曲《太阳》
第四章 东西方的音乐对话
联邦德国旅行演出散记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古琴(德国各报刊对成公亮古琴音乐会的评述)
太湖和风车的对话——古琴即兴演奏、古琴和长笛、古琴和摇滚乐
第五章 琴课笔录
“琴课笔录”小引
选课之一:说吟猱,琴曲段落的速度原则、《归去来辞》全曲讲解
选课之二:从《归去来辞》说左右手的动作、力度,关于“中等力度”的概念
选课之三:从《归去来辞》再说吟猱、气息、脉动,右手弹弦三要素
选课之四:讲解《洞庭秋思》——从容平和的语气、古朴儒雅的琴风
选课之五:《洞庭秋思》第二次回课——我所在意的音乐语气、旋律起伏
选课之六:《龙朔操》第一次回课——“散句”、“展衍”式乐句的结构、语气和语气中的吟猱
选课之七:《龙朔操》第二次回课——琴曲音乐中的音色、速度、节奏对比
附文:减字谱徽位、徽分在弹奏时的误差
附录
琴乐传承的过去和现在(二○○七年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座)
《沉思的旋律》古琴谱
《太阳》古琴谱
· · · · · · (收起)
喜欢读"秋籁居琴话"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秋籁居琴话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秋籁居琴话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 更多书评 14篇
-
“浦东三杰”。上世纪三十年代,查阜西,彭祉卿,张子谦三人同居浦东,朝夕聚晤,称为“浦东三杰”。查阜西擅弹《潇湘水云》,人称“查潇湘”;彭祉卿擅弹“渔歌”,人称“彭渔歌”;张子谦擅弹《龙翔操》,人称“张龙翔”。 也是这三人,主要发起创立了“今虞琴社”。 张子谦,十三岁起在家乡扬州随广陵琴派孙绍陶先生学琴。擅弹《龙翔操》,通曲散弹,节拍节奏自由跌宕,随心所欲。(特意找来听了,果然!) 张子谦在上海音乐...
2014-09-03 14:14 1人喜欢
“浦东三杰”。上世纪三十年代,查阜西,彭祉卿,张子谦三人同居浦东,朝夕聚晤,称为“浦东三杰”。查阜西擅弹《潇湘水云》,人称“查潇湘”;彭祉卿擅弹“渔歌”,人称“彭渔歌”;张子谦擅弹《龙翔操》,人称“张龙翔”。 引自 流动的传统 也是这三人,主要发起创立了“今虞琴社”。 张子谦,十三岁起在家乡扬州随广陵琴派孙绍陶先生学琴。擅弹《龙翔操》,通曲散弹,节拍节奏自由跌宕,随心所欲。(特意找来听了,果然!) 张子谦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本科兼任古琴教师。龚一,戴晓莲,李凤云都是他的学生。 一九九一年,张子谦午睡未醒,无疾而终,享年九十二岁。 《操缦琐记》张子谦著 《古琴初阶》张子谦,查阜西,沈草农合编 成公亮曾师从张子谦学琴。 姚丙炎,一九二一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师从徐元白学习古琴。逝于一九八三年,年仅六十二岁。
姚丙炎不仅长于古琴演奏,《高山》,《潇湘水云》,《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是他经常演奏且独具心得的曲子,而且他对古琴艺术的最大贡献,还在于对已绝响的古乐谱的解译。 引自 流动的传统 《琴曲钩沉》是姚丙炎的打谱集,未完成的遗著。《酒狂》就是由姚丙炎先生成功解译打谱的。
打谱要求琴家具有较高的音乐修养和中国古代艺术修养,需要在识别古谱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弹奏琢磨,既要体现古曲风貌,又加入了相当大的再创作成分。打谱工作是艰深辛苦的工作。姚丙炎先生却乐在其中,把这艰苦的劳动,看成是在古代音乐天地里面旅游。 “打谱对于我,正像新天地对于旅游家那样具有吸引力,在新的音乐天地里漫游,使我感到其乐无穷。” 引自 流动的传统 姚丙炎对唐宋指法也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多有述论。《唐代陈拙论古琴指法注释》,《古琴指法汇编》,《琴曲统计》,《酒狂打谱经过》等。
这样一个在古琴演奏和学术研究上都颇有成就的人,却并非专业从事古琴音乐工作的。姚丙炎的本职工作和音乐是丝毫无关。他是一个工厂的会计。姚丙炎的住所也是上海闹市里一间狭窄潮湿的斗室,就和当时的普通工厂职工一样,过着拮据的日子。 这样一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专家,一直未能调到专业的岗位上。他的打谱成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只有少部分乐曲录过音或记录过。随着姚丙炎的去世,很多发掘出来的琴曲又成绝响。 引自 流动的传统 姚丙炎,所求只是知音。《退休有感》“不从老去优余岁,却向琴中苦用心。安是名利忘于止?此间消息有知音。” (此处有一疑问。此文末注“一九八三年七月八日脱稿于济南”,但在文中“一九八三年八月十八日清晨,姚丙炎先生终于与我们永别了。”从时间上看是不对的,应该有误。) 梅庵琴派 王燕卿
王燕卿出自山东诸城派。晚清,山东诸城的古琴一度兴盛。当时影响较大的古琴家,一位是王雩门(字冷泉),一位是王溥长(字既甫)。王雩门宗金陵派,王溥长宗虞山派。到二十世纪初,王溥长的儿子王心源,王心源的学生王露,和王雩门并称“诸城三王”或“琅琊三王”。这时诸城古琴传人众多,风格别致,独有曲操也广为流传,这时山东诸城古琴的全盛时期,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交替的数十年。 引自 流动的传统 一九一七年,王燕卿与康有为游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易园听王燕卿弹琴后,留其在校任教。诸城古琴由此流传到了南方。 王燕卿的身世不详。在《梅庵琴谱》序中,有一段王燕卿自述。由此可以知道,王燕卿应出自一世代操琴之家,琴艺代代流传。“自高祖以次,于操缦一道,代有传人……”但他更强调琴学来自“携琴访友”,“赖诸名流多方指授,自问始有进境”。也就是说,他认为他的琴学更多的来自于自学,游学和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不随大流,大胆,离经叛道,这使王燕卿受到家乡琴坛的排斥。“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在琴坛上隐约感觉到。”但为其如此,才有了梅庵琴派的创立,至今日,梅庵琴派在海内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诸城派本身。 《梅庵琴谱》是王燕卿的学生徐立孙和邵大苏将王燕卿的《龙吟观残稿》整理成的。《龙吟馆琴谱》是其祖本。其中收录的曲谱都已经过王燕卿的加工,演变成了梅庵派的弹法。特别是《平沙落雁》,王燕卿增加“雁鸣之声”的第六段,已十分生动。活泼的指法模拟群雁回旋鸣叫之状。这时对琴乐审美的大胆扩展。琴人素来追求意境而不求形似。当年,王燕卿参加近代琴史上著名的上海“晨风庐琴会”。据说,当他谈完《平沙落雁》之后,与会者竟不约而同地站立起来。可以想象,王燕卿的琴声带来的震惊。那是一九二零年的事情。 与王燕卿相似的近代古琴家川派琴家张孔山,在传统琴曲《流水》中增加了第六段“七十二滚拂”。这首加工后的《流水》被收入《天闻阁琴谱》,很快风行全国,原来的《流水》反被冷落。 梅庵流派的录音,香港雨果公司《梅庵琴韵》,徐立孙,陈心园,朱惜辰。朱惜辰曾被老师徐立孙称赞为“青出于蓝”,可惜一九五八年便死于一次政治运动,年仅三十五岁。 王燕卿死后不愿归葬故里,遗言埋骨清凉山麓。 齐鲁藏琴录 记录了笔者所见山东藏琴。 漫话五十年来的琴弦 开篇即提到一次录音。二零零八年,用琴:浙江博物馆馆藏唐琴“彩风鸣歧”和“来凰”。琴人:成公亮,丁承运,姚公白。用弦:丝弦。 “彩凤鸣岐”音柔韵长、圆润细腻,“来凰”古朴淳厚、苍劲沉郁。 在“土豆视频”中,我收藏了此次录音的几首曲子,是蔡师分享的。“彩凤鸣岐”泛音清亮,按音圆润。历千年的古音,古人曾听。 “明清以来,琴弦最好首推杭州回回堂……所造的弦叫‘冰弦’……清末用老三泰招牌发售回回堂琴弦。” 现在古琴多数都使用钢弦。成公亮在书中讲述了由丝弦而钢弦的这段历史。 因抗战爆发,一九三九年,杭州老三泰号“回回堂琴弦”停业断市。弹琴人无弦可弹。(无弦可弹,这在我们当下花钱即可买到几乎任何东西的时代,真是难以想象。战争年代。)“吴景略、张子谦、庄剑丞渐从文献取制弦之法,授予苏州普通弦工方君裕庭,始于一九四三年试行恢复。(查阜西《查阜西琴学文萃 琴弦生产之旧愁新恨》)” 琴弦定名为“今虞琴弦”,质量不如回回堂。八十年代后期,古琴钢弦得到大部分琴人认可,今虞琴弦彻底停产。 成公亮说他没有机会对照比较,因为抗战爆发后,回回堂琴弦就绝迹了。我呢,没有机会对照丝弦、钢弦,据说现在又有丝弦可买了,可是价格非常昂贵,昨天看到一则微博,说一副二千多元,更好的四千多元。 这次录音用的丝弦是香港的黄树志带来的。黄树志倾注大量精力和财力,从古籍资料中研究传统的制法,生产出的琴弦叫“太古琴弦”。 日本的传统制弦工艺自古延续至今,未曾中断过。现在,反而,要去日本学习丝弦制作了。 琴弦的质量和规格,对琴的音质的影响很大。 钢弦与丝弦的比较 1. 钢弦耐用、稳定,表面光滑,摩擦音小。金属声,余音过于冗长; 2. 丝弦不如钢弦平滑,摩擦声大,不够稳定(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不耐用; 3. 弦被弹奏后,从出音到消失,呈示的“出音过程状态”,钢弦和丝弦是不一样的。无论散音、按音、泛音,传统丝弦出音开始的“音头”有一种冲击的瞬间,“音头”出现之后很快地变为稍弱的音量;而钢弦的“音头”相对比较“钝”,延续的时值比较长。因此,钢弦虽然音量大,却没有传统丝弦那种饱满的音质和力度,缺乏传统丝弦的那种“颗粒感”,那种“骨力”,琴音呈现一种“疲沓”的状态。(听老八张,那就是丝弦弹奏的声音) 人造纤维为原料的古琴弦质地应介于钢弦和传统丝弦之间,音色介于两者之间。 古琴作为一小众乐器,以前知者少,买琴学琴不易。现在卖琴教琴的越来越多,可是琴和师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买琴学琴还是不易。
回应 2014-09-03 14:14 -
willow (Gubba nub nub doo rahkah)
成公亮先生此处说到的“欧洲音乐中心论”与之前在某次上课的时候跟老师的讨论不谋而合了。学院派古琴(或者说中乐)教育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缺乏自己的哲学架构,处处套用西乐的定式,最好的情况也是得其形而失其神,更多的情况是画虎不成,就好比强行照抄交响乐队的中乐团,怎一个变扭了得,不客气地说跟洒水车播《东方红》也是五十步百步了。往更大的范围看,中国古代文学哪怕是中医的研究所以失败,也是一样的原因。归根结底...2017-10-08 23:30
-
willow (Gubba nub nub doo rahkah)
成公亮先生此处说到的“欧洲音乐中心论”与之前在某次上课的时候跟老师的讨论不谋而合了。学院派古琴(或者说中乐)教育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缺乏自己的哲学架构,处处套用西乐的定式,最好的情况也是得其形而失其神,更多的情况是画虎不成,就好比强行照抄交响乐队的中乐团,怎一个变扭了得,不客气地说跟洒水车播《东方红》也是五十步百步了。往更大的范围看,中国古代文学哪怕是中医的研究所以失败,也是一样的原因。归根结底...2017-10-08 23:30
-
最近正在练习《洞庭秋思》,成公亮先生这本书中专门有一节讲“《洞庭秋思》流变考略”,在后面的琴课笔记中,也讲《洞庭秋思》。看来,成公亮先生对此曲是青睐有加。 《洞庭秋思》中的转调,还不理解。 《洞庭秋思》琴曲笔录 弹好《洞庭秋思》的关键在于语气的把握,它的语气深情而自然,好像要说很多话,整体气息比较平和,但具体的地方并不平和。乐曲结尾的泛音段,弹奏者可能会忽略其中的语气的细微之处。像这些细小的东西,...
2014-09-03 14:19
最近正在练习《洞庭秋思》,成公亮先生这本书中专门有一节讲“《洞庭秋思》流变考略”,在后面的琴课笔记中,也讲《洞庭秋思》。看来,成公亮先生对此曲是青睐有加。 《洞庭秋思》中的转调,还不理解。 《洞庭秋思》琴曲笔录
弹好《洞庭秋思》的关键在于语气的把握,它的语气深情而自然,好像要说很多话,整体气息比较平和,但具体的地方并不平和。乐曲结尾的泛音段,弹奏者可能会忽略其中的语气的细微之处。像这些细小的东西,技巧上并不难,难在语气的深情自然而又不造作。 在整个弹奏过程中,左手吟猱绰注的变化非常细腻,行进时变化非常丰富,或干脆或柔缓,或快或慢;右手的弹弦也有着力度和触弦点的变化。 再说吟猱——吟猱动作转换中的过度 吟猱的动作过程中,指关节和腕关节都必须要动。这个动作有点像拉二胡的运弓及旧时江南水乡河里木船摇橹的动作。如左手的第一动作向上,出音也向上滑,当向上滑的音还没有结束,左手的第二个向下的动作已开始了,下滑的第二个音比左手的第二个向下的动作滞后出现,动作的转换靠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协调和一定的提前量。 左手“上下进复”与“吟猱”的区别 通常而言,吟猱是圆的动作,而上下进复的动作偏向方一点,这是指关节仍要动,而腕关节就动得少或不动了。如果需要把上下进复弹得很硬很方,就像《普庵咒》的很多地方那样,那么指、腕关节都可以不动,完全靠手臂的动作,直上直下,这时音和音之间的衔接过程很快、很干脆,音的过程虽然靠手指的滑动,但概念上并非“滑音”。 大指要“藏” 大指吟猱动作的另一个要点,是大指要“藏”。传统弹琴技法要求将大指置于食指下,称为“藏”。这不仅仅是因为吟猱的需要,也是弹琴指法中大指通常停留的位置。 大指吟猱动作的要点是腕、指关节都要动及大指要“藏”。 “方”和“圆”,“硬”和“软” 减字谱徽位、徽分在弹奏时的误差 明代琴谱的减字谱只记徽位不记徽分,如左手按七徽六分位置就记七八,意即“七徽八徽之间”,而非七徽八分。记录徽分是清初徐青山《大还阁琴谱》的发明。 左手按谱上所示徽分按音,音高也是有误差的,音位越高,误差越大。原因: 1. 弹琴时斜视角度看徽位徽分会有误差; 2. 古琴的琴弦和琴面有距离,按弦后琴弦的张力加大,发音会偏高; 弹琴者主要依靠听觉而不是视觉来分辨按音是否准确。 引自 琴课笔录 书中还有《归去来辞》、《龙朔操》的琴课笔录。
回应 2014-09-03 14:19
-
willow (Gubba nub nub doo rahkah)
成公亮先生此处说到的“欧洲音乐中心论”与之前在某次上课的时候跟老师的讨论不谋而合了。学院派古琴(或者说中乐)教育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缺乏自己的哲学架构,处处套用西乐的定式,最好的情况也是得其形而失其神,更多的情况是画虎不成,就好比强行照抄交响乐队的中乐团,怎一个变扭了得,不客气地说跟洒水车播《东方红》也是五十步百步了。往更大的范围看,中国古代文学哪怕是中医的研究所以失败,也是一样的原因。归根结底...2017-10-08 23:30
-
最近正在练习《洞庭秋思》,成公亮先生这本书中专门有一节讲“《洞庭秋思》流变考略”,在后面的琴课笔记中,也讲《洞庭秋思》。看来,成公亮先生对此曲是青睐有加。 《洞庭秋思》中的转调,还不理解。 《洞庭秋思》琴曲笔录 弹好《洞庭秋思》的关键在于语气的把握,它的语气深情而自然,好像要说很多话,整体气息比较平和,但具体的地方并不平和。乐曲结尾的泛音段,弹奏者可能会忽略其中的语气的细微之处。像这些细小的东西,...
2014-09-03 14:19
最近正在练习《洞庭秋思》,成公亮先生这本书中专门有一节讲“《洞庭秋思》流变考略”,在后面的琴课笔记中,也讲《洞庭秋思》。看来,成公亮先生对此曲是青睐有加。 《洞庭秋思》中的转调,还不理解。 《洞庭秋思》琴曲笔录
弹好《洞庭秋思》的关键在于语气的把握,它的语气深情而自然,好像要说很多话,整体气息比较平和,但具体的地方并不平和。乐曲结尾的泛音段,弹奏者可能会忽略其中的语气的细微之处。像这些细小的东西,技巧上并不难,难在语气的深情自然而又不造作。 在整个弹奏过程中,左手吟猱绰注的变化非常细腻,行进时变化非常丰富,或干脆或柔缓,或快或慢;右手的弹弦也有着力度和触弦点的变化。 再说吟猱——吟猱动作转换中的过度 吟猱的动作过程中,指关节和腕关节都必须要动。这个动作有点像拉二胡的运弓及旧时江南水乡河里木船摇橹的动作。如左手的第一动作向上,出音也向上滑,当向上滑的音还没有结束,左手的第二个向下的动作已开始了,下滑的第二个音比左手的第二个向下的动作滞后出现,动作的转换靠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协调和一定的提前量。 左手“上下进复”与“吟猱”的区别 通常而言,吟猱是圆的动作,而上下进复的动作偏向方一点,这是指关节仍要动,而腕关节就动得少或不动了。如果需要把上下进复弹得很硬很方,就像《普庵咒》的很多地方那样,那么指、腕关节都可以不动,完全靠手臂的动作,直上直下,这时音和音之间的衔接过程很快、很干脆,音的过程虽然靠手指的滑动,但概念上并非“滑音”。 大指要“藏” 大指吟猱动作的另一个要点,是大指要“藏”。传统弹琴技法要求将大指置于食指下,称为“藏”。这不仅仅是因为吟猱的需要,也是弹琴指法中大指通常停留的位置。 大指吟猱动作的要点是腕、指关节都要动及大指要“藏”。 “方”和“圆”,“硬”和“软” 减字谱徽位、徽分在弹奏时的误差 明代琴谱的减字谱只记徽位不记徽分,如左手按七徽六分位置就记七八,意即“七徽八徽之间”,而非七徽八分。记录徽分是清初徐青山《大还阁琴谱》的发明。 左手按谱上所示徽分按音,音高也是有误差的,音位越高,误差越大。原因: 1. 弹琴时斜视角度看徽位徽分会有误差; 2. 古琴的琴弦和琴面有距离,按弦后琴弦的张力加大,发音会偏高; 弹琴者主要依靠听觉而不是视觉来分辨按音是否准确。 引自 琴课笔录 书中还有《归去来辞》、《龙朔操》的琴课笔录。
回应 2014-09-03 14:19
论坛 · · · · · ·
2014年10月【秋籁居琴话】再版,天一琴茶独家首发 | 来自天一琴茶 | 2014-11-20 | |
無處買此書了麼 | 来自MissSu | 1 回应 | 2013-06-08 |
《秋籁居琴话》签售会及琴乐欣赏会嘉宾发言记录稿 | 来自[已注销] | 3 回应 | 2010-05-11 |
这个周末,谁来先锋?http://www.douban.com/event... | 来自冯塔纳的女儿 | 1 回应 | 2009-11-20 |
11月22日 周日 14:30 成公亮先生来南京先锋书店 | 来自Princess.d | 2009-11-1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8.3分 36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开卷八分钟(2010年) (bigboybt)
- 【书衣百影】朱赢椿 (小米=qdmimi)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中国美学(诗赋、书画、美学、茶艺等) (老钟2011)
- 开卷有益——开卷八分钟@2010 (苏杉)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秋籁居琴话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 ~~~~~~~~~ 2012-02-15
史料翔实 没有文笔
1 有用 scherzo 2011-08-25
沉思的旋律...................我一定要学会弹!!!!!!!!!
0 有用 我坏故我在 2010-02-08
好吧,果然是“话”,写得很杂。另外,成老师是党员吧。。。所有叙述都很正面很正派。。。
0 有用 Ga 2010-08-26
了解一下古琴~不过有很多专业的描述~看不太懂
0 有用 灰_faye 2013-11-09
讲打谱,讲旋律,讲声韵,帮助更好地去听琴
0 有用 七缠 2020-12-22
真正让我爱上古琴的一本书。可以说,我是因为喜欢上成先生才最终坚持弹下来的。他让我真正理解了古琴作为一种游移于中心和边缘的存在,如何始终保持着一份坚守与信仰。
0 有用 Melody 2020-12-20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0 有用 渊默 2020-06-24
中间的几篇琴课还没看(等学到再细看,就是好东西啦!)
0 有用 听松 2020-06-09
补标
0 有用 微子 2020-05-21
在书店里翻完了,文笔很喜欢,补记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