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回忆录 短评

热门 最新
  • 6 冥王星 2010-12-23 16:14:33

    翻译让我看不下去,严重看不下去,这本书算是废了

  • 4 [已注销] 2015-12-07 18:14:30

    他们都去了墙里,那“我”怎么办呢。

  • 3 小巩俐减脂中 2013-11-07 11:14:38

    浏览了一下书评,觉得这本书真的是被低估了。包括作者本身也被低估了。写的像诗像梦的一本书,又清醒又痛苦。诺贝尔选择她,是诺贝尔的福气。

  • 4 Rottwitz 2015-10-03 15:52:07

    就算加了后启示录和反乌托邦等标签,还是能感受到莱辛写得最自信的是墙后世界那部分:被禁锢的女性记忆,父权象征秩序钳制下的女性身体。比较有意思的是弃都里人类群落的形成与降解,他们的权力结构、依存关系和更迭模式,让人觉得像是寓言实验玻璃罩下的细胞群。一部适合分析而不是阅读的作品,硬涩的社会脉象描写和钢一般冷漠的语调让人无法心生喜爱。

  • 4 独自前行燕赤霞 2010-05-15 19:16:13

    我得承认 看不太懂

  • 2 小岩菽 2010-02-18 23:18:07

    我对于莱辛的认识不到位,对于她不怎么好读的文字的把握也不到位,所以在后半段邪恶孩子帮出现之前的段落里,一直处于飘忽状态。一次大胆而卓绝地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和剖析,在没有通读全球史和人类的故事的此刻,这种说法显得非常心虚。莱辛的句子很干净,但由于翻译问题很多中长句都表现出繁琐和难切分的特点,其为障碍一。障碍二,由障碍一延伸而来,在句子结构不牢固的基础上,时不时穿墙而过进入彼世界的女主人公,其所思所见与悲惨现世的对照呼应有时不甚清晰。或许这些问题只是由于我心不静,若有机会接触更多她的作品的话并能唤起相当部分相契合的特质,我想再给它一次机会。只是文中那种人类回归原始的耕作和手工生活方式,我一直心生向往。

  • 2 魏玛注销局地勤 2010-10-05 21:05:09

    又一本被翻译糟蹋的书

  • 0 默音 2011-11-03 08:32:35

    一种可能,一种隐喻。莱辛总是有悲悯的目光和精准的语气,看得人发冷。

  • 0 P.Cissi 殿下 2012-02-26 13:54:58

    我可以认为它是庄重的严肃文学.而如此的奇思妙想又不得不被定义为超现实主义题材.

  • 0 瓶子里的爱琴海 2011-10-18 23:39:19

    关于诺贝尔杰作总是褒贬不一,要么拼命说好,要么拼命说实在难读。。。我要挑战自我了。。。撒了个花~

  • 0 空想画学实验室 2009-12-12 13:07:10

    给差评只是因为我不太理解那种环境下欧洲人的心态

  • 0 山楂卷 2010-08-04 20:55:38

    介于4到5之间。看起来隽永,消磨激情,英国人一贯的优秀。

  • 0 门多塔的孽障 2011-02-26 08:50:23

    好抽象的一本小说

  • 0 apeachgugu 2011-09-26 23:03:55

    世界的多面性。

  • 0 sukida 2009-11-02 23:00:59

    城市陷入瘫痪,人们纷纷成群结队四处流走,往北,往西。

  • 0 丁丁|刘 2010-01-13 19:18:03

    开始一直读不进去,影响判断之后就丢在一边。没书可读的时候翻出来看,哎呀,渐入佳境啊。顺便多嘴一句,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肯定活得下去。

  • 0 海扬尘 2010-09-24 16:10:53

    太暧昧,描写末世也需要明朗的文笔啊。

  • 1 r 2014-12-08 17:15:02

    短短的16万字,却并不是个好读的故事。多定语、长句式,暗含其中的哲学寓意都不是轻易读进去的类型,却意外的吸引人。最初看了几页觉得没意思,又要忍受着本月第三次“拆开-放下”的过程,在读到30页开外处被牢牢吸引住。一个逐渐沦陷的城市,一场渐渐输掉的生活,和开始疲于应付的人群,都显示出整个社会文明的没落。当那些曾经的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家用电器和看起来没那么“必须”的产品在没有电的当口直接报废,瞬间就能让人感受到现代文明的辉煌和不可一世的隐去。在生理本能面前,现代化是那么毫无用途,冷漠的虎视眈眈这个废弃的空洞世界。

  • 0 伟大的伟 2010-01-24 23:04:43

    在这几天有一点心事,看什么书都看不进去。这本书怎么读完了都有点记不起来。反正今天回家的地铁上,就已经在读最后几页了。不过这个故事似乎还都装进了心里。上一次看Doris Lessing是天黑前的夏天,那本和这一本书我曾经都以为是她近期的作品,因为她得诺奖也是很近很近的事。实际上天黑是74年的作品,而这本幸存者回忆录是75的作品。这两部作品有一点延续性。这部幸存者是拿了一个带点<2012>味道的灾难片背景,里面跟村上春树常常采用的手法一样,存在一个虚拟的世界,我在这两个世界里来回穿梭。但与村上不同,lessing对那个世界并没有平行线的描述,那个世界只是一个寄予希望的,收纳回忆的盒子,那个世界有一些过去的故事,但没有象这个现实社会继续得以发展的故事。这本书里似乎在着重讲“责任”,这个主题我还真的头一次,看到一个人认真的详细的加以描述,女人天生有这样的责任感,责任感基于动物本能和社会关系,而女人无疑是这两方面天生的能手。她们自然的对于生命、社会附加于她们的责任毫无怨由的承担,甚至她们还嫌不够的喂养宠物。她们需要别人需要她们,她们在这种需要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对这个位置的获得而得到安全感。不过遗憾的是我对她们的内心好象缺少基本的好奇。

  • 0 Mr. Baker 2012-02-21 00:50:21

    基本上没读懂的一本书,前期进行很困难,直至出了艾米莉那条线方才好点。对群体意识和女性意识的描写很好,但书中穿越房间的部分实在太无趣了,基本上也都被我穿越了。终归受不了女人写的书。别人用一两句告诉你的东西她用一两页。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