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导论 短评

热门
  • 2 Bandeàpart 2013-10-15 13:49:01

    作為導論寫得也太深了,根本不是給初學者看的,光學科史部份就很frustrated,並不是介紹性的誰說了什麽,而是評價性的誰和誰怎麼樣,完全不懂,時不時出現各種主義,還要停下來花個把小時讀讀百科。放棄了。

  • 4 saxiko喵酱 2015-03-29 10:34:02

    思路新颖,非常有启发性,在专业性的学术著作里并不算难,但是需要比较好的基础才行。

  • 0 丁丁 2022-08-23 10:03:19 云南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整体比较清晰。但外国学者举的例子,由于我的阅读有限,反而成为理解的障碍,就这一点而言,更推荐郑树森、叶维廉的书,他们对比较文学在中文学界的发展也有更多的反思。

  • 1 中文系谢葳 2022-08-07 11:11:45

    批判理论的立场,符号学的方法,扎实的学术史和理论反思。但是对读者的学科基础有较高的要求,不适合初学者阅读。

  • 2 安定斯基 2021-09-11 18:20:34

    基本上就是把现代后现代大热理论进行了一番梳理然后得出了比文的前路,其实还是挺有道理的。其中一些叫法可能不是很常见,容易引起误会。比如精神史指代新批评的那波人。奥地利人用词真是别具一格。不过比那些各种造词的德里达好懂多了。接近比较文艺学而不是比较文学,虽然在他看来元理论的比文是不合理的,所以他也算是把传统意义上的文本语境下的比文扩大了而已。头在大了,学多门文化外语还不够还得学多种社会科学。lay了。

  • 0 一次买够作用子 2024-08-30 15:08:06 重庆

    这书定位有点模糊,几乎没有详细介绍比较文学基本方法论,反而思辩性地在界定比较文学可能是什么,能够有什么独立于社会学的价值。答案倒是简单,那就是比较文学的跨文化性使得它可以提供文学,文学理论,哲学背后的文化意识形态因素从而促进进一步的比较,避免过于天真的对话、重构和批判。这一点自然是好的,但齐马选择的社会符号学怎么读都有些过时,过度强调的社会学还原虽然符合文学研究主流审美,但也没有能力去考察文学那些还原不到社会的意义,如果这些意义没有意义,那么考察文学社会符号学何必单独构成学科呢?尽管如此,具体案例分析因为没有严格遵循方法论原则,反倒是写的非常不错。

  • 0 秋天的公园里 2024-05-23 23:08:17 广东

    很具学科建设性的导论,比起学科“本体”更重要的是运用的方法与理论,归根到底是意识形态,或者说格雷马斯意义上的叙事结构规定着学科定位。一次扩展比文的后现代反思性视角的尝试。发生学—类型学模式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沟通。 看的过程中又再一次坚定要突破学科和专业的壁垒,跨学科、跨文化,在对话中共生。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