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一下《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对十三经合刻本的介绍。
注疏:有十行十七字附釋音本,係宋元舊刊,至明正德後遞有修補之頁,即明初南雍所集舊板也。阮氏所藏凡有十經,獨闕儀禮、孝經、爾雅三種,所作校勘記據此本為多。後又得孝經,凡十一經。至嘉靖中,閩中御史李元陽等即用此十行本重寫,刊為十三經注疏,每半頁九行,行二十一字,所謂閩本也。南監中諸經板仍十行之舊,其初本闕儀禮,以楊復儀禮圖補之,亦宋元舊板。嘉靖五年,陳鳳梧刻儀禮注疏于山東,以板送監,十行,行二十字。閩刻儀禮即據其本,經文佚脱數處,亦未能校補。後南監周禮、禮記、孟子板盡無存,餘亦多殘缺。神宗萬暦中,乃依閩板刻北監十三經。崇禎時,常熟毛氏又依北監板刊十三經,譌誤甚多,不及其十七史多據古本重刊,勝於監板也。本朝乾隆初殿板,注疏句下加圈,校刻甚精。嘉慶乙亥,阮文達太傅廵撫江西,重刊十行本於南昌府學,共四百十六卷,後附校勘記,然不若單本校勘記之詳備。學者但得阮氏校勘記全文,不論何本注疏,皆可據以校讀矣。惟蘇州翻刻汲古閣本至為惡劣。
[x]〔附〕○十三經以北宋單注單疏刊本最佳。南宋有合刊注疏本,合單疏本分卷,不附音釋,是合刊第一本,最佳,無爾雅。嗣有附音釋注疏本,分卷與通行本同,亦無爾雅,不甚佳矣。南宋有附音釋單注本,尚佳。又有坊刻纂圖互注單注本,亦不佳矣爾雅注疏至元時始有合刊本。(邵氏)
[]傅增湘〔補〕十三经
1. 元刊明修本十三經註疏,為周易兼義九卷、音義一卷、略例一卷,附釋音尚書註疏二十卷,附釋音毛詩註疏二十卷,附釋音周禮註疏四十二卷,儀禮十七卷、儀禮旁通圖一卷,附釋音禮記註疏六十三卷,附釋音春秋左傳註疏六十卷,監本附音春秋公羊註疏十八卷,監本附音春秋穀梁註疏二十卷孝經註疏九卷,論語註疏解經二十卷,孟子註疏解經十四卷,爾雅註疏十一卷,共三百三十五卷。半葉十行,行十七或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闌。此本零種諸家多有之,而罕見全帙。其版明代入南監,斷爛已甚,修補之版極多,亦罕見初印本。此即莫氏前文所記之宋元舊刊阮氏據以重刊於南昌者也。
2. 明嘉靖間李元陽閩中刊十三經註疏,書名、卷數與元刊明修本全同,即從該本出,唯行欵改為九行二十一字,註雙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闌。此即莫氏前文所稱之閩本也。
3. 明萬十四至二十一年北京國子監刊十三經註疏三百三十五卷,從本出,故書名,卷數亦與元刊十行本同。每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註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闌,版心上方陽面記萬曆某年刊字樣。此即莫氏前文所稱之北監本十三經也。
4. 明崇禎一至十二年毛晉汲古閣刊十三經註疏三百三十三卷,從北監本出,唯周易不附音義及略例,故總卷數少北監本二卷。每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註雙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版心下方有“汲古閣”三字。此即莫氏前文所記之毛本也。
5. 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刊十三經註疏三百四十七卷,附考證。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註雙行同,白口,左右雙,版心陽面上方有“乾隆四年校刊”六字。此即莫氏所記之殿本也。
6. 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四百十六卷,附校勘記。半葉十行,行十七、八字,雙行二十三、四字,黑口,左右雙。此即莫氏所記之江西本,從元刊明修本出。
7. 明崇禎十二年永懷堂刊十三經古注二百九十卷,為周易王弼注九卷,略例一卷,尚書孔二十卷,毛詩鄭箋二十卷,周禮鄭注四十二卷,儀禮鄭注十七卷,禮記鄭注四十九卷,春秋左杜注三十卷,春秋公羊傅何注二十八卷,春秋梁傳范注二十卷,爾雅郭注十一卷,論語何注二十卷,孝經鄭注九卷,孟子趙注十四卷。半葉九行二十五字,白口,左右雙。
8. 明末沐日堂刊十三經。余見其爾雅註疏,封面有“沐日堂藏版”字及“十三經同梓行”朱記,以是知有此書,然迄未見全帙。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