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梁启超《儒家哲学》导读

dav 2010-06-18 18:49:04

梁启超《儒家哲学》导读





梁启超(1873—1929),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蜚声中外的近代杰出人物。他天纵奇才,毕生勤奋,于政界、思想界、学术界皆造诣非凡,堪称是百科全书式的全才,其充满魅力的言行,深远影响了二十世纪之交,前后几代的国人。

梁启超少年早慧,六岁即能通四书五经。弱冠之时,值清廷腐败,国家饱受外侮,任公抱着对国运深深的忧患,拜康有为为师,与一群爱国志士为伍,投身戊戌变法,后经失败,他流亡海外,继续奔走呼喊、著述立说,试图改良,振兴国家。辛亥革命之后,他回到国内,再次置身政界,先后直接参与讨袁称帝、反张勋复辟等正义活动。

1918年之后,梁启超厌倦了政界的黑暗,怀着深深的失望,赴欧洲考察半载,又目睹到西方先进物质文明之后的种种弊端,这一番经历,重新燃起梁启超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回国之后,他远离官场,安居天津饮冰室,从事文化教育,弘扬国学。任公先生高文博学,世所罕见。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他潜心治学,杏坛授教,留下了一批高屋建瓴、独具洞见的学术佳作。《儒家哲学》正是梁先生最后时期的作品。



梁启超一生倥偬,并不算长寿,却留下了一千多万字的著述,惠予后世,令人惊叹、敬慕。他的政论文章忧国忧民、感情充沛、纵横捭阖、气势磅礴;其学术性文章,同样思想深刻、脉络清晰、入情入理、引人入胜,胡适曾说:“梁先生的文章……使读者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真是恰当的评价。





在《儒家哲学》一作中,面对儒家思想,这一渊源二千多年、人杰辈出、浩如烟海的命题,梁启超驾轻就熟,以高超的总体把握、深刻的洞察,将儒家学说的发展脉络,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使人读后如饮甘露,沁人心脾。



在书中,梁启超在第一章,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的儒家文化不同于西方爱知的哲学传统,乃是深入现实的人生哲学是也;第二章又概括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社会的无可替代的主要地位;第三章大致介绍了分别以问题、时代、宗派为主线的研究儒家方法;第四、第五章,则就中国儒家二千五百年的发展衍变,进行了梳理,言简意赅地点出了先秦孔子、孟子、荀子、汉唐董仲舒、李翱等及其宋、明、清各家儒派的思想特征,这两章实为循时代为主线的研究方法;第六章,任公先生则进一步以问题为主线,对于儒家学说做了更为明晰的阐释。

在此章中,梁启超选择的儒家三个中心问题是:一,性善恶之问题;二,天命之问题;三,心体之问题。

在性善恶问题的分析中,梁启超指出,在孔子及其之前,很少谈到本性的问题,大约只提到,性相近,习相远,概念含浑。之后,孟子出现,极力主张人性本善,指出仁义礼智是人人具备的本性,只是后天环境的熏习,才使得本性被遮蔽;孟子之后,荀子则极力主张,人性本恶,只有经过后天的努力,才能改变自我,去恶扬善。孟子、荀子虽然在本性问题上,严重对立,但是都意在强调教育,孟子意在强调教育之可能;荀子意在强调教育之必要。

到了汉代,大儒董仲舒将人之性与情与对立起来,发展到唐代李翱,形成完整的思想,指性为本善,情为全恶,当去情复性。到了宋代,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朱熹等,继承了李翱的观念,对于人性持善恶二元的观念,朱熹把其分为天之理与天之气,当变化气质,循天理。相比之下,心学大家陆九渊很少言性,到了明代,另一位心学大师王阳明,则讲性,只为中性,无善无恶;发展到清代,以颜元、戴震为代表,批判程朱,又回归到孟子的人性本善观念。

在天命的分析中,梁启超首先分析天的观念,指出:在孔子之前,天是指人格化的神;孔子在世,虽然很少提到天,但已经不认为是超绝万物的神,而只是自然万物的运行,可以被人类所把握,荀子继承了这一学说。但是到了汉代,董仲舒加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把天再次神化为万物的主宰;宋代之后,对于天的理解,渐渐恢复到先秦儒家观念,王阳明从一切万物,皆由心造出发,更指天不过是依照我心而存在的假体。



接着,梁启超以墨家学说为对比,分析了命的观念。孔子很少谈及命,后来儒家以孟子、荀子对于命的问题阐释最为精辟。总结起来,大致为:人生的际遇就是命,人面对命运,一是要安命,对于无法改变者,物来顺应;二是要立命,并不放弃个体的追求,尽其材,自强不息。

在第三个大问题,心体的分析中,梁启超指出,孔子在世,很少谈到心的问题。孟子为了阐明其人性本善的学说,则极力宣讲心学,认为人人本具一颗超然的善心,学问的目标就在于求其放心,将受物质引诱污染的本心找回来。荀子讲心,则注重治气养心,强调虚一而静,才能够外求知识。总结起来,孟子偏于内圣,注重修养,荀子偏于外王,偏于事功。

宋明理学,一方面承继孟子,一方面深受佛教禅宗影响,程朱理学,言敬致知,主一无适,求其本心;陆王心学,对此更有深刻的拓展,王阳明一生最讲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物外无心。致良知、知行合一,就是诚其意,遵循良心的第一命令,身体力行,进行实践。儒家的心体问题,到了王阳明,得到了最精辟的发挥。



总结第六章,任公先生,抓住了儒家思想衍变中的三个核心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分析,眼光独到,令人叹服。这三个问题,正是二千多年来,儒家各派学说,各自阐发,分歧演变,蔚然大观,形成儒家支脉的线索所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acb93f01008tyo.html?retcode=0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阿布
2015-07-27 16:18:32 阿布

六岁就通四书五经了~

赞
>
A先生
2016-09-06 15:02:18 A先生 (若雨大海不增不减)

很好。

赞
>

> 我来回应

> 去儒家哲学的论坛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