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然后推荐程树德和刘宝楠,有人有研究吗
总体来说,考证这种事情,后出转精是肯定的。但是杨伯峻《论语译注》和钱穆《论语新解》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书。这篇文章中一些对杨伯峻的批评,我觉得可能也未必正确。比如,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杨伯峻认为「吾與女弗如也」,这个与是赞同的意思,而钱穆认为是连词,孔子说自己和子贡都不如颜回。后面还举了杨逢彬的考证,说「与」在孔子时代,作连词连接的宾语很短。杨逢彬这个考证并不能成立。因为句读只要点在「女」后面,本句就会变成:吾与女,弗如也。「与」当赞同讲,就会非常通顺。而本句孔子的问题:女与回也孰愈?很明显是颜回和子贡进行比较,后面回答「弗如也」,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文义自然更为妥帖。所以,钱穆先生这里的解释,以及杨逢彬的考证,似乎是不能成立的。杨逢彬那本书,说杨伯峻这本已经太久,过时了,需要重新出一本,他就写了新的。他的新书用了很多语料、语法分析,但是缺点在于裁断不精,实际上取得的成绩未必比杨伯峻那本大。
有些翻译跟原文的意思差别有些大。
的确很多,感觉很不用心
https://mp.weixin.qq.com/s/tbxlrbU--fOHhZqbl4mHeA
谢谢指导,不过问题是当时是否存在“吾与汝”表示“我赞同你”这么现代汉语的表达估计也是个问题,需要语料支持
吾与点也~
《汉书·翟方进传》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论语·述而》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这几句感觉和“吾与汝”还是有区别的,多了语气词啥的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这一句,朱熹《集注》与,许也。杨树达《论语疏证》引《后汉书·郭泰传》「仲尼不逆互乡,故吾许其进也。」钱穆《论语新解》,与,赞可义。杨伯峻《论语译注》,与,赞成。潘重规《论语今注》,与,赞许。孙钦善《论语本解》,与,赞同。以及你所说的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与,赞同。
您觉得一样吗……一个是主语“与”宾语,一个是直接与字加宾语,还有语气词,明显两种句型吧。我觉得“吾与汝”表示“我赞同你”,是用现代汉语的语感去套先秦古代汉语了
那 吾与点也,和吾与女,差多少? 加了个 也 字,意思就不一样吗? 这样解释可以成立吗?
主要是后面如果再加“弗如也”这个描述,总觉得不像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吾与女,加个句读,后面跟 弗如也,不就没问题了~
> 去论语译注的论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别伤害我了好痛)
老师推荐看的,你值得拥有(欣欣向荣)
繁体横排的(我本山人)
最赞回应
总体来说,考证这种事情,后出转精是肯定的。但是杨伯峻《论语译注》和钱穆《论语新解》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书。这篇文章中一些对杨伯峻的批评,我觉得可能也未必正确。
比如,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杨伯峻认为「吾與女弗如也」,这个与是赞同的意思,而钱穆认为是连词,孔子说自己和子贡都不如颜回。后面还举了杨逢彬的考证,说「与」在孔子时代,作连词连接的宾语很短。杨逢彬这个考证并不能成立。因为句读只要点在「女」后面,本句就会变成:吾与女,弗如也。「与」当赞同讲,就会非常通顺。而本句孔子的问题:女与回也孰愈?很明显是颜回和子贡进行比较,后面回答「弗如也」,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文义自然更为妥帖。所以,钱穆先生这里的解释,以及杨逢彬的考证,似乎是不能成立的。
杨逢彬那本书,说杨伯峻这本已经太久,过时了,需要重新出一本,他就写了新的。他的新书用了很多语料、语法分析,但是缺点在于裁断不精,实际上取得的成绩未必比杨伯峻那本大。
有些翻译跟原文的意思差别有些大。
的确很多,感觉很不用心
https://mp.weixin.qq.com/s/tbxlrbU--fOHhZqbl4mHeA
总体来说,考证这种事情,后出转精是肯定的。但是杨伯峻《论语译注》和钱穆《论语新解》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书。这篇文章中一些对杨伯峻的批评,我觉得可能也未必正确。
比如,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杨伯峻认为「吾與女弗如也」,这个与是赞同的意思,而钱穆认为是连词,孔子说自己和子贡都不如颜回。后面还举了杨逢彬的考证,说「与」在孔子时代,作连词连接的宾语很短。杨逢彬这个考证并不能成立。因为句读只要点在「女」后面,本句就会变成:吾与女,弗如也。「与」当赞同讲,就会非常通顺。而本句孔子的问题:女与回也孰愈?很明显是颜回和子贡进行比较,后面回答「弗如也」,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文义自然更为妥帖。所以,钱穆先生这里的解释,以及杨逢彬的考证,似乎是不能成立的。
杨逢彬那本书,说杨伯峻这本已经太久,过时了,需要重新出一本,他就写了新的。他的新书用了很多语料、语法分析,但是缺点在于裁断不精,实际上取得的成绩未必比杨伯峻那本大。
谢谢指导,不过问题是当时是否存在“吾与汝”表示“我赞同你”这么现代汉语的表达估计也是个问题,需要语料支持
吾与点也~
《汉书·翟方进传》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论语·述而》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这几句感觉和“吾与汝”还是有区别的,多了语气词啥的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这一句,
朱熹《集注》与,许也。
杨树达《论语疏证》引《后汉书·郭泰传》「仲尼不逆互乡,故吾许其进也。」
钱穆《论语新解》,与,赞可义。
杨伯峻《论语译注》,与,赞成。
潘重规《论语今注》,与,赞许。
孙钦善《论语本解》,与,赞同。
以及你所说的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与,赞同。
您觉得一样吗……一个是主语“与”宾语,一个是直接与字加宾语,还有语气词,明显两种句型吧。我觉得“吾与汝”表示“我赞同你”,是用现代汉语的语感去套先秦古代汉语了
那 吾与点也,和吾与女,差多少? 加了个 也 字,意思就不一样吗? 这样解释可以成立吗?
主要是后面如果再加“弗如也”这个描述,总觉得不像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吾与女,加个句读,后面跟 弗如也,不就没问题了~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