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奧尔巴赫(Erich Auerbach,1892-1957),20世纪德国著名的罗曼语语文学学者、比较文学、文学批评大师。1892年,奥尔巴赫生于柏林一个犹太人家庭,此后接受了标准的普鲁士教育,精英式的中等教育是一种使德国和法国-拉丁传统以一种特殊方式结合起来,并奠定了他的学术底色。1913年,他从海德堡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一战期间,他在德国军队服役。后来他放弃了法学,在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获得拉丁系语言学博士学位。1923-1929年间,奥尔巴赫在柏林的普鲁士国家图书馆工作,在此期间,他加强了对于语文学专业的掌握,并完成了两部重要著作:一部是维柯《新科学》的德语翻译,一部是关于但丁的开创性研究专著,题为《但丁,世俗世界的诗人》(Dante als Dicher der irdischen Welt)。1929年,奥尔巴赫依靠这本但丁的专著在...
埃里希·奧尔巴赫(Erich Auerbach,1892-1957),20世纪德国著名的罗曼语语文学学者、比较文学、文学批评大师。1892年,奥尔巴赫生于柏林一个犹太人家庭,此后接受了标准的普鲁士教育,精英式的中等教育是一种使德国和法国-拉丁传统以一种特殊方式结合起来,并奠定了他的学术底色。1913年,他从海德堡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一战期间,他在德国军队服役。后来他放弃了法学,在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获得拉丁系语言学博士学位。1923-1929年间,奥尔巴赫在柏林的普鲁士国家图书馆工作,在此期间,他加强了对于语文学专业的掌握,并完成了两部重要著作:一部是维柯《新科学》的德语翻译,一部是关于但丁的开创性研究专著,题为《但丁,世俗世界的诗人》(Dante als Dicher der irdischen Welt)。1929年,奥尔巴赫依靠这本但丁的专著在马堡大学谋得教职。1935年,由于他的犹太人身份,他被迫放弃马堡大学的教职,并前往伊斯坦布尔国立大学教授拉丁文学,直到1946年。在伊斯坦布尔期间,奥尔巴赫完成了巨著《摹仿论》。1947年,奥尔巴赫前往美国,先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任教,接着又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时间不长,就到了耶鲁大学。1957年奥尔巴赫在美国去世。
目录
· · · · · ·
Introduction to the Fiftieth-Anniversary Edition
1.Odysseus' Scar
2.Fortunata
3.The Arrest of Peter Valvomeres
4.Sicharius and Chramnesindus
5.Roland Against Ganelon
· · · · · ·
(更多)
Introduction to the Fiftieth-Anniversary Edition
1.Odysseus' Scar
2.Fortunata
3.The Arrest of Peter Valvomeres
4.Sicharius and Chramnesindus
5.Roland Against Ganelon
6.The Knight Sets Forth
7.Adam and Eve
8.Farinata and Cavalcante
9.Frate Alberto
10.Madame Du Chastel
11.The World in Pantagruers Mouth
12.L'Humaine Condition
13.The Weary Prince
14.The Enchanted Dulcinea
15.The Faux Devot
16.The Interrupted Supper
17.Miller the Musician
18.In the H6tel de la Mole
19.Germinie Lacerteux
20.The Brown Stocking
Epilogue
Appendix
Index
· · · · · · (收起)
《摹仿论》出版于1946,作者是埃里希·奥尔巴赫(Erich Auerbach)。原著是德文,1953年出版了英译本,普林斯顿大学2003年的版本,是纪念英译本发行50年的纪念版。该纪念版的前言是爱德华·萨义德写的,给予了《摹仿论》一书相当高的评价::“Books of criticism have usually...
(展开)
1 有用 舟子 2013-05-02 09:12:21
写实主义文学画卷
0 有用 一只果子狸 2014-08-11 14:10:15
没有简评就一句话妈哒可算看完了
0 有用 GreekMoore 2019-10-27 00:01:45
很有趣味的一本书!The Brown Stocking:弗吉尼亚 • 伍尔夫的特殊技巧在于她所直接描述的当下这一刻的外部客 观现实看似确定无疑——在我们的案例中是量袜子——但实际上只是一个契机(尽管或许并非完全偶然)。重点完全在于这一契机释放了什么,被释放出的意识并非直 接可见,而需反思方可,作为框架的外部事件将意识释放出来,二者却并非密不可分。 (541)
0 有用 七百之一 2023-07-23 23:46:25 四川
读了近一年,很慢热的阅读体验,直至18、19章,才体会出奥尔巴赫的敏锐。
0 有用 乌鸡学士 2020-03-03 17:53:37
用高老师的话说,就是写的精彩,一波三折,读的心潮澎湃。确实如此。感觉关注点很细、论证得清晰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