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游行 短评

热门 最新
  • 208 桃花石上书生 2013-11-20 12:57:13

    我觉得我们应该阅读那些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书。——卡夫卡

  • 105 王多功 2012-02-12 00:42:30

    即使你知道故事将急转直下坠入无尽深渊,却无力抗拒,听之任之,甘之如饴,且无法释卷。感觉耶茨小说的很大一部分主题都是告诉读者:从来就没有什么新生活。

  • 72 Luke 2010-01-03 11:58:05

    好吧,我举贤不避亲,五颗星。想了一句广告词:如果你爱她、关心她,推荐她读这本书吧。

  • 93 亲爱的猥琐猪 2014-10-11 22:27:36

    1.由两姐妹的人生串联起的那些男人们的故事,简直像失败者联盟。平凡又平淡的父亲,外貌光鲜实际庸俗残暴的姐夫,仅有一面之交的军人,肉体迷人的双性恋情人,勤奋谦虚却自卑变态的学者,因神经质而苦闷的诗人,几乎没有存在感的炮友,成熟但恋旧的法律顾问,以及太过端正的外甥……主视角妹妹爱米莉在不同阶段遇到这些男人,起初总以为缘分已至,到最后又统统舍弃,有些是无可奈何,有些是毅然决然,有些是恋恋不舍。2.所有男人又反向衬托着两姐妹凄惨暗淡的一生。姐姐的忍耐毁了她自身,妹妹的放纵也只起到一种悲怆的讽刺效果。最终两姐妹也只能踽踽独行。3.书名取自书中一个片段——姐姐萨拉和姐夫初遇时在复活节游行队伍中幸福对望。那是全书最幸福的时刻。4.很少有如此赤裸裸在光天化日之下刺伤人的作品了,耶茨保有最后的勇气。

  • 59 亚比煞 2012-02-05 07:00:41

    摆脱孤独只有两种方法,或者心灵强大,任何人离开你都淡定如初。或者外在条件强大,人人都争着爱你,根本没有孤独的机会。但前者就像把自己拖离地心引力一样几乎不可能,后者又要耗尽心力去透支和维持。最后的最后,你所有方法都试了,折腾完毕以后,你最好还是关上门,自己舔舐自己的孤独。

  • 41 毛茸茸的豌豆花 2016-02-17 03:32:08

    这本书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想找喜欢的人度过一生并不是错误的要求,但事情往往是我们找了又找,错了又错,然后衰老和死亡就突然来临了。不幸和孤独或许只是一视同仁的概率事件。均衡的时间流速提供给了不幸确凿的力量。

  • 32 荞麦 2016-01-10 17:31:05

    在今天这种阴冷低落的天气下重新读了一遍简直……生无可恋……耶茨的长篇写得太好了,他到底是如何处理节奏和情节,让它们就像自然流出来的一样……简直是个谜。

  • 20 bookbug 2010-05-12 09:28:24

    是选择一个男人终其一生的苦闷和忍让,还是永远都不知道枕边的下一个男人是谁?从这两姐妹大半生的故事来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生活中找到你自己的位置。正如作者耶茨写的那样“你以何谋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 15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2011-07-07 23:07:19

    小说本身读来倒并不觉得有多么惊艳,但耶兹却向所有女人讲出了"娜拉"出走之后的结局,无论是沉静于家庭的,还是在人类社会中打拼挣扎,孤独根本避无可避,无关你有对成功的事业,或者换了多少个男伴。我承认自己读这部小说的时候心里并不轻松,也许是因为看到自己的将来。

  • 16 名残り 2013-10-10 20:57:50

    从未见过这样不快乐的书。无论是委身于婚姻,还是追求物质与精神的独立自由,都不得善终。是所有人都身不由己,还是唯独女人身不由己。

  • 13 粟冰箱 2017-09-11 09:20:19

    两姐妹看似殊途,实则同归,都被生活的海潮吞没,拉扯着偏离航线,无法得到幸福。萨拉跟爱米莉最后一次见面真的看得很伤心,萨拉没戴假牙,萨拉希望爱米莉留下来,萨拉老是说儿子彼得,萨拉觉得不知所措……怎能写得如此细致入微。爱米莉的败落则更加有迹可循,她总是在追寻什么,然后失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么多男人,串起了她的一生。她老了之后的文字,令人不忍卒读。能因为一个超市老板的善意而手指发抖。天啊……理查德耶茨写得真是让人害怕。最后爱米莉去了彼得那里,但隐隐让人预感,她还是无法得到想要的,又会是尴尬的一段陪伴……读完后掩卷叹息,也许人生的真相,本就是庸俗与孤独吧。

  • 13 舟菖蒲 2012-04-03 13:17:31

    她努力摆脱平庸,可是她办不到。也许因为她不够聪明,也许因为她不够勇敢,也许只是因为她年纪太大了。她没办法像自己的母亲和姐姐一样用酒精来麻痹自己。她只能在黑暗逼仄的小屋里,和自己的清醒为伴。浑身上下,也许只有这一部分是脱离了平庸的:一种清醒的,理智的,能够自我反省的平庸。

  • 6 饥饿艺术家 2011-05-05 19:03:38

    三个女人一台戏。不是说谁的境遇就比另一个好很多,男人在这里都扮演着“离者”姿态,他们相继的离开她们。爱米莉,一个从“陈旧的社会学概念”解放出来的女人,“有主见”的新女性,她最后也是老来孤独。

  • 10 Matthew 2010-08-31 10:11:28

    如果一本译作里有过多的破折号,就说明译得不够好。

  • 12 胡小猴 2020-07-08 23:27:50

    大概明白这本书为什么不加印也不再版了。它比《革命之路》还要优秀和可怕得多。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从萨拉去世开始,头皮一直是揪紧着的。读到艾米莉精神崩溃的段落,感觉自己的精神也跟着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虚荣要强的母亲,从一而终的姐姐,随遇而安的妹妹,围城内受苦的,围城外漂泊的,终究全都得不到幸福和安宁啊。真心喜爱,但真心不推荐。太致郁了。

  • 6 遇仔 2012-07-24 10:26:49

    看完是深深的绝望。我们妄图摆脱那些反而一辈子都如阴影伴随你。无论是结婚还是独自漂泊都难以幸福,孤独的老去还是闹哄哄的死去都是那么凄凉。

  • 5 c h l 2012-01-02 12:40:32

    11年的最后一天看了一半,12年的第一天看了剩下的另一半。。。讲的是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女文青周围得瑟了一大圈之后郁郁终老的故事

  • 7 海扬尘 2010-05-27 11:33:30

    传统上女性更在意更纠结于幸福或不幸福,她们被孤独所困扰的症状更加致命。她经历的男人们,没有谁真正地爱过她,而当她从失恋的痛苦中蓦然回眸,她从来没有品尝过灵魂相依的滋味。男人的蠢花样百出,而女人的蠢,逃不了最悠久的那一种:找个男人,从他身上让自己得到幸福。

  • 3 偏时差 2013-04-19 01:09:00

    好难过,更难过的是他的几本中译本全读完了

  • 5 树上的兔女爵 2013-04-09 21:41:00

    耶茨没有把多余的感情浪费到塑造华美的词藻上,用词和描写都很平实中性,像是在用一个不带感情的摄影机镜头记录。连积聚起来的绝望都显得那么冷静,仿佛不值一提,却摧毁得非常彻底。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