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美国文学史(第五卷)》的原文摘录

  • 而另一批读者——艾略特、弗罗斯特,特别是这些人当中的庞德——看法则颇有不同。在现代主义者们看来,这些不合时宜的晚期维多利亚派组成了一个雅派小集团,他们像一群肥肥的老母鸡,把自己梳理打扮得好像饱学明哲的老猫头鹰,钻到帕拉格雷夫和里滕豪斯成功得令人无法置信的诗集里。正是从这里,从受过教育的美国心灵的深处,现代主义者们认为这些作家正蹲在那里,孵出一大堆对当日文学十分营养不良的鸡蛋——他们那些令人讨厌的诗歌。 (查看原文)
    看不见的城市 2赞 2020-05-17 11:00:42
  • 黄树林中遇岔道, 无奈只能走一条 孤身一人立良久 极目远眺一条道 拐进灌木无尽头; (查看原文)
    看不见的城市 5赞 2020-05-09 10:35:32
  • 弗罗斯特那些最令人感兴趣的诗歌让人联想到他是在工作过程中创作这些诗歌的,是对一种行为的免费录制,那种行为是写作的前奏,而诗歌的书面形式是多余的。对于一个也许从不实际从事写作的劳动者来说,这是在劳动过程中体验美的行为。他不实际从事写作,也许是因为没有时间,也许是因为没有技巧。弗罗斯特描写工作的抒情诗所采用的创作手法间接地显示,这样一种作品对于其被写作或作品本身的价值没有特殊的要求:对于那些也许从未听说过作诗法也没有读过一首诗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反诗歌创作手法,然而创作出的却是一种很有文化的诗歌,需要多少带点隐秘的内疚感偷偷抹杀自己的文学性——仿佛诗歌是一种过分的但出于某种原因却非常必要的嗜好——在这样的抹杀中我们被带入了现时现地的生活中;换言之,被带入了“现代性”。 (查看原文)
    看不见的城市 1赞 2020-05-10 09:55:41
  • 资本主义文化的经济背景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文化退步的标记,在这样的条件下——这里我们再次听出庞德贯穿始终的理想主义音符——也是我们作为人的能力大大退化的标记。他所说的“人”绝不是什么经济动物。但他对资本主义的批评不是代表其他某种社会背景发出的怀旧之声,那种社会背景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尽头,人在其中大概更容易做人(“个体”)而不是机器中的某个齿轮。庞德的批评是针对资本主义有可能在他的国家破坏自由,尤其是破坏作家的自由。 (查看原文)
    看不见的城市 1赞 2020-05-09 08:32:58
  • 弗罗斯特用不计其数的方式开诚布公地告诉我们他是一个普通人,没什么可怕的。他还用不计其数的方式——例如作为名人公开站在我们面前——隐秘地暗示我们,他与我们不同,我们应该因为他的与众不同而热爱他、崇拜他,并对他怀着一丝敬畏和嫉妒,因为他拥有普通人所没有的东西:超凡的魅力。 (查看原文)
    看不见的城市 2020-05-11 09:17:15
  • 19世纪90年代,一个普通的钢铁工人在每周六个工作日要工作66个小时,面包师65个小时。一位家庭主妇每天需要花费6小时以上的时间做清理房间和做饭等家务。 (查看原文)
    看不见的城市 1赞 2020-05-30 15:01:43
  • 惠特曼一度将阿诺德评价为“世界上最他妈愚蠢的蠢蛋”,说他“对美国的国情完全狗屁不通”,称他为“文学界的纨绔子弟”。 (查看原文)
    看不见的城市 2赞 2020-05-31 09:17:14
  • 史蒂文斯迷人的晚期作品将他的读者带入欲望的即兴乐章中,创作“自身”处于渴望之中,而语言则苦苦支撑自己,每一个词组都成为一场不知去向的盲目冒险,成为一次无限而完美的前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关于创作自身的创作。 (查看原文)
    看不见的城市 2020-05-12 09:46:39
  • 威廉姆斯在《美国性格》(In the American Grain,1925)中关于坡的一篇文章中非常恰当地表现了这两种构想:一方面,“Poetry”(诗歌)中的首字母为大写的“P”时,诗歌是一个亘古永恒的、普遍的乃至超验的概念;另一方面,首字母为小写的“p”时,诗歌是一个随机的、受经验制约的、植根于历史的概念,因此这个概念虽然表面看来自相矛盾,却设想诗歌能够具备真正的独创性和普遍性。 (查看原文)
    看不见的城市 2020-05-27 15:31:51
  • 炼金术不经过融合就能够熔化,因而转化了而不是真正熔化了物质、元素和语言本身的力量 (查看原文)
    看不见的城市 2020-05-28 09:29:01
  • 其他诗人、敬佩摩尔者、批评者以及评论者一直都很关注她的作品中的精确性特征,有人认为她“准确”(艾略特)或“严谨”(罗伯特·洛威尔),有人强调她“在思想方面吹毛求疵”(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用词过于讲究”(华莱士·史蒂文斯)、“描写准确”(伊丽莎白·毕晓普)、“一丝不苟”(唐纳德·霍尔)、“客观”(肯尼斯·伯克)或者形式上“严谨”(休·肯纳)。 (查看原文)
    看不见的城市 2020-05-28 10:37:05
  • 美国评论家卡尔·范·杜伦(Carl Van Doren)在其1932年的著述中这样描述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文学经典: 学校里,教室的墙上挂着布莱恩特、朗费罗、惠蒂尔、霍尔姆斯等人的画像,偶尔会看到惠特曼(他在这些人当中多少显得有些落单),大胡子与和蔼可亲的笑容恰是权威的象征,他们高高在上,俯视着芸芸众生。爱默生是美国的哲学家,欧文是美国的随笔作家,库珀是美国的传奇小说作家,霍桑是美国探察人类灵魂的作家,坡是美国一个不快乐的诗人(他的不快乐自然是源于自己的坏习惯),梭罗是美国的隐士,马克·吐温是美国的幽默作家(这人只能勉强算得上是个知识分子),亨利·詹姆斯是侨居国外的美国作家,豪威尔斯则是美国的学院派。这“十五使徒”被生硬地固定在显赫的位置上,其他一些不那么有名的人物则只能是在他们之外随意地提上几笔。 (查看原文)
    看不见的城市 2020-05-30 10: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