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以宏观史学视野,将现代化作为全球大转变的重要主题和内在逻辑,从整体上论述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总趋势和近世中国的社会巨变,并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作了专题考察。《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首次提出以生产力为社会发展中轴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并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理论与历史研究为一体,力图突破传统与西方的窠臼。《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使用的是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本。
现代化新论的创作者
· · · · · ·
-
罗荣渠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罗荣渠(1927~1996),四川荣县人。历史学家。曾为北京大学教授。
目录 · · · · · ·
上篇 现代化新论 序言 第一编 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 第一章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 一 “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应先正名 二 “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 三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西方的现代化思潮与现代化研究 一 不断变化中的社会思潮 二 20世纪60年代——“发展”与“现代化热” 三 20世纪70年代——批判与反思 四 20世纪80年代——理论的修正与自我变革 五 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启示 第三章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世界史研究的新视角 一 是一元单线,还是一元多线? 二 单因素论还是多因素论? 三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宏观架构的设想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新的现代化理论的建立 一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 二 围绕现代化的若干理论问题 三 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范围和基本任务:建立现代化研究的中国学派 第二编 现代世界发展趋势通论 第五章 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一 社会变迁的几种形式 二 两种不同的现代化进程 三 “原初现代化”——大转变的前提条件的形成 四 推进现代化的三次大浪潮 五 现代化进程的总趋势 六 现代化几种基本类型和发展模式 第六章第三世界现代化进程初探 一 何谓“第三世界”? 二 第三世界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 三 第三世界现代化浪潮推进的大趋势 四 国家在现代变革中的正面与负面作用 五 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变的趋势 六 论“迟发展效应” 七 展望21世纪 第七章 东亚崛起的新经验——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因素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世界面临东亚的巨大挑战 三 对东亚现代化的文化因素的新探索:三个重新估价 四 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互动关系的变化 第三编 转型期中国发展趋势通论(1949年以前) 第八章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1860年代~1940年代) 一 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二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运动形式 三 近世世界发展大趋势与中国选择时机的自误 四 清王朝的盛极而衰与鸦片战争的悲剧性 五 “中国中心”观的时代性错误:阻碍现代化的思想因素 六 自强运动——现代化延误的制度分析 七 向制度性变革转换的失败 八 共和时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趋向与挫折 九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经济的依附性增长趋势 十 跨世纪的沉思 第九章 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 一 现代化意识的最初萌芽——从“御夷图强”到“中体西用” 二 现代化意识的明确显示——从“中体西用”到“西化”、“中西互补” 三 现代化概念的初步形成——从“中国本位”、“全盘西化”到“现代化” 四 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以工立国与以农立国的争论 五 对中国现代化思想启蒙运动的反思下篇 现代化新论补编 第四编 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东亚的崛起 第十章 “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 一 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二 从“西化”到“现代化” 三 “现代”——新时代的历史定位 四 现代化研究的重大现实意义 第十一章 跨世纪的大变革与21世纪现代化前瞻 一 20世纪的三大特征 二 当代世界变革的主旋律 三 21世纪:现代化的第三世纪 四 戒骄戒躁,探索走向新世纪之路 第十二章 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 一 对东亚历史转型期应进行再认识 二 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三种基本演变形式 三 对日本前期现代化“成功”应持两点论 四 战后东亚发展的内外因素的辩证关系 五 东亚“发展型国家”的重要功能 六 东亚发展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七 东亚发展的前景 第五编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第十三章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一 现代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新视角 二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四重奏” 三 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脉络:三次模式大转换 四 关于愈演愈烈的激进主义趋向问题 第十四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1949~1989年) 一 大折腾式的经济突进 二 “发展病”的政治历史根源 三 重新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四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第十五章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一 方法论问题 二 中国历史传统的基本特色 三 东亚应付现代化的三种模式 四 “中体西用”——现代化启动的东亚方式 五 转型期传统因素的转化 六 面向21世纪:会通中西,创新传统编后记
上篇 现代化新论 序言 第一编 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 第一章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 一 “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应先正名 二 “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 三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西方的现代化思潮与现代化研究 一 不断变化中的社会思潮 二 20世纪60年代——“发展”与“现代化热” 三 20世纪70年代——批判与反思 四 20世纪80年代——理论的修正与自我变革 五 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启示 第三章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世界史研究的新视角 一 是一元单线,还是一元多线? 二 单因素论还是多因素论? 三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宏观架构的设想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新的现代化理论的建立 一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 二 围绕现代化的若干理论问题 三 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范围和基本任务:建立现代化研究的中国学派 第二编 现代世界发展趋势通论 第五章 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一 社会变迁的几种形式 二 两种不同的现代化进程 三 “原初现代化”——大转变的前提条件的形成 四 推进现代化的三次大浪潮 五 现代化进程的总趋势 六 现代化几种基本类型和发展模式 第六章第三世界现代化进程初探 一 何谓“第三世界”? 二 第三世界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 三 第三世界现代化浪潮推进的大趋势 四 国家在现代变革中的正面与负面作用 五 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变的趋势 六 论“迟发展效应” 七 展望21世纪 第七章 东亚崛起的新经验——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因素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世界面临东亚的巨大挑战 三 对东亚现代化的文化因素的新探索:三个重新估价 四 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互动关系的变化 第三编 转型期中国发展趋势通论(1949年以前) 第八章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1860年代~1940年代) 一 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二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运动形式 三 近世世界发展大趋势与中国选择时机的自误 四 清王朝的盛极而衰与鸦片战争的悲剧性 五 “中国中心”观的时代性错误:阻碍现代化的思想因素 六 自强运动——现代化延误的制度分析 七 向制度性变革转换的失败 八 共和时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趋向与挫折 九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经济的依附性增长趋势 十 跨世纪的沉思 第九章 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 一 现代化意识的最初萌芽——从“御夷图强”到“中体西用” 二 现代化意识的明确显示——从“中体西用”到“西化”、“中西互补” 三 现代化概念的初步形成——从“中国本位”、“全盘西化”到“现代化” 四 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以工立国与以农立国的争论 五 对中国现代化思想启蒙运动的反思下篇 现代化新论补编 第四编 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东亚的崛起 第十章 “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 一 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二 从“西化”到“现代化” 三 “现代”——新时代的历史定位 四 现代化研究的重大现实意义 第十一章 跨世纪的大变革与21世纪现代化前瞻 一 20世纪的三大特征 二 当代世界变革的主旋律 三 21世纪:现代化的第三世纪 四 戒骄戒躁,探索走向新世纪之路 第十二章 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 一 对东亚历史转型期应进行再认识 二 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三种基本演变形式 三 对日本前期现代化“成功”应持两点论 四 战后东亚发展的内外因素的辩证关系 五 东亚“发展型国家”的重要功能 六 东亚发展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七 东亚发展的前景 第五编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第十三章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一 现代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新视角 二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四重奏” 三 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脉络:三次模式大转换 四 关于愈演愈烈的激进主义趋向问题 第十四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1949~1989年) 一 大折腾式的经济突进 二 “发展病”的政治历史根源 三 重新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四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第十五章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一 方法论问题 二 中国历史传统的基本特色 三 东亚应付现代化的三种模式 四 “中体西用”——现代化启动的东亚方式 五 转型期传统因素的转化 六 面向21世纪:会通中西,创新传统编后记
· · · · · · (收起)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过去的社会科学理论以民族国家作为研究的中心,今后的社会科学首先是经济学将愈来愈重视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不可分割性。“世界性的相互依存的增长”,重建国际新秩序,是国际社会科学界开始探索的一个共同的新课题。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3页
丛书信息
· · · · · ·
中国文库(第四辑)(共28册),
这套丛书还有
《糖史(全二册)》《系统论》《中国科学思想史(全二册)》《论竞争性市场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
等
。
喜欢读"现代化新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现代化新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开路先锋:罗荣渠先生《现代化新论》简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现代化新论》的整体架构与基本内容 《现代化新论》全书共计三编九章(后来由其学生增补的遗著散篇不计入在内)。总结起来,其内容其实可以被分为四个部分:外国现代化研究史、现代化基础理论问题、世界现代化史通论以及中国现代化史通论。 以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为例... (展开)
本书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
罗老在书中提到和辨析的一些关键词,对于今天仍具有启发意义。 比如,“近代与现代”(西方、日本和中国理论体系中的辨析),“现代、现代化和现代性及(衍生的现代性的种种变化形态)”、“传统与现代”、“启蒙与文艺复兴”…… 以下是本书序言: 以下是丛书书目,...
(展开)
> 更多书评 5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商务印书馆 (2004)8.4分 345人读过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8.3分 51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8.0分 59人读过
-
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 (2009)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现代化新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玻璃离子水门汀 2023-02-12 14:58:07 江苏
今日看来许多已是旧论,但仍有不乏见地之处,尤以第一编为例。考虑到本书其实完成于90年代初,罗老先生以马理论驳倒“五个发展阶段”论(特别建议中学生看一看),具有相当扎实的沉淀。第十四章论述到“条状经济”与“块状经济”,以及后者形成了“诸侯经济”,一下让我回想起恁姨的论述,,,
0 有用 凌辰 2024-06-27 01:00:19 山东
整体上被低估的一本书。时代痕迹不可避免,革命史观残留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框架。但其实这种从内部瓦解一般教条主义的马氏理论,是非常有启发和适合入门的。如何在既有体系内部扩大“残余理论”的生存空间,如何借题发挥,如何在完善一个体系的行动中实际走向对马体系的反思,都是很见马恩理论基础的。这本书关怀很重要,视野很庞大,只是语言和分析有时不免泛泛。令人惊骇的是,罗先生已经提出了“权势转移”,“国家建构”“民... 整体上被低估的一本书。时代痕迹不可避免,革命史观残留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框架。但其实这种从内部瓦解一般教条主义的马氏理论,是非常有启发和适合入门的。如何在既有体系内部扩大“残余理论”的生存空间,如何借题发挥,如何在完善一个体系的行动中实际走向对马体系的反思,都是很见马恩理论基础的。这本书关怀很重要,视野很庞大,只是语言和分析有时不免泛泛。令人惊骇的是,罗先生已经提出了“权势转移”,“国家建构”“民族危亡”“落后国家总是通过改造生产关系改造生产力”等重大判断,注意到近代中国的几次大的论争,目光敏锐,大处着眼却能看到关键。 (展开)
0 有用 西兰 2012-01-20 18:53:59
它比我想象的厚太多了。。
1 有用 鲁闽 2010-10-12 14:55:59
明白晓畅。
0 有用 鲁有大野 2014-07-16 09:27:59
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