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三国史的笔记(53)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飛渡先生 (身在古拉格 心向理想国)

    不像20世纪30年代,那时波罗的海各国未能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实行合作,从1989年起,波罗的海地区的民族主义者把合作看成是他们努力摆脱苏联统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他们联合苏联的其他共和国,与西方建立相互间联系,从而减少了民族解放运动受到镇压的可能性。1989年7月成立的波罗的海人民阵线理事会实行定期碰面的制度,讨论及协调他们的行动。最著名的是1989年3月23日人民阵线组织的“波罗的海道路”示威游行,运动中多达2...

    2015-03-07 14:14:41   2人喜欢

  • 嚼舌头儿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苏联当局一年的统治,达到了使一个民族在几个世纪间形成的态度完全颠倒过来,从反德意志主义转到反俄罗斯主义。(爱沙尼亚)

    2022-02-07 10:47:53

  • 嚼舌头儿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如历史家约翰・希登( John Hiden)和里克·萨蒙( Patrick Salmon)所说,“它们[波罗的海诸国政府】患有可以理解的光幻觉(optical illusion),认为对它们至关重要的某种关系对大不列颠也是同样重要的”。尽管与波罗的海地区的贸易是重要的,但不列颠拒绝为保卫这些国家承担义务。确实,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其外交部仍深信:他们将最终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再次并入苏联。

    2022-02-07 10:26:56

  • 嚼舌头儿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波罗的海国诸国在最不稳定的形势下开始建立的,它们是两个战败的、充满愤怒的然而被国际社会所遗弃的( pariahs)德国和俄国之间的缓冲国,是把布尔什维克主义遏制在东方并把其两个较大的邻居分开的一条防疫带的一部分。波罗的海诸共和国长期存活的前景想必显得很暗淡。

    2022-02-07 10:17:50

  • 之龢

    由于波罗的海三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并不存在,所以关于该地区的学术著作绝大多数都集中在20世纪,特别集中在20世纪末这段时间。Anatol Lieven的The Baltic Revolution: Estonia, Latvia, Lithuania and the Path to Independenc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是关于该题材的一本高质量的入门书,它生动地叙述了这几个国家为了独立而进行的斗争,其中有几章叙述波罗的海诸民族早期的历史,有趣而...

    2019-09-30 12:57:30

  • 之龢

    不可能再有比波罗的海各国的情况更不同的了。立陶宛、拉脱维亚,特别是爱沙尼亚已经在完全的意义上回到了欧洲。但波罗的海各国的面积、地区位置及其强邻手中的牺牲品的历史使人确信,要维持这种独立将不总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确实,通过加入西方及其各种机构,某些波罗的海人发牢骚说他们被外国人支配的形式从一种换成了另外一种。此外,人口状况,特别是在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前景不妙,即使这些国家设法完全同化大量说俄语的...

    2019-09-30 12:56:43

  • 之龢

    八、加里宁格勒 加里宁格勒地区(Kaliningrad,95万人口)是俄国与包围着这个地区的未来的欧盟国家,即与波兰和立陶宛的紧张关系的一个根源。在1945年以前,加里宁格勒是德国东普鲁士的一部分,柯尼斯堡(Königsberg)就是它的首府。然而,战争结束后,东普鲁士被兼并,被波兰和俄国瓜分,立陶宛也得到了一小部分。德国的居民迁走了,俄罗斯、波兰和立陶宛的移民成为这个地区的居民。虽然波兰和立陶宛把加里宁格勒(该地区现...

    2019-09-30 12:56:18

  • 之龢

    独立后的几年间,俄国与波罗的海各国的关系受两个主要的常常是相互联系的问题所限定:波罗的海人如何对待其俄罗斯少数民族(公民身份问题)和驻扎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大批俄国军队问题。尽管俄国反复抱怨,说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政府追求严厉的公民身份政策违犯了人权,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还有立陶宛都把俄军的继续存在看成一种威胁,要求他们撤走。然而,对俄国来说,撤回这些军队不是很快或很容易做得到的。俄国政府问:让这...

    2019-09-30 12:55:49

  • 之龢

    爱沙尼亚在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国的大量资金的帮助下,最早并最坚决地实行了经济改革。结果爱沙尼亚取得的进步也是最快的:它采用紧缩的信用政策,限制政府消费(不幸的是包括老年人的养老金)[199]和各种津贴,同时削减过量课税。到1994年,爱沙尼亚的国内生产总值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一直到进入新世纪的最初几年(除了1999年)都继续以高速度发展。虽然石油和天然气继续需要进口,主要是从俄国进口,这样爱沙尼亚的经济依...

    2019-09-30 12:55:16

  • 之龢

    1990年秋,戈尔巴乔夫的统治风格急剧地向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转变。11月,这位苏联总统获得新的处理紧急情况的权力,使自己置于以反动分子闻名的内政和国防各部首脑的地位。称之为“沙塔林”(Shatalin,或“500天”)的苏联加速经济改革的计划被抛弃了。在立陶宛问题上,戈尔巴乔夫将和忠诚于苏联的共和国人士合作,比如与米科拉斯·布罗基亚维丘斯(Mykolas Burokevicius,前一年夏天进入在莫斯科的政治局)合作,而不...

    2019-09-30 12:53:12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波罗的海三国史

>波罗的海三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