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与哲学》的原文摘录

  • 他接着说,了解这类知识没什么用处,因为“智力能够理解的东西不值得知道。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得是通过另一个通道进来的。” (查看原文)
    Imevelyntse 2赞 2012-07-12 12:22:24
    —— 引自章节:“你不配听柯尔.波特”:伍迪.艾伦眼中的爱情与音乐
  • 一句话,我认为审美是同时包括了理性和感性反应的,缺一不可。过度理性化抑制真实感受当中的感性反应,或成为感性反应的伪替身,产生出一种看似渊博但归根结底是肤浅的审美方式。一个道理,过度的感性抑制必要的理性成分,或成为理性的伪替身,从而产生一种真心实意但说到底毫无章法的审美方式。真实感受中,这两种方式彼此调和。谁也不占支配地位,二者间通常的冲突也解决了。这个“解决”究竟是怎么回事,值得探究,而这个观点的含义,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方式非常重要。 优质的艺术品在感官和思想两方面,都能打动我们。用莱斯特那种方式来表达,就是“趣味=深奥+动人”。 艺术作品的深奥针对智力,动人针对感官,总的体验就是审美趣味。当然,你有可能面对艺术品却在思想和感官上都没受到触动,这种情况,就是说你无法欣赏它;也许你仅有智力意义的或感官意义的欣赏,尽管这种欣赏都是源自审美客体,却都不是真正的审美。 (查看原文)
    糖渍柠檬 2015-06-11 17:05:33
    —— 引自章节:第六篇 由伍迪论审美
  • 牧师:你觉得为什么要皈依天主教? 米奇:那个,你也知道,我总得信点儿什么。要不然人生还有什么意义。------汉娜姐妹 (查看原文)
    失忆ing 3回复 2011-03-07 23:01:25
    —— 引自第38页
  • 古国来的远客说他在沙漠中见到日渐崩毁的巨大石像,底座下镌刻着: ‘吾乃奥西曼迭斯,万王之王 汝等群雄,看我伟业,亦当颓丧!’ 远客接着说: ‘除了这残像,什么也没留下 旷野无边,只万里平沙 寂寂漫向天涯。’------雪莱十四行诗《奥西曼迭斯》 (查看原文)
    失忆ing 3回复 2011-03-07 23:01:25
    —— 引自第38页
  • 我心里充满了奇怪的感觉,混合着忧思和希望。我不知道回忆究竟是你拥有的还是失去的。很久以来头一次,我心中安宁。 (查看原文)
    makaveli 5赞 2011-08-19 14:50:20
    —— 引自第259页
  • 我们必须相信自己有能力超脱生存层面,超脱狗咬狗甚至狗不理狗的水准,靠内在力量生活,创造我们自己的现实,引来我们需要的爱。 (查看原文)
    眠。 3赞 2011-09-03 19:20:47
    —— 引自第60页
  • 我染上了疑心病,要是什么都不存在,一切都是幻影可怎么好?要是这样我那块地毯绝对买亏了。 可是要没有上帝,宇宙就没有意义。人生没意义。(死寂)我有突如其来按捺不住的冲动想让人干。 (查看原文)
    蒙田和加缪 2012-02-05 11:23:58
    —— 引自第97页
  • 领会伍迪`艾伦的幽默,是阅读他作品的部分享受,但是领会不了_以及发现自己完全看不明白时那种恼火的感受_也是伍迪`艾伦的一种重要用意. 艾伦的天才,也许就是造就了一种谦逊的诠释学,这种诠释首先承认,一部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比我们的哲学能解决的东西要多. (查看原文)
    VeraTulips 2012-04-18 20:31:49
    —— 引自第103页
  • 哲学中的监视问题 当代思想家里,要数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与后现代有着代表性的关联,他的著作很受尼采影响。福柯解释说,应该类比19世纪“全景式监狱”的结构来理解虚无主义、窥私癖和当代社会的偏执。在这个监狱里,所有独立监仓呈环形分布,向内朝着昼夜长明的刺眼灯光,因此每个囚犯都感觉总有他看不见的别的人在盯着他。这种结构的作用如同无限权力的超我,要撕除个人隐私的屏障,在事实上迫使囚犯把那灯光内化,自己就像自己想象当中的人,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 米歇尔·福柯声称,同样的监狱模式,现在可以用来研究整个社会,监视已经成了一统天下的文化精华——而且是通过社会的基本构造传达,比如学校、医院;尤其是社会科学,使每个人都有权力去给所有别的人把脉。所有这些监狱与评价都留在我们的永久记忆里:基因组转录、成绩单、就医档案、信用追踪、疗程记录。没有私生活,个人被迫时时用他人的眼光来看自己。事实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监视已经变得更极端,而且调节得非常有效。合法不合法的,偷偷摸摸的和正大光明的,从很小的”手持设备“到巨大的人造卫星,摄影机无处不在,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记录并消解私人领地。 据福柯的观点,这个巨大的”监视社会“带来一种毫无遮蔽的环境,导致疑心病,最终造成一个”认罪社会“。关于认罪,福柯的观点跟中世纪上帝全知的世界观差别不大:人始终在认罪,因为始终被注视,始终感到有罪并且罪行昭然若揭,但是基督教上帝宽恕的爱没有了。这样的焦虑明确地让人联想到尼采的”奴隶道德“:我们都在心理上自责、忏悔、自我揭露,依照”畜群“的迟钝知觉活着——这当然是黑暗的人性观,而未来恐怕还要糟糕得多。 (查看原文)
    VeraTulips 2012-04-25 08:30:25
    —— 引自第118页
  • 这就像是培养一个舞蹈明星,用尼采的方式讲,就是在世界的混乱无序当中舞出自己风格的人,并且他认识到,这种镜像的混乱、灵魂的缺失,正是自我塑造之可能性的前提。 (查看原文)
    VeraTulips 2012-04-25 09:12:48
    —— 引自第130页
  • 叔本华:把一个概念套在客体上,而客体在另外一些方面又不同于这一概念,这样的矛盾和出乎意料总是可笑的根源。因此笑的现象总是标志着突然看到概念与真实客体之间的不吻合,也就是对客体的抽象理解与感性认识之间的不吻合。对发笑的人来说,这种不吻合愈是出乎意料,程度愈甚,他的笑也就愈强烈。 (查看原文)
    VeraTulips 2012-04-25 09:17:40
    —— 引自章节:150
  • 隐形戒指:故事里,电闪雷鸣地动天摇过后,国王的牧羊人古格斯发现了许多异事,包括一匹空心铜马,里边装着一具赤裸的巨人尸体,那尸体手上戴着只金戒指。古格斯取下戒指,戴在自己手上去见国王和别的牧羊人,开每月一次的例会。坐下来开会的时候,他朝里拧了一下戒指,发现自己突然隐身,别人也表现得好像他根本不在场!再把戒指朝外拧回去,他又现身了,而且别人似乎完全不觉得他曾消失过。他很纳闷,又试了好几次,屡试不爽。他立刻利用这种邪恶魔力勾引了王后,又在她的协助下使君篡位。 (查看原文)
    VeraTulips 2012-04-25 09:28:31
    —— 引自第222页
  • 16世纪的拉伯雷说过,”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令灵魂堕落。“ (查看原文)
    VeraTulips 2012-04-25 09:36:49
    —— 引自第231页
  • 人生原本就是彻底无意义的。这还不够,艾伦似乎最终要告诉我们,通过像人际关系、艺术创造之类的途径去发现或制造真正的意义、价值,那是没指望的;人生无意义,这是可怕的宇宙本质,最终都逃不过个人灭亡,我们只能不去想这些,要么就骗自己说不是这么回事。 (查看原文)
    久枝 2012-10-14 13:46:00
    —— 引自章节:伍迪艾伦电影中的上帝、自毁和人生意义
  • 作者若只是想说明自己的某种立场,大可以选择说一不二的作品形式,比如论文。作者选用戏剧或对话形式,多半是想要试探,并/或是种伪装。 (查看原文)
    water 2013-10-24 15:51:38
    —— 引自第77页
  • 审美同时包括了理性和感性。既不会因为你缺乏必要的情感就变得过分理性,也不会因为理性意义的优雅和眼光不够,就变得过分感性。这两者相当调和。一个负责基本快感,一个负责抽象意识。优质的艺术品在感官和思想两方面,都能打动我们。用莱斯特那种方式来表达,就是“趣味 = 深奥 + 动人”。 艺术作品的深奥针对智力,动人针对感官,总的体验就是审美趣味。当然,你有可能面对艺术品却在思想和感官上都没受到触动,这种情况,就是说你无法欣赏它;也许你仅有智力意义的或感官意义的欣赏,尽管这种欣赏都是源自审美客体,却都不是真正的审美。 那这种感受的价值是什么呢?伍迪给了暗示。在影片《曼哈顿》里,艾萨克把他觉得令人生值得一活的事情列了个名单,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占了显著地位:“《土星》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土豆头蓝调》的唱片,自然还有瑞典电影(画面上能看到:‘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福楼拜的《情感教育》,马龙•白兰度,弗兰克•辛纳特拉”,当然还有“塞尚画的苹果和梨子妙不可言”。 挺有道理。可是对这些事情的审美体验为什么就那么重要?伍迪也给了暗示。他刻画的人物几乎总是陷在内心冲突里——在想干什么和认为自己该干什么之间,在自己的正义感和所见的不公正之间,在自己的欲望和明知好多欲望无法满足之间,等等。注意到没有,这些都是理性和感性的冲突。理智和激情就是不对付,而这个不对付是精神生活里的典型,太典型了。用克里夫的话说:“我心里说这样,脑子里却说那样。在生活里很难让心与脑协调一致。”得从这种冲突里解脱出来,于是有人在艺术里找到了解脱。 欣赏艺术,审美,成了理性和感性冲突的一种解决。虽然这种解决办法常常令人愉悦,甚至是肯定的,但并非具有镇静、安抚的效用,因为我们知道,审美体验不像睡眠,不是平息身体机能,而是令理智与感情一致投入其中。其实审美体验常常是兴奋的,催人思考的,恐怕恰恰让冲突的内心不能安... (查看原文)
    water 2013-10-24 16:29:03
    —— 引自第112页
  • 《罪与罚》和《爱与罪》,两个不一样的标题也体现了情节上的不同(艾伦看来是有意识地借用这部俄国小说)。在小说里,有杀人的“罪”,有认罪,然后有“罚”。在艾伦的电影里,也有杀人的“罪”,但没有认罪,也没有罚。裘达不接受认罪和惩罚,他尝试客服负罪感,成为尼采意义上的“超人”,成为超越“神的法则”或“人的法则”的人。他超越一切准法则,以求自保——他“超越了善恶”,并且想把他的罪行变成艺术作品。这种形象正是拉斯科利尼科夫坚信自己应该做,但没做到的,而裘达怀疑自己能否做到,最终倒是做成了。 与监视对立并置的,是把生活看做个人艺术品。当生活置身于电影那全知的凝视之下,一切个体最隐私的心理都被监视、记录、评判,随之而来的焦虑只有很少的几种解决办法。比如由死亡或疯癫毁灭自我,比如彻底向聆听你忏悔的人屈服,或者在完全透明的“后现代阴曹地府”里,做一块自我塑造的阴影。 (查看原文)
    water 2013-10-29 19:05:47
    —— 引自第121页
  • 《神》 多丽丝:可要是没有上帝,宇宙就毫无意义。人生没有意义。我们也没意义。(死寂)我突然按捺不住地想让人干。 多丽丝跟彼特一样,需要性,需要情爱,免得去琢磨宇宙和人生都有没有意义的问题。 (查看原文)
    Tango 2015-07-19 13:44:57
    —— 引自章节:第一幕 1 伍迪·艾伦电影中的上帝、自毁和人生意义
  • 应当把操守与坚持、执拗清楚地区分开,通常认为后两者近乎操守。 (查看原文)
    Tango 2015-07-20 20:11:00
    —— 引自章节:第一幕 2 《曼哈顿》中的操守问题
  • ”操守“(integrity)与”健全“(integrated) 柏拉图形容正直的人是达到了内在的和谐,与自己和谐。 “操守”的内涵是人格的“健全”与“一致” (查看原文)
    Tango 2015-07-20 20:11:00
    —— 引自章节:第一幕 2 《曼哈顿》中的操守问题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