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上海ネットワ-クと近代東アジア。Die Wiederentstehung des Shanghai-Netzes
啊,这才是北华捷报的正确打开方式
重重学习作者对研究对象不厌其烦的次次界定和一、三、四、五章的论证铺展。运用网络与空间的概念考证上海港的触角伸缩与变迁,然真正关怀在于帝国经济和亚洲史等重大问题的再讨论,是为老师所说“大历史情怀与微观案例”的双头并进。
为啥这本会没有评分?大家都去读日语版了吗
对中介制度的思考进而对市场的追问很有启发,其他看不懂一点。
二十多年前缺乏史料仅凭一堆数字试图分析立足上海的网络串联起来的东亚经济的作者在看到近些年该领域的发展应该会感到欣慰。
古田和子通过对上海网络承担转运洋货(英国棉布)功能的考察,指出在强调亚洲内在发展的自律性、自在性的同时,应避免“亚洲交易圈”理论中亚洲中心主义的复活。同时,她质疑开港以后亚洲海域存在亚洲与欧洲决然对立的真实性,并主张扬弃亚欧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个话题也涉及全球视野与地域视野如何协调、交融和互补。本书中研究的近代东亚贸易网络的变化:日本推动的黄海交易圈中东西轴线的形成,是通过瓦解上海-仁川-阪神三角,建立朝鲜-阪神直线联系建立的。日本棉制品取代英国棉制品,开始占据朝鲜市场,是黄海交易圈东西轴线成立的原因之一。日朝贸易发生变化,开始用日本产品交换朝鲜物产。日俄战争以后,日本海运和铁路运输大发展,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善,更稳固了黄海交易圈中东西轴线的贸易网络。
体系性强,阅读体验也不错。华商在甲午战争前已经在朝鲜和日本商人的竞争中获取了极大的优势,把“上海→长崎→朝鲜”的转口贸易变成了“上海→朝鲜”的直接贸易。日本开通“上海-海参崴”航线时,日本国内还有反对意见,认为会让中国人更进一步利用该航线占有优势。
提出了“上海网络”的空间概念,分析了上海是19世纪后半期东亚流通网络的中心,既处理东亚本地物流又处理世界商品流通的网络。为了取代上海网络,在世纪之交日本开始努力打破区域内支配性经济秩序,大连开始取代上海成为东北亚贸易网络的中心。
本书接受了滨下武志“亚洲交易圈”的观点,研究19世纪70-8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包含华北、东北、长江沿岸、日本、朝鲜和印度的贸易网络,通过上海网络,连结了这些本不流通的地区,推动东亚的生产要素流通以及工业化发展。从深层上,上海网络本质是在各口岸的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相互合作和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尤其是具有同乡地域性的客帮网络在上海和海外的贸易和统一市场的建构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棉布、棉纱、白银、黄金、大豆等商品在这张网络中流动配置。本书的结论经济学理论总结中介在市场活动中的作用可以作为缺乏产权保护情况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解释,作者用北华捷报的复出口数据还是比较新颖,值得学习。
数字数字数字
扎实工整,清晰有新意,只是差一点点深厚的余韵
能提出来比较凝炼的概念,分析方法简单并不是什么问题。
古田和子此书继承滨下武志“亚洲经济圈”概念,但是没有囿于滨下先生朝贡贸易体系的叙述框架,以上海为观察对象写就。从史料运用与整体史观来看,本书都堪称优秀,所建构的“上海网络”也颇有可取之处。古田和子的整体关怀依然是强调“从亚洲看亚洲”,试图剥离西方冲击对亚洲商业的影响,强调传统与延续的一面。表现在本书中,就是她格外强调传统商人群体与商业习惯在网络维系中的作用。在我看来本书的一些不足,一是第二章的数据统计略有些复杂,对于非统计学出身的人(譬如我)来说理解门槛较高,如果能多些阐释会更好;二是古田和子在最后希望以上海网络为例打破传统西方市场模型,构建一个私人关系网络起主要作用的“中华帝国市场”模型,就本书内容而言,论证力度似有不足。但是瑕不掩瑜,以上两点依旧不妨碍本书是一本值得阅读的经济史著作。
> 上海网络与近代东亚
1 有用 みちる 2010-11-23 17:10:14
上海ネットワ-クと近代東アジア。Die Wiederentstehung des Shanghai-Netzes
4 有用 江南逢 2021-11-28 14:21:18
啊,这才是北华捷报的正确打开方式
1 有用 Natat 2022-11-17 11:23:54 福建
重重学习作者对研究对象不厌其烦的次次界定和一、三、四、五章的论证铺展。运用网络与空间的概念考证上海港的触角伸缩与变迁,然真正关怀在于帝国经济和亚洲史等重大问题的再讨论,是为老师所说“大历史情怀与微观案例”的双头并进。
0 有用 油麻地姜仔 2022-04-03 16:57:18
为啥这本会没有评分?大家都去读日语版了吗
0 有用 冰糖葫芦娃 2024-01-06 19:30:50 江苏
对中介制度的思考进而对市场的追问很有启发,其他看不懂一点。
0 有用 北河散人 2024-03-24 20:04:28 浙江
二十多年前缺乏史料仅凭一堆数字试图分析立足上海的网络串联起来的东亚经济的作者在看到近些年该领域的发展应该会感到欣慰。
0 有用 秋山雪見🍁 2023-08-27 17:09:49 江西
古田和子通过对上海网络承担转运洋货(英国棉布)功能的考察,指出在强调亚洲内在发展的自律性、自在性的同时,应避免“亚洲交易圈”理论中亚洲中心主义的复活。同时,她质疑开港以后亚洲海域存在亚洲与欧洲决然对立的真实性,并主张扬弃亚欧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个话题也涉及全球视野与地域视野如何协调、交融和互补。本书中研究的近代东亚贸易网络的变化:日本推动的黄海交易圈中东西轴线的形成,是通过瓦解上海-仁川-阪神三角,建立朝鲜-阪神直线联系建立的。日本棉制品取代英国棉制品,开始占据朝鲜市场,是黄海交易圈东西轴线成立的原因之一。日朝贸易发生变化,开始用日本产品交换朝鲜物产。日俄战争以后,日本海运和铁路运输大发展,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善,更稳固了黄海交易圈中东西轴线的贸易网络。
0 有用 陈浮 2023-07-23 20:33:34 上海
体系性强,阅读体验也不错。华商在甲午战争前已经在朝鲜和日本商人的竞争中获取了极大的优势,把“上海→长崎→朝鲜”的转口贸易变成了“上海→朝鲜”的直接贸易。日本开通“上海-海参崴”航线时,日本国内还有反对意见,认为会让中国人更进一步利用该航线占有优势。
0 有用 恭澍 2023-12-15 10:47:06 四川
提出了“上海网络”的空间概念,分析了上海是19世纪后半期东亚流通网络的中心,既处理东亚本地物流又处理世界商品流通的网络。为了取代上海网络,在世纪之交日本开始努力打破区域内支配性经济秩序,大连开始取代上海成为东北亚贸易网络的中心。
0 有用 常盤貴子 2025-04-15 18:46:09 重庆
本书接受了滨下武志“亚洲交易圈”的观点,研究19世纪70-8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包含华北、东北、长江沿岸、日本、朝鲜和印度的贸易网络,通过上海网络,连结了这些本不流通的地区,推动东亚的生产要素流通以及工业化发展。从深层上,上海网络本质是在各口岸的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相互合作和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尤其是具有同乡地域性的客帮网络在上海和海外的贸易和统一市场的建构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棉布、棉纱、白银、黄金、大豆等商品在这张网络中流动配置。本书的结论经济学理论总结中介在市场活动中的作用可以作为缺乏产权保护情况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解释,作者用北华捷报的复出口数据还是比较新颖,值得学习。
0 有用 楚恻 2016-11-30 23:08:08
数字数字数字
0 有用 natirai 2024-11-05 12:22:04 重庆
扎实工整,清晰有新意,只是差一点点深厚的余韵
0 有用 B. WIND 2025-01-13 10:21:22 上海
能提出来比较凝炼的概念,分析方法简单并不是什么问题。
0 有用 匣虫 2022-11-23 11:32:51 福建
古田和子此书继承滨下武志“亚洲经济圈”概念,但是没有囿于滨下先生朝贡贸易体系的叙述框架,以上海为观察对象写就。从史料运用与整体史观来看,本书都堪称优秀,所建构的“上海网络”也颇有可取之处。古田和子的整体关怀依然是强调“从亚洲看亚洲”,试图剥离西方冲击对亚洲商业的影响,强调传统与延续的一面。表现在本书中,就是她格外强调传统商人群体与商业习惯在网络维系中的作用。在我看来本书的一些不足,一是第二章的数据统计略有些复杂,对于非统计学出身的人(譬如我)来说理解门槛较高,如果能多些阐释会更好;二是古田和子在最后希望以上海网络为例打破传统西方市场模型,构建一个私人关系网络起主要作用的“中华帝国市场”模型,就本书内容而言,论证力度似有不足。但是瑕不掩瑜,以上两点依旧不妨碍本书是一本值得阅读的经济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