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美学大师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面向阐释孤独美学,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可以说,蒋勋在本书中,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自序
情欲孤独
语言孤独
革命孤独
暴力孤独
思维孤独
伦理孤独
作者简介 · · · · · ·
蒋勋,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一九七二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著述颇丰,主要有《舞动白蛇传》《给年轻艺术家的信》《天地有大美》《美的沉思》《多情应笑我》《今宵酒醒何处》《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等。
目录 · · · · · ·
"孤独六讲"试读 · · · · · ·
我写过一篇小说叫“因为孤独的缘故”,后来成为一本小说集的书名。 二○○二年台湾联合文学举办一个活动,以“孤独”为主题,邀我作了六场演讲,分别是: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 我可以孤独吗? 我常常静下来问自己: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 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 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 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2012-05-28 09:26 我想,青春的美是在于你决定除了青春之外,没有任何东西了,也不管以后是不是继续活着,是一种孤注一掷的挥霍。 2012-05-28 09:26 我在翻开早年的日记时,吓了一跳,我竟然曾经在生日当天写下:「我决定不要活过二十一岁,活过二十一岁是很可耻的。」我在十几岁时写下这句话,可以说我后来都是「可耻」地活着。年轻就是会有这样的梦想,相信青春逝去之后,就不会再有任何会让你动心的事情了,所以会有一种挥霍的心情,对于现实完全不在意。所以秋瑾走向死亡,林觉民走向死亡,徐锡麟走向死亡,都是相信青春背后没有东西了,就此了断。 2012-05-28 09:27 有人猜测秋瑾是婚姻不幸福才会去革命,其实不然,革命者往往是受到最多的宠爱,当他感觉到要与人分享这份宠爱时,他的梦想就出现了。 2012-05-28 09:27 在一堆不成材的男性团体里,女性要解放非常困难,她会被男性的观念所捆绑,由此推测,徐锡麟、陈天华等人都是优秀的男性,而秋瑾的丈夫也绝不是坏人。 2012-05-28 09:30 这是我一直想讲的矛盾,革命者的孤独应该有一个死去的自我,可是革命不就是为了要成功吗?为什么所有的革命者都是以失败者的角色在历史上留名?革命者本身包合着梦想的完成,但是在现实中,一旦革命成功,梦想不能再是梦想,必须落实在制度的改革,以及琐琐碎碎大大小小的行政事务上,它便不可能再是诗。 2012-05-28 09:31 这么说好了,你的生命里有没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梦想?没错,就是不切实际,因为青春如果太切合实际,就不配叫作青春了。因为青春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梦想的嘉年华。参加学运的人不一定都是为了政治目的,包括我在巴黎一起参加学运的朋友,有些人就是因为男朋友或女朋友参加而参加,他们甚至不知道游行的议题到底是什么。但是,曾经感受过那份激昂的人一生都不曾忘记。 2012-...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孤独六讲》电子书节选 -
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 我试图用各种语言与人沟通,但我也同时知道,语言的终极只是更大的孤独。 我试图在家族与社会里扮演一个圆融和睦的角色,在伦理领域与每一个人和睦相处,但为什么,我仍然感觉到不可改变的孤独? 我看到暴力者试图以枪声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枪声只是击向巨大空洞的孤独回声。 我听到革命者的呼叫:推翻社会秩序,颠覆阶级结构!但是,革命者站在文明的废墟上喘息流泪,他彻底知道革命者最后宿命的孤独。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孤独六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孤独六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80 条 )
-
Q (Have faith.)
2012-05-28 09:26 我想,青春的美是在于你决定除了青春之外,没有任何东西了,也不管以后是不是继续活着,是一种孤注一掷的挥霍。 2012-05-28 09:26 我在翻开早年的日记时,吓了一跳,我竟然曾经在生日当天写下:「我决定不要活过二十一岁,活过二十一岁是很可耻的。」我在十几岁时写下这句话,可以说我后来都是「可耻」地活着。年轻就是会有这样的梦想,相信青春逝去之后,就不会再有任何会让你动心的事情了,所以会有一种挥霍... (3回应)2012-05-28 17:13:32 196人喜欢
2012-05-28 09:26 我想,青春的美是在于你决定除了青春之外,没有任何东西了,也不管以后是不是继续活着,是一种孤注一掷的挥霍。 2012-05-28 09:26 我在翻开早年的日记时,吓了一跳,我竟然曾经在生日当天写下:「我决定不要活过二十一岁,活过二十一岁是很可耻的。」我在十几岁时写下这句话,可以说我后来都是「可耻」地活着。年轻就是会有这样的梦想,相信青春逝去之后,就不会再有任何会让你动心的事情了,所以会有一种挥霍的心情,对于现实完全不在意。所以秋瑾走向死亡,林觉民走向死亡,徐锡麟走向死亡,都是相信青春背后没有东西了,就此了断。 2012-05-28 09:27 有人猜测秋瑾是婚姻不幸福才会去革命,其实不然,革命者往往是受到最多的宠爱,当他感觉到要与人分享这份宠爱时,他的梦想就出现了。 2012-05-28 09:27 在一堆不成材的男性团体里,女性要解放非常困难,她会被男性的观念所捆绑,由此推测,徐锡麟、陈天华等人都是优秀的男性,而秋瑾的丈夫也绝不是坏人。 2012-05-28 09:30 这是我一直想讲的矛盾,革命者的孤独应该有一个死去的自我,可是革命不就是为了要成功吗?为什么所有的革命者都是以失败者的角色在历史上留名?革命者本身包合着梦想的完成,但是在现实中,一旦革命成功,梦想不能再是梦想,必须落实在制度的改革,以及琐琐碎碎大大小小的行政事务上,它便不可能再是诗。 2012-05-28 09:31 这么说好了,你的生命里有没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梦想?没错,就是不切实际,因为青春如果太切合实际,就不配叫作青春了。因为青春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梦想的嘉年华。参加学运的人不一定都是为了政治目的,包括我在巴黎一起参加学运的朋友,有些人就是因为男朋友或女朋友参加而参加,他们甚至不知道游行的议题到底是什么。但是,曾经感受过那份激昂的人一生都不曾忘记。 2012-05-28 09:32 电影里巨大的暴力,满足了什么?这一个接一个的问号,你可以反问自己,性会变成偷窥,暴力也会变成偷窥,电影是我们偷窥暴力的管道。但是,偷窥只会让我们触碰到一点点内在不为人知的边缘,还没有到核心。二十世纪之后,人们可以坦然地去面对暴力美学这个议题,才渐渐触到了核心,当暴力被提升为美学的层次后,反而是最不危险的状态,不论是性或暴力,在被压抑时才是最危险的;公开讨论能提供一个转化的可能,使暴力变成了赛车、摔角或是巴黎街头给青少年的游戏场,在这个空间里,暴力合法化了。 2012-05-28 09:34 当暴力有特定对象时,比较容易探讨其动机,反之,暴力的本质是为了暴力而暴力。 2012-05-28 09:37 我相信,荀子的哲学若能继续发展,就会发扬出所谓的暴力美学。潜意识里的暴力美学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不只是写出了革命孤独里的荒凉感,也有很精采的暴力美学。其中一则是提到豫让行刺赵襄子。豫让效忠智伯,但智伯被赵襄子所害,所以豫让要替智伯报仇。他第一次要去行刺赵襄子失败,反被抓住,赵襄子觉得他是个义士,就把他放了。豫让不死心,他想已经被看到脸了,再去行刺会被认出,他回去之后就把整个脸皮削掉,把自己毁容,再去谋刺。第二次又被捉到,又被放了,他回去吞炭,连声音也变了,再去行刺。第三次他又被逮捕,这次赵襄子不能再放他,而豫让还是非杀他不可,所以就向赵襄子要了一件衣服,刺了三刀,表示仇已经报了,他再自杀。这个故事里面有非常惊人的暴力美学元素。 2012-05-28 09:46 强势与弱势文化经由教育、文化、媒体,不断去压抑另外一个人或一个族群,就是暴力。 2012-05-28 09:46 如果我是印地安人,我怎么去看待原本是祖先居住的土地,而今变成白种人行使优越感的地方,而它即使被保护,也是像在动物园里的动物那样地屈辱,原本应该在山野里奔跑的豹,而今被栅栏围住,所有野性的东西都无法发展。这里面牵涉到的暴力本质是对生命的征服,在文明世界里面变成荒谬了,就像最后一匹被列为环保动物的狼,对着大地哭嚎的那种荒凉性,最后丧失的是人类高贵的品质,接着反暴力的形态一起消失了。 2012-05-28 09:52 暴力是很难检查的,因为暴力的形式会伪装成另一种情感,我故意用这个例子,因为爱和暴力是两种极端,却可能同时出现,唯有认知到这一点,暴力美学才有可能触碰到更根本的问题。 2012-05-28 09:54 荒谬的是武器最精良的国家是美国,可是接受武装检查的却是伊拉克;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暴力是要争取合法性,变成更大的暴力,甚至可以得到法律的支持,所以黑道一定会去选立法委员,而它也可能进一步演变成革命孤独里所谈到的招安不招安,以及是不是继续扮演背叛者角色的问题。 2012-05-28 09:55 我在这本书所谈的六种孤独,其实是互相关联,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革命者悲天悯人的革命思想,会不会也成为一种暴力?例如我提出一个假说:「走向革命场域的男女,有一部分是在满足自己暴力残酷之感」,你是否会同意?就像卡缪的《正义之士》里要探讨的,那个谋剌的人在炸死暴君的那一刹那所思考的问题:「我究竟是暴力还是革命?」此时他的思辨变得复杂,而有更多机会去检视行为的状态。 2012-05-28 10:18 我在〈语言孤独〉一章提过,儒家思想影响我们甚巨,而儒家的主张,如孔子的哲学,常常是一种结论式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结论,是可以奉为教条的格言,听了之后不必做太多的思考,照着做就可以了。希腊哲学则恰好相反,把推理的过程、思办的过程,视为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环。 2012-05-28 10:33 疤痕是受伤的标志,很多原始社会以疤痕为美有时候,你的确很难去抗拒暴力,因为一个完全没有暴力的文化,最后可能会失去它的原始性。以我们的眼光来看,会觉得疤痕很丑,会觉得伤口很痛,可是他们觉得伤口是一种挑战,疤痕是美。在一个生存困难的环境中,要跟野兽搏斗,就要用疤痕来表示无惧。这也是暴力。 2012-05-28 10:47 当我们从美学、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看暴力问题时,真的不敢随便下判断、下结论。我想,很少会有父母师长鼓励孩子,去跟飙车的人、刺青的人、穿环的人进行对话。我们的思维没有办法进行,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在族群与族群之间,划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不一定是代沟,同年纪不同领域的人也有很远的距离,互相不了解。领域跟领域之间的不能沟通,使得社会没有办法进行思辨。因为思维的起点,就是大家对一件事物有「共识」,即使角度不同,但焦点是在同一件事上,而不是各说各话。 2012-05-28 10:51 所以,我认为思维孤独,是六种孤独里面最大的孤独。作为一个不思考的社会里的一个思考者,他的心灵是最寂寞、最孤独的。因为他必须要先能够忍受,他所发出来的语言,可能是别人听不懂的、无法接受的,甚至是别人立刻要去指责的。作为一个孤独者,他能不能坚持着自己的思维性? 2012-05-28 10:52 通常对立会产生思辨,但台湾社会对立有了,思辨却无法产生,我们的对立只是为了打败对方,得到一个一致的结论,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2012-05-28 10:52 harmonious,和谐,是源于音乐的概念,将各种不同的声音融合成最美的「和声」(harmony),而不是只有一种声音。只有一个声音的社会是有问题的。 2012-05-28 10:53 军队里面很多老兵喜欢邓丽君,她代表的是温柔女性的形象,老兵一生的流亡和苍凉,好像都可以从她的声音中得到安慰。为什么是邓丽君而不是凤飞飞的声音呢?这就是符号的差异。后来邓丽君在大陆大红,因为文革后的大陆人和台湾老兵的经验是相似的,经历长年的颠沛流离,需要一个温柔女性的声音安慰。 2012-05-28 10:56 因为这个社会里,有一个耶和华,一个无形的巨大的权威,你不知道祂在哪里,如果你希望自己受到耶和华的恩宠,祂摸摸头你就很高兴,你自然会开始放弃身上跟祂不同的地方。 2012-05-28 10:57 庄子说:「人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人活着,他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他的知识是无限的,意思是说你怎么学都学不完,你必须不断地航向未知的世界。可是大部分的人半路就停下来了,不肯走了。唯有真正的思维者坚持着孤独,一直走下去。最后,那个孤独的人,走在最前面的人,他所能达到的领域当然是人类的最前端。所以,思维的孤独性恐怕是所有的孤独里面最巨大的一个。 2012-05-28 10:58 我更相信,我们心灵一旦不再那么慌张地去乱抓人来填补寂寞,我们会感觉到饱满的喜悦,是狂喜,是一种狂喜。就像气球,被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气体充满,整个心灵也因为孤独而鼓胀了起来,此时便能感觉到生命的圆满自足。孤独圆满,思维得以发展。 2012-05-28 10:59 道德对人类的行为,预设了一个范围,范围内属于伦理,范围外的就是乱伦。而在转换的过程中,所有的伦理分类都要重新调整。 2012-05-28 11:19 家的大团圆往往是让「不舒服的东西」假装不存在。就像过年时不讲「死」字,或是公寓大楼没有四楼;死亡是伦理这么大的命题,不可能不存在,我们却用「假装」去回避。当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或者我们平常不说「四」而说「三加一」时,就是在回避死亡,这时候伦理有可能揭发出一些真相吗? 2012-05-28 11:20 但不要误会这就没有爱了,而是在个体更独立的状态下,他的爱才会更成熟,不会是陶醉,也不会是倚赖。成熟的爱是倚靠不是倚赖,倚靠是在你偶尔疲倦的时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 2012-05-28 11:20 孤独是当前社会最难走过的一环,也最不容易察觉,一方面是伦理本身有一个最大的掩护:爱,因为爱是无法对抗的,我们可以对抗恨,很难去对抗爱。然而,个体孤独的健全就是要对抗不恰当的爱,将不恰当的爱做理性的分类纾解,才有可能保有孤独的空间。 2012-05-28 11:24 我相信,一个直正完整快乐的人,不需要藉助别人的隐私来使自己丰富,他自己就能让生命丰富起来。在破碎重整中找回自我没有思维的伦理很容易变成堕落,因为太习以为常。 引自 《孤独六讲》电子书节选 3回应 2012-05-28 17:13:32 -
茉儿 (我是梦中传彩笔,只书花叶寄彩云)
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 我试图用各种语言与人沟通,但我也同时知道,语言的终极只是更大的孤独。 我试图在家族与社会里扮演一个圆融和睦的角色,在伦理领域与每一个人和睦相处,但为什么,我仍然感觉到不可改变的孤独? 我看到暴力者试图以枪声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枪声只是击向巨大空洞的孤独回声。 我听到革命者的呼叫:推翻社会秩序,颠覆阶级结构!但是,...2012-05-14 02:36:39 86人喜欢
-
1.我想说的是一种语言的孤独,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 2.他说:「文学不应该那么自私,文学应该关心更多人的生活,走向社会的边缘,去抨击不正义、不公理的事情。」当时听了他的话,觉得有点反感,心想老师怎么这么武断,这么决绝。对于一个充满文艺美学梦幻的年轻人而言,陈映真老师的理论让我觉得很受伤。 3. 我突然懂了某位西方作家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二十五岁时不是共产党员,你一辈子不会有... (1回应)
2012-10-03 00:10:20 54人喜欢
1.我想说的是一种语言的孤独,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 2.他说:「文学不应该那么自私,文学应该关心更多人的生活,走向社会的边缘,去抨击不正义、不公理的事情。」当时听了他的话,觉得有点反感,心想老师怎么这么武断,这么决绝。对于一个充满文艺美学梦幻的年轻人而言,陈映真老师的理论让我觉得很受伤。 3. 我突然懂了某位西方作家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二十五岁时不是共产党员,你一辈子不会有希望;如果你二十五岁以后还是共产党员,你这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希望。」原来他说的「共产党」就是革命,讲的是一个梦想,当你二十五岁时有过一个激昂的梦想,一生不会太离谱,因为那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寄托;可是二十五岁以后,你应该务实了,却还在相信遥远的梦想,大概人生就没什么希望了。从这句话里,我们也可以看到革命跟诗有关,跟美学有关,而它最后导致的是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因为唯有孤独感会让人相信乌托邦(Utopia)。 4. 我认为托尔斯泰最伟大的作品不是《复活》也不是《战争与和平》,而是在他垂垂老矣时,写的一封给俄国沙皇的信。信中,他没有称沙皇为皇帝,而是称他为「亲爱的兄弟」,他写到:「我决定放弃我的爵位,我决定放弃我的土地,我决定让土地上所有的农奴恢复自由人的身分。」那天晚上把信寄出去之后,他收了几件衣服,拎着简单的包袱,出走了。最后他死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火车站,旁人只知道一个老人倒在站台上,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托尔斯泰。 我觉得这是托尔斯泰最了不起的作品,他让我们看到革命是对自己的革命,他所要颠覆的不是外在的体制或阶级,而是颠覆内在的道德不安感。 5.赢了政权却输了诗与美我想,很多人都无法接受,我将革命者定义成为「某一种程度现实世界中的失败者」吧。 6.从严格的史学角度,我会对项羽的直实性格产生怀疑,但项羽的英雄化正代表了司马迁内心对孤独者的致敬。所以,你可以看到《史记》中所有动人的场景,都跟孤独有关。 例如屈原,当他一切理想幻灭,决定要投汨罗江自尽前,「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他回复到一个诗人的角色,回到诗人的孤独,然后渔父过来与他对话。我不禁怀疑谁看到憔悴的屈原,又是谁看到他和渔父说话?是渔父说出来的吗?然而,我们读《史记》时不会去追究这个问题,因为美超越了真假。我们愿意相信屈原就是「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一个孤独革命者的形象。 《史记》里还有一个非常美的画面,是关于荆轲。荆轲为了燕太子丹对他的知己之情,决定要去行刺秦王,而他也知道当刺客是一去不回的,所以在临行之时--司马迁真的非常善于书写孤独者的告别时刻--所有人都是穿白衣素服来送行,送到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这里依据大陆作家张承志的考证,「筑」是一种失传的乐器,据说是一片薄薄的像板子一样的东西。高渐离把铅灌注在筑里,拿筑去行刺秦始皇。 在告别时刻,高渐离击筑发出高亢的声音,然后大家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生前的告别,人还活着却是死亡的形式。 7.革命者等于失败者?因此再思考「什么是革命孤独?」的问题时,我会把革命者视为一个怀抱梦想,而梦想在现世里无法完成的人。梦想越是无法完成,越具备诗的美学性,如果在现世里梦想就能实现,那么革命就会变成体制、变成其它的改革,而不再是革命。 8. 卓文君所进行的革命,恐怕是比项羽、荆轲更难的。我们看到男性的革命者总会以决绝的姿态出走,情绪非常悲壮,得到许多人的认同;而女性的革命少了壮烈的气氛,却是加倍困难,因为捆绑在女性身上的枷锁远多于男性,当她要颠覆所有的礼教、道德加诸在她身上的束缚时,是一场伟大却不容易被理解的革命。 9. 那么,为什么革命者都是失败者?为什么不把「革命者」这个角色给成功的人?因为成功的人走向现世和权力,在现世和权力中,他无法再保有梦想。 10. 要政府,自动自发地去缴税、去建设,不需要他人来管理。我年轻的时候相信他,现在的我则相信这个社会一定会有阶级,一定会有穷人与富人。 也就是说,当你有一天说出:「哪一个社会没有乞丐?」时,就表示你已经不再年轻了。 11.我相信,谭嗣同内心里有一种空幻、一种虚无、一种无以名状的孤独,使其将佛学与革命纠结在一起。当他觉得生命是最大的空幻时,他会选择用生命去做一件最激情的事情,如同我在敦煌看到六朝佛教的壁画那些割肉喂鹰的故事,我想,那是非常激情的。 12.现在谈瞿秋白很少人知道,在台湾他是一个共产党,在大陆他则被当作共产党的叛徒,就是因为他写了《多余的话》。在《多余的话》里,他谈到自己根本不适合作为共产党,更不适合当一名领袖,他无法抛弃内心对唯美的追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饿乡纪程》和《多余的话》这两本书,就能看到瞿秋白从坚定的信仰到信仰的幻灭,竟有这么大的落差。我想,如瞿秋白一样的人,将来都会是新《史记》里的重要角色,他们都是矛盾人性的组合,在整个时代的变迁中,其丰富的性格是最值得书写的。 13.革命会被篡夺,革命会被伪装,革命会被玩弄于股掌之中,所以对真正的革命者是更大的考验:要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去保有革命的薪火相传,才能把孤独心念传递?我真的觉得革命并不理性,是一种激情。而古今中外的革命者,都是诗人,他们用血泪写诗,他们用生命写诗,他们所留下的不只是文字语言的美好,更多是生命华贵的形式。 14.所以我会觉得很害怕,如果我活在那个时代,我会不会也去做那些事情?当暴力本质在无知的状况下去揭发,也许我才有机会逃离暴力,否则我不知道它何时会爆发出来?这是蛮沉重的课题,但如果我们希望回到社会去观察各种暴力形态时,能有更冷静的省思能力,就必须去深入探讨。 15. 我在这本书所谈的六种孤独,其实是互相关联,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革命者悲天悯人的革命思想,会不会也成为一种暴力?例如我提出一个假说:「走向革命场域的男女,有一部分是在满足自己暴力残酷之感」,你是否会同意?就像卡缪的《正义之士》里要探讨的,那个谋剌的人在炸死暴君的那一剎那所思考的问题:「我究竟是暴力还是革命?」此时他的思辨变得复杂,而有更多机会去检视行为的状态。 人性对「恶」有更充足的了解,才能有「善」的发扬,所以我一直觉得很遗憾,荀子的性恶论没有继续发展,使得孟子的性善论就像小说里的大学生,变得不切实际。我们一定要知道,性善论和性恶论单独存在时都没有意义,必须让两者互动,引导到思辨、思维,才能对人性有最更深层、更高层次的探讨。 16. 我们到妈祖庙拜拜,从来没听过妈祖要我们把自己的儿子绑起来祭神的吧!但在《旧约圣经》里,这种非人性的动作表现,正好证明了祂不是人,而是神。 这是不是呼应了佛经上的不可思议?神就是要不可思、不可议,才能够称之为神。 17. 「不可思议」这个汉字翻译是相当地精简,让我们不知道要达到如何的「不可想象」才叫作不可思议,凡可以想象、推理的状态就不是「不可思议」。所以宗教,无论是佛教或是基督教,在哲学系统里都归于「神学」,与一般哲学的思维做区别。 18.思维最大的敌人大概就是结论吧!任何一种结论,来得太快的时候,就会变成思维的敌人。 19.存在主义非常喜欢谈「荒谬」这个字,处于生命荒谬的情境中,就是人们思辨的时机。因为荒谬本身代表着不合理,所以你可以开始思考为什么产生荒谬感?荒谬感从何而来?如何处置这个荒谬感?思辨于焉开始了。 20. 大家都在讲一样的话,电视里面的东西一直重复,既没沉淀也没有思维。通常对立会产生思辨,但台湾社会对立有了,思辨却无法产生,我们的对立只是为了打败对方,得到一个一致的结论,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21. 我一直期待解严后的台湾,会从一个声音变成很多声音,可惜到现在都还没发生。只有对立,没有思辨,都想把自己的声音变成唯一的声音,这是非常危险的事。 没有一种声音是绝对百分之百的好。任何一种声音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有其存在的理由,可是它也必须与其对立的声音,产生互动,那才是好的现象。 22. 孤独是思考的开始在本书里,我一直说着一件事:这个社会要有一个从群众里走出去的孤独者,他才会比较有思考性,因为他走出去,可以回看群众的状态;如果他在群众当中,便没办法自觉。 23.但今天,我们看不到像庄子一样的孤独思考者,也看不到他在另一则寓言里说的「大而无用」的人。我们都好希望自己是个有用的人,如果比喻成树,就是希望自己能被拿去盖房子、造船,庄子却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他提醒我们说,你可不可以扮演无用的部分百分之零点一?先回来做自己,然后你对社会的「有用」才有意义。如果你自己都不是自己了,只是被社会机器利用,没有思考能力的角色,对社会的贡献只是「小用」。 24. 所有的万物都是从无开始。而在思维时,「无」代表的就是让自己孤独地走向未知的领域,那个还没有被定位,没有被命名的领域。由你为它命名、为它定位。如果你是真正的思考者,你命名完就走了,你必须再继续出走,因为前面还有要再继续探索的东西。庄子说:「人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25.登山可以体验这种孤独感。登山的过程中,会愈来愈不想跟旁边的人讲话,因为爬山很喘,山上空气又很稀薄,你必须把体力保持得很好。爬山的人彼此之间会隔一段蛮长的距离,很少交谈。行进中,你会听到自己的心跳,听到自己的呼吸。休息时,则是完全静下来,看着连绵不断的山脉,浩浩穹苍,无尽无涯,那种孤独感就出来了,孤独感里还带点自负。你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跟所有周边的存在,形成一种直观的亲密。 26.《小王子》书里常常讲到这种孤独,是一种巨大的狂喜,会听到平常完全听不到的声音。我相信,贝多芬在耳聋之后,听到的声音是在他聋之前完全听不到的;我也相信,莫内这么有名的书家,在失明之后,所看到的颜色是他在失明之前完全看不到的。我更相信,我们心灵一旦不再那么慌张地去乱抓人来填补寂寞,我们会感觉到饱满的喜悦,是狂喜,是一种狂喜。 27.现代人讲求记忆,要记得快记得多,但庄子认为「忘」很重要,忘是另一种形式的沉淀,叫做「心斋坐忘」。忘是一种大智慧,把繁琐的、干扰的、骚动的忘掉,放空。老子说空才能容,就像一个杯子如果没有中空的部分就不能容水。真正有用的部分是杯子空的部分,而不是实体的部分。一栋房子可以住人,也是因为有空的部分。老子一直在强调空,没有空什么都不通,没办法通,就没办法容。 物质的「空」较简单,心灵上的「空」恐怕是最难。你要让自己慢慢地从不怕孤独,到享受孤独之后,才能慢慢达到那样的境界。 28.如果做一份问卷调查:「你赞成乱伦吗?」大概会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说不赞成。延续上一篇提到的,在思维孤独之中,社会上百分之零点一,或者是百分之零点零一的人的想法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他也许觉得不应该立刻说赞成或者不赞成,而是要再想想什么是乱伦?道德是预设的范围乱伦就是将既有的人际关系分类重新调整,背叛了原来的分类原则,甚至对原来的分类原则产生怀疑,因而提出新的分类方式。 29.失踪在电影里变成了另一种现象,其实人在,你却觉得他不在。例如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妻,他们躺在同一张床上,对彼此而言却是失踪的状态。我们一直觉得被绑架才叫失踪,可是如果你从不在意一个人,那么那个人对你而言,不也是失踪了。 30. 我自己在阿莫多瓦与帕索里尼的电影里,可以完全撕裂粉碎,然后再回到儒家的文化里重整,如果不是这个撕裂的过程,我可能会陷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危险之中。任何一种教育如果不能让你的思维彻底破碎的,都不够力量;让自己在一张画、一首音乐、一部电影、一件文学作品前彻底破碎,然后再回到自己的信仰里重整,如果你无法回到原有的信仰里重整,那么这个信仰不值得信仰,不如丢了算了。
1回应 2012-10-03 00:10:20
-
答案风中飘扬 (A great day for freedom)
非常惊异于本书居然只有8.3分,以我看来本书是难得一见的佳作。在现实社会越来越功利的今天,人的个人诉求欲满不足,自己又有多少时间去关心内在的真实呢? 非常优美的散文,文笔清新华丽,极富美学气息,正视个人内心。想一想无数个难眠的一晚,孤独感总是把我撕裂,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初见本书阅读之下居然心里开始微微颤抖2011-03-14 22:15:45
-
Lost (很傻很天真)
-
yae (没有很快乐,也没有不快乐)
1.一个社会里,当人性的面向是非常丰富的时候,不会以现世的输赢作为偶像选取的依据。 2.群体的道德意识往往会变成对他人的指责。在西方,道德观以回归到个体的自我检视,对他人的批判不叫道德,对自己的行为反省才是。 3.当道德变成一种表演,就是作家,就会变成各种形态的演出,就会让最没有道德的人变成最有道德的人,行为和语言开始分离。2011-04-11 12:59:02
-
孤独空间不只是实质的空间,还包括心灵上的空间,即使是面对最亲最亲的人,都应该保有自己孤独的隐私。 要保有自己的心事,即使是夫妻,即使是父母与子女。 西方心理学会主张,要把心理的抽屉全部打开,心灵才会是开放的,可是我觉得个体是可以保有几个抽屉,不必打开。 愈多的语言就有愈多的误解,愈多的语言就有愈多的偏见,这个时候更需要孤独的力量,让大家沉淀,然后清明。 我们不要忘了,波平如镜,水不在最安静的状况下...
2022-07-02 16:49:27
孤独空间不只是实质的空间,还包括心灵上的空间,即使是面对最亲最亲的人,都应该保有自己孤独的隐私。 要保有自己的心事,即使是夫妻,即使是父母与子女。 西方心理学会主张,要把心理的抽屉全部打开,心灵才会是开放的,可是我觉得个体是可以保有几个抽屉,不必打开。 引自 第六章 伦理孤独 愈多的语言就有愈多的误解,愈多的语言就有愈多的偏见,这个时候更需要孤独的力量,让大家沉淀,然后清明。 我们不要忘了,波平如镜,水不在最安静的状况下无法反映外面的形象。以此比喻,我们居住的岛屿,每天都波澜壮阔,没有一件东西会映照在水面,没有办法反省也没有办法沉淀。 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静坐或冥想有助于找回清明的心。因为不管在身体里面或外面,杂质一定存在,我们没办法让杂质消失,但可以让它沉淀,杂质沉淀之后,就会浮现一种清明的状态,此刻你会觉得头脑变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静。 现代人讲求记忆,要记得快记得多,但庄子认为“忘”很重要,忘是另一种形式的沉淀,叫做“心斋坐忘”。忘是一种大智慧,把繁琐的、千扰的、骚动的忘掉,放空。老子说空才能容,就像一个杯子如果没有中空的部分就不能容水。真正有用的部分是杯子空的部分,而不是实体的部分。 物质的“空”较简单,心灵上的“空”恐怕是最难。你要让自己慢慢地从不怕孤独到享受孤独,之后才能慢慢达到那样的境界。 引自 第五章 思维孤独 思辨本身并没有很困难,只要你不把每个问题都变成了是非题或者选择题。 思维开始于“无”,这是庄子最爱讲的一个字。无中生有,对哲学家、思维者而言,所有的“有”意义不大,真正有意义的是“无”。不管是老子或庄子,都重视“无”远超过“有”。无,为万物之始。 引自 第五章 思维孤独 哲学是面对现象的思考。希腊所谓的philosophy,哲学,是“爱智”的意思。热爱智慧、热爱思辨叫做哲学,如果你只是读别人讲过的东西,本身没有思辨,只是继承或模仿别人的想法,就不能称之为哲学。 引自 第五章 思维孤独 卓文君所进行的革命,恐怕是比项羽、荆轲更难的。我们看到性的苗命者总会以决绝的姿态出走,俏绪非常悲壮,得到许多人的同;而女性的革命少了壮烈的气氛,却是加倍困难,因为捆绑在女性身上的枷锁远多于男性,当她要颠覆所有的礼教、道德加诸在她身上的束缚时,是一场伟大却不容易被理解的革命。 引自 第三章 革命孤独 以诗词的声韵而言,如果是押江阳韵、东钟韵,写出来的诗词会如《满江红》的激愤、昂扬和壮烈,因为ang、ong都是有共鸣、洪亮的声音;若是押齐微韵,是闭口韵,声音小,就会有悲凉哀愁的感觉,如凄、寂、离、依等字都是齐微韵脚。我们读诗,不一定是读内容,也可以读声音的质感,或如细弦或如锣鼓,各有不同的韵味。 语言的暖昧性就在于此,它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既精确又误导。 引自 第二章 语言孤独 “看一本小说,不要看他写了什么,要看他没有写什么。如同你听朋友说话,不要听他讲了什么,要听他没有讲什么。” 引自 第二章 语言孤独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巴黎的上班族一回到家就打开电视、打开收音机,他们也不看也不听,只是要有个声音、影像在旁边:这篇报导在探讨都市化后的孤独感,指出在工商社会里的人们不敢面对自己。 我们也可以自我检视一下,在没有声音的状态下,你可以安静多久?没有电活、传真,没有电视、收音机,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的环境中,你可以怡然自得吗? 有时候你会发现,速度与深远似乎是冲突的,当你可以和自己对话,慢慢地储蓄一种情感、酝酿一种情感时,你便不再孤独;而当你不能这么做时,永远都在孤独的状态,你跑得愈快,孤独追得愈紧。 “存在先于本质”需先意识到存在的孤独感,才能找到生命的本质。 孤独是人类的本质。孤独的核心价值是与自己在一起。 美学的本质是孤独。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引自 第一章 情欲孤独 回应 2022-07-02 16:49:27
论坛 · · · · · ·
这里是不是写错了?还是我记错了?蒋勋不是美学家... | 来自Kepler | 2022-06-26 11:44:22 | |
这都啥跟啥啊 | 来自鼠 | 16 回应 | 2022-03-31 17:20:14 |
烂尾了 | 来自leavemealone | 2 回应 | 2022-03-19 09:30:19 |
删减对比 | 来自又名 | 2022-03-18 23:24:03 | |
簡體版本還是有刪節吧 | 来自かんいつ | 2 回应 | 2022-03-18 23:10:29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7)7.7分 4643人读过
-
每满100-50
-
聯合文學 (2007)8.4分 1414人读过
-
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8)8.4分 963人读过
-
有鹿文化 (2009)8.6分 7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孤独六讲的评论:
feed: rss 2.0
34 有用 猫语猫寻 2013-02-25 09:50:01
看的时候就会觉得:本来不就是这样么?而且因名而概念化的硬套方式看到某些章节时觉得特别怪。说难听一点就是把孤独所有的近义词都硬套到孤独里去,然后把别人的话再说一遍的感觉!被过誉的有点狠!不过还是要承认的是对于现在的社会和国人来说,这本书里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普及的。所以,如果再过10年20年,这本书的观点和思想也就过时了吧,就像曾经盛极一时的”给力“那个词一样,如果现在再有谁提起,那简直是相当的无力了!... 看的时候就会觉得:本来不就是这样么?而且因名而概念化的硬套方式看到某些章节时觉得特别怪。说难听一点就是把孤独所有的近义词都硬套到孤独里去,然后把别人的话再说一遍的感觉!被过誉的有点狠!不过还是要承认的是对于现在的社会和国人来说,这本书里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普及的。所以,如果再过10年20年,这本书的观点和思想也就过时了吧,就像曾经盛极一时的”给力“那个词一样,如果现在再有谁提起,那简直是相当的无力了!所以这本书的畅销我觉得也只能发生在现在,未来,不可能! (展开)
278 有用 本来老六 2011-03-20 13:45:25
这书简体一定删到支离破碎。不过其实那些对主旨没有什么伤害。蒋先生是好人,但没有自己的思想。
58 有用 自燃,风月同天 2012-07-20 11:38:59
全都是自我卖弄和词不达意,不知所云还牵强附会,哎……
332 有用 拓北 2013-11-20 15:30:56
成也孤独,败也孤独,装饰了个孤独的字眼,让此书大热,但也是这个字眼,让此书文不对题,缺失逻辑。此书谈了情欲、革命、暴力、语言、伦理、思维,可是孤独孤独呢。如要真的要从混乱中给此书找个逻辑,或许应该这样理解:这里的孤独主体不是人,而是情、语、革、暴、思、伦这六样,因为它们没被人好好理解,好孤独!!!孤独!!
72 有用 mlln 2017-07-02 12:52:45
诚实的说,从学术意义上来考量,蒋勋老师的《孤独六讲》写的并不出色,浅尝辄止,频频跑题。但是他“写”的很好,文字的温度恰当,旁征博引,适合放松心情,还能为读者带来“自己学到很多”的错觉。
0 有用 微信用户 2022-07-04 18:20:57
孤独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0 有用 elbaii 2022-07-04 17:47:06
再打开,还是没法看进去
0 有用 鹿鸣 2022-07-04 00:43:56
这六个角度讲的都很美,既是独立的角度又有串联的地方,唯一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引用自己的作品来举例?
0 有用 章章章 2022-07-02 16:00:29
好像并没有说到深层的孤独 自洽
0 有用 tiana 2022-07-01 20:38:11
开始面涉得很庞大,后面感觉逐渐写到自我的经历感想了,就有点散文的意思